学术投稿

自制前列腺炎Ⅱ号栓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40例

温景柱;赵桂娟;雷亚锋;罗朝莉

关键词:自制,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检查, 氨苄西林胶囊, 现报告如下, 直肠指诊, 疼痛症状, 前列腺肿, 临床资料, 口服治疗, 观察对象, 对照观察, 病例选择, 栓治疗, 脓细胞, 白细胞, 早泄, 腰痛, 阳萎, 失眠
摘要:1998年1月~2000年8月,我们用自制的前列腺炎Ⅱ号栓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40例,并选用氨苄西林胶囊口服治疗的3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1)有尿急、尿频、尿痛或会阴(下腹)部疼痛症状。(2)直肠指诊:前列腺肿大、压痛。(3)前列腺液检查有脓细胞或白细胞>10个/HP以上。(4)有前列腺炎症状或病史,并伴有腰痛、乏力、失眠、多梦、阳萎、早泄。符合上述条件或具备(2)、(3)或(1)、(4)中两项者即列为本观察对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化痞散外用治疗瘢痕疙瘩28例

    1996年1月2000年3月,我们应用自拟方化痞散配合小金丹治疗瘢痕疙瘩28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28例均为门诊患者,符合《皮肤性病学》(陈洪铎。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9)

    作者:李毅;韩文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穿心莲片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45例

    1997年3月~2000年5月,我们用穿心莲片辅助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45例,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40例作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壮林;徐辉甫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黄芪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44例

    1998年3月~1999年10月,我们用黄芪与复方丹参联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并与单用复方丹参治疗的42例和复方益肝灵治疗的4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寄生虫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住院顺序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4例,男35例,女9例;年龄8~51岁,平均29岁;病程0.8~11年,平均5.9年;病情程度:轻度11例,中度23例,重度10例;合并糖尿病4例,并发腹水9例。丹参组42例,男34例,女8例;年龄11~48岁,平均29岁;病程0.9~13年,平均6.9年;病情程度:轻度9例,中度20例,重度13例;合并糖尿病6例,并发腹水8例。益肝灵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2~50岁,平均31岁;病程0.7~11年,平均5.8年;病情程度:轻度6例,中度21例,重度13例;合并糖尿病3例,并发腹水8例。3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蔡艳俊;高润平;张清泉;高士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周霭祥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浅探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血液系统中一种难治性疾病,周霭祥教授积40余年血液病诊治之临床经验,发扬祖国医学治疗本病的优势,探索总结出一套以补肾为主治疗再障的方法,独具特色,疗效较好。现将其理论认识及治疗经验总结于下。 1 以肾虚为核心,强调辨证分型,分期治疗再障 1.1 周教授认为本病由于六淫、七情、饮食,包括现代医学认为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伤及气血脏腑,尤其是伤及心、脾、肾三脏而出现气血两虚、虚劳诸症,其本质上是虚劳,肾虚是其根本,气血两虚只是其标。发热、出血则是正气亏虚后的继发改变,故治疗要抓住治肾这个本质。肾虚之证一般有阴虚、阳虚两类,总的治疗原则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阴虚者宜甘润益肾之剂,以补阴配阳,使虚火降而阳归于阴,即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者宜甘温益气之品,以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阴从于阳,即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至于阴阳俱虚,气血两伤者,就宜阴阳气血并补。用药以补肾生髓药为本,其次补脾,兼顾气血,尤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髓。患者以肾阴虚证候为主时,或兼有轻度出血现象者,治宜滋阴补肾,

    作者:胡乃平;李柳;陈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小剂量皮质类固醇联合固本丸治疗中、重度哮喘疗效观察

    皮质类固醇吸入已成为治疗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主要药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疗效与剂量成正比。然而近有研究发现,每天吸收二丙酸倍氯米松400μg以上12周后,肾上腺皮质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激发反应下降(1)。因此,适当降低皮质类固醇的吸入剂量,减少副作用是需要探讨的课题。1998年3月~2000年3月,我们采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吸入联合自制固本丸治疗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45例,并与单用激素治疗的45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盛冬青;张玲丽;万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设置中西医结合系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再次建议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级学科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生(包括硕士与博士)培养“学科目录”,已有2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也把“中西医结合医学”确立和设置为一门学科也有10年的历史;国家教委(教育部前身)早在1989年也确定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天津医科大学)和“中西医结合基础”(上海医科大学)两个全国重点学科点。但始终未能在大学本科教育中设置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科,人为地造成脱节。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4例

    1993年6月~1999年6月,我们用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4例,并与单用中、西药灌肠的51例和47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参考江苏省卫生厅编《常见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标准》(1994∶82—83)的诊断标准,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中西药组44例,门诊16例,住院28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19~68岁,平均45岁;病程1~20年,平均16年;腹泻44例,腹痛29例,里急后重37例,脓血便35例;每天便次1~12次,平均7次;大便镜检(1个视野):红细胞+~++++者41例,脓细胞+~++++者44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4例,多发性溃疡30例。西药组47例,门诊19例,住院28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17~67岁,平均42岁;病程1~22年,平均14年;腹泻47例,腹痛31例,里急后重35例,脓血便36例;每天便次1~10次,平均6次;大便镜检:红细胞+~++++者42例,脓细胞+~++++者47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2例,多发性溃疡35例。中药组51例,门诊16例,住院35例;男41例,女10例;年龄17~68岁,平均48岁;病程1~19年,平均19年;腹泻51例,腹痛34例,里急后重43例,脓血便39例;每天便次1~13次,平均7次;大便镜检:红细胞+~++++者45例,脓细胞+~++++者51例;结肠镜及电子纤维镜示单发性溃疡17例,多发性溃疡34例;3组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顾月星;徐大龙;李国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和胃胶囊促胃动力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和胃胶囊对胃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运动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DFD)患者62例,用和胃胶囊对其治疗,并设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以临床主要症状、胃电图(EGG)、血浆胃动素(MTL)、血清胃泌素(Gas)及一氧化氮(NO)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DFD患者多存在着胃电节律紊乱,血浆MTL、血清Gas分泌不足与血清NO水平的异常改变,和胃胶囊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并显著改善胃电节律紊乱。结论:和胃胶囊具有通过多途径改善DFD患者胃动力的作用。

    作者:李涯松;单兆伟;沈洪;吴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痹痛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痹痛消治疗颈椎病颈痛的镇痛机理。方法:随机将102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用痹痛消和颈复康治疗,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亮-脑啡肽(LEK)、P物质(SP)和前列腺素E2(PGE2)等指标。结果:治疗组52例,临床痊愈12例,显效3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92.3%;对照组50例,分别为3例、33例、14例、0例和72.0%。治疗后治疗组疼痛积分值的减少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LEK含量普遍低下,治疗后治疗组LEK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血清SP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PGE2含量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颈椎病患者血清LEK低下,痹痛消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并可升高血清LEK和SP含量。

    作者:李金学;向昌菊;刘秀芹;程爱华;王尚全;蔡静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三甲益肝方辅助治疗肝性溃疡的疗效观察

    1997~1998年我们曾用自拟三甲益肝方治疗肝炎肝硬化取得满意疗效(1),在此基础上,应用本组方辅助治疗肝性溃疡,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选择1998年11月~2000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及感染疾病科经胃镜证实存在溃疡的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会议修订标准(2)。所选病例均经B超检查门静脉直径>14mm或(和)脾静脉直径>10mm,且既往无消化性溃疡病史。排除本次入院前胃镜检查,并经组织学证实溃疡有恶性变者。纳入病例胃镜下溃疡均处活动期,肝功能按Child-Pugh积分,均属B级。

    作者:孙屹峰;秦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价值。方法:用半随机组合的方法将43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21例)用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对照组(22例)用常规剂量激素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109/L)治疗组治疗前为36.29±9.70,治疗后为95.14±18.26(P<0.01);对照组治疗前为37.31±9.29,治疗后为77.73±21.96(P<0.01),升高血小板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副反应治疗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组炙甘草汤配合小剂量激素治疗ITP副反应少,且疗效可靠。

    作者:罗耀光;刘燕群;胡俊;陈立;许先吟;张舜玲;刘瑞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脉络宁注射液配合西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观察

    1998年1月~1999年12月,我们采用脉络宁注射液为主,配合常规西药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下简称妊高征)160例,并与用硫酸镁加西药常规治疗的140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 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发布的诊断标准(1)。(1)孕前无高血压病史,妊娠20周后发生高血压,血压≥130/90mmHg,或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或只有舒张压升高>15mmHg,均可确诊,并可伴有轻度蛋白尿及水肿。(2)病情程度:轻度:症状、体征记1~3分,即血压≥130/90mmHg,或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可伴有轻度蛋白尿及水肿;中度:症状、体征记4~6分,即血压≥140/100mmHg,尿蛋白有+或伴有水肿及轻度自觉症状,如头晕等;重度(先兆子

    作者:杨子琦;焦自珍;钮红丽;徐从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药天癸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下丘脑前阿黑皮原mRNA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天癸方对雄激素致不孕大鼠(ASR)的作用机理。方法:取新生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于9日龄时注射丙酸睾丸酮,制成ASR模型,用中药天癸方治疗14天,于106日龄左右(动情前期)处死,并取血清,用放免法测定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下丘脑前阿黑皮原mRNA(POMC mRNA)。结果:模型组大鼠均无排卵,对照组(未造模)大鼠均排卵,中药组大鼠排卵率为58%。TT和FT模型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中药组(P<0.01)。3组大鼠在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雄激素受体(AR)和β-内啡肽(β-EP)共存。下丘脑POMCmRNA水平模型组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降至基本正常。结论:ASR模型的血清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可能通过下丘脑β-EP神经元上的AR引起POMCmRNA表达增加,中药天癸方可使血清雄激素水平和下丘脑POMCmRNA下降。

    作者:王莉;俞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摄精延射汤合盐酸氯丙咪嗪治疗早泄43例

    自1996年3月~1999年2月,我们用自拟摄精延射汤配合盐酸氯丙咪嗪治疗(中西组)早泄43例,并与同期单用盐酸氯丙咪嗪治疗(西药组)的43例及1994年6月~1996年2月单用摄精延射汤治疗(中药组)的37例进行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仲庆;谢嘉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健脾益气化湿中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化湿中药及西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经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健脾1组、健脾2组、化湿组、西药组和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EGF水平变化,并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CAG各组治疗前血清EG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健脾1、2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改善(P<0.01),两健脾组血清EGF含量也明显下降(P<0.05),化湿组治疗后血清EGF上升(P<0.05),西药组治疗后血清EGF变化不大。结论:CAG炎症刺激可导致血清EGF反应性升高,经中药治疗后EGF水平回复;检测EGF可作为CAG转归观察的敏感指标。

    作者:孙蕾民;乔樵;姒健敏;戴宁;周亨德;朱曙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肛裂48例

    1995~1999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陈旧性肛裂48例,并与单纯手术治疗的4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90例均有排便困难、疼痛、便血,排便后间歇性痉挛性疼痛等,并符合陈旧性肛裂诊断标准〔《中国肛肠病学》(黄乃键主编.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774)〕。将90例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21~56岁;病程10个月~8年;肛裂部位:后位36例,前位12例;并发潜行瘘12例,肛乳头肥大8例,哨兵痔18例,肛门狭窄6例。对照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年龄20~59岁;病程8个月~8年;肛裂部位:后位32例,前位10例;并发潜行瘘11例,肛乳头肥大6例,哨兵痔16例,肛门狭窄5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邓泽潭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芦荟大黄素对球囊动脉血管损伤后体外培养的平滑肌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3F Fogarty球囊拉栓导管对纯种日本大耳白兔腹主动脉进行球囊内皮剥脱损伤,48h后取出腹主动脉中膜进行原代平滑肌细胞培养,细胞同步于G0/G1期后,实验组加芦荟大黄素20μg/ml,对照组加等体积的细胞培养液,3h后分别用Northern杂交法、Western杂交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两组动物平滑肌细胞c-my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产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平滑肌细胞c-myc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芦荟大黄素对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不是通过影响c-myc基因的表达实现的,而是通过其他途径。

    作者:尹春琳;徐成斌;王申五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祝贺本刊创办20周年开篇的话崇尚实效渴望创新

    回望《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走过的20年,同道们不期而同地确实充满成就感。本刊在1999年全国2 804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其被用频率名列第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9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1∶157〕,反映了本刊的科学性和应用性是得到全社会的认同的,令人为之心动。

    作者:陈可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自制前列腺炎Ⅱ号栓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40例

    1998年1月~2000年8月,我们用自制的前列腺炎Ⅱ号栓治疗前列腺炎综合征40例,并选用氨苄西林胶囊口服治疗的3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 (1)有尿急、尿频、尿痛或会阴(下腹)部疼痛症状。(2)直肠指诊:前列腺肿大、压痛。(3)前列腺液检查有脓细胞或白细胞>10个/HP以上。(4)有前列腺炎症状或病史,并伴有腰痛、乏力、失眠、多梦、阳萎、早泄。符合上述条件或具备(2)、(3)或(1)、(4)中两项者即列为本观察对象。

    作者:温景柱;赵桂娟;雷亚锋;罗朝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甘连汤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

    1996年1月~2000年9月,我院应用中药甘连汤为主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6例,并与用强的松治疗的1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28例为住院患者,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5~38岁,中位年龄26岁;病程7~20天,平均15天(其中>2周者14例,<2周者2例);均以高热、颈部淋巴结肿痛起病,体温38.3~40.0℃,平均39.2℃;均有颈部淋巴结肿痛,单侧8例,双侧8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3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2例;淋巴结肿大数目3~8个,平均4个;淋巴结大小:0.8cm×1cm~6cm×6cm,平均2cm×2cm;质软,有明显触痛;16例均有白细胞减少〔(1.2~3.9)×109/L,平均2.8×109/L〕,血沉增快(40~90mm/h,平均56mm/h)。对照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42岁,中位年龄28岁;病程6~21天,平均14天(其中>2周者9例,<2周者3例);起病情况同治疗组,体温38.1~40.1℃,平均39℃;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7例,双侧5例;伴腋窝淋巴结肿大者2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1例;淋巴结肿大数目2~9个,平均5个;淋巴结大小:0.8cm×0.8cm~6cm×7cm,平均

    作者:赵建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