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

毛威;叶武;刘强;黄兆铨;陈申杰;秦南屏

关键词:冠心病, 中医辨证分型,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抗体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CHD)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ISR)的关系。方法:将50例CHD患者辨证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和气阴两虚3型,测定3型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浓度和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及相关的血脂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与20名健康对照组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D组FBG、Ins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ISI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IAA阳性率(40%)较健康对照组(5%)升高(P<0.01);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的ISI较健康对照组和气阴两虚型降低(均P<0.01),IAA阳性率(50%,47.37%)则较健康对照组(5%)和气阴两虚型(15.38%)增高(P<0.05,P<0.01),而Ins浓度仅在心血瘀阻型增高(P<0.05);此外,CHD及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紊乱。结论:部分CHD患者存在ISR,且主要与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有关,其原因部分系血清中存在的IAA所致。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相关性比较研究

    目的:了解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所反映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患者采用1990年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并与冠状动脉造影所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9例(39.73%),双支病变9例(12.33%),三支病变35例(47.95%)。冠状动脉窄狭程度:轻度54支,中度38支,重度31支,完全阻塞29支,总计病变血管数为152支(69.41%),无病变血管数67支(30.59%)。中医辨证分型表明:具标实征象者73例(100%),其中血瘀征象者73例(100%);兼痰浊者39例(53.4%);兼气滞者16例(21.0%);兼寒凝者7例(9.6%)。具有明显本虚征象者63例(86.3%),其中气虚者57例(78.1%);阳虚者18例(24.7%);阴虚者28例(38.4%);阳脱者5例(6.8%)。73例冠心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表现,其中以舌质的血瘀表现较为突出。80.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74.0%的患者存在口唇、齿龈颜色暗红、紫暗或淡暗现象。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血瘀证候积分的相互比较,表明寒凝血瘀和阳脱血瘀为血瘀重症,气滞血瘀和阴虚血瘀为血瘀轻症,阳虚血瘀、痰浊血瘀和气虚血瘀的血瘀程度亦较重。寒凝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多,气滞和阴虚患者的血管病变支数较少,气滞和阴虚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轻,阳脱和阳虚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较重。结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血瘀症候积分值越大,血瘀程度越重。

    作者:马晓昌;尹太英;陈可冀;史大卓;徐凤芹;毛节明;陈明哲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ISR)的关系。方法:将50例CHD患者辨证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和气阴两虚3型,测定3型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浓度和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及相关的血脂指标,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并与20名健康对照组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D组FBG、Ins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ISI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IAA阳性率(40%)较健康对照组(5%)升高(P<0.01);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的ISI较健康对照组和气阴两虚型降低(均P<0.01),IAA阳性率(50%,47.37%)则较健康对照组(5%)和气阴两虚型(15.38%)增高(P<0.05,P<0.01),而Ins浓度仅在心血瘀阻型增高(P<0.05);此外,CHD及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紊乱。结论:部分CHD患者存在ISR,且主要与心血瘀阻和痰浊壅塞两型有关,其原因部分系血清中存在的IAA所致。

    作者:毛威;叶武;刘强;黄兆铨;陈申杰;秦南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40例

    随着纤维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胆汁返流性胃炎的检出率逐年提高。临床医生已认识到,由于返流液中的胆酸盐等物质反复地刺激胃粘膜,破坏了胃粘膜屏障,导致了胃粘膜的慢性炎症、糜烂及溃疡的发生,且病程迁延,久治不愈。目前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40例,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陆石俊;温俊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合并严重感染的临床观察

    急性白血病(AL)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感染又是AL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AL合并严重感染临床治疗非常棘手。近年来,我院对AL合并严重感染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卫东;胡道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补肾温肺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的疗效观察

    1999年3~10月,我们采用补肾温肺胶囊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40例,并分别与用必可酮气雾剂及桂龙咳喘宁胶囊各治疗40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符晓;王大海;龚兴宏;尹波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从差异中寻求交融——读《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

    中西医的比较研究和结合研究已经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新世纪、新千年来临之际仍然面临着深刻的矛盾。人民卫生出版社新推出的《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祝世讷著.2000年11月出版)一书,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它一反过去着重于寻找中西医学的共同点、结合点的研究思路,而是从剖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入手来探索促进交融、实现统一的道路,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李心机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新癀片治疗外耳道炎性疾病68例

    2000年3~8月,我们采用新癀片口服及外用治疗外耳道炎性疾病68例(73耳),并与服用抗生素及局部用药治疗的30例(32耳)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98例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73耳),男45例(49耳),女23例(24耳),年龄16~54岁,平均35岁,病程5~7天。对照组30例(32耳),男21例(23耳),女9例(9耳),年龄18~57岁,平均37.5岁,病程5~7天。两组患者均为外耳道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耳内肿痛、流水等。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糜烂或红肿、有分泌物,触压外耳时疼痛明显,耳膜完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作者:蒋福山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补肾活血泄浊汤治疗微小病变肾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补肾活血泄浊汤对大鼠微小病变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法复制大鼠的微小病变肾病模型,分为补肾活血泄浊汤治疗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动态观察中药补肾活血泄浊汤对肾功能、血液流变学、肾组织β1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及肾小球基底膜阴离子位点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形态学观察也显示治疗组损害轻于模型组。结论:补肾活血泄浊汤具有改善肾功能、缓解血液高凝、高粘状态,保护肾小球阴电荷屏障及延迟肾小球硬化发生的作用。

    作者:张悦;魏民;王谦;楚非;严京;李伯光;贾旭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双草退黄冲剂1号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深度黄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双草退黄冲剂1号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深度黄疸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对3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深度黄疸患者(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双草退黄冲剂1号治疗4周,分析其黄疸消退情况及疗效等,与同期西医常规治疗22例(对照组)作比较。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对小鼠D-半乳糖胺急性肝损伤、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3.5%(25/34例)和23.5%(8/34例),对照组为59.1%(13/22例)和40.9%(9/22例),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研究显示双草退黄冲剂1号大、中剂量组肝损伤轻微,疗效明显优于模型组,且使肝脏SOD活性升高及血清ALT、AST降低(P<0.05,P<0.01)。结论:双草退黄冲剂1号可加快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损伤,其机理可能与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有关。

    作者:连粤湘;龙晓英;吴婉芬;尹炽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学术互补性的讨论

    西医对心力衰竭(心衰)的认识,从80年代末以来,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观念认为心衰是血液动力障碍所致,目前人们知道血液动力障碍只不过是心衰的后果,而心衰的本质是神经内分泌参与造成的心脏超负荷综合征。这种观念的革命,使心衰的治疗决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这种崭新的治疗方法又得到了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持。面临西医在心衰治疗领域的迅猛发展,我们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既感到可喜,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在继承学习中医整体观的同时,还应看到西医的眼光已经从局部向整体、从微观向宏观进行扩展。他们近年来在心衰方面的新观念不仅符合自然辩证法,而且在许多方面比传统医学中朴素、自发的辩证法更完备、准确,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用以整理和发展中医学理论。

    作者:吴时达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1997年11月~2000年6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习惯性便秘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资料 148例患者均符合习惯性便秘的诊断标准〔李宗信.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北京中医?1991;(4)∶52〕,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17~70岁,平均37岁;病程2周~10年,平均2.5年。空白对照组48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20~75岁,平均39岁;病程3周~8年,平均2年。药物对照组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24~80岁,平均40岁;病程2周~9年,平均2年3个月。3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P>0.05)。

    作者:聂凤坤;高鹏志;高素萍;胡江敏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药调控腹膜淋巴孔机制的研究

    目的:研究由白术、丹参、党参、泽泻、益母草组成的中药复方治疗腹水的作用,阐明中药调控腹膜淋巴孔,促进腹水转归的机制。方法:中药萃取、扫描电镜观察、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小鼠腹腔注射一氧化氮(NO)供体后,腹膜淋巴孔显著扩大(P<0.05),开放数目明显增加(P<0.01)。中药灌胃,腹膜淋巴孔面积和开放数目均显著增加(P<0.01)。中药灌胃后,再给NO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发现中药对腹膜淋巴孔的调控作用被明显逆转:淋巴孔的面积和开放数目都显著减少(P<0.01)。结论:中药可能是通过升高内源性NO浓度,使腹膜淋巴孔开放,促进淋巴孔对腹水的转归,达到消腹水作用。

    作者:吴妤;李继承;毛连根;董晓巧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坎坷路苦求索

    脾胃虚实证本质研究已20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回顾过去,以利于将来更好地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 70年代初,刚刚开始进行脾本质研究时,相当艰难,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踏上了这一道路。1975年秋,广州绢麻厂150多名女工长期患慢性低热,久治无效。厂领导怀着急切的心情向我们求助,这机遇,使脾胃研究工作从临床入手得以开展。根据中医药理论辨证分析,慢性低热的原因主要在于脾虚发热,故以“甘温除大热”为治则,运用四君子汤加桂枝、黄芪治疗,结果70例慢性低热患者中,治愈率达60%,总有效率为87.5%,表明甘温除大热对脾虚型发热确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脾本质研究的信念。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枢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1995年8月~2000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枢性呃逆4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参照文献(贾民谊主编.症状鉴别诊断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04)并具有以下特点:在严重的脑病变基础上,出现顽固性呃逆,并排除周围性因素,如胃潴留、膈肌周围病变等。

    作者:李荣;黄财富;梁琦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中西降压药的成本—效果分析综合评价

    目的:观察4种降压药的降压效果、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及对高血压病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并对4种药物作成本—效果分析(CEA)。方法:将29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4组,疗程均为6周。QOL测定采用SF-36量表,CEA综合评价采用效果决策模式。结果:按综合评价得分高低依次为:吲达帕胺(3.65)、复方羚角降压片(3.55)、苯磺酸氨氯地平(2.90)、盐酸苯那普利(2.35)。结论:4种降压药不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改善症状积分、且不良反应也较少;评价和选择降压药物,应结合QOL测评;CEA综合评价表明复方羚角降压片列第2位,提示应重视中药降压治疗。

    作者:王悦;李鲁;何炳荣;张融碧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尖针挑刺-湿润烧伤膏无纺布贴片修补鼓膜穿孔97例

    对于长期不愈的慢性鼓膜穿孔须行手术治疗,恢复鼓膜完整性,以提高听力和防止中耳感染。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尖针挑刺-湿润烧伤膏无纺布贴片法修补鼓膜穿孔97例(108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97例(108耳),其中慢性单纯性中耳炎61例(70耳),外伤性鼓膜穿孔36例(38耳)。男56例,女41例;年龄14~55岁,平均31.5岁;病程1个月~20年。均为鼓膜紧张部穿孔,穿孔周缘均有鼓膜残留。用带有标尺的手术显微镜测量其穿孔的大小。其中大穿孔(>3.5mm)51耳,中穿孔(2.5~3.5mm)35耳,小穿孔(<2.5mm)22例。对中耳炎病例经颞骨CT扫描或X线照片,排除骨疡型中耳炎,用耳滴药法显示咽鼓管功能正常。全组病例纯音测听平均气导听阈(0.5kHz、1kHz、2kHz)损失为(35.3±5.8)dBHL,平均气骨导差(26.4±5.5)dBHL。

    作者:赵保晔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复方蟾黄冲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4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异常增生性疾病,因其病理机制不清而治疗效果差。1994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用复方蟾黄冲剂治疗MDS 24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马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有益参数。方法:符合B超诊断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79例),经中医辨证后作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并以不嗜酒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脂肪肝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各证型间,痰瘀互结型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明显高于脾虚痰湿、湿热内蕴两型(P<0.05,P<0.01),而透明质酸(H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肪肝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趋向,提示痰瘀互结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指标升高的中医主要病理因素。

    作者:邓银泉;范小芬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加拿大哥伦比亚省中医药发展状况一瞥

    加拿大哥伦比亚省位于加拿大的西海岸。境内的温哥华市(Vancouver)是闻名于世的现代化大都市,而具有典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风情的维多利亚市(Victoria)则是哥伦比亚省首府的所在地。应加拿大维多利亚国际中医学院的邀请,不久前笔者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哥伦比亚省4所中医学院的教学和当地中医药发展情况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参观考察。所到之处的见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潘志恒;Wally M;Henry L;Kikukawa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驱风苏合丸治疗胸腰椎损伤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观察

    胃肠功能紊乱在胸腰椎损伤患者中十分常见,用常规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我科自1996年9日~2001年2月采用驱风苏合丸调敷脐部治疗2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44例胸腰椎损伤患者全部经X线或CT诊断,均于伤后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纳呆、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并排除腹腔脏器器质性病变,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22~65岁,平均46.7岁;其中腰椎1~3损伤15例、胸椎10~12损伤8例;单纯压缩骨折17例,骨折并脱位6例;合并脊髓损伤6例。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26~68岁,平均47.7岁;腰椎1~3损伤15例,胸椎10~12损伤6例;单纯压缩骨折15例,骨折并脱位6例;合并脊髓损伤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程度上均有可比性。

    作者:袁跃群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