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柴华旗;周玲
目的 建立转人白血病抑制因子(hLIF)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饲养层细胞,并观察其对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扩增作用.方法 建立转hLIF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饲养层细胞,并用RT-PCR法和ELISA法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脐带血CD34+HSP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将CD34+HSPC与饲养层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增殖效果.结果 建立的转基因饲养层细胞均有绿色荧光,RT-PCR法和ELISA法证实均有目的基因表达,免疫磁珠法分离的CD34+HSPC纯度可达(95.6+2.58)%,与饲养层细胞共培养后CD34+HSPC可扩增8.74倍,表面黏附分子CXCR4和CD54表达量仍较高.结论 建立的转hLIF基因饲养层细胞对CD34+HSPC有一定的扩增作用,且延缓其分化.
作者:井莹莹;杨吉成;盛伟华;胡志清;郁心;包婉蓉;张日;朱南康;缪竞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中远期影响.方法 对32例植入Firebird支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2例,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技术分别检测支架植入前、植入后1周和3、6、12、24、36个月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与晚期主峰速度(Em和Am)及其比值Em/Am.结果 与支架植入前比较,左心室各项舒张功能指标在支架植入术后1周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架植入术后3个月开始明显改善,6个月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和P<0.01);并在随后的30个月中保持这种趋势.结论 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能长期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作者:施亚明;宗永忠;吴春阳;董璟;王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方法 对该院1997年3月至2006年12月10年间剖宫产病例2 4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剖宫产率为34.44%,位于剖宫产指征前4位的分别为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社会因素、臀位.结论 提高产科医师水平,防止胎儿窘迫的过度诊断,做好孕产妇宣教,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胎位,从而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陈昕;钱志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神经元在丝素蛋白材料上的生长发育,为神经干细胞结合丝素蛋白材料用于临床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从新生大鼠脑室下区(SVZ)分离细胞,培养在柞蚕、家蚕两种丝素蛋白溶液制成的薄膜材料上,分别选取各时间段的细胞进行β-Ⅲ-tubulin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并统计不同时间段神经元在丝素材料上的成活率及复杂度.结果 神经元在柞蚕丝素薄膜上的成活率和复杂度明显比家蚕丝素薄膜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柞蚕、家蚕丝素薄膜支持神经元的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柞蚕丝素薄膜比家蚕丝素薄膜更适合神经元的生长.
作者:辛莲;宋雪慧;董运海;李明忠;张焕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玻璃支架BG-20的细胞相容性,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将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与BG-20体外复合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结果 BMSc能贴附在BG-20上,增殖、生长不受影响,且BG-20有一定的促细胞增殖的作用.ALP测定结果BG-20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G-20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能作为BMSc的载体用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作者:高爱国;程力;孙俊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膝关节各物理检查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并探讨膝关节各物理检查的相瓦关系.方法 将磁共振提示膝关节半月板Ⅲ°损伤患者47例(其中内外侧半月板都损伤24例)体检发现的膝关节物理阳性体征与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并行多个率的多重比较分析及四格表法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麦氏试验阳性者41例,膝关节间歇压痛点阳性者39例,股四头肌萎缩阳性者33例,研磨试验阳性者28例,重力试验阳性者24例,蹲走试验阳性者22例,膝过伸试验阳性者20例,浮髌试验阳性者17例,膝过屈试验阳性者14例.其中关节间隙压痛、麦氏试验、股四头肌萎缩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优于其他物理检查,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01);膝关节内外间隙压痛对半月板损伤的定位优于其他方法,与手术所见相关性高(P>0.05);各物理检查具有一定相关性与互补性,选取适当的物理检查组合可提高半月板损伤的诊断率.结论 膝关节各物理检查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但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初步判定半月板损伤部位有相当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绩;华锦明;胡学彬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低分子右旋糖苷和参麦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简称血透)低血压的疗效.方法 对20例血透相关性低血压患者先后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和参麦注射液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药对血透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结果 参麦注射液的有效率为60%,低分子右旋糖苷的有效率为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右旋糖苷治疗血透相关性低血压的疗效优于参麦注射液.
作者:唐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在Ⅰ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7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口鼻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治疗,分析上机前后患者动脉血气、临床症状的变化和预后.结果 47例患者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1 h后,80.9%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明显改善.28例使用后病情好转并成功撤机,有效率为59.6%;17例疗效不明显,其中6例改行气管插管,4例死亡;2例因不能耐受无创通气而放弃治疗.结论 NIPlPV可用于各种病因所致的Ⅰ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气体交换,降低插管率.
作者:陈颖;穆传勇;黄建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用于皮肤黏膜放射损伤的防治,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疗效<'[1]>.那么医用射线防护喷剂是否可应用到其他类型的烧伤呢?为此我科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应用苏州东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医用射线防护喷剂治疗30例浅Ⅱ°烧伤患者,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方法处理的30例浅Ⅱ°烧伤患者作对照,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吴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种植磁附着体全口义齿对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的修复效果.方法 采用CDIC牙种植体及配套磁性附着体,为7例下颌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在下颌骨前牙区各植入1枚种植体,4个月后制作下颌全口义齿并在组织面粘固磁体.对粘同磁体前、后及粘固磁体后1个月的义齿固位力、咀嚼效率进行测试.结果 种植磁附着体全口义齿在粘固磁体后及粘固后1个月的固位力、咀嚼效率较放置磁体前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对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采用种植磁附着体全口义齿修复能显著提高义齿的固位力、咀嚼效率.
作者:沈央明;杨建新;刘瑾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纯化和定向成脂诱导.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法检测BMSCs表面抗原.脂肪诱导剂诱导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利用油红O染色进行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MSCs表达CD29、CD44、CD90、CD106,不表达CD34、CD45.BMSCs经脂肪诱导剂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油红O阳性细胞比例增加.结论 体外培养的B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能够向脂肪细胞分化,并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脂肪细胞比例不断增加.
作者:钱燕翔;宋琳;徐路尧;周俊松;董运海;宋雪慧;辛莲;张焕相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严重免疫缺陷(SCID)小鼠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SCID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立即皮下注射G-CSF,连续3 d,对照组注射同样剂量磷酸缓冲液(PBS),3 d后观察脑梗死体积变化、梗死边缘血管再生情况、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情况.结果 G-CSF对SCID小鼠急性脑梗死后梗死体积无影响,能促进脑梗死边缘血管再生和抑制细胞凋亡,但梗死边缘CD11b和F4/80阳性细胞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CID小鼠急性脑梗死后,立即注射G-CSF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但同时也加重急性梗死后的炎症反应.
作者:温仲民;包仕尧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加用伞反式维甲酸(ATRA)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CD4+CD25highT)细胞表达和辅助性T(Th)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RITP患者ATRA治疗前后及17名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highT细胞的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10(IL-10)、IL-4、IL-2、干扰素γ(1FN-γ).结果 ATRA对RITP总有效率为53.6%.治疗有效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小板计数从(25.7±9.6)×109/L升至(109.1±30.1)×109/L(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组治疗后患者CD4+CD25highT细胞阳性率及血清TGF-β1、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IL-4则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2和IL-10在治疗后未见改变.结论 ATRA对半数以上RITP患者有效,可能是通过提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促进了RITP患者的免疫紊乱向生理性平衡恢复.
作者:刘文宾;王兆钺;曹丽娟;赵小娟;朱明清;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可影响患者进食,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也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脑卒中伴吞咽困难32例,采用了以吞咽功能恢复为主的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TSC2基因的表达产物tuberin在结直肠癌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tuberin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tuberin蛋白的表达,分析tuberin mRNA和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0例结直肠癌中tuberin mRNA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但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uberin蛋白在60例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uber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与性别、组织学分级相关.结论tuberi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下调.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
作者:刘维明;余生元;韩复;叶凯;丘家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含有人PD-L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稳定转染获得稳定表达PD-L1分子的HEK293细胞系.方法 从人心脏cDNA文库中扩增出PD-L1基因,通过双酶切(Xho1和EcoR1)装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中,脂质体法转染HEK293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稳定高表达PD-L1分子的HEK293细胞系,通过流式细胞术、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PD-L1的表达.结果 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PD-L1,建立了稳定转染PD-L1目的基因的HEK293细胞系.结论 成功构建了PD-L1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稳定转染该分子的HEK293细胞系.
作者:朱云霞;胡振华;陈永井;李文香;陈成;黄建安;张学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UFH)抗凝对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病情稳定,维持血透6个月以上的患者34例,随机分成LMWH 组(17例)和UFH组(17例).两组分别于实验时、第6个月、第12个月末测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水平.结果 随透析时间的延长,UFH组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po)B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ApoA1明显降低,与实验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MWH组前6个月使用UFH,血脂变化与同期UFH组相似,改用LMWH 6个月后TG、LDL和ApoB水平明显降低,HDL、ApoA1水平升高,与UFH组同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期使用肝素可引起脂质代谢异常,在维持血透中使用LMWH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高脂血症,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减少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陈蕊;魏丛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PET/CT诊断的12例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转移癌4例,淋巴瘤脾脏浸润5例,白血病脾脏浸润3例),分别对PET、CT、PET/CT融合图像与病理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ET/CT诊断的12例患者,PET阳性12例,CT阳性6例,PET较CT发现病灶范围更大.PET/CT 12例全部阳性且定性、定量、定位更加明确.结论 PET/CT对脾脏继发性恶性病变的检出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作者:米宝明;张玮;吴翼伟;潘律德;章斌;徐峰坡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基因表达及相互作用与口腔癌前病变癌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76例上皮异常增生和84例正常口腔黏膜p53、Ki-67、p16和cyclin D1的表达进行研究,并对上皮异常增生患者实际癌变率做了3年追踪调查.结果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组织p53和Ki-67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黏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Ki-67同时过度表达与实际口腔癌前病变癌变率密切相关;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p16和cyclinD1表达失衡现象.结论 p53和Ki-67同时过度表达及p16和cyclinD1表达失衡是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的重要标志.
作者:马三成;赵今;Paul Speight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婴儿大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早期手术时机、适应证和围手术期处理问题.方法 对婴儿大型VSD合并肺动脉高压60例(VSD膜周型46例,肺动脉瓣下型14例),均在全麻及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结果 术后无死亡,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所有患儿活动量和生长发育改善,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无后遗症.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和改善婴儿大型VSD多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完善围手术期管理是降低并发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廖健毅;徐洪军;徐永根;曹鼎方;冉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