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雌激素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青年胃腺癌的关联分析

钱春野;杨留才;李向荣;周建平

关键词:胃腺癌, 雌激素受体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关联分析, 青年
摘要: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2基因(ESR2)多态性与盐城地区青年胃腺癌的关联.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盐城地区100例青年胃腺癌患者(胃腺癌组)和100名青年胃溃疡患者(对照组)ESR2第5外显子Rsa Ⅰ酶切多态和第8外显子Alu Ⅰ酶切多态进行分析.结果 (1)ESR2第8外显子Alu Ⅰ酶切多态分析表明,胃腺癌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R=1.975),胃腺癌组含等位基因A的Aa+AA基因型频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R=2.144);(2)两组ESR2第5外显子Rsa Ⅰ酶切多态基冈型rr、Rr、RR频率和等位基因r、R频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R2第8外显子Alu Ⅰ多态可能与盐城地区青年胃腺癌易感性有关,含等位基因A的Aa和AA基因型可能增加青年胃腺癌发病风险;而ESR2第5外显子Rsa Ⅰ多态与盐城地区青年胃腺癌发病风险无关联.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奥沙利铂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目的 研究奥沙利铂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奥沙利铂作用于SMMC7721细胞,应用MTT法检测奥沙利铂对SMM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e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活性.结果 奥沙利铂可抑制SMMC7721细胞的生长并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可见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阻滞于S期和SubGl峰.经过奥沙利铂诱导,caspase-3、caspase-9活性被上调,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aspase-8活性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奥沙利铂具有抑制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及诱导亡作用,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内源性凋亡途径实现.

    作者:江敏华;童福易;甘建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及大血管病变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变化,探讨其在T2DM及大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36例初诊T2DM(单纯T2DM组)患者、28例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组、单纯T2DM组CD4~+T细胞、CD4/CD8比值、CD4~+CD28~- T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CD3、CD8~+T细胞、CD4~+CD25~+T细胞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组CD~+ T细胞、CD4/CD8比值、CD4~+CD28~-T细胞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5),CD3、CDS~+T细胞、CD4~+CD25~+T细胞低于单纯T2DM组.结论 机体细胞免疫异常在T2DM及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蕊;施毕旻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0例分析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壁弹性纤维层发生变性导致主动脉管径扩张和内膜撕裂,因而形成的双层管腔或血肿.它是极为凶险的血管病急症,为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以下简称彩超)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本文将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彩超确诊的20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许良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谷胱甘肽S转移酶π高水平表达抑制人类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转移和浸润

    目的 研究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宫颈癌细胞中的高表达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在人类宫颈癌HeLa细胞建立GSTπ基因高表达稳定转染株;采用细胞计数和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采用划痕法和Boyden小室法检查细胞的转移、浸润能力;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宫颈癌细胞巾相关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GSTπ高表达和空质粒转染的HeLa细胞株;GSTπ基因高表达明显地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转移和浸润.结论 GSTπ可以明显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转移和浸润,为GSTπ作为一种新的抑癌基因提供了临床前实验数据和依据.

    作者:杨倞;乔惠萍;焦旸;徐加英;樊赛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水通道蛋白5在人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5(AQP5)在人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大肠癌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水通道蛋白5在人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AQP5在人大肠癌组织表达丰富,而在癌旁正常组织几乎没有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QP5在人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在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洪志;周士福;康厚纯;代云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全反式维甲酸、1,25二羟维生素D3对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几种糖基转移酶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全反式维甲酸(ATRA)、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_2D_3]的作用下,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多肽N-乙酰氨基半乳糖转移酶(ppGalNAcTs)和某些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GnTs)表达的变化.方法 应用RT-PCR法研究在不同浓度ATRA、1,25-(OH)_2D_3作用下,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ppGalNAcTs、GnTs表达的变化.结果 在SHI-1细胞株中,随着1,25-(OH)_2D_3浓度(10~(-8)~10~(-6) mol/L)的增加,ppGalNAcT1和T2表达增加,T3表达没有变化,T4表达减少;加入ATRA(10~(-8)~10~(-6)mol/L)后,细胞株中ppGalNAcT2、β6GnTV、O-GnT表达量升高.结论 白血病细胞株SHI-1 ppGalNAcTs各型表达水平不同;在不同浓度ATRA、1,25-(OH)_2D_3的作用下,白血病细胞株SHI-1中各型ppGalNAcTs表达变化也不同.在SHI-1细胞株加入ATRA后细胞中β2GnTI、β6GnTV发生显著变化.ppGalNAcT1、ppGalNAcT2、GnTs与白血病细胞株的分化可能有一定关系.

    作者:姜智;郭向红;仇灏;周迎会;曹婧媛;吴士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Runx3、Bcl-2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Runx3与凋亡抑制因子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胃腺癌组织、1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及10例因胃良性病变行部分切除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中Runx3、Bcl-2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Runx3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9.7%,明显低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68.4%)及正常胃黏膜组织(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1%,明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2.1%)及正常胃黏膜组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Runx3阳性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 Runx3蛋白低表达及Bcl-2蛋白高表达对胃腺癌发生发展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其蛋白表达水平对评价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成秀梅;冯一中;钱春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诱导C57鼠获得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新途径

    目的 探讨诱导C57鼠产生β淀粉样蛋白抗体的新途径.方法 收获小鼠骨髓细胞,定向培养为树突状细胞(DCs),培养期间加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1-42多肽刺激致敏.流式细胞仪测定收获的DCs成熟度.将致敏DCs作为疫苗接种至C57鼠,以β淀粉样蛋白+氟氏佐剂接种作为阳性对照,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的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滴度.结果 用突变型β淀粉样蛋白刺激DCs可促进其表面CD11c、CD86、MHC-Ⅱ及CD80分子表达从54.69%、76.68%、44.77%和58.65%分别提高到77.49%、92.76%、85.52%和75.57%.接种DCs后14 d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滴度开始逐渐升高,一直持续到免疫后35 d仍未见降低.相对于佐剂疫苗7 d显著升高、21 d达峰的变化曲线有所平缓和滞后.DCs疫苗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高达到2 425.17倍,但比佐剂疫苗组要低(平均高3 200倍).结论 采用DCs疫苗能有效地诱导C57鼠产生足够的抗β淀粉样蛋白抗体.

    作者:罗仲秋;王金环;徐新女;冯全胜;王淑杰;林娜;刘宏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多发性骨髓瘤伴发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1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多发性骨髓瘤放化疗后临床常见继发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于放化疗后数年开始发病.但临床也发现极少数病例系多发性骨髓瘤伴发急性白血病.与放化疗无明显相关性,此类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之间存在着内在相关性,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作者:何雪峰;张日;张旭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对1220例食管璃切除患者中发生切端癌残留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为4.9%(60/1 220).根治性、姑息性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2.1%(18/860)和11.7%(42/360)(P<0.05).食管中上段、食管下段食管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6.5%及2.3%(P<0.05).癌残留与癌肿的大体类型、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P<0.05).结论 浅表广泛型早期癌、弥漫浸润型进展期食管癌、癌肿直径>5 cm、分化程度低及癌肿浸润深肌层及纤维层者易发生癌残留.

    作者:吴广洲;邓文华;于宏基;朱丹;沈振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1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案.方法 对1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对14例术中动脉瘤破裂者进行显微手术夹闭11例,电凝加包裹2例,动脉瘤切除加载瘤动脉缝合1例.结果 恢复良好12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1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1例.结论 通过显微手术,尽量减少对动脉瘤的骚扰是减少动脉瘤破裂的关键;临时控制阻断载瘤动脉、快速合理处理动脉瘤破口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后手术的关键.

    作者:倪兰春;施炜;顾志恺;周非;陈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胶黏套叠胰肠吻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27例

    胰肠吻合口漏(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危险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一般为8%~19%~([1]),相关病死率高达8%~40%~([2,3]).如何有效地预防胰漏是顺利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1996年1月,彭淑牖等~([4])设计了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以捆绑取代缝合,避免遗留针孔,保证吻合口的密封性,临床效果较好.我院自2002年以来引进该术式,并在近4年来对此方法进行改良,共施行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未发生胰漏,现报告如下.

    作者:金慧涵;胡明华;华志元;包嘉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444例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冠状动脉支架置人(CSI)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444例冠心病住院患者行经皮桡动脉途径CAG,并对其中161例行CSI.结果 桡动脉穿刺时间为(2.98±1.05)min,穿刺成功率为96.6%;161例置入支架297枚.术后1例在穿刺处形成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血肿;1例患者感前臂乏力,桡动脉搏动轻微减弱.444例获随访1~24个月,未出现手部功能障碍.结论 经皮桡动脉途径行CAG及CSI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晖;徐卫亭;陈建昌;洪小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骨桥蛋白在胰腺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胰腺癌组织中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将88例胰腺癌组织和11例正常胰腺组织制成组织芯片,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并对随访2个月~6年的53例作了生存分析.结果 胰腺癌中OPN阳性表达54例(61.36%).OPN表达和胰腺癌的临床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与肿瘤病理分级、部化和大小尤关(P>0.05).对随访的53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显示,OPN表达与预后有关(P<0.05).结论 OPN在胰腺癌中过表达可能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OPN是胰腺癌有意义的预后指标.

    作者:刘峰;干文娟;冯一中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湿润烧伤膏预防尿道外口创面感染及狭窄52例报告

    目的 探讨湿润烧伤膏对尿道外口创面感染及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52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发现因尿道外口偏小而无法进镜,于是行外口切开术或F28尿道探子外口扩张术,使前列腺电切镜能顺利进入,术后置导尿管3~7 d后拔除,创面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观察其对创面愈合的作用.结果 52例尿道外口切开术后创面14~21 d修复愈合,置导尿管时间2~7 d,平均4 d,无创面感染,无1例逆行尿路感染,无疤痕形成,其中1例发生尿道外口狭窄,经尿扩后好转.结论 湿润烧伤膏在尿道外口创面修复愈合过程中能促进创面早期愈合,可减少瘢痕形成,能有效预防尿道外口创面感染及狭窄的发生,减少置导尿管时间.

    作者:陈红其;刘奎;孟凡喜;杨正皓;姚鑫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淋巴管密度及功能形态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组织淋巴管密度、功能形态及其在卵巢癌侵袭、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新型淋巴管内皮标志物D2-40对63例卵巢上皮性癌及30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淋巴管形态结构,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VD);以CD34标记微血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作为对比.并进行图像分析.分析卵巢癌中淋巴管密度及微血管密度与其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D2-40表达于淋巴管内皮细胞胞质;肿瘤不同区域的淋巴管密度、增殖活性和形态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在较大癌巢边缘区的淋巴管密度及增殖活性较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明显提高,且管腔多呈扩张状;癌巢边缘区LVD与卵巢癌患者年龄、瘤体大小及组织类型无关(均P>0.05),与卵巢癌分化程度、FIGO分期、腹膜种植、远处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卵巢癌组织存在新生淋巴管,尤以癌组织边缘区明显,癌巢边缘区LVD检测可作为卵巢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的指标.

    作者:郑艳莉;刘曼华;杨其昌;陶潜;鲁晓燕;王莹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圆韧带在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肝胆胰手术及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中常常需要一种自体生物材料来覆盖肝断面、胆囊床、吻合口、裸露血管及修补穿孔,以期单减少术后瘘、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以往我们大都使用大网膜来完成此类手术,但在腹腔严重感染大网膜粘连成团,或大网膜过短,或既往手术中大网膜已被切除等情况下显然不能利用大网膜来达到目的,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能够替代大网膜的自体组织.肝圆韧带位于上腹部,柔韧性好,组织结构致密,取材方便,且可剖开形成一较大的自体补片,比大网膜有其独特的优势~([1]).现将我们的使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小华;钱海鑫;秦磊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对21例创面应用负压引流技术,待肉芽组织新鲜后,行植皮或植皮联合皮瓣转移术.结果 21例创面全部愈合,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16例创面经VSD治疗后,肉芽新鲜,行自体皮移植后创面愈合;2例创面行植皮联合皮瓣移植后创面愈合;1例创面局部颅骨外露,给予钻孔去颅骨外板,负压吸引14 d后,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经植皮创面愈合;2例创面经两次置入VSD治疗,局部皮瓣转移后,创面愈合.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用于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治疗,能减少手术操作,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是一种早期治疗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建超;沈国良;赵小瑜;陆兴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3-脱氧葡萄糖醛酮诱导新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对新血管生长的影响.方法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和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3-DG对新血管生长的影响.CAM血管生长采用单位面积血管百分比法评价;细胞增殖采用M,IT法评价.结果 0.1、1μg 3-DG和0.1μg AGEs组均可促进CAM新生血管生成,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内皮细胞孵育24 h后,3-DG 50、 100、150、200和250 mg/L浓度组均明显促进内皮细胞生(P<0.05),而300、400 ms/L浓度组则无促进作用(P>0.05);与内皮细胞孵育48 h后,50、100、150和200 mg/L浓度组均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0 mg/L无作用呈下降趋势,而300和400 mg/L浓度组则明显抑制内皮细胞生长(P<0.05).形态学观察,3-DG 300 mg/L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出现细胞核固缩.结论 3-DG可以诱导新血管生长.

    作者:江国荣;张露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自噬在槲皮素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死亡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白噬在槲皮素诱导的人乳腺癌MCF-7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人乳腺癌MCF-7细胞,采用MTT法测定槲皮素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MDC荧光染色观察给药后MCF-7细胞的自噬征象;应用JC-1荧光染色观察给药后MCF-7细胞的线粒体变化;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以观察用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阻断自噬后槲皮素抑瘤作用的变化.结果 槲皮素对MCF-7细胞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此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槲皮素给药后早期可诱导MCF-7细胞发生自噬及线粒体变化;在槲皮素给药前和给药后阻断自噬,槲皮素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均增强.结论 槲皮素能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自噬,伴随线粒体发生变化.由槲皮索引发的自噬能够明显保护MCF-7细胞,减少囚槲皮素导致的细胞死亡.

    作者:高薇;朱茉莉;李君;梁中琴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