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道间质肿瘤70例临床病理分析

康苏娅;王修珍;邓敏;郭凌川;顾冬梅;虞杰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 病理学,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70例GISTs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0例GIST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类似于其他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类似平滑肌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为100%(70/70),CD34阳性率为75.7%(53/70),S-100阳性率为40%(40/70),Desmin,Actin,MBP,CK均为阴性.结论 GISTs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其预后治疗不同于其他类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IL-1α诱导骨髓来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IL-1α体外诱导骨髓来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用含30 μM维甲酸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进行神经细胞特征性染色鉴定;用含25 ng/ml IL-1α的培养基作用于诱导后的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神经递质的表达.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MAP-2以及GFAP染色结果阳性,IL-1α作用后突触素染色阳性.结论 IL-1α具有促进骨髓来源神经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能力,骨髓来源神经细胞具有产生突触联系的功能.

    作者:汪智卿;黄坚;凌伟华;丁礼;金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48例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对48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创伤后脑梗塞的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外伤性脑梗塞机制复杂,并发症多,常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极差,病死率高.提示须重视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沈鸟松;宋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儿脑性瘫痪的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脑性瘫痪是严重影响儿童运动、发育的一种综合征,通过对252例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生活护理中有意识的动作训练,并与肢体的功能锻炼相结合,抑制患儿的异常姿势,反复刺激后形成新的突触和神经环路,使损伤功能得以代偿.结果显示:本组病例患儿的运动及智力发育均有很大提高,有效率达93%.

    作者:倪志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舒肝宁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按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计算舒肝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通过干扰试验确定其大无干扰浓度.建立舒肝宁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结果:舒肝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为15 EU·mg-1,大无干扰稀释倍数为60倍.提示可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替代家兔热原法来控制舒肝宁注射液的质量.

    作者:钱惠芬;陶仲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脊髓半切损伤后髓鞘碱性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半切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损伤远端星形胶质细胞和近端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关系,探讨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将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6组,每组5只,分别是伤后1天组,3天组,7天组,14天组,21天组,28天组.实验组动物均行T9左侧半切,分别于伤后1,3,7,14,21,28 d行后肢运动功能联合评分(CBS)及Basso-Beattle-Bresnahan(BBB)评分.每次评分后处死5只大鼠,进行HE染色及GFAP、MB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伤后后肢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2周时恢复幅度大,2~3周时后肢运动功能继续恢复,3周时BBB评分高达12分,3~4周运动功能无显著性恢复,损伤后1 d损伤远端3~6 mm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开始增生肥大,3~4 d灰质中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2周时达到高峰,损伤近端3~6 mm处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反应过程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似.结论脊髓损伤后近端少突胶质细胞和远端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可能有助于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作者:孙文阁;李春鹏;张晔;夏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34例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对34例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患者的术前、术后视力进行比较.观察眼外伤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视力提高者占67%,无变化者占24%.提示玻璃体切除术为眼外伤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对于复杂性眼外伤,应早期、积极行玻璃体切除手术,以挽救视功能.

    作者:钟蕾;陈新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4例(15侧).AO型:43A型10例,43B型1例(双侧),43C型3例(均为C1型),其中开放性骨折3例,(均位Gustilo Ⅰ型).术后不辅以其他外固定,第2 d即开始不负重功效能锻炼.结果本组患者均获随访,所有病例伤口一期愈合.其中1例骨折延迟愈合,余骨折均在术后3~5个月临床愈合.根据Mazur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93%.结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晓东;蒋富贵;孙月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目的分析溴沟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17例嗅沟脑膜瘤手术病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嗅沟脑膜瘤大多以精神症状、视觉障碍和癫痫为首发症状,16例行SimpsonⅡ级切除,1例SimpsonⅢ级切除,预后良好,无复发.结论重视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溴沟膜瘤的出现,及早诊断,显微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疗效.

    作者:李向东;王中;张世明;朱凤清;周岱;惠国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内皮素在慢性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内皮素(ET)水平在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正常人和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浆、尿ET-1进行检测,同时测定其血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的值,计算肌酐清除率(Ccr).结果各期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尿ET-1、β2-MG均较正常人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β2-MG与Scr呈显著正相关(P<0.01),β2-MG与尿ET-1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尿ET-1均与Scr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ET-1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780,P<0.01),尿ET-1与Ccr呈显著负相关(r=0.888,P<0.01),且尿ET-1与Ccr相关性较血ET-1与Ccr相关性更强.结论尿ET-1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作者:费梅;熊佩华;陈爱平;张玲;府剑英;徐峰坡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纤维结肠镜在急性低位肠梗阻中的应用(附80例分析)

    对80例疑为急性低位肠梗阻的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探讨纤维结肠镜在急性低位肠梗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0例急性低位肠梗阻的患者均得予顺利检查,明确诊断.提示纤维结肠镜应用于急性低位肠梗阻,可明确梗阻的部位及性质,为术前准备手术探查创造条件.

    作者:王思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

    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我院产科门诊手术室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300例,我们采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进行麻醉,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李红;赵建华;方志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剂量氨茶碱治疗婴幼儿重症哮喘的疗效观察

    将90例婴幼儿重症哮喘患儿在常规抗炎、雾化基础上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小剂量氨茶碱持续静脉点滴,对照组予常规量氨茶碱每日分次静脉滴注.探讨小剂量持续静滴氨茶碱治疗婴幼儿重症哮喘的疗效.结果:小剂量氨茶碱组和常规量氨茶碱组显效率分别为91.5%,44.2%, 总有效率分别为97.9%,68.1%,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副作用发生率对照组(69.7%)明显高于小剂量氨茶碱组(19.1%)(P<0.01).提示小剂量氨茶碱持续静脉点滴治疗婴幼儿重症哮喘平喘效果快、安全有效、副作用小.

    作者:谢敏慧;顾凤珍;华军;柏振江;李莺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消炎坐浴洗剂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临床观察

    运用消炎坐浴洗剂治疗38例肛瘘术后患者,另设30例PP粉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探讨消炎坐浴洗剂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结果:消炎坐浴洗剂组伤口愈合时间较PP粉组缩短约4 d;术后伤口疼痛、渗液等症状减轻,消炎坐浴洗剂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显示消炎坐浴洗剂对缩短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严冠敏;殷雪群;吴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疗药物5-FU诱导结直肠癌细胞株colo320凋亡,以无机离子锂抑制GSK-3β活性,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细胞总GSK-3β,同时分离细胞核与细胞浆蛋白,分析细胞核/浆GSK-3β水平.结果对照组细胞GSK-3β主要位于胞浆中,凋亡组细胞总的GSK-3β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但发生了细胞浆到细胞核的迁移.其选择性活性抑制剂LiCl可抑制5-FU诱导的细胞凋亡,但不能抑制GSK-3β浆/核迁移.结论 GSK-3β以细胞浆/核迁移方式参与并促进了5-FU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GSK-3β的生物学特性,在肿瘤研究中,有助于阐明肿瘤发生的机理,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王文红;焦志军;缪竞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TGF反义寡核苷酸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胶原Ⅲ分泌的影响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反义寡核苷酸对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胶原Ⅲ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48 h后,用RT-PCR、ELISA法观察CTGF和胶原Ⅲ的表达.结果 TGF-β1能够诱导NRK52E细胞表达CTGF并进而促进胶原Ⅲ的分泌,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后可以大部分取消TGF-β1的作用,而对照组的寡核苷酸没有此作用.结论 CTGF反义寡核苷酸能够特异地抑制CTGF的表达,进而阻止细胞外基质的生成,这可能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沙文刚;樊均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1779例医院感染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加强对重点科室医院感染动态监测,控制医院感染发生.方法对苏大附一院2004年全年收住入院的患者33308人次,所发生的医院感染1779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04年医院感染率为5.30%,高危科室为:病房ICU、急诊ICU、血液科一、老年科、血液科二,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真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基础病严重、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技术操作、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是造成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准确地进行病原菌监测,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琛;刘月秀;吴影秋;吴旭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疗效及临床相关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鼻窦炎治疗疗效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121例接受治疗的慢性鼻窦炎儿童,给予三阶段治疗:Ⅰ、系统、规范保守治疗1~2月;Ⅱ、腺样体肥大患儿予以刮除同时完成保守疗法;Ⅲ、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选择鼻内窥手术(Fess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在121例病人中(226侧),经保守治疗后治愈79例(65.3%),好转31例(25.6%),无效11例(9.1%);腺样体刮除+保守治疗31例,好转28例(90.4%),无效3例(9.6%);Fess术治疗14例,治愈8例(57.1%),好转2例(22.2%),无效1例(9.1%),失随访3例.结论儿童慢性鼻窦炎以规范、系统的保守治疗为首选,腺样体刮除是有效的辅助措施,Fess手术适应症应严格掌握.

    作者:胡艾君;袁辉;邬晓帆;刘志勇;朱政文;辛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不同时间点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相应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方法将成年Wistar大鼠55只,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采用HE染色TUNEL法检测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情况.电镜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形态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0~6 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改善,24 h症状又有加重,提示再灌注引起继发性脑损害.神经细胞出现坏死或凋亡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TUNEL标记缺血1 h后再灌注48 h之内,皮层区细胞凋亡指数(AI)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结论线栓法成功制备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可用于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损害及脑保护的研究.缺血性神经原死亡经历凋亡和坏死两种途径,中度、重度缺血以坏死为主,轻度缺血以凋亡为主.

    作者:张正春;孔岩;郑世营;薛寿儒;刘春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定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15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VEGF、CEA含量.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定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以及联合检测癌胚抗原(CEA)的临床意义.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良性疾病及正常对照者(P<0.01),恶性肿瘤伴转移患者血清VEGF含量与无转移患者相比较有明显升高(P<0.05),联合检测患者血清VEGF和CEA,其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较单独检测血清CEA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血清VEGF测定有助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联合检测血清VEGF和CEA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郑黎;陈卫昌;严苏;彭群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48例原发性肺癌、5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内皮抑素含量.结果血清内皮抑素含量在原发性肺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间的差异具显著性(P<0.01).肺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P<0.05 ),Ⅲ+Ⅳ期肺癌血清内皮抑素高于Ⅰ+Ⅱ期(P<0.01),有远处转移者高于未转移者(P<0.05),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与肺癌解剖学分类、淋巴结是否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原发性肺癌患者血清内皮抑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

    作者:彭群新;凌春华;季成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