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芬;金钊;闫守霞;江海燕;梁天坚
目的 优选佛手散佳水煎工艺.方法 以阿魏酸含量和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水量对各指标的影响,优化佳水煎工艺.结果 佳工艺条件为10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60 min.结论 优选的水煎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贾智若;唐旭东;钟益宁;李玲;赵欣;甄汉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穴位埋线联合“触发点”刺络放血配合伽马刀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伽马刀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触发点”刺络放血进行治疗.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评分的疼痛程度、目赤的证候评分比较中,实验组患者其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结论 穴位埋线联合“触发点”刺络配合伽马刀对三叉神经痛具有镇痛效果快且持久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曹曲;刘薪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六味地黄汤对5/6肾切除大鼠致慢性肾衰竭模型的影响.方法 将清洁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六味地黄汤组.采用5/6肾切除法复制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于造模前、造模后1~9周,每2周称体质量1次;统计死亡率和存活率;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9周检测大鼠24小时尿量及尿蛋白.造模后9周,检测血清尿素氮.结果 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体质量降低,24小时尿量增加,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加,BUN升高,以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六味地黄汤治疗8周后,六味地黄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体质量增加,24小时尿量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低,BUN降低,以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六味地黄汤能够降低5/6肾切除大鼠致慢性肾衰竭模型的死亡率,增加模型的成功率.
作者:陈丽;周忠志;何泽云;张熙;唐群;徐文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模型豚鼠血清SOD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SODmRNA)的影响.方法 60只成年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Ⅰ组)、模型对照组(Ⅱ组)、灵龟八法预防组(Ⅲ组)、神阙预防组(Ⅳ组)、灵龟八法治疗组(Ⅴ组)、神阙治疗组(Ⅵ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溶液建立衰老豚鼠模型.预防组在进行造模的同时分别进行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神阙穴艾炷灸,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分别进行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神阙穴艾炷灸治疗.观察各组豚鼠生命质量评分、血清SOD活性、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相关基因(Cu/Zn-SODmRNA及Mn-SOD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造模结束后,Ⅰ组未出现衰老症状,预防组(Ⅲ、Ⅳ组)出现少许衰老迹象,且血清SOD活性无明显变化,与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及治疗组(Ⅴ、Ⅵ组)出现明显的衰老症状,血清SOD活性显著降低,与Ⅰ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实验结束后,Ⅱ组的血清SOD活性与造模后无明显改变;两个治疗组血清SOD活性升高,与造模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与治疗组的肾组织Cu/Zn-SODmRNA和Mn-SODmRNA的相对表达量接近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个预防组SOD活性及肾组织Cu/Zn-SODmRNA和Mn-SODmRNA的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治疗组SOD活性及肾组织Cu/Zn-SODmRNA和Mn-SODmRNA的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模型豚鼠的治疗作用优于神阙穴艾炷灸.结论 灵龟八法延缓衰老机理可能与调节SOD及其相关基因表达密切相关,对衰老模型豚鼠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模型豚鼠的治疗作用优于神阙穴艾炷灸.
作者:赵彩娇;黄蓉;董苡余;朱丽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桑杏汤的水提工艺条件.方法 以绿原酸含量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运用正交试验法对水提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水提佳工艺为:第1次补足吸水量后加10倍量水浸泡2h,其余每次加10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提取2h.结论 优选的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孟军华;张盛;黄荣增;丁建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乙肝肝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之症,涉及多器官多系统,治疗上若仅从治肝入手,往往疗效甚微.“肝病实脾”是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精髓,始终贯穿肝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对中医药治疗乙肝肝硬化也一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已取得卓越疗效.文章从内治和外治两个方面阐述肝病实脾理论在乙肝肝硬化防治中的应用.
作者:陈子瑶;梁健;邓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起用UPLC检测丹参提取过程中酚酸类物质含量测定.方法 水提丹参,定时采样,使用UPLC测定不同时间中酚酸类物质的溶出量.结果 该方法稳定,线性好,精密度佳.结论 可用该方法监测丹参提取过程中酚酸类物质的溶出量.
作者:王晓毅;章顺楠;周立红;叶正良;范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中医学“神病”“痴呆”“健忘”范畴,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多数医家认为该病是以髓海不足、神明失用为基本病机,肾虚精亏、痰瘀阻滞为主要病因的虚实夹杂病症.课题组在文献研究及中医证素临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培元填精、化痰祛瘀为治疗AD的基本原则,组成益智防呆方用于临床收到显著疗效,在动物实验中同样证实该治疗原则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并对其脑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
作者:万文斌;董振华;李亚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平胃散如何影响湿阻中焦证模型动物胃体粘膜层AQPs表达及AC-cAMP-PKA信号转导途径,并揭示其可能存在的机理.方法 采用综合法造模,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测定胃体粘膜层AQPs的表达,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胃体粘膜层腺苷酸环化酶(AC)、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的表达差异.结果 胃体粘膜层有AQP1,AQP2,AQP3,AQP4,AQP5,AQP7,AQP9这7种水通道蛋白表达,造模后,AQP2的表达下调;经过平胃散治疗后,AQP2,AQP9的表达上升.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体粘膜层cAMP、AC的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平胃散组胃体粘膜层cAMP、AC的含量升高.结论 胃体粘膜层合有AQP1,AQP2,AQP3,AQP4,AQP5,AQP7,AQP9这7种水通道蛋白,AC-cAMP在湿阻中焦证大鼠的胃体粘膜层的表达降低,平胃散可能通过调控水通道蛋白以及AC-cAMP途径防治湿阻中焦证的病变.
作者:张慧慧;陈继兰;黄秀深;刘童婷;徐萌;邓利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方格星虫多糖的分子量测定分析方法.方法 应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PolySep-GFC-P 4000(300×7.8 mm),流动相为0.71%硫酸钠溶液(内含0.02%叠氮钠),柱温:35℃,RID-10A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5℃),流速0.5 ml·min-1.结果 根据建立的方法测定,得到方格星虫多糖的高效凝胶色谱图,并计算出其重均分子量.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方格星虫多糖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玉明;李家春;钱甜甜;何颖;江叔奇;沈先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HPLC法建立青天葵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 色谱柱为Welch Materials XB-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水(A,含0.03%三氟乙酸)-乙腈(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5℃.结果 建立了青天葵的HPLC-UV的指纹图谱,指出12个共有指纹峰,共指认4个共有峰的成分结构并对不同来源的青天葵药材的相似度进行了比较.结论 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为青天葵的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金嫚;韦柳斌;袁经权;周光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洋葱的通便作用特点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燥结型与脾虚型两种便秘模型,观察洋葱提取物对便秘小鼠排便情况及碳末推进的影响;采用离体方法观察洋葱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肠管的影响.结果 在燥结型便秘模型中,洋葱提取物可提高小鼠黑便粒数、粪便总粒数、粪便重量和小肠推进率;在脾虚型便秘模型中,洋葱提取物可以提高小鼠的排便潜伏期、粪便总粒数及粪便重量;在大鼠离体肠管试验中,洋葱提取物可对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离体大鼠肠管强直性收缩,并使肠管的振动幅度增强.结论 洋葱具有通便作用,但对不同类型便秘小鼠影响不同;洋葱的通便作用可能与肠管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有关.
作者:黄麟媛;翟海峰;宣边斐;崔凯茜;黄建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应用Kováts保留指数与质谱对化合物定性,面积归一化法定量.结果 6批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中共定性、定量51个化合物,总含量97.976% ~ 98.734%.6批样品中含量高的化合物均为d-柠檬烯(49.775% ~59.822%),另有2个含量较高的化合物γ-萜品烯(10.776% ~ 20.121%)与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1.209%~5.400%).不同贮藏年限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动态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不同贮藏期新会陈皮挥发油成分在物质种类上基本一致,4年新会陈皮与另5批贮藏年限更长的新会陈皮在含量上有显著性差异.源于茶枝柑的新会陈皮挥发油属于柠檬烯/γ-萜品烯/2-甲胺基苯甲酸甲酯化学型.
作者:王坚;陈鸿平;刘友平;刘荣;樊丹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天南星科植物海芋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90%乙醇提取,聚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海芋中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是1,2-dihydro-6,8-dimethoxy-7-hydroxy-1-(3,5-dimethoxy-4-hydroxyphenyl)-N1,N2-bis-[2-(4-hydroxyphenyl)ethyl]-2,3-naphthalene dicarboxamide(1)、cannabisin F(2)、棕榈酸(3)、棕榈酸甘油酯、(4)β-谷甾醇-3-O-6-棕榈酰葡萄糖苷、(5)和尿嘧啶(6).结论 化合物l ~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朱玲花;孟令杰;叶文才;周光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文献系统评价定性研究与定量meta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与技术,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国内20年间的相关文献,收集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结果 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高质量的研究论著、提取有效数据,终纳入10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其中有4篇是关于治疗中风后抑郁证),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证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10,95% CI(1.04,1.17)],4篇治疗中风抑郁证的RR=1.12,95% CI(1.04,1.22).结论 meta分析初步提示柴胡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证有一定疗效.
作者:徐谦;沈耿;陈新林;莫传伟;李先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糖足洗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处方中的黄芪、大黄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测定糖足洗液中黄芪甲苷含量.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对照无干扰,黄芪甲苷在35.420~354.2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99.73%,RSD为2.36%(n=6).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能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作者:乔媛媛;郑敬;谈静;魏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宁夏五市社区回族与汉族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以对比和分析回族和汉族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构成状况和特点,为本地区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社区所在市进行分层,按照人口总体构成比,以社区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对宁夏地区五市10个社区常住≥35岁的4200名常住、回族和汉族居民进行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调查资料,对回族和汉族人群社区脑卒中现患率和危险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回族居民脑卒中现患率较汉族显著降低;回族居民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吸烟、饮酒率均较汉族明显减低(P<0.05);回族居民糖尿病的现患率较汉族增高(P<0.05).结论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可能分别是汉族和回族居民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提倡回族居民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降低脑卒中发病具有重要意义;但回族居民需要控制多糖饮食,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进而预防脑卒中.
作者:刘敬霞;李建生;牛阳;杜小利;楚国庆;王孟妍;刘会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02-·、·OH和DPPH三种自由基体系,对小柴胡汤体外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估.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及试剂盒说明书,以茶多酚和VitE做参照,比较小柴胡汤提取液清除DPPH、02-·及·OH等自由基的能力.结果 小柴胡汤对上述三种自由基具有直接清除的作用,且清除率呈明显的量效相关性,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结论 小柴胡汤是一种较强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其抗氧化功效发挥的可能机制主要与淬灭DPPH、02-·、·OH等自由基,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等作用有关.
作者:陈军;周密思;黄海;赵映前;张平;刘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八段锦联合康复锻炼对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24例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增加八段锦疗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min.6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 八段锦联合康复训练能降低中风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作者:郭健;张铭;白艳杰;冯晓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天舒胶囊(药物治疗)和针灸(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治疗慢性偏头痛患者的效果及费用.方法 将120例慢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5mg睡前口服,采用假日疗法(每周给药5d、停药2d),同时给予天舒胶囊4粒/次、每日3次;另一组给予针灸治疗.疗程均为4个月,终剔除脱落者,每组随机选取42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慢性偏头痛在治疗前后做出疗效判定,并作不良反应和两种方法发生医疗费用的比较分析.结果 ①在治疗前,药物治疗组与非药物治疗组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VAS)比较无差异(P>0.05);经过两种方法治疗,所有慢性偏头痛患者的VA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下降(P<0.01),但治疗后两组VAS比较并无差异(P>0.05).②所有入组的慢性偏头痛患者经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均未见不良反应.③两组方法治疗成本存在着差异(P<0.01);按照成本小化原则,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天舒胶囊的药物治疗手段在经济学上优于针灸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结论 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天舒胶囊的药物治疗慢性偏头痛要优于针灸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作者:朱颖;于明;韩薇;高琳;冷闻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