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药物制剂掩味技术的研究进展

唐林芳;张自强;苏日娜;何淑旺;姚静

关键词:儿童用药, 制剂, 苦味, 掩味方法
摘要:儿童对药物异味极其敏感,尤其对苦味药物的依从性很差,口服剂型的掩味与矫味策略对儿童药物制剂的研究至关重要,也是儿童药品开发的主要屏障之一.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儿童药物制剂掩味技术研究的新进展,从药物层面、制剂层面和苦味传递层面介绍了5类掩味技术,包括其原理、特点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等,为掩味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含有L-对硝基苯丙氨酸的BAFF改构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与分析

    建立含有L-对硝基苯丙氨酸(p-nitro-L-phenylalanine,pNO2Phe)蛋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了含有pNO2Phe的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的构效关系,为其他含有非天然氨基酸蛋白的动力学模拟研究提供参考.使用CGenFF-paramchem计算天然氨基酸中不存在的L-对硝基苯丙氨酸的新的成键、键角、二面角信息与能量,将新成键的键长、键角、二面角参数与相应的能量信息写入CHARMM(chemistry at Harvard macromolecular mechanics)力场参数文件中.重新定义L-对硝基苯丙氨酸的CHARMM力场参数后,利用纳米分子动力学(NAMD)成功对舍有L-对硝基苯丙氨酸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进行动力学模拟.统计动力学模拟过程中的每一帧体系的温度,作出的温度分布图符合正态分布,证明了新定义力场参数的稳定性.模拟结果中,蛋白的均方根偏差(RMSD)在趋近于2.5,pNO2 Phe残基的均方根涨落(RMSF)为3.7,显著高于分子的其他部位,表明pNO2Phe残基运动剧烈,蛋白在该残基附近结构的可变性较大,可能会产生新的构象表位,为含有pNO2Phe蛋白成为自体疫苗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作者:蔡棣;田浤;姚文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蒿甲醚联合依托泊苷对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446增殖及侵袭的抑制作用

    探讨蒿甲醚与依托泊苷联用对小细胞肺癌细胞H446增殖及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采用MTT法检测蒿甲醚、依托泊苷单用及联合作用对H446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Annexin V/PI荧光双染法检测蒿甲醚、依托泊苷单用及联合作用对H446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PI单染法检测蒿甲醚、依托泊苷单用及联合作用对H446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蒿甲醚、依托泊苷单用及联合作用对H446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蒿甲醚、依托泊苷单用以及联合使用均能有效抑制H446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蒿甲醚单用不能明显促进细胞凋亡,但与依托泊苷(300 nmoL/L)联用72 h可以比较明显促进H446凋亡,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蒿甲醚单用对H446的细胞周期没有显著影响,联合作用48 h对细胞周期G2期阻滞主要是依托泊苷的作用.单用蒿甲醚、依托泊苷以及二者联合使用都能显著抑制H446的侵袭能力.

    作者:陈佳佳;贝云成;张冬梅;沈萍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抗肿瘤新靶点CDK9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9(CDK9)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家族中的一员.与其他CDKs不同,CDK9主要在转录延伸的调控中发挥作用,而不影响细胞周期过程.目前已有多种CDK9抑制剂进入了临床研究.本文介绍了CDK9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机制,比较了CDK9与其他CDKs的蛋白结构差异,综述了CDK9非选择性抑制剂和选择性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及研究进展.

    作者:陈明;谢周令;李听寒;韦志辉;赵璐;李志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特拉万星合成工艺研究

    对特拉万星工艺路线进行了研究,以癸醇为原料,经甲磺酰化、乙醇胺亲核取代、Fmoc保护和Parikh-Doering氧化得到N-(9-芴基-9-甲氧羰基)癸基氨基乙醛(5).盐酸万古霉素与5通过还原胺化反应、脱Fmoc保护、曼尼希反应制备得到特拉万星.本研究对还原胺化和曼尼希反应这两步关键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优化了反应条件.以万古霉素为起始原料,该路线总收率为46%.

    作者:熊伦;管栋梁;李剑;黄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儿童药物制剂掩味技术的研究进展

    儿童对药物异味极其敏感,尤其对苦味药物的依从性很差,口服剂型的掩味与矫味策略对儿童药物制剂的研究至关重要,也是儿童药品开发的主要屏障之一.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儿童药物制剂掩味技术研究的新进展,从药物层面、制剂层面和苦味传递层面介绍了5类掩味技术,包括其原理、特点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等,为掩味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唐林芳;张自强;苏日娜;何淑旺;姚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氟喹诺酮C-3均三唑席夫碱硫乙酸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X)

    为进一步发现培氟沙星C-3羧基等排体-均三唑的结构优化新方法,用硫乙酸和席夫碱侧链作为其修饰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新的C-3均三唑硫乙酸席夫碱目标化合物(7a ~ 71),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评价了它们对SMMC-7721、L1210和HL603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增殖活性.初步药理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化合物1和前体胺6,尤其是苯环含氟原子和硝基的目标化合物(7j,7l)对SMMC-7721的IC50已达到毫摩尔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氟喹诺酮C-3羧基的等排体均三唑杂环用席夫碱和硫乙酸这两种功能基侧链修饰有利于提高氟喹诺酮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张会丽;李珂;赵辉;胡国强;黄文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葡萄球菌核酸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为获得纯度较高的葡萄球菌核酸酶(SNase)以研究其与糖尿病的关系,构建基因工程表达菌E.coli BL21/pET28a-His-SNase,诱导其表达可溶性胞外蛋白,并对纯化的SNase进行初步性质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设计和构建含有SNase基因的表达载体pET28a-His-SNase,再转入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过乳糖诱导表达、超声破碎及镍柱亲和色谱等纯化步骤后,以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His-SNase,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乳糖诱导后HisSNase能高效表达,亲和色谱后纯度高达85%以上,且其具备较高的核酸酶活性,作用pH范围较广,有很好的耐热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葡萄球菌核酸酶与糖尿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者:洪流;郎君超;贺冬梅;刘坤锋;吴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蛋白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生物可降解功能高分子纳米载药粒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价值.蛋白类药物近在肿瘤免疫疗法及其他重大疾病中大放异彩,但是其载体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本文从蛋白类药物递送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生物可降解功能高分子作为蛋白类药物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并对开发具有更好应用研究前景的新型生物可降解功能高分子进行了展望.

    作者:陈星;康洋;吴钧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东亚钳蝎Na+通道毒素BmkNaTx12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

    利用野生东亚钳蝎毒腺构建cDNA文库,并通过序列比对确定了一条全新的Na+通道长链毒素BmkNaTx12并克隆出其全长cDNA序列.序列比对显示BmkNaTx12的序列与墨西哥毒蝎的β-毒素Cn12具有较高的结构相似性,通过同源模型构建并选取打分高的模型得到BmkNaTx12的预测结构,经分子动力学优化发现蛋白结构在300 ns趋于稳定,而蛋白20、35、52个氨基酸处的波动很可能由于这些氨基酸所处位置在loop区域导致.进一步构建了BmkNaTx12-Fc融合蛋白重组表达系统,通过Western blot技术确定重组蛋白佳表达时间,并在HEK293细胞中成功表达出BmkNaTx1 2-Fc融合蛋白.经蛋白A亲和色谱纯化后获得的重组融合蛋白经SDS-PAGE凝胶电泳及高效液相鉴定后纯度高达95%.此外,全细胞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BmkNaTx12-Fc在1μmol/L浓度下能增大20% Nav1.7峰电流.研究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者:夏扬;胡玲玲;陈姣;卢悟广;颜怀江;霍介格;曹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抗糖尿病小分子ABHD6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并伴随多脏器慢性损害,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巨大隐患.α/β水解酶结构域-6(α/β hydrolase domain-6,ABHD6)通过水解单酰甘油,负调控胰岛素的释放.小分子ABHD6抑制剂因其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肪功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本文介绍了ABHD6的作用机制,根据其结构特点对此类抑制剂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分析.

    作者:司良辉;马惠;周金培;张惠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蜂胶化学成分的LC-IT-TOF-MS鉴别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法(LC-1T-TOF-MS)鉴定中国蜂胶的化学成分.采用Shim-pack VP-ODS色谱柱(2.0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采用ESI-IT-TOF检测,负离子模式扫描.根据色谱峰精确相对分子质量、碎片离子信息、及液相色谱保留时间比较鉴别化合物.采用LC-IT-TOF-MS法鉴定了中国蜂胶(山东泰安)中31个成分,包括25个黄酮类化合物和6个酚酸类化合物.结果表明,采用LC-IT-TOF-MS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蜂胶中各成分进行有效的定性分析.

    作者:姚静;孙建国;吴亮;汪豪;王广基;叶文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原位生成离子液体法微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

    建立原位生成离子液体法微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方法.以溴化1-己基-3-甲基咪唑([C6MIM][Br])和六氟磷酸钠为提取剂,甲硝唑为内标物,样品经涡旋振荡、离心等处理后,以甲醇复溶下层沉淀作为供试液.供试液测定采用BEH C18柱,甲醇-0.05 mol/L磷酸二氢钾为流动相,流速为0.2 mL/min,进样量为5μL,柱温为18℃.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等完全符合定量测定要求.本法测定准确,与临床常用的免疫分析法结果比较,重复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许德金;袁文博;吕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新辅料和新技术在结肠定位制剂中的应用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由于具有提高局部给药浓度、降低用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主要分为酶降解型、pH依赖型、时间依赖型、压力控制型以及释药机制联合应用型等,许多新辅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制备新型精确的结肠定位制剂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中辅料和技术的新研究进展,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与依据.

    作者:苏诗娜;吕竹芬;梁超峰;卢克伟;黄韵然;陈燕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生物相容性氮掺杂碳点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以柠檬酸为碳源且以不同氨基酸为氮源,在无任何催化剂的条件下通过一步水热合成法合成氮掺杂碳点.预实验表明,以精氨酸为氮源的荧光碳点(CDs-Arg)以相对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33.25%)被选为进一步的研究对象.进一步通过一系列光谱、电位、粒径、电镜、X射线、元素分析等实验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同时也考察了CDs-Arg纳米颗粒在不同激发光、温度、pH或氧化还原条件下的稳定性.并通过MTT实验和体内分布实验考察了其细胞毒性和体内代谢分布情况.上述实验证明,该氮掺杂碳点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和较好的稳定性及极低的毒性,这些对其生物成像应用提供了基础.后,对于这种水溶性小颗粒CDs-Arg纳米粒的生物分布研究表明,该纳米粒可通过肾小球排出体外.这些结果表明CDs-Arg纳米颗粒是一种高生物相容性的纳米粒,并具有生物成像和监测药物代谢的应用潜力.

    作者:黄珊珊;王茜;吕丽伟;顾月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4-苯基-吡咯并[2,3-d]嘧啶类JAK2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

    以JAK2激酶抑制剂鲁索替尼(ruxolitinib)为先导化合物,应用分子杂交的药物设计原理,通过结构修饰改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4-苯基-吡咯并[2,3-d]嘧啶类衍生物并进行初步的体外活性评价.以4,6-二羟基嘧啶为起始原料,依次通过Vilsmeier-Haack反应、SNAr取代、成环、脱水、Suzuki偶联、酰基化等多步反应终合成得到12个目标化合物(12a ~ 12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确证.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JAK2激酶活性、GM-CSF诱导的TF-1细胞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12b、12e和12h)具有一定程度的JAK2抑制活性;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JAK2非依赖性A549细胞的抗增殖能力,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A549细胞表现出良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尤其是化合物12c(IC50 =0.12 μmol/L)活性强,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研究开发价值.

    作者:刘晓飞;王庭芳;鞠曹云;张灿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17β-雌二醇与氟维司群抑制蛋白激酶C刺激下系膜细胞纤维化

    为确定雌激素受体(ER)激动剂17β-雌二醇与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ER)激动剂氟维司群在蛋白激酶C(PKC)激活时对系膜细胞纤维化影响,本研究利用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酸酯(PMA)短期刺激以模拟激活PKC,导致Ⅳ型胶原、纤连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基因转录水平上调至基线的2.5±0.5、1.4±0.2、26±11和1.9±0.3倍(P<0.05),而17β-雌二醇及氟维司群可显著抑制上述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P<0.05),并通过抑制Akt磷酸化阻碍PKC下游信号;同时,应用受体抑制剂及基因敲低技术,可明确17β-雌二醇及氟维司群对上述基因表达、信号通过的影响依赖于ER、GPER的激活.本研究表明,ER与GPER激动剂可发挥肾小球保护功能,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在PKC激活后过度表达促纤维化因子及无用的细胞外基质.

    作者:李一辰;史传林;丁选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5H-苯并[b]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为了发现新型选择性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以偏苯酸酐和吲哚为原料,合成了16个新的5H-苯并[b]咔唑类化合物.探讨了C-9位上了不同取代基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影响.采用磺酰罗丹明B蛋白染色法检测了16个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SMMC-7721、S1、HCT116和HeLa)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其中4个化合物对4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株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e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为显著(IC50分别为:5.06,4.50,5.29和6.32 μmol/L).

    作者:曹素芬;谢琴;陈奕;段文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