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乳酸水平监测与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预后相关研究

钱鹤平;徐丹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 乳酸, 血气分析仪检测, 早期乳酸清除率, 羟乙基淀粉复苏液
摘要:目的:探讨乳酸水平监测与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对采取液体复苏治疗感染性休克60例,行复苏前和复苏后6小时乳酸测定。计算乳酸消除率和液体复苏达标率,均行24小时APACHEII评分,与乳酸水平监测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存活48例,死亡12例。复苏前及复苏6小时血乳酸浓度:存活组为4.9±2.2 mmol/L,3.2±2.0 mmol/L;死亡组为7.6±3.1 mmol/L,7.2±3.2 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小时乳酸消除率、液体复苏达标率:存活者为(31.5±8.2)%,42例(87.5%);死亡者为(3.5± 5.4)%,1例(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小APACHEII评分:存活组为13.8±3.0分,死亡组为22.4±5.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乳酸和感染性休克预后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准确评估预后。
交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应用LMA-Supreme喉罩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应用LMA-Supreme喉罩效果。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喉罩组)和B组(气管插管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峰压(Ppeak)、SPO2以及PETCO2。结果:(1)心率:A组T1、T2、T3时间点分别为77.9±11.6次/min,75.2±12.5次/min,74.6±8.8次/min,B组T1、T2、T3时间点分别为85.8±12.4次/min,87.9±13.5次/min,76.8±9.1次/min,两组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动脉压:A组T1、T2、T3时间点分别为83.4±6.5mmHg,84.2±6.7mmHg,84.3±7.5mmHg,B组T1、T2、T3时间点分别为93.8±5.2mmHg,96.2±6.6mmHg,93.8±7.9mmHg,两组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A组为5例(11.1%),B组为11例(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中应用LMA-Supreme喉罩是比较简便、有效且安全的一种气道管理方法。

    作者:唐超江;王从兵;王进龙;唐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观察并评价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MSCTA)的导向价值。方法:肝脏肿瘤介入治疗70例患者,经浅静脉注入碘佛醇对比剂,介入手术中观察DSA造影时腹腔动脉及分支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及与腹腔动脉间下夹角度及与导管选择的相关性。结果:MSCTA对肝、脾、胃十二肠动脉血管显示率为100.00%,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58例(82.85%)。腹腔动脉及其分支长5.0cm,短2.0cm;腹腔动脉间的下夹角大105°,小15°。结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MSCTA能够准确反映腹腔动脉及其分支与椎体对应位置关系,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以及与腹主动脉间下夹角度,为肝脏肿瘤介入手术治疗的顺利完成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作者:程宝亮;葛坤元;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FAK基因沉默促进舌癌细胞失巢凋亡及抑制转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基因沉默是否可促进舌癌细胞系Tca8113失巢凋亡,进而逆转其失巢凋亡抗性,抑制舌癌细胞侵袭转移。方法:以舌癌细胞株Tca8113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RNA干扰方法抑制FAK基因表达。采用poly-HEMA诱导悬浮培养,进而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体外培养过程中,FAK基因沉默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失巢凋亡抗性的影响。后以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模型研究舌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在体外培养过程中,Tca8113细胞具有很强的失巢凋亡抗性。针对FAK的siRNA可显著下调FAK基因的表达。当FAK基因下调后,Tca8113细胞失巢凋亡抗性显著下降(P<0.01),并且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1)。结论:FAK基因沉默可促进失巢凋亡,逆转舌癌细胞失巢凋亡抗性,进而抑制其转移,是一个潜在的抗舌癌转移分子治疗的靶点。

    作者:刘华联;江宏兵;承翼南;徐天舒;邢树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与皮下出血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与皮下出血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推注药液时间、注射后针尖在局部停留时间、注射后的按压时间及方法还存在不同观点,有待临床大样本的实验性研究。研究中要考虑患者年龄、腹部脂肪厚度、皮肤弹性、疾病种类、护士操作技巧、按压时间和力度的准确掌控等影响因素。终得出可靠的证据供临床参考,以便提高护士操作的规范和工作效率。

    作者:阙纤沣;徐秀群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右美托咪定预防根治性膀胱全切+“T”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苏醒期寒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用于预防根治性膀胱全切+“T”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苏醒期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膀胱原位肿瘤作根治性膀胱全切+“T”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D组术中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1·h-1,N组输注等容0.9%氯化钠溶液,两组麻醉深度监护(BIS)指数均维持在40~60。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输液量、浸泡和冲洗量,记录术毕送PACU后1h内寒战发生情况。结果:D组寒战评分0分20例,1分3例,2分2例;N组寒战评分0分10例,1分3例,2分5例,3分6例,4分1例。D组和N组寒战发生率分别为20%和60%,且D组寒战程度轻(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根治性膀胱全切+“T”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能有效预防苏醒期寒战的发生。

    作者:柏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pErk1/2在干扰素-γ对干扰素调节因子-1沉默后表达Akt的32D细胞生长中的作用

    目的:运用siRNA沉默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基因,观察干扰素-γ(IFN-γ)对IRF-1沉默后表达Akt的32D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探讨IFN-γ由抑制造血逆转为促进造血的机制。方法:培养表达野生型Akt与无活性型Akt的32D细胞并分别转染,针对IRF-1-siRNA质粒以沉默IRF-1基因,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沉默效果,Western-blotting检测IRF-1蛋白表达以验证沉默效果。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两株细胞分成3大组:siRNA干扰组、空质粒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FN-γ共孵育,用MTS法检测两株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p-Erk1/2表达。结果:(1)加IFN-γ24h后,IRF-1沉默组在IFN-γ低浓度时促进增殖,抑制凋亡。高浓度的IFN-γ仍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在48h以后IRF-1沉默组各浓度的IFN-γ都促进增殖,抑制凋亡(P<0.05)。(2)表达野生型Akt的32D细胞在各时间点的增殖比例都大于表达无活性型Akt的细胞。且凋亡率都小于表达无活性型Akt的各组细胞,两者在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表达无活性型Akt的32D细胞,加入IFN-γ后各组均上调了pErk1/2的表达(P<0.05)。但IRF-1沉默前后,各组pErk1/2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野生型Akt的32D细胞,在IRF-1沉默后各浓度IFN-γ均下调pErk1/2的表达(P<0.05)。结论:(1)IRF-1在IFN-γ的促凋亡作用中起重要作用。(2)有活性Akt的表达可抑制Erk信号通路,其活性状态决定了IRF-1封闭后IFN-γ对pErk1/2表达的作用,pErk1/2的表达影响细胞增殖与凋亡,但并不决定IFN-γ作用的逆转。(3)Akt信号通路在IFN-γ逆转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林莺;刘红;林赠华;姜胜华;陆伟;周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iR-340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调控施万细胞的纤溶能力

    目的:探讨microRNA-340(miR-340)对施万细胞纤溶能力的调控作用及作用的靶基因。方法:采用溶圈实验来检测miR-340对施万细胞纤溶能力的影响,用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系统确定 miR-340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靶向关系,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坐骨神经夹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和miR-340的表达变化。结果:miR-340能够抑制施万细胞的纤溶能力,并直接靶向作用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3'UTR,坐骨神经夹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与miR-340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miR-340通过直接靶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3'UTR,从而下调靶基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表达抑制施万细胞的纤溶能力。

    作者:张锐锐;龚蕾蕾;王珊珊;陈倩倩;顾晓松;李石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炎症性肠病80例分型与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水杨酸制剂和激素对不同病变范围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近期疗效,研究炎症性肠病的分型与近期疗效的关系,探讨炎症性肠病的分型和近期治疗方法选择。方法:按照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按病变范围进行分类,观察8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应用SASP、美沙拉嗪以及加用激素的近期疗效。结果:除直肠、乙状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外,左半结肠型和全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美沙拉嗪的疗效优于SA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加用激素后,近期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直乙结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外,建议使用美沙拉嗪,早期加用激素,克罗恩病患者在治疗中加用激素,对症状的近期缓解均有积极意义。

    作者:王亚民;钱俊波;葛振明;樊锦河;仇建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亚硝基乙酰青霉胺对腺样囊性癌细胞VEGF表达双向调控作用

    目的:观察亚硝基乙酰青霉胺(SNAP)对腺样囊性癌细胞中VEGF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1.25μmol/L、62.25μmol/L、125μmol/L、250μmol/L、500μmol/L不同浓度的SNAP作用于ACC-M和ACC-2细胞,或用浓度为100ng/mL的LPS预刺激12h后,用500μmol/L的SNAP分别刺激ACCs细胞0、1、2、4小时。采用CCK-8活细胞计数试剂盒对ACCs细胞进行毒性分析,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1)在0μmol/L~500μmol/L浓度的SNAP作用下,细胞活力均保持在88%;用500μmol/L的SNAP分别作用不同时间ACC-M和ACC-2细胞活力,其活力均保持在86%。(2)当SNAP的刺激浓度在31.25μmol/L时能显著上调VEGF的表达,而500μmol/L的SNAP则显著下调ACCs细胞中VEGF的mRNA水平(P<0.01),仅为基础mRNA水平的0.23倍和0.17倍。结论: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亚硝基乙酰青霉胺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存在着双向调控作用。

    作者:陈锦;袁苏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2011-2013年老年患者死因分析

    目的:了解2011-2013年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死亡水平与死因构成。方法:死亡资料来自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资料由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局提供,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作为分类标准,对死亡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老年人死亡总数为2343人,占全人口死亡人数的84.46%,老年人标化死亡率为2002.05/10万。其中男性2297.60/10万,女性1715.48/10万,男性高于女性(χ2=33.68,P<0.01)。(2)循环系统疾病为老年首位死因,构成比为41.66%,标化死亡率为776.34/10万,男性冠心病和肺源性心脏病死亡率均高于女性(χ2值分别为4.34、4.46,P<0.05)。其次是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前3位死因占全死因的83.36%。老年男性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均高于老年女性(χ2值分别为74.95、23.36,P<0.01)。(3)恶性肿瘤为老年人第2位死因构成比为27.36%,排名前5位的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3.64%。男性死亡率均高于老年女性(χ2值分别为34.30、15.62、13.97、16.80、7.69,P<0.05)。结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是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年人的主要死因和疾病负担,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作者:帅小博;韩颖颖;熊海平;黄建萍;戴垚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化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收治晚期结直肠癌58例患者,均为一线FOLFOX、XELOX方案化疗失败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予以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对照组则采用FOLFIRI方案治疗。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8例(26.66%)、疾病控制16例(53.33%)。对照组总有效5例(17.86%)、疾病控制12例(46.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毒副作用:观察组1~2级口腔粘膜炎4例,恶心呕吐4例,对照组1~2级口腔粘膜炎15例,恶心呕吐1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时间:随访4~26个月,观察组死亡21例,存活9例;对照组死亡22例,存活6例。无进展生存期:观察组平均3.5±1.1个月,对照组3.3±1.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生存期平均8.1±2.5个月,对照组平均为7.8±2.4个月,观察组总生存期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不低于FOLFIRI方案,治疗方便且安全低毒,可作为一线FOLFOX、XELOX方案化疗失败后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鲁小敏;刘晓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主要组分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主要组分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对T2DM合并MS患者379例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根据甲状腺功能分为SCH组与甲状腺功能正常(EUT)组,比较两组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主要组分的区别,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情况。结果: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伴SCH患者与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伴EUT组比较,合并肥胖或超重、血脂紊乱的发生率高(P<0.05)。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伴SC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斑块的数量增多,与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伴EU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H可明显影响T2DM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各主要组分,同时可加重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作者:郭晓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南通市崇川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南通市崇川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建卡建证情况,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我区流动儿童管理相关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走访2005年1月1日~2012年1月31日出生的居(暂)住在我区≥2个月的县际及以上流动儿童。结果:全区10个街道共调查流动儿童共计142例,建卡140例(98.59%)、建证率141例(99.30%)。除麻腮风疫苗外,各疫苗基础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2周岁加强接种率达到90%以上,>3周岁加强接种率较低。结论: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已成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免疫规划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幼托机构查验接种证工作是发现漏卡漏种儿童、失访流动儿童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有效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祁志刚;李雪梅;顾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儿童腺样体术后鼻用糖皮质激素56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腺样体术后应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对腺样体组织再次增生地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给药组56例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未给药组47例不使用任何药物。根据临床表现、电子鼻咽喉镜、鼻咽侧位片、多导睡眠仪观察患者术后腺样体情况。结果:2组随访病例在术后3个月时予临床检查,影像学标准评价:鼻咽侧位片腺样体厚度/鼻咽腔前后宽度给药组平均为0.61±0.062,未给药组平均为0.67±0.045;内窥镜标准评价:给药组56例中Ⅰ度36例(64.3%),Ⅱ度16例(28.6%),Ⅲ度4例(7.1%),未给药组47例中Ⅱ度24例(51.1%),Ⅲ度23例(48.9%);临床标准评价:给药组56例中0级20例(35.7%),1级17例(30.4%),2级14例(25.0%),3级5例(8.9%),未给药组47例中0级2例(4.3%),1级9例(19.1%),2级26例(55.3%),3级10例(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鼻喷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腺样体的增生复发。

    作者:邓邦鱼;赵云霞;徐添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己糖激酶-Ⅱ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己糖激酶-Ⅱ基因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了解己糖激酶-Ⅱ在直肠癌100例组织中表达,探讨与肿瘤病理因素关系。结果: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直肠癌组织阳性表达己糖激酶-Ⅱ在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直肠癌组织中己糖激酶-Ⅱ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合并肿瘤分期与己糖激酶-Ⅱ的表达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P=0.001,P=0.000,P=0.019),而淋巴转移与否与己糖激酶-Ⅱ的表达无相关性(P=0.81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HK-Ⅱ呈高表达,HK-Ⅱ抑制剂能抑制肿瘤糖酵解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增殖,促进肿瘤凋亡,为肿瘤治疗提供契机。

    作者:龚海;石欣;刘双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45例应用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在急性大咯血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大咯血患者45例在DSA下,采用改良式Seldinger术行右股动脉穿刺入路,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用明胶海绵颗粒和(或)PVA颗粒栓塞末梢分支,再用海绵条/弹簧圈栓塞主干止血。结果:(1)造影病变位于右侧支气管动脉29例,左侧26例,其中双侧10例,出血病例表现为造影剂喷射、外溢5例,扭曲、增粗、浓染40例。(2)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即时止血率100%,术后1个月内再次出血4例(8.9%)。(3)并发症:术后发热,胸痛、轻度胸闷,恶心,纳差12例,经对症处理,在1周左右缓解消失。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有效手段,安全方便、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轲东;周良;管敬;张崇国;冯玉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游离D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建立基于ALU序列的实时荧光定量PCR(ALU-qPCR)检测游离DNA浓度的方法,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游离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采集结直肠癌104例、结直肠息肉63例和正常人110例血清标本,采用ALU-qPCR方法定量检测血清ALU115表达水平;用化学发光方法检测肿瘤标志物CEA的水平。结果:(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LU115浓度中位数为1046.0 ng/mL,显著高于结直肠息肉组423.3 ng/mL和对照组385.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直肠息肉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直肠癌血清ALU115和CEA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2.69%、99.09%、91.12%、98.85%和85.82%,两者联合检测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率。结论:基于ALU序列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及特异性好的检测方法。血清cf-DNA浓度对结直肠癌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才旺;郝天波;申娴娟;鞠少卿;苏建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太湖干部疗养院老年人687例视力及眼病调查

    目的:调查江苏省太湖干部疗养院60岁及以上老年人视力状况和各种眼部疾病的患病率。方法:通过对老年人详细的视力检查和眼科检查,评估视力状况及各种眼病的患病率状况。结果:被检查687例老年人(1374只眼)中,日常生活视力(PVA)平均为0.54,好矫正视力(BCVA)平均为0.62。发病率高的4种眼病分别为白内障434眼(31.6%)、屈光不正368眼(26.8%)、眼底病296眼(21.5%)和外眼疾病255眼(18.6%)。结论: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存在视力损伤者及各种眼病的比例较高,有必要加大眼病的防治力度。

    作者:陆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住院新生儿68例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以便提出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借助EXCEL软件,对我院2007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依次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22例(32.3%)、新生儿窒息14例(20.6%)、新生儿出生缺陷8例(11.8%)等。新生儿死亡日龄<7d者有54例(79.4%),新生儿死亡中64.7%是在住院1~2天内死亡。8年收治新生儿患者9330例,死亡68例,病死率0.7%,患儿居住地域来源不同,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13.0791,P<0.01)。结论:加强围生期宣教与管理,加强围生期保健和产程监护,预防并治疗孕期并发症,提高产儿科医疗质量是减少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远;顾谦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年肱骨近段骨折36例锁定板内固定围手术期康复护理

    目的: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并分析疗效。方法:肱骨近端新鲜骨折36例老年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准备,术后住院有序的康复护理,出院后康复指导,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VAS及功能评分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6例术后获得平均随访17.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71.2±8.7分,VAS评分(2.0±1.6)分,功能评分:优21例,良13例,差2例,优良率97.3%。肩关节前屈上举平均(106.2°±17.1°),外展平均(75.8°±15.8°),内旋腰5~腰1。结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前积极准备,术后康复护理有利于减轻肿胀,防止关节僵硬和废用性肌肉萎缩,促进肩关节功能的康复。

    作者:徐小敏;裴彩珍;丁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