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石欣;刘双海
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59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两组:A组31例(Ⅲ级18例,Ⅳ级13例),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B组28例(Ⅲ级16例,Ⅳ级12例),单纯行调强放疗,分析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1)A组PR8例,CR17例,有效率为80.6%。B组PR3例,CR10例,有效率为4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1、2、3年生存率比较:近期疗效同步放化疗组分别为71.0%、32.3%、16.1%,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单纯放疗组分别为46.4%、17.8%、7.1%,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3)手术切除1、2、3年生存率比较:全切分别为76.0%、44.0%、20.0%,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部分切除分别为47.1%、11.8%、5.9%,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9,P=0.001)。(4)死亡原因:高级别脑胶质瘤59例中,死亡42例,其中38例(90.5%)死于肿瘤复发或未控,心、脑血管意外死亡2例(4.8%),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2.4%),肺部疾病1例(2.4%)。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TMZ放化疗优于单纯放疗,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和生存率,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薛峰;杨燕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前后,手术与非手术者,输血量多少,对血钾浓度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ICU收治严重创伤患者100例,按是否手术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各50例。手术组中按输血量分A组(0~800mL)和B组(>800mL)。统计入院时、术前与术后血钾值,血钾上升值;入院时和入院24小时后血糖值、pH值。结果:(1)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入院时血钾均值低于正常水平,经24h治疗后两组血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糖、pH值与血钾关系,治疗24h后pH值正常,血糖明显降低,入院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低血钾发生率明显高于入院后24小时。入院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输血后血钾浓度高于A组,血钾上升值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高钾血症影响因素分析,输血与血糖值和高血钾无关,血pH值与高钾血症密切相关。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血钾低于正常值,需尽早干预,大量输血能提高血钾浓度。
作者:胡爱浩;宋轶;邱一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icroRNA-340(miR-340)对施万细胞纤溶能力的调控作用及作用的靶基因。方法:采用溶圈实验来检测miR-340对施万细胞纤溶能力的影响,用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系统确定 miR-340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靶向关系,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坐骨神经夹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和miR-340的表达变化。结果:miR-340能够抑制施万细胞的纤溶能力,并直接靶向作用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3'UTR,坐骨神经夹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mRNA与miR-340的表达呈负相关性。结论:miR-340通过直接靶向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3'UTR,从而下调靶基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表达抑制施万细胞的纤溶能力。
作者:张锐锐;龚蕾蕾;王珊珊;陈倩倩;顾晓松;李石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围手术期康复护理并分析疗效。方法:肱骨近端新鲜骨折36例老年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准备,术后住院有序的康复护理,出院后康复指导,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VAS及功能评分等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老年肱骨近端骨折36例术后获得平均随访17.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71.2±8.7分,VAS评分(2.0±1.6)分,功能评分:优21例,良13例,差2例,优良率97.3%。肩关节前屈上举平均(106.2°±17.1°),外展平均(75.8°±15.8°),内旋腰5~腰1。结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术前积极准备,术后康复护理有利于减轻肿胀,防止关节僵硬和废用性肌肉萎缩,促进肩关节功能的康复。
作者:徐小敏;裴彩珍;丁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妊娠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合并1型或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发生围生期并发症不仅与整体血糖水平相关,可能与血糖波动更加密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为类似Holter的微创血糖监测系统,有助于实时全面分析血糖波动变化的趋势、幅度、频率、时间以及原因等,指导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改善血糖波动。本文阐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血糖波动的优势,妊娠糖尿病血糖波动的潜在机制、糖尿病围生期并发症与血糖波动的关系、血糖控制治疗与获益,以及进一步延续研究。
作者:高丹;苏建彬(综述);王雪琴(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主要组分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对T2DM合并MS患者379例进行甲状腺功能筛查,根据甲状腺功能分为SCH组与甲状腺功能正常(EUT)组,比较两组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主要组分的区别,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情况。结果: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伴SCH患者与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伴EUT组比较,合并肥胖或超重、血脂紊乱的发生率高(P<0.05)。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伴SC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颈动脉斑块的数量增多,与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伴EU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H可明显影响T2DM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各主要组分,同时可加重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作者:郭晓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中的检查方法、超声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用超声探头横断面观察胃腔、贲门结构及食管前后径。随后于腹中线偏右纵切显示幽门管横断面,90°转动探头显示幽门管长轴切面,观察胃蠕动、胃排空、幽门收缩与舒张及幽门粘膜水肿情况。测量幽门管长度、直径及幽门部增厚肌层的长度及厚度。结果:横切面显示肥厚幽门环肌,呈实质性中等或低回声圆形结构,中央为强回声的狭窄幽门腔。液体流经管腔中心则呈低回声,表现为“牛眼征”。纵切面显示肥厚性幽门狭窄呈宫颈样结构。根据测量结果及病变部位形态学改变确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1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新生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作者:张飞;龚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与混合痔外切内扎术(M-M)治疗非环状脱垂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针对II~IV度非环状脱垂性混合痔、内痔,回顾性分析了以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行M-M术的80例作对照组,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采用TST治疗的72例作观察组,观察两组不同疗效。结果:(1)术中出血量:观察组8.54±3.22 mL,对照组20.87±12.31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观察组4.63±2.31天,对照组6.27±2.86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恢复工作时间:观察组10.23±2.39天,对照组15.62±3.1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62例,显效10例,对照组治愈64例,显效13例,有效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T治疗非环状脱垂痔有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费用高。
作者:周菊明;沈重周;赵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应用LMA-Supreme喉罩效果。方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喉罩组)和B组(气管插管组),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峰压(Ppeak)、SPO2以及PETCO2。结果:(1)心率:A组T1、T2、T3时间点分别为77.9±11.6次/min,75.2±12.5次/min,74.6±8.8次/min,B组T1、T2、T3时间点分别为85.8±12.4次/min,87.9±13.5次/min,76.8±9.1次/min,两组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动脉压:A组T1、T2、T3时间点分别为83.4±6.5mmHg,84.2±6.7mmHg,84.3±7.5mmHg,B组T1、T2、T3时间点分别为93.8±5.2mmHg,96.2±6.6mmHg,93.8±7.9mmHg,两组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A组为5例(11.1%),B组为11例(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中应用LMA-Supreme喉罩是比较简便、有效且安全的一种气道管理方法。
作者:唐超江;王从兵;王进龙;唐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用于预防根治性膀胱全切+“T”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苏醒期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膀胱原位肿瘤作根治性膀胱全切+“T”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D组术中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1·h-1,N组输注等容0.9%氯化钠溶液,两组麻醉深度监护(BIS)指数均维持在40~60。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输液量、浸泡和冲洗量,记录术毕送PACU后1h内寒战发生情况。结果:D组寒战评分0分20例,1分3例,2分2例;N组寒战评分0分10例,1分3例,2分5例,3分6例,4分1例。D组和N组寒战发生率分别为20%和60%,且D组寒战程度轻(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根治性膀胱全切+“T”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能有效预防苏醒期寒战的发生。
作者:柏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运用siRNA沉默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基因,观察干扰素-γ(IFN-γ)对IRF-1沉默后表达Akt的32D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探讨IFN-γ由抑制造血逆转为促进造血的机制。方法:培养表达野生型Akt与无活性型Akt的32D细胞并分别转染,针对IRF-1-siRNA质粒以沉默IRF-1基因,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沉默效果,Western-blotting检测IRF-1蛋白表达以验证沉默效果。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两株细胞分成3大组:siRNA干扰组、空质粒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前两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FN-γ共孵育,用MTS法检测两株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p-Erk1/2表达。结果:(1)加IFN-γ24h后,IRF-1沉默组在IFN-γ低浓度时促进增殖,抑制凋亡。高浓度的IFN-γ仍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在48h以后IRF-1沉默组各浓度的IFN-γ都促进增殖,抑制凋亡(P<0.05)。(2)表达野生型Akt的32D细胞在各时间点的增殖比例都大于表达无活性型Akt的细胞。且凋亡率都小于表达无活性型Akt的各组细胞,两者在48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表达无活性型Akt的32D细胞,加入IFN-γ后各组均上调了pErk1/2的表达(P<0.05)。但IRF-1沉默前后,各组pErk1/2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野生型Akt的32D细胞,在IRF-1沉默后各浓度IFN-γ均下调pErk1/2的表达(P<0.05)。结论:(1)IRF-1在IFN-γ的促凋亡作用中起重要作用。(2)有活性Akt的表达可抑制Erk信号通路,其活性状态决定了IRF-1封闭后IFN-γ对pErk1/2表达的作用,pErk1/2的表达影响细胞增殖与凋亡,但并不决定IFN-γ作用的逆转。(3)Akt信号通路在IFN-γ逆转机制中起作用。
作者:林莺;刘红;林赠华;姜胜华;陆伟;周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化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收治晚期结直肠癌58例患者,均为一线FOLFOX、XELOX方案化疗失败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予以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方案,对照组则采用FOLFIRI方案治疗。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8例(26.66%)、疾病控制16例(53.33%)。对照组总有效5例(17.86%)、疾病控制12例(46.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毒副作用:观察组1~2级口腔粘膜炎4例,恶心呕吐4例,对照组1~2级口腔粘膜炎15例,恶心呕吐1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时间:随访4~26个月,观察组死亡21例,存活9例;对照组死亡22例,存活6例。无进展生存期:观察组平均3.5±1.1个月,对照组3.3±1.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生存期平均8.1±2.5个月,对照组平均为7.8±2.4个月,观察组总生存期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不低于FOLFIRI方案,治疗方便且安全低毒,可作为一线FOLFOX、XELOX方案化疗失败后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鲁小敏;刘晓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南通市崇川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建卡建证情况,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我区流动儿童管理相关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走访2005年1月1日~2012年1月31日出生的居(暂)住在我区≥2个月的县际及以上流动儿童。结果:全区10个街道共调查流动儿童共计142例,建卡140例(98.59%)、建证率141例(99.30%)。除麻腮风疫苗外,各疫苗基础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2周岁加强接种率达到90%以上,>3周岁加强接种率较低。结论: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已成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免疫规划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幼托机构查验接种证工作是发现漏卡漏种儿童、失访流动儿童的一条有效途径,是有效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祁志刚;李雪梅;顾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用科学的管理与维护方法,解决疾控机构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方法:运用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加强设备管理,克服维修中的困难。结果:凝练出实验室设备在管理、维护、认证认可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方法。结论:通过优化实验室设备管理,提升疾控机构业务能力,推进疾控事业发展。
作者:柳伟;许学年;宋庚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股骨、肱骨及胫骨等长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对策。方法:长骨骨折术后感染11例采用感染创面处理,彻底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并切除窦道。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不愈合者再手术行自体髂骨的松质骨植骨方法。按骨折部位分类,肱骨1例,股骨4例,胫骨6例。结果:随访时间7~10个月,平均8.6个月,11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控制,骨折愈合时间16~39周。6个月内均获得骨性愈合6例。6个月无明显骨性愈合者经再次手术获骨性愈合5例。结论:长骨骨折术后感染采用正确的感染创面处理,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不愈合的再手术及特殊的植骨方法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陈睿;胡健;陈杰;李海波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措施。方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2例患者均行射频消融治疗及适当护理。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后电生理检查均未诱发心动过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是射频消融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作者:吴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乳酸水平监测与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的价值。方法:对采取液体复苏治疗感染性休克60例,行复苏前和复苏后6小时乳酸测定。计算乳酸消除率和液体复苏达标率,均行24小时APACHEII评分,与乳酸水平监测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存活48例,死亡12例。复苏前及复苏6小时血乳酸浓度:存活组为4.9±2.2 mmol/L,3.2±2.0 mmol/L;死亡组为7.6±3.1 mmol/L,7.2±3.2 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小时乳酸消除率、液体复苏达标率:存活者为(31.5±8.2)%,42例(87.5%);死亡者为(3.5± 5.4)%,1例(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小APACHEII评分:存活组为13.8±3.0分,死亡组为22.4±5.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乳酸和感染性休克预后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准确评估预后。
作者:钱鹤平;徐丹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己糖激酶-Ⅱ基因在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了解己糖激酶-Ⅱ在直肠癌100例组织中表达,探讨与肿瘤病理因素关系。结果: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直肠癌组织阳性表达己糖激酶-Ⅱ在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直肠癌组织中己糖激酶-Ⅱ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合并肿瘤分期与己糖激酶-Ⅱ的表达呈正相关(P值分别为P=0.001,P=0.000,P=0.019),而淋巴转移与否与己糖激酶-Ⅱ的表达无相关性(P=0.815)。结论:直肠癌组织中HK-Ⅱ呈高表达,HK-Ⅱ抑制剂能抑制肿瘤糖酵解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增殖,促进肿瘤凋亡,为肿瘤治疗提供契机。
作者:龚海;石欣;刘双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对拟诊冠心病患者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评价血浆动脉硬化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拟诊冠心病患者324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无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单支组:单支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多支组:两支及以上血管狭窄。空腹采外周血,检测血脂水平并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正常组、单支组、多支组的TG、LDL水平依次递增,其中多支组的TG、LDL水平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而单支组的TG、LDL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组、单支组、多支组AIP值依次递增,且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IP值与Gensini积分相关分析发现,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r=0.631(P<0.05)。结论:AIP检测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对于冠心病患者的初步筛选及冠脉严重程度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高枫;苏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基因沉默是否可促进舌癌细胞系Tca8113失巢凋亡,进而逆转其失巢凋亡抗性,抑制舌癌细胞侵袭转移。方法:以舌癌细胞株Tca8113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RNA干扰方法抑制FAK基因表达。采用poly-HEMA诱导悬浮培养,进而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体外培养过程中,FAK基因沉默对舌癌细胞株Tca8113失巢凋亡抗性的影响。后以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模型研究舌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结果:在体外培养过程中,Tca8113细胞具有很强的失巢凋亡抗性。针对FAK的siRNA可显著下调FAK基因的表达。当FAK基因下调后,Tca8113细胞失巢凋亡抗性显著下降(P<0.01),并且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1)。结论:FAK基因沉默可促进失巢凋亡,逆转舌癌细胞失巢凋亡抗性,进而抑制其转移,是一个潜在的抗舌癌转移分子治疗的靶点。
作者:刘华联;江宏兵;承翼南;徐天舒;邢树忠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