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黄媛莉;杨明;谢秀琼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血淤证患者血清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分泌NO,ET的影响及丹参酮ⅡA(TanⅡA)的干预作用.方法 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NO)浓度,非平衡法测定细胞分泌的内皮素(ET);观察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对细胞分泌NO,ET的干预作用.结果 血淤组分泌的NO低于对照组、健康组,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血淤组分泌的ET高于对照组、健康组、非血淤组,且差异显著(P<0.05或P<0.01);TanⅡA40,20μg/ml剂量组分泌的NO较血淤组低,10,5μg/ml剂量组分泌的NO较血淤组高,但均无显著差异;TanⅡA40,20,15,5 μg/ml剂量组分泌的ET较血淤组低,其中40,20 μg/ml剂量组无显著差异,10,5 μg/ml剂量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淤证患者血清可损伤培养的内皮细胞,引起其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TanⅡA具有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
作者:胡小勤;陈利国;曾学文;张敏;戴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采用不同类型的炎症动物模型评价一枝蒿(AR)提取物的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小鼠气囊肿实验、棉球肉芽肿实验等.结果 一枝蒿提取物对急性、慢性炎症及炎性渗出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炎症介质PGE2的产生,并抑制白细胞游走.结论 AR提取物具有明显抗炎作用,其作用与抑制炎症介质PGE2产生有关.
作者:肖威;斯拉甫·艾白;李治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综述女贞子在资源、形态组织学研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其他药用部位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新研行究进展,对研究开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进行女贞子的系统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杨曦;蒋桂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丹参对MMP-2,TIMP-1,TGF-β1和IV-C在糖尿病大鼠肾脏中表达的调节及其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只.用高糖高脂饲料刺激、加小剂量STZ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于第16周末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中MMP-2,TIMP-1,TGF-β1和IV-C的表达,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MMP-2,TIMP-1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血糖、尿蛋白及肾功能等.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与模型组比较,TGF-β1,TIMP-1和IV-C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MMP-2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MMP-2,TIMP-1mRNA的表达与组化结果一致.同时,MMP-2及IV-C表达的改变分别与尿蛋白排泄率升高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肾组织中的MMP-2,TIMP-1,TGF-β1和IV-C的表达改变与糖尿病肾脏病变有关,丹参通过影响上述指标的变化对DN的治疗产生作用.
作者:胡波;李锋;王燕午;陈冰雪;王振国;李俊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肝胃不和证是临床上胃脘部疼痛疾病的常见辨证类型,它有具体的定义和治法方药,而查阅文献资料鲜有医家对木土不和论述,甚至常常有人把木土不和与肝胃不和混淆,认为两者可以互换或通用,实际上木土不和与肝胃不和有很大的区别,认识不清楚往往会导致治疗不彻底.文章从病位、临床表现以及治法方药等角度试讨论这两者的不同点,旨在提醒众医家临证时要全面考虑病机,细化辨证论治,不可以偏概全.
作者:张俊;谢彬;陈涤平;李文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丹参提取物中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含量的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1%冰醋酸溶液(A)和甲醇(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81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25℃.结果 丹参素、原儿茶醛和丹酚酸B线性范围分别在0.26~2.08 μg,0.13~1.04 μg,0.45~3.60 μg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6%,99.56%,99.68%,RSD<3.4%.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丹参提取物质量控制.
作者:典灵辉;崔燎;吴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脾胃与肝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脾胃病治疗上常常肝脾胃同治,首先重在调达肝木,调和脾胃.强调调畅气机,注重肝木条达;调治寒热,寒热温凉不可偏性;调和气血,攻伐滋补不可太过;调肝运脾,化痰除湿之根本.
作者:周英信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采用文献追踪的方法对中国秋海棠属的植物分类学、植物资源学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归纳,认为应该对中国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分布、系统特征等方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总结,建立相对完善的发育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有效的开发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亮;何顺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确定体外消化透析法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的实验条件,建立实验流程,并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方法 模拟胃肠消化环境,研究pH、接触时间等因素对朱砂中汞的溶出率及透析时间等对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的影响规律,确定合适模拟条件.结果 确定的实验流程模拟条件为:液/固比100,人工胃液pH=1.5,加入0.16%胃蛋白酶1 ml,接触时间100 min,透析时间100 min,加入胰液胆盐混合物量为5 ml.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CV-AFS测得水飞朱砂中汞的溶出率为2.5×10-6(n=6,RSD=4.1%),生物可接受率为4.8×10-7(n=6,RSD=3.5%).结论 体外消化透析法可用于测定朱砂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可为测定含朱砂中成药中汞的生物可接受率提供方法学上的参考.
作者:庞京团;胡广林;韩彬;齐江宁;李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鉴别中风回春丸中的地龙、土鳖虫、蜈蚣、全蝎、僵蚕.方法 用显微鉴别法.结果 5种动物药的刚毛鉴别特征明显,易于区别.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刘丽;曲静;康廷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分析了外用药理实验的特点,对外用药理实验在动物模型复制、外用给药时间、外用给药方法、外用给药剂量、外用药物剂型、外用药理实验组别设置、外用药理实验检测指标、外用药理实验与相应疾病关系及与临床的差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总结归纳出解决思路.认为规范中药外用药理实验的方法及技术,有利于对中药外用效果作出全面评价,是促进中药外用制剂研究开发与合理应用的有效途径.
作者:苗明三;尹俊涛;缪君娴;杨亚蕾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荆防散干预炎症模型动物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NOS/NO)通路的抗炎机制,为其功效和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 采用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胸膜炎模型和卵白蛋白致小鼠哮喘模型,测定大鼠胸腔渗出液与小鼠肺组织匀浆中NOS,iNOS活力和NO含量的变化.结果 荆防散各剂量组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鼠肺组织匀浆与大鼠胸腔渗出液中NOS、iNOS活力,并减少NO含量,其中以5 g·kg-1剂量作用显著.结论 荆防散能通过抑制NOS活力,尤其是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iNOS活力,从而减少炎症介质NO的生成来发挥抗炎作用,提示干预NOS/NO通路是其抗炎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晓帅;曾南;梁珂;赵璐;瞿礼萍;宋美芳;张崇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对不同提取纯化工艺制备的金银花提取物注射液进行免疫毒性试验,以了解含金银花的注射剂致过敏反应的原因.方法 按<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做金银花精提取物与粗提取物注射液的主动全身过敏试验.豚鼠腹腔注射致敏量以绿原酸计分别为7.5,1.5 mg·kg-1,静脉注射激发量是致敏量的2倍,激发后详细观察记录每只动物的反应情况.结果 金银花精提取物注射液高、低剂量组动物均未出现过敏反应,而金银花粗提取物注射液高剂量组出现类过敏强阳性反应,低剂量组出现阳性反应.结论 金银花粗提取物注射液出现类过敏反应的原因,与注射液中含有蛋白质、树脂、鞣质等杂质有关.
作者:冯文宇;刘明华;肖顺汉;何兵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观察帕金森病(PD)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伊文斯蓝(EB)含量变化来探讨急性和慢性PD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 脑立体定向将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建立PD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后者又分为6 h,12 h,24 h,4周组,后一组为慢性PD组.按BELAYEV法使用EB测定BBB通透性.结果 急性PD大鼠BBB通透性在6 h达到高峰(P<0.01),12 h逐渐下降(P<0.05),持续至24 h(P<0.05),慢性PD大鼠(4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PD时伴有BBB的通透性增加,而慢性PD时BBB的通透性未见改变.
作者:闫明俞;陈虹;杨赞章;刘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分析了数脉、疾脉、结脉等常见脉存在的脉率不规范之处,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对此须由专家研讨作出规范.
作者:唐亚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锁阳肉质茎不同部位儿茶素、熊果酸、多糖和鞣质含量的差异,以期为锁阳合理用药及人工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锁阳生物学特征将肉质茎分为花序部、花茎接合部、茎上段、茎中段和茎下段5部分.用HPLC法测定儿茶素和熊果酸,硫酸-苯酚法测定多糖,络合滴定法测定鞣质的含量.结果 锁阳肉质茎各段儿茶素、熊果酸和多糖的分布规律相似,3种成分的含量均以茎部较高,花序部较低,而鞣质含量的分布规律与此相反.结论 锁阳肉质茎不同部位有效成分的累积和分布规律不同,应用锁阳时应根据用药目的 合理选择入药部位.
作者:马丽杰;陈贵林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优选的甘草品种乌新Ⅰ号的萌发状况.方法 比较了乌新Ⅰ号和野生甘草种子的萌发率,胚根长势以及萌发过程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结果 乌新Ⅰ号的发芽率、胚根长势均高于野生对照组,萌发中的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和过氧化物酶的活力也高于野生对照组,和野生对照组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结论 常规选育的乌新Ⅰ号是一个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品种.
作者:王旭;李克峰;高文远;肖培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不同产地丹参的遗传背景与遗传关系,为丹参药材的栽培育种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APD与ISSR标记对4个产地的野生丹参、6个产地的栽培丹参共计50个样本进行分析,利用分析软件计算遗传相似性,建立遗传聚类图.结果 DNA标记共检测了102个位点,多态条带比率(P)为95.10%,栽培丹参的P值高于野生丹参;居群的总遗传变异Ht为0.238 9;UPGMA聚类可以将不同来源的丹参很好地区分开来.结论 不同产地间的丹参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丹参种质在遗传背景上较为复杂,不同产地的丹参已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但是与地理分布没有相关性.
作者:徐红;王燕燕;王峥涛;胡之壁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一种建立淤热证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间隔24 h,从大鼠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观察给予内毒素后不同时间大鼠体温、凝血时间、血液黏度及动静脉短路血栓等指标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50μg/kg内毒素可引起大鼠体温升高、血液粘度的增加、凝血系统激活及血栓形成,且各指标变化的时相呈现一致性,佳时间点是第2次给内毒素后2 h.结论 100 μg/kg内毒素间隔24 h注射,能形成实验性大鼠淤热证.
作者:许立;蒋宝平;过伟峰;吴勉华;方泰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注射用辛芍对麻醉犬脑循环的影响.方法 股动脉插管,测量血压,分离椎动脉和颈内动脉,用电磁流量计进行测量.结果 给药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流量增加.结论 注射用辛芍能增加脑血流,减少脑血管阻力,具有改善麻醉犬脑循环的作用.
作者:王海军;王永林;兰燕宇;王爱民;黄勇;方泰慧;徐立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