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菊红
目的:总结肠造口关闭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1例肠造口关闭术患者术前做好心理疏导、身体状况评估、协助完成相关的检查和准备工作,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引流管的护理、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并做好活动、饮食等的健康教育。结果:10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回肠造口患者关闭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经充分引流、换药和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针对性地做好肠造口关闭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能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王凤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单药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18例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给予雷替曲塞3mg/m2静滴,3周为1个周期,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8例中部分缓解5例,疾病稳定8例,疾病进展5例,有效率27.8%,疾病控制率72.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贫血3例、血小板减少1例、恶心呕吐7例、腹泻1例、厌食10例,乏力3例、皮疹1例、转氨酶升高1例等。结论:单药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曹海峰;缪晓东;王卫星;徐燃;李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水平血清HBeAg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分布和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进行HBVM检测,同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eAg、抗HBe进行比较。结果:低水平HBeAg有5种携带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模式为多见。采用CLIA进行20次重复测定,平均值为(6.4±1.1) S/CO,对CLIA检测阳性86例HBeAg标本,同时用ELISA检测:结果阳性25例,阴性61例,漏检率70.9%。HBeAg(+)/抗HBe(-)和HBeAg(+)/抗HBe(+)组HBeAg含量明显高于HBeAg(-)/抗HBe(+)和HBeAg(-)/抗HBe (-)组。结论:CLIA检测血清HBeAg定量是目前临床上评价HBV复制较敏感、较稳定、较可靠的指标。
作者:黄书明;吴玉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阶段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带教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56名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实习生作研究对象,按入科先后时间顺序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8名;观察组采用阶段教学法带教,对照组采用影像学传统带教法带教。实习期满后比较两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及实习效果评价结果,综合评价阶段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带教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为(83.1±2.3)分,对照组为(71.4±2.5)分。观察组实习满意度为84.8%,对照组为51.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教学法通过明确各阶段实习目标,加强了实习的针对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影像科复杂抽象的临床实习任务,明显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率。
作者:陈小华;刘蓓蒂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手术白内障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白内障术前术后护理方法,观察组根据我国2009年卫生部制定的单纯性白内障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标准,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工作制定出详细护理表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达掌握35例(58.3%),患者满意度达满意42例(70.0%),对照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达掌握21例(35.0%),患者满意度达满意25例(4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时间2.23±1.01天,住院时间4.78±1.06天,治疗费用8769.35±668.32元,对照组输液时间4.78±1.68天,住院时间6.89±1.23天,治疗费用8769.35±668.32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患者,减少了输液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满意度。
作者:唐小芳;俞密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对南通地区在职职工进行心血管总体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该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健康体检35~59岁人群5390例,其中男3442例,女1948例。对受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生化检查。根据“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对受检人群进行评估。结果:(1)35~59岁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体重异常、吸烟的暴露率分别为21.8%、4.7%、31.4%、55.0%和34.7%。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年体检者10年ICVD发病的风险男性为(2.61±3.78)%,女性为(1.21±1.86)%。除35~39岁年龄段均高于评估表提出的各年龄段平均危险参考水平。结论:南通地区中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较高,该人群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应加强对该地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
作者:崔勤;马宏华;顾爱武;王蓬波;郭艾武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影像学平扫及CTA检查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急性上腹痛8例患者行平扫和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建血管分析血管病变情况。结果:SISMAD 8例CT平扫见SMA增粗,密度增高,周围模糊。较同一层面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10hu以上提示假腔内血栓形成。Sakamoto分型:I型3例,II型2例,III型1例,IV型2例。横断面图像显示线状撕裂内膜片提示夹层6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夹层第1破口位于近段1.5~3.0cm,大不超过5.5cm。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作者:施久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经心电监护,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分别给予三磷酸腺苷、西地兰、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复律后予以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随访3年,出院后未再出现发作6例,3年中发作2次3例;仍有频繁发作,次数4~5次2例,频繁发作近期作射频消融治疗1例。结论: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期易误诊,用药选择困难,复律后反复发作是其重要的特点,部分患儿需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黄海英;陈尚明;赵建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口服雷公藤多苷片20 mg,3次/d。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250 mg,3次/d,1周以后改为500 mg,3次/d;2周后改为 l 000 mg,2次/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8周 ASDAS-CRP 评分、疾病活动指数(BASDAI)。结果:(1)治疗后两组ASDAS-CRP(观察组0.74,对照组1.30)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1.99,对照组1.94)。(2)BASDAI(观察组24.38±13.13,对照组32.19±10.87)亦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50.90±11.52,对照组48.03±5.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SDAS-CRP评分(0.74)、BASDAI(24.38±13.13)明显低于对照组(1.30,32.19±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雷公藤多苷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优于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且短期应用安全好。
作者:宋亚楠;纪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采用Y型切口治疗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12例Schatzker分型:V型5例,VI型7例。采用Y型切口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5~22个月,平均13个月,骨折愈合10~18周,平均14周,术后10周可负重行走。按照HSS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结论:采用Y型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具有剥离范围小,软组织损伤少的优点,减少术后切口感染、裂开、皮缘坏死等并发症。
作者:陈睿;胡健;陈杰;林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PICC专科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门诊PICC维护128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维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1)PICC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0例(15.62%),对照组40例(62.5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观察组64例(100.00%),对照组45例(70.31%),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
作者:季玲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AS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活性(AT-Ⅲ)、D-二聚体(D-D)等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AS组D-二聚体,FIB高于对照组(均P<0.05),AS组与对照组其他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及FIB升高AS组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及FIB正常AS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D-二聚体、FIB与ESR、CRP存在相关性。结论:AS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有升高,且与炎症活动密切相关。
作者:李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与背根节神经元髓鞘化共培养的标准化方法,为研究周围神经髓鞘化的形成机制提供稳定的周围神经髓鞘化体外模型。方法:取出生1~3 d新生SD大鼠,培养施万细胞,经纯化鉴定后用于共培养。取孕14~15 d的SD大鼠胚鼠背根神经节,经纯化后用于共培养;将2种分别纯化的细胞进行共培养,加抗坏血酸诱导髓鞘的形成。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测髓鞘的形成。结果:纯化后施万细胞纯度可达到98%以上,可用于共培养。背根节神经元贴壁良好,经纯化后几乎无杂细胞可见,可用于共培养。对共培养细胞进行MAG与NF的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数量可观的髓鞘形成,并且髓鞘是紧密包绕在神经元轴突上。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施万细胞包绕轴突形成髓鞘,而透射电镜下则可观察到有致密的髓鞘板层结构形成。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体外成髓鞘模型,可用于轴突的新髓鞘化实验研究。
作者:苏文凤;韦中亚;顾芸;沈筠恬;陈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斑马鱼和人类的肝脏在发育过程与生理病理改变中都有着非常类似的分子机制。斑马鱼在发育遗传学及组织胚胎学上的特性,决定它可作为研究肝脏发育、肝癌形成及肝再生的理想模式动物。同时,随着斑马鱼肝组织特异性疾病模型的建立,它将成为抗肝癌类药物高通量筛选的工具之一。近年来由于众多原因使肝功能疾病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肝脏发育、肝癌形成及肝再生分子机制,成为现在肝脏生理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悠然;杨振国;张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卡铂对比普通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中晚期宫颈癌60例患者按化疗方案不同分为紫杉醇脂质体组及普通紫杉醇组。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近期有效分别为26例(86.7%)、25例(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脂质体组脱发、肌肉酸痛、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紫杉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能够被患者临床耐受的化疗药物。
作者:季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为打造新时期的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医院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述。文章通过文献回顾、现状调查、Delphi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标准。在如何提升医院新时期核心竞争力方面,提出管理创新、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加强科研创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策略。
作者:何咸兵;张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儿憋喘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婴儿喘憋性肺炎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与头罩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气管插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42例(91.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32例(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血氧饱和度:观察组为(95.25±5.12)%,对照组为(89.55±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气管插管:观察组5例(10.9%),对照组14例(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气道损伤1例;对照组呼吸机相关肺炎3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婴儿喘憋性肺炎有明显疗效,减少气管插管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显著临床价值。
作者:侯爱萍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组织因子(T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对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肝癌56例及其癌旁肝组织标本中TF和MMP-2的表达。结果:(1)肝癌组织中TF及MMP-2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2)癌静脉浸润、肝内外转移、无或包膜不完整组织中TF和MMP-2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3)肝癌中TF表达和MMP-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CC中TF及MMP-2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癌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施育华;孙锦卫;王学斌;丁会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模拟微重力建立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方法,评价微重力环境对支持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皮肤前体细胞诱导分化的施万细胞作为支持细胞,联合壳聚糖神经导管、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纤维支架,利用旋转灌注式生物反应系统体外培养,对照组为传统的静止培养。培养不同时间点取样,利用结晶紫染色,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CCK-8细胞活力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观察支持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体外培养7天后CCK-8细胞活力检测提示贴附在导管和纤维支架表面的细胞数量多、活力好,应用旋转灌注式生物反应系统体外培养较对照组高出约2倍,随后在14天、21天时略有下降;结晶紫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7天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支持细胞呈立体生长,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生长状态更好;S100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微重力环境下施万细胞的标志物未发生改变。结论:模拟微重力环境较传统静止培养能更高效、优质地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神经。
作者:朱慧;薛成斌;徐茜;顾晓松;顾剑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医务人员(医疗、防疫及输血工作者)在职业环境中暴露于传染性血液和体液的机会增多,处于高危人群的包围之中。本文就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常见疾病和高危人群及预防与控制措施加以分析。
作者:鲁菊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