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菊英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组织因子(TF)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对肝癌侵袭转移的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肝癌56例及其癌旁肝组织标本中TF和MMP-2的表达。结果:(1)肝癌组织中TF及MMP-2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2)癌静脉浸润、肝内外转移、无或包膜不完整组织中TF和MMP-2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3)肝癌中TF表达和MMP-2表达呈正相关。结论:HCC中TF及MMP-2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癌侵袭转移有关。
作者:施育华;孙锦卫;王学斌;丁会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应用桡骨远端锁定钢板(T或斜T形)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及胸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移位的锁骨近端骨折21例均采用桡骨远端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21例患者均随访6~18个月,平均愈合15周。根据Rockwood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功能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4%。结论:采用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固定移位的锁骨近端骨折及胸锁关节脱位具有固定可靠、早期功能锻炼、大程度恢复肩关节功能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钱勇军;岳茂兴;赵亮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单药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18例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给予雷替曲塞3mg/m2静滴,3周为1个周期,至少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8例中部分缓解5例,疾病稳定8例,疾病进展5例,有效率27.8%,疾病控制率72.2%。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8例、贫血3例、血小板减少1例、恶心呕吐7例、腹泻1例、厌食10例,乏力3例、皮疹1例、转氨酶升高1例等。结论:单药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曹海峰;缪晓东;王卫星;徐燃;李燕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斑马鱼和人类的肝脏在发育过程与生理病理改变中都有着非常类似的分子机制。斑马鱼在发育遗传学及组织胚胎学上的特性,决定它可作为研究肝脏发育、肝癌形成及肝再生的理想模式动物。同时,随着斑马鱼肝组织特异性疾病模型的建立,它将成为抗肝癌类药物高通量筛选的工具之一。近年来由于众多原因使肝功能疾病呈上升趋势。因此研究肝脏发育、肝癌形成及肝再生分子机制,成为现在肝脏生理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悠然;杨振国;张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及时掌握苏州市甲肝发病情况以及患者就诊流向。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分析苏州市2007~2013年度甲肝疫情,并结合空间技术分析患者就诊流向。结果:年均发病率为0.97/10万,男性发病率为1.12/10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0.80/10万。0~9岁年龄组构成明显下降,由2007年的19.2%下降到2013年的0%。发病率排前3位的为太仓市(2.84/10万)、工业园区(2.03/10万)和常熟市(1.40/10万)。平均在离家7.8千米内就诊,在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80.9%,乡级医疗机构就诊19.1%,本县区内就诊78.8%,吴江南部部分病例选择附近的浙江省湖州市市级医疗机构就诊。结论:苏州市甲肝疫情呈下降趋势,病例主要在苏州市范围内就近选择县级医疗机构,部分病例选择乡级和市级医疗机构,少部分选择省级医疗机构。
作者:陆步来;杭惠;陈立凌;查日胜;张钧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脑损伤采用1.5T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98例,采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检查,观察其头颅螺旋CT、常规MRI(T1WI、T2WI、FLAIR)、DWI、SWI影像表现。统计各种检查方式所示的颅脑出血灶的数量、位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共检出出血灶265个,其中SWI共检出出血灶249个,DWI检出173个,常规MRI检出184个,CT检出138个,SWI检出病灶数明显高于其他检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WI对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可更准确地检出颅脑病灶的数量和位置,对临床评估颅脑损伤及预后的程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春锋;杨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茎乳突孔神经炎致面神经瘫痪治疗经验以提高疗效。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进行抗病毒、营养神经及短期用泼尼松常规治疗。观察组1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脑中频冶疗仪、TDP辐射器照射。结果:观察组18例治愈17例,好转1例,无效0例,治愈率94.4%,有效率100%;对照组16例治愈9例,好转3例,无效4例,治愈率56.3%,有效率75.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茎乳突神经炎致面神经瘫痪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电脑中频冶疗仪及TDP辐射器照射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张国龙;王昌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手术白内障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白内障术前术后护理方法,观察组根据我国2009年卫生部制定的单纯性白内障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标准,结合我院临床实际工作制定出详细护理表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达掌握35例(58.3%),患者满意度达满意42例(70.0%),对照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达掌握21例(35.0%),患者满意度达满意25例(4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液时间2.23±1.01天,住院时间4.78±1.06天,治疗费用8769.35±668.32元,对照组输液时间4.78±1.68天,住院时间6.89±1.23天,治疗费用8769.35±668.32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患者,减少了输液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满意度。
作者:唐小芳;俞密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阶段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带教中的教学效果。方法:选取56名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实习生作研究对象,按入科先后时间顺序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28名;观察组采用阶段教学法带教,对照组采用影像学传统带教法带教。实习期满后比较两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及实习效果评价结果,综合评价阶段教学法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带教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为(83.1±2.3)分,对照组为(71.4±2.5)分。观察组实习满意度为84.8%,对照组为51.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教学法通过明确各阶段实习目标,加强了实习的针对性,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完成影像科复杂抽象的临床实习任务,明显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率。
作者:陈小华;刘蓓蒂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经心电监护,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分别给予三磷酸腺苷、西地兰、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复律后予以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通过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随访3年,出院后未再出现发作6例,3年中发作2次3例;仍有频繁发作,次数4~5次2例,频繁发作近期作射频消融治疗1例。结论:新生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早期易误诊,用药选择困难,复律后反复发作是其重要的特点,部分患儿需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黄海英;陈尚明;赵建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ed Akt B,p-AKT)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癌组37例,腺癌组50例,并收集16例肺癌癌旁正常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I3K和p-AKT蛋白在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资料变量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PI3K和p-AKT在晚期NSCL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01,0.005)。p-AKT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呈正相关(P=0.016),而与肿瘤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体力状态(PS)评分无关。PI3K表达与上述临床特征无关。PI3K阴性表达组的中位数生存时间明显优于阳性表达组[17.699月(95%CI 15.114-20.283)/13.426月(95%CI 11.832-15.021),P=0.004],p-AKT阴性表达组的中位数生存时间明显亦优于阳性表达组[17.134月(95%CI 14.927-19.341)/13.067月(95%CI 11.316-14.817),P=0.007]。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显示PI3K (HR=2.128,P=0.009),p-AKT (HR=0.501,P=0.045),TNM分期(HR=4.808,P<0.001),PS评分(HR=3.277,P<0.001)是晚期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I3K、p-AKT与晚期NSCLC不良预后因素密切相关,PI3K、p-AKT是晚期NSCLC预后的独立不利因素。
作者:高小燕;江爱桂;卢慧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为打造新时期的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医院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述。文章通过文献回顾、现状调查、Delphi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标准。在如何提升医院新时期核心竞争力方面,提出管理创新、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医疗质量、加强科研创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强文化建设等策略。
作者:何咸兵;张鑫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2009-2013年张家界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的污染情况,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广大人民的用水健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实施检验,检验结果参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评估。结果:张家界市2009-2013年农村生活饮用水1136个样品3项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51.23%,5年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3项综合指标总合格率分别为27.78%、33.33%、52.38%、62.95%、64.93%,呈逐年上升趋,5年3项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8,P<0.01)。地表水源水、自备井水、集中式供水微生物检测总合格率分别为47.22%、26.32%、63.13%,三类水样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7,P<0.01),其中自备井水微生物污染为严重。结论:张家界市农村生活饮用水上存在个别问题,其中自备井水的污染尤为严重,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保障广大市民能够安全用水,必须向市民宣传强调,饮用经过专业消毒净化处理后的水。
作者:王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自噬诱导剂海藻糖对帕金森症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使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盐酸盐(MPTP)建立小鼠帕金森症模型,通过观察小鼠中脑黑质区多巴胺(DA)神经元数量、纹状体内神经递质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变化,判断海藻糖治疗帕金森症的作用。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发现MPTP使小鼠黑质区DA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海藻糖干预后可增加DA神经元数量。(2)HPLC检测发现MPTP造成小鼠纹状体中多巴胺明显减少,海藻糖组可增加神经递质及代谢物。结论:海藻糖能减少MPTP造成的黑质区DA神经元丢失,增加纹状体中多巴胺的含量,海藻糖能有效治疗帕金森症。
作者:吴锋;秦巨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AS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活性(AT-Ⅲ)、D-二聚体(D-D)等凝血、纤溶相关指标,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结果:AS组D-二聚体,FIB高于对照组(均P<0.05),AS组与对照组其他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二聚体及FIB升高AS组ESR、CRP明显高于D-二聚体及FIB正常AS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D-二聚体、FIB与ESR、CRP存在相关性。结论:AS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有升高,且与炎症活动密切相关。
作者:李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影像学平扫及CTA检查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急性上腹痛8例患者行平扫和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重建血管分析血管病变情况。结果:SISMAD 8例CT平扫见SMA增粗,密度增高,周围模糊。较同一层面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10hu以上提示假腔内血栓形成。Sakamoto分型:I型3例,II型2例,III型1例,IV型2例。横断面图像显示线状撕裂内膜片提示夹层6例,假腔内大量血栓形成2例。夹层第1破口位于近段1.5~3.0cm,大不超过5.5cm。结论:MSCTA可明确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作者:施久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的CT表现与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卵巢甲状腺肿CT资料,并与病理所见相对照。CT检查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下缘至脐上或膈下水平。扫描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70s行静脉期扫描。分析病变位置、大小、生长方式、密度、边缘及增强特征CT表现。结果:18例患者中均单侧发病,多房囊性7个,囊实性10个,实性1个。肿瘤指标检查:CA199增高5例,CA125增高5例。实性病灶均明显强化11例;脂肪病灶3例,钙化3例;少量腹水9例。结论:CT检查有助于卵巢甲状腺肿的定位、定性以及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确诊仍需依靠病理。
作者:陈林;蔡毅;岳建国;孙宗琼;齐晓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医务人员(医疗、防疫及输血工作者)在职业环境中暴露于传染性血液和体液的机会增多,处于高危人群的包围之中。本文就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常见疾病和高危人群及预防与控制措施加以分析。
作者:鲁菊英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3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116例,观察组采用基于VAS评分改进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椎间盘切除手术后常规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依从性优良103例(88.79%),对照组优良87例(75.00%);观察组术后疗效优良97例(83.62%),对照组优良82例(70.69%);两组依从性、术后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优良110例(94.83%),对照组优良84例(72.4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VAS评分的运用使得患者的依从性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高,同时VAS评分可以相对优化护理工作的配置。
作者:郭永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水平血清HBeAg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分布和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模式特征。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进行HBVM检测,同时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eAg、抗HBe进行比较。结果:低水平HBeAg有5种携带模式,其中以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模式为多见。采用CLIA进行20次重复测定,平均值为(6.4±1.1) S/CO,对CLIA检测阳性86例HBeAg标本,同时用ELISA检测:结果阳性25例,阴性61例,漏检率70.9%。HBeAg(+)/抗HBe(-)和HBeAg(+)/抗HBe(+)组HBeAg含量明显高于HBeAg(-)/抗HBe(+)和HBeAg(-)/抗HBe (-)组。结论:CLIA检测血清HBeAg定量是目前临床上评价HBV复制较敏感、较稳定、较可靠的指标。
作者:黄书明;吴玉兰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