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遇春
1 非腺毛的种类[1]1.1 乳突状毛表皮突起呈乳头状。如荷叶上毛茸,菊花,金银花花冠顶端乳头状的表皮细胞等。1.2 线状毛毛茸呈线状,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如番泻叶、细辛的毛茸。1.3 棘毛毛茸壁厚而坚硬、木质化。如大麻棘毛。1.4 钩毛形状似棘毛,但顶端弯曲成钩状。如茜草茎、叶上毛茸。1.5 螫毛毛茸较脆,液泡中含有蚁酸,能刺激皮肤引起剧痛。如荨麻毛茸。1.6 星状毛毛茸分枝似星,呈放射状。如石韦、蜀葵叶的毛茸。1.7 树状分枝毛毛茸如树状分枝。如毛蕊花的毛茸。1.8 丁字毛毛茸呈“丁”字形。如艾叶的毛茸。1.9 鳞毛毛茸的突出部分呈圆形平顶状或鳞片状。如胡颓子叶片的毛茸。2 非腺毛在原植物鉴定中的应用 植物体表面因有非腺毛,而非常有利于原植物品种鉴别。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ago farfara L.与同科植物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 (Sieb. et Zucc.) Maxim常难以区别,但款冬基生的阔心形叶片下表面密生白色绢丝状毛茸,而区别于易混品蜂斗菜;茜草科植物茜草为攀援草本植物,易与葡萄科的一些植物混淆,但茜草茎叶表面有倒钩状非腺毛,易挂住行人衣服而区别于其它混淆品;荨麻Urtica cannabina Linn.是治疗关节肿痛的常用中药,其叶片的非腺毛中含有大量蚁酸,能刺伤皮肤引起剧痛,而极易辨认;水杨梅Geum aleppicum Jacq.与仙鹤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形态相似,但水杨梅茎叶光滑,而仙鹤草茎、叶密生非腺毛;茵陈叶片下表面密生白色毛茸(非腺毛)而区别于铁杆蒿类。
作者:李炳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30年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之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高血压病现代医学指出它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年龄、职业、体重、遗传、食盐过多等因素有关[1]。高血压是一种多因子综合征。如24 h动态血压仪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可发现血压易变化,且常受外界因素如:气候、生活习惯、情绪、体力、药物、体位等因素的影响。西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但降压的同时,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如:嗜睡、抑郁、便秘、恶心、眩晕、头痛、性功能障碍等。且往往因患者不能长期坚持服药治疗,停药后病情反复,血压反跳性上升,导致病情加重。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血压易控制,临床症状渐进性地改善,治疗后病情稳定,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1 病例举隅1.1 例1 患者詹某某,男,67岁,干部。因头昏,右侧肢体麻木5 a余入院。入院症状:头昏、记忆力减退、眼差梦多、甚则失眠、右侧肢体麻木、软弱无力、伴反应迟钝、言语减少,动作迟缓。饮食正常,大便时干燥,小便正常,口苦不渴,舌淡红,苔微黄根部厚腻脉弦滑小数。体查:T,P,R正常,BP:24/16 kPa,神清合作,自动体位,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五官端正,咽不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征。辨证属:1.眩晕(肝肾阴亏,肝阳上亢);2.中风后遗症(痰瘀阻络)。治以平肝潜阳,滋水降火,佐以活血化瘀,涤痰通络。处方:天麻20 g,钩藤12 g,石决明18 g,牛膝9 g,寄生15 g,黄芩12 g,地龙12 g,夏枯草18 g,菊花18 g,桃仁12 g,红花12 g,菖蒲15 g,贝母15 g,竹茹12 g,茯神15 g,远志10 g,夜交藤20 g,银杏叶9 g,川芎9 g。水煎服。患者服药6剂后,头昏明显减轻、饮食正常,大便通畅,睡眠转佳,血压在22.7~20.0/14.7~14.0 kPa之间。上方加杜仲12 g续进,以强补益肝肾之功。服药10剂后头昏消失、睡眠好、饮食正常,二便正常,精神转佳。但仍感右侧肢麻,软弱无力,无活动障碍,故以益气活血、涤痰通络为主投方治疗。血压一直稳定在20.7~18.0/12.7~10.7 kPa之间。治疗2个月余,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血压为:19.98/11.33 kPa。
作者:方尚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测定灵芝益寿胶囊中大黄素的含量。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结果:大黄素点样量在0.6~1.5 μg范围内呈很好的线性方程,精密度为1.53%。结论:方法简单,准确可靠,且无干扰。
作者:王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紫草油为我院自制中药,具有消炎解毒、止痛消肿、祛腐生肌、收敛止血之功效。局部用于烧伤、烫伤等多种外科疾病及某些妇科病、皮肤病。经多年临床应用观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 制备1.1 处方紫草100 g,豆油1 000 g。1.2 制备方法取豆油置容器中加热至约200℃,离火,陆续加入剪成约1 cm长,经紫外线照射消毒的紫草,随加随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15 min,趁热过滤,滤液分装于100 ml无菌瓶内。2 临床应用2.1 治疗Ⅰ度、浅Ⅱ度烫火伤将患部消毒处理后涂以紫草油,3~4次/d。或敷以消毒的紫草油纱布,进行包扎,换药1次/2 d,4~8 d即愈。2.2 治疗外伤常规清创后,敷以消毒的紫草油纱布,包扎,换药1次/2 d,一般换药2~4次即可治愈。
作者:程静;房云霞;司民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尿失禁是在清醒状态下排尿不能控制,自行排出的病证,在临床上,老年罹病者屡见不鲜,虽然老年人脏气虚衰,但并非概属虚证,治之自然不是补虚固涩一法,今浅谈个人从实论治的几个常用治法如下,请同道斧正。1 清利湿热法 适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失约证。辨证要点是小便不禁与膀胱刺激征并存,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多见于感染性真性尿失禁。轻者予八正散,重则龙胆泻肝汤加减。此法宜中病即止,病退湿热之征不显,宜配伍补肾固摄之品收功。 验案:陈某某,女,80岁,1996-08-03诊:尿频尿急尿痛伴尿失禁2 d,患者既往有肾盂肾炎病史,近不慎感邪,致尿频尿急,灼热疼痛,小便不禁,臊臭难闻,小腹胀痛,大便干燥,口苦口渴,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恙属湿热下注,膀胱失约。治宜清利湿热,通因通用。处方:车前子、瞿麦、焦山栀各10 g,蓄、蒲公英、淡竹叶、六一散(包)各15 g,熟军、通草各5 g。4剂。复诊:药后病情好转,尿频尿痛,小便不禁均退,苔腻渐化,续以前方去通草、六一散、大黄,加山药、复盆子各10 g,甘草5 g。5剂,药后遂瘥。 按:经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不约并非皆由于虚,因湿热作祟者临床屡见,湿热下迫,使肾之开阖失常,膀胱气化失约。正如《医学六要*遗尿》所云:“下部湿热太盛,迫水妄行”,故予清利湿热治之可瘥。
作者:季炳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人工流产扩宫,尤其是钳夹术时扩宫,由于机械刺激常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为了避免扩宫术造成的机械性刺激,减少人工流产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自1993-12起对12~14周早孕的孕妇采用牛膝扩张宫颈的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自1993-12~1998-12,在门诊就诊确诊12~14周的早孕患者132例,其中年龄小的18岁,大的46岁;平均年龄32岁;未婚者65例,已婚者67例。选择相同条件(年龄、平均天数、胎次、产次均无显著差异)的孕妇49例,按传统扩宫法行人流术作比较。 治疗组取直径约0.3~0.5 cm大小,长度为5 cm的牛膝,用75%酒精浸泡20~30 min。受术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后,将浸泡消毒后的牛膝插入宫颈管内口。6~12 h后常规行钳夹术。2 结果2.1 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见表1。人流综合征指受术者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出现心动过缓、心律紊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汗等症状。用药组发病8例,占6.60%;对照组发病16例,占32.65%。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χ2=21.97,P<0.01)。2.2 呕吐见表2。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者,用药组发病13例,占9.84%;对照组发病12例,占24.49%。
作者:季小芬;杨丽英;吴文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经崩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治疗多采用手术刮宫止血,术后运用激素类药物调整周期。若系室女,则不能行刮宫术,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多采用中药治疗,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杨某某,女,16岁,学生,1993-03-15初诊。患者平素体健,15岁月经初潮。因经期涉水饮冷,月经周期15 d~5个月不等,经量时多时少,经色黯红,夹有大量血块。经期腹痛拒按,小腹发凉。20多天前月经来潮,量多,夹杂大血块,行经数日,量不减反增多,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青春期子宫功能性出血”病。肌注黄体酮,口服维生素K等,出血略减。数日后突然出血如注,又肌注三合激素,血不止反增多,急来求治。时已出血20余d。刻诊: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动则汗出,血流如注,乏力,纳差,唇甲色淡,舌质淡有瘀点,舌苔薄白,脉虚弱。证属经崩之肾虚夹瘀型。治以益气、补肾固冲,佐以化瘀止血。停用西药,改为中药治疗,方用独参汤、固冲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作者:张梅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5-03~2000-10,作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采用收敛生肌散外敷治疗褥疮19例,均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大79岁,小17岁。病程3个月~6个月14例,1 a左右5例。褥疮在尾骶部位的17例,坐骨结节部位2例。均为车祸以及脑血管病变后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2 治疗方法 收敛生肌散药物组成:白及20 g,地榆20 g,没药20 g,黄连15 g,黄柏15 g,龙胆草15 g,蒲公英20 g,诸药均匀烘干后,研为细末以备用。用法:根据褥疮部位面积大小,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将收敛生肌散外敷,如疮面溃脓腐烂较多者,可换药1次/d,如脓净肉芽红活可换药1次/2 d,根据疮面部位大小用15~20 g/次,20 d为1个疗程。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制定。褥疮溃疡面愈合为治愈;褥疮溃疡面明显缩小为好转;褥疮溃疡面无改善为无效。
作者:王斌;马新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花椒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作为食品常用于调味,以及工业提炼,用量很大;作为药品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等,外治湿疹瘙痒。 莱芜花椒历来以产量高、质量好而著称。莱芜曾被授于“中国花椒之乡”荣誉,花椒为莱芜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掺伪现象。现将正品与伪品的鉴别叙述于下,供同行参考。1 正品 果多单生,直径4~5 mm,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 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2 伪品 外表面暗红色,无疣状突起的油点。对光不透明,擦捻手指染红;无香气,味涩发散。3 小结 经查询,原来是个别不法商贩,将面粉拌上红色染料,蒸熟后与花椒种混合滚动,过筛,面粉便堂而皇之的成了花椒,更有甚者,竟从外地购进红砖土作染料。制假者所用染料均为工业用材料,无论作药用还是食用,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望同道在工作中引起注意。
作者:李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加味三青饮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裘笑梅主任医师所创制,具有清热滋阴,补肾安胎之功,专为阴虚内热型先兆流产而设。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加减治疗阴虚内热型先兆流产32例,疗效确切,特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本组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大34岁,小21岁;有人流、药流史22例,无流产史10例;病程长15 d,短者1 d;均经过B超检查排除死胎和宫外孕。临床表现:停经后阴道少量出血,伴有下腹轻微疼痛,腰酸及下坠感,口渴、溲赤、便干,舌红少苔脉滑数,B超提示宫内活胎,符合先兆流产的诊断,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内热型。2 治疗方法 以加味三青饮加减。基本方为:冬桑叶20 g,淡竹茹10 g,丝瓜络10 g,生白芍15 g,熟地15 g,菟丝子20 g,仙鹤草20 g,槐米炭15 g,杜仲15 g。加减:伴恶心呕吐者加川连3 g,苏叶10 g;兼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麦冬15 g。10剂为1个疗程。
作者:楼月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自1995-07~1999-12间运用挑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7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小24岁,大71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长3 a,短15 d;治疗次数少3次,多7次。其中42例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组病例均经X线拍片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或后突;部分病人经CT或MRI检查发现椎间盘退行性变;少数病人经TCD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部活动而引发),重者伴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视力模糊、幻觉、耳鸣等。2 治疗方法[1]2.1 取穴病人俯案,充分暴露颈项部,医者立于病人背后。参照温氏《颈椎病防治250问》选择3点。常规消毒后,局部2%利多卡因麻醉,每点约0.5~1 ml。2.2 挑治方法以特制不锈钢针沿局麻针眼进针,依次挑破表皮、真皮,后达皮下,约0.6~1 cm深,挑口直径约2~3 mm,把挑口周围约10 mm内的肌纤维全部挑净,消毒后用薄姜片敷于挑口,外以纱布包扎,1次/周。
作者:柳庆明;朱冬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防治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脂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积极寻找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调整血脂制剂是我们医药工作者的责任。自1996-03开始,我们对部分中草药进行药理研究、科学组方、精工制作、应用降脂袋泡茶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1 药物组成 泽泻400 g,丹参150 g,生山楂150 g,川芎100 g,大黄50 g,茶叶50 g。2 制作方法 取茶叶与药物分别粉碎成粗末,按处方比例混合均匀,分装于100个特制滤纸袋中,每袋装量9 g,封好,灭菌即得。3 使用方法 取降脂袋泡茶1袋,放入饮水杯中,加入开水约200 ml,盖严,经20 min后服用,2袋/d。在此期间不需服用其它降脂药物,并忌烟酒及肥腻饮食。20 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4 临床资料 选择总胆固醇(TC)>5.6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1.65 mmol/L的高脂血症患者49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4岁。5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试行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调整血脂药物测定标准。
作者:张美蓉;崔正义;王雪莲;王泽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考察煎药机对中药的煎出率。方法:比较4个传统方剂的两种煎药方法的煎出率。结果:传统方法煎液比煎药机煎液的有效成分的得率高。结论:煎药机煎药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作者:杨凌;包玮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实验观察新脑活素注射液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防治脑血管病药物的药理实验方法,进行了耐缺氧实验,全脑缺血实验,小鼠脑血栓形成实验及学习记忆实验。结果:该药可显著延长小鼠从静脉注射氰化钾到呼吸停止的缺氧死亡时间,大剂量新脑活素注射液组小鼠缺氧死亡时间为24.8 s,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8.6 s)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断头引起的小鼠全脑急性缺血导致的张口呼吸时间也有显著延长作用,大剂量新脑活素组小鼠断头所致喘气时间为23.3 s,与生理盐水对照组(20.5 s)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促智实验表明,新脑活素注射液可显著改善东莨菪碱造成的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明显延长触电潜伏期,减少3 min内的错误次数。结论:新脑活素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组织缺血、缺氧,保护脑组织,改善脑功能的作用。
作者:张予阳;柳倩;于庆海;陈国兴;姜铁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世界中医热的掀起,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也在逐年增加,虽国内已引起重视,由试点到全国铺开中药ADR的监察工作,对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基层中小医院及偏远农村地区来说还有一定距离。据统计1990~1997年国内相关案例报道2 000余篇,仅1996年就有283篇共937例,涉及中药158种[1]。传统观念认为,中药大都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其性味平和,毒副作用小,且多复方应用,药物之间可相互制约,或经加工炮制毒副作用已不存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甚至有的医务人员或新闻媒体在作介绍时都认为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故不少人坚信服中药安全无毒,常服多服无关紧要。殊不知中药既能防病治病,也能致病。本文针对临床中药致病的实践结合文献报道作再次探析。1 中药ADR发生原因 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因素所致。1.1 对中药毒性认识不足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此话不仅仅针对中药的砒石,生乌头、生半夏等有毒之类而言,就是甘草、人参、山药、白术等常用之品,若用之不当或用于过敏体质,或过量长期服用,同样可以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及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如人参是人们熟悉的滋补佳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常用各种人参大补元气。有的甚至长期过量服用,致使出现兴奋、焦虑烦躁不安,严重者出现精神错乱,纳呆消瘦等症状。尤其是少年儿童更应慎用,过早服用人参会促进性腺发育引发性早熟。
作者:吴海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们曾谈及过白及能致瘀[1]。其机理如何?有何功用?在这里我们作一补充讨论,以期对白及的致瘀作用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1 致瘀机理1.1 中医药的致瘀机理历代本草学记载,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中医药理论认为,性寒能收引凝聚,味涩能收敛固摄。寒涩之品,收敛凝集于血脉,则可使血液运行缓慢、不畅而致血瘀。“瘀”凝聚于局部,阻止血液外溢,而能止局部出血。白及归肺、肝、胃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以止吐血、呕血、咳血、鼻衄、肌衄以及外伤性出血为主。是临床常用的收敛止血药,其止血是通过“致瘀”而实现。1.2 现代药理的致瘀机理现代药理实验表明,白及能增强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缩短凝血活酶生成时间,抑制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2]。还能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3]。体外实验还表明:白及能升高血浆比粘度,全血低切比粘度、全血高切比粘度等[4]。因此它具有升高血液的粘、凝、聚的理化特性的作用,用药后产生的药理效果符合血瘀证的诊断标准[5]。所以它确实有“致瘀”的作用。
作者:焦一鸣;王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论述了玉屏风散预防小儿哮喘的临床应用、疗效,以及临床疗效与小儿哮喘的发病机制、玉屏风散药理作用的联系。
作者:王明明;汪受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药材资源丰富。中药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将当今医药界束手无策疾病(如冠心病、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目光投向中医药,并随着“入世”的到来,中医药将走向世界而备受瞩目。不可否认,中药与众多合成药相比具有较安全、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但我们应看到,随着中药应用日益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正逐年增加。本文就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不当,并就此结果提出预防措施,以期引起临床医务人员重视而供同行们参考。 凡是药物都具有双重性,即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中药也如此,据报道因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引起死亡的药品中,中药类有21种28次,位于所有临床用药的前6位,而致死的药源性疾病以过敏性休克、急性肾衰居首位[1]。又如:中成药朱砂安神丸,轻槐散若长期服用则引起蓄积性汞中毒;六神丸、梅花点舌丹若超量服用,轻者出现头晕,心悸等症,重者出现唇、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就连人们公认的补药人参,应用时间过长、量过大时,也会出现中枢神经兴奋、眩晕、体温上升等症,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2]。
作者:杨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糖尿病为一诊断术语,用来反应一类解剖和生化异常。它是胰腺中具有内分泌机能的β细胞缺失引起的,并以葡萄糖代谢紊乱为共同特征。因此,糖尿病应当看作是一种综合征。 人体正常葡萄糖血浓度保持在50~150 mg/100 ml的有限区域内,即高于脑组织有低需要而又低于肾回收机能的饱和限度。高于160 mg/100 ml尿中就会出现糖尿。胰岛素是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主要物质,它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1]。它的分泌量与血糖含量类似正比例关系。胰岛素血中含量升高,有加强糖的去路,减少血糖来源,结果使血糖降低。胰腺内分泌病变可分为两种:一种是β细胞完全缺失,见于病程已历数年的幼年型糖尿病;另一种是β细胞数减少不多,并有程度不一的非特异性形态学改变,见于成年型糖尿病人。胰岛素的分泌还受有关氨基酸的影响,其中亮氨酸和精氨酸降糖作用较明显,摄入含这些氨基酸的蛋白质作用更加明显,原因是促使β细胞释放胰岛素[1]。另外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也是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结果。
作者:张笃香;吕海云;刘爱桂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粉葛的干燥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异黄酮、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大豆黄酮苷及β-谷甾醇、大豆苷、大豆苷元、多量淀粉等。主要有效成分为大豆苷元和葛根素,现已人工合成[1,2]。葛根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对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视网膜疾病具有良好疗效。本文就葛根及其提取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 药理研究1.1 对冠脉循环的作用葛根水煎剂、酒浸膏、总黄酮、葛根素均有明显的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正常狗静注30 mg/kg总黄酮,其冠脉血流量增加40%,血管阻力降低29%,且这种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3],葛根素的作用要强于总黄酮。从急性心肌缺血狗的右室旁路静注葛根素15~20 mg/(kg·min),连续15 min使进入缺血区冠脉侧枝血流量增加,非缺血区的冠脉血流量亦增加[4],利血平给药后,总黄酮和葛根素对冠脉循环的作用仍保持,表明其作用是通过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而实现的。此外,总黄酮和葛根素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作者:何惟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