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芬
寻常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且在青中年人群中患病率有增高的趋势。笔者临床运用消风解毒汤治疗痤疮120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我们自1992-01~1999-08选择临床症状典型,血尿常规、肝功能检查正常,皮损表面细菌、真菌培养阴性,诊断为寻常痤疮的患者240例,随机分组。治疗组120例,男68例,女52例;对照组120例,男72例,女48例。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消风解毒汤[1]:防风12 g,黄芩10 g,丹参10 g,益母草10 g,龙胆草10 g,苍术10 g,白蒺藜9 g,夏枯草9 g,连翘9 g,生石膏9 g。1剂/d早晚水煎服。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620 mg,3次/d;四环素0.5 g,3次/d。 两组均外涂意必舒膏,2次/d。治疗均以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3 治疗结果3.1 疗效评定标准自觉症状及皮损消失,无新疹出现,为痊愈;皮损减少60%~90%,偶有新疹出现,为显效;皮损减少30%~59%,有新疹出现,为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皮损减退不足30%,或反而增加,为无效。3.2 结果见表1。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
作者:李爱华;李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尿失禁是在清醒状态下排尿不能控制,自行排出的病证,在临床上,老年罹病者屡见不鲜,虽然老年人脏气虚衰,但并非概属虚证,治之自然不是补虚固涩一法,今浅谈个人从实论治的几个常用治法如下,请同道斧正。1 清利湿热法 适用于湿热下注,膀胱失约证。辨证要点是小便不禁与膀胱刺激征并存,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多见于感染性真性尿失禁。轻者予八正散,重则龙胆泻肝汤加减。此法宜中病即止,病退湿热之征不显,宜配伍补肾固摄之品收功。 验案:陈某某,女,80岁,1996-08-03诊:尿频尿急尿痛伴尿失禁2 d,患者既往有肾盂肾炎病史,近不慎感邪,致尿频尿急,灼热疼痛,小便不禁,臊臭难闻,小腹胀痛,大便干燥,口苦口渴,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恙属湿热下注,膀胱失约。治宜清利湿热,通因通用。处方:车前子、瞿麦、焦山栀各10 g,蓄、蒲公英、淡竹叶、六一散(包)各15 g,熟军、通草各5 g。4剂。复诊:药后病情好转,尿频尿痛,小便不禁均退,苔腻渐化,续以前方去通草、六一散、大黄,加山药、复盆子各10 g,甘草5 g。5剂,药后遂瘥。 按:经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不约并非皆由于虚,因湿热作祟者临床屡见,湿热下迫,使肾之开阖失常,膀胱气化失约。正如《医学六要*遗尿》所云:“下部湿热太盛,迫水妄行”,故予清利湿热治之可瘥。
作者:季炳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前,薄膜包衣技术广泛应用于片剂剂型的制作过程中,有逐渐取代糖衣工艺的趋势。与糖衣相比较具有生产周期短、用料少、片重增加小、衣层机械强度好、对药物崩解影响小等优点。 喉疾灵片是我公司根据祖国传统中医药理论,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方法精心研制而成,专治喉症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散肿止痛功效。对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发作及一般喉痛,均有独特的疗效。市场需求量较大,但由于糖衣片在贮存过程中存在着吸湿性强、易裂片及色斑的问题,影响了产品的质量。为此,采用薄膜包衣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1 主要设备及仪器 BY1000荸荠型包衣锅(宝鸡制药机械厂);JMS-80胶体磨(河北廊坊市通用机械厂);HL-4恒流泵(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SC69-O2型水分快速测定仪(上海第二天平仪器厂);PQ-2型喷枪;VD-2型空气压缩机;25型无级周速搅拌器。
作者:蓝仕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LDL-C、HDL-C、TG的水平与Ⅱ型糖尿病(NID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测定血清中LDL-C、HDL-C,利用酶法测定TG在血清中的含量。结果:15例血糖水平控制好(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血糖<8.3 mmol/L)的NIDDM患者的LDL-C、HDL-C、T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62±0.23) mmol/L,(1.35±0.20) mmol/L,(1.09±0.29) mmol/L;30例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血糖>8.3 mmol/L;或空腹血糖>5.6 mmol/L)的NIDDM患者的LDL-C、HDL-C、TG平均浓度分别为(3.69±0.97) mmol/L,(1.21±0.22) mmol/L,(2.4±0.83) mmol/L;50例正常对照组的LDL-C、HDL-C、T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9-0.25) mmol/L,(1.37±0.19) mmol/L,(1.06±0.31) mmol/L。NIDDM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好的LDL-C、HDL-C、TG的测定结果( ±s)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而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的LDL-C、HDL-C、TG分别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LDL-C、HCL-C、TG的测定在NIDDM合并脂类代谢异常的预防和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丽峰;翟中良;马增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粉葛的干燥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异黄酮、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大豆黄酮苷及β-谷甾醇、大豆苷、大豆苷元、多量淀粉等。主要有效成分为大豆苷元和葛根素,现已人工合成[1,2]。葛根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对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视网膜疾病具有良好疗效。本文就葛根及其提取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 药理研究1.1 对冠脉循环的作用葛根水煎剂、酒浸膏、总黄酮、葛根素均有明显的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正常狗静注30 mg/kg总黄酮,其冠脉血流量增加40%,血管阻力降低29%,且这种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3],葛根素的作用要强于总黄酮。从急性心肌缺血狗的右室旁路静注葛根素15~20 mg/(kg·min),连续15 min使进入缺血区冠脉侧枝血流量增加,非缺血区的冠脉血流量亦增加[4],利血平给药后,总黄酮和葛根素对冠脉循环的作用仍保持,表明其作用是通过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而实现的。此外,总黄酮和葛根素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作者:何惟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环维黄杨星D(CVB-D)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方法:培养SD大鼠(1~3 d)心肌细胞,应用特异性荧光指示剂Fluo-3/AM负载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在Hanks液中,CVB-D浓度为1×10-7,1×10-6,1×10-5 mol*L-1时,心肌细胞内[Ca2+]i逐步升高,其峰值分别为54.36±2.32,59.04±2.67,64.76±3.71,并呈剂量依赖性,但无时间依赖性;在有外钙和无外钙时,环维黄杨星D对胞内钙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在无外钙并加入内罗啶孵育后,环维黄杨星D引起的胞内[Ca2+]i轻度升高,但与D-Hank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维黄杨星D具有升高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作用,[Ca2+]i的升高既源于内钙释放又源于外钙内流。
作者:梁涛;方泰惠;姚秀娟;蒋永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敌人,因此要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必须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近年来,我院制剂室运用曾学文主任医师经验方制成强心康口服液,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标准报告如下:1 处方组成 人参、黄芪、川芎、麦冬、桂枝、附子、猪苓、泽泻、葶苈子等。2 制备工艺 将人参加水煎煮2次,2 h/次。收集煎液,残渣和余药加水煎煮2次。第1煎2 h,第2煎1 h,煎液与上述人参煎液合并浓缩至每ml含原药1 g,加食用乙醇使含醇量为50%,沉淀48 h,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后,药液加蒸馏水配至全量,加入适量苯甲酸钠,调pH值4.5~7.0之间,分装,灭菌,即得。3 质量控制标准3.1 检查本制剂含生药量5.0 g/10 ml,相对密度应不低于1.04,pH值为4.5~7.0。3.2 人参鉴别取本品20 ml,用正丁醇20 ml振摇提取,取正丁醇液蒸干,加硫酸的45%乙醇溶液(7→100) 15 ml,加热回流1 h,挥去乙醇用氯仿10 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用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 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ml各含1 mg的混合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作者:黄桂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花椒为芸香科植物青椒或花椒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收成熟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花椒既是食品又是药品,作为食品常用于调味,以及工业提炼,用量很大;作为药品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等,外治湿疹瘙痒。 莱芜花椒历来以产量高、质量好而著称。莱芜曾被授于“中国花椒之乡”荣誉,花椒为莱芜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掺伪现象。现将正品与伪品的鉴别叙述于下,供同行参考。1 正品 果多单生,直径4~5 mm,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 mm,对光观察半透明,内表面淡黄色。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2 伪品 外表面暗红色,无疣状突起的油点。对光不透明,擦捻手指染红;无香气,味涩发散。3 小结 经查询,原来是个别不法商贩,将面粉拌上红色染料,蒸熟后与花椒种混合滚动,过筛,面粉便堂而皇之的成了花椒,更有甚者,竟从外地购进红砖土作染料。制假者所用染料均为工业用材料,无论作药用还是食用,均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望同道在工作中引起注意。
作者:李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防治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脂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积极寻找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调整血脂制剂是我们医药工作者的责任。自1996-03开始,我们对部分中草药进行药理研究、科学组方、精工制作、应用降脂袋泡茶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1 药物组成 泽泻400 g,丹参150 g,生山楂150 g,川芎100 g,大黄50 g,茶叶50 g。2 制作方法 取茶叶与药物分别粉碎成粗末,按处方比例混合均匀,分装于100个特制滤纸袋中,每袋装量9 g,封好,灭菌即得。3 使用方法 取降脂袋泡茶1袋,放入饮水杯中,加入开水约200 ml,盖严,经20 min后服用,2袋/d。在此期间不需服用其它降脂药物,并忌烟酒及肥腻饮食。20 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4 临床资料 选择总胆固醇(TC)>5.6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1.65 mmol/L的高脂血症患者49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4岁。5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试行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调整血脂药物测定标准。
作者:张美蓉;崔正义;王雪莲;王泽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胃灵散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胃灵散中的延胡索、甘草进行了定性鉴别。并用HPLC法对制剂中的白芍所含芍药苷进行了含量测定。ODS分析色谱柱:(4 mm×250 mm,7 μm),流动相:甲醇-冰醋酸-水(30∶1∶69),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结果:胃灵散中的延胡索乙素、甘草酸铵与其它成分分离良好。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芍药苷、可达基线分离,芍药苷对照品在0.35~1.75 μg*ml-1内呈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8%,RSD为0.86%(n=5)。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赵昕;张治国;郑家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0-12~1997-12,我科在用抗生素等药物常规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同时,应用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36例该病患儿。现将资料分析如下:1 病例资料 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成都集体会议标准[1]。随机分为中西药治疗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2岁19例,3岁17例;36例均有咳嗽、喘憋、双肺哮鸣音,32例有发热。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2岁30例,3岁4例;34例均有咳嗽、喘憋、双肺哮鸣音,28例发热。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应用有效抗生素、地塞米松〔2 mg(kg*d)〕,口服氨茶碱〔3 mg(kg*d)〕,及抗组织胺类药物,连续治疗3~5 d,依照病情停用地塞米松,中西医组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口服。服用3 d中药后与对照组比较,判断疗效。3 结果 两组均痊愈,治愈时间比较如表1。
作者:代玉珍;马海燕;郑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散中芍药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ODS-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30∶70),流速为1.0 ml*min-1;测定波长为230 nm,柱温为室温。按外标法定量,操作简便,结果准确,5次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RSD为1.50%。
作者:王爱武;赵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抗类风湿丸的定性质量标准,以更好地控制质量,确保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方中川乌、草乌、党参、独活、黄芪均具特征斑点。结论:所用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作为抗类风湿丸的定性质量标准。
作者:周本杰;吴朝晖;胡莲;杨海恩;姚育法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于1999-08~2000-12对86例临床确诊的脑梗塞患者用路路通注射液进行治疗,通过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进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治疗组86例,男49例,女37例;年龄51~86岁,平均61.23岁。对照组70例,为同期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男41例,女29例;年龄52~85岁,平均62.16岁。两组病例均为发病<14 d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所有病例均按全国第2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诊断,并经头颅CT证实。两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分布均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2.1 基础用药胞二磷胆碱0.5 g静滴;1次/d,维生素E 0.1 g,3次/d;肠溶阿斯匹林75 mg,1次/d,有脑水肿者给予20%甘露醇治疗。2.2 治疗组 5% GNS 500 ml+路路通注射液0.5 g静滴,1次/d(药品由吉林远东药业集团股份公司供应)。2.3 对照组 5% GNS 500 ml+维脑路通注射液0.8 g静滴,1次/d(药品由烟台中策药业有限公司供应)。2.4 疗程 15 d为1个疗程。
作者:姚允成;付剑亮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名医张仲景创制,其原方的组成为:柴胡12 g,黄芩9 g,人参6 g,半夏9 g,炙甘草5 g,生姜9 g,大枣4枚。笔者通过各医家对临床应用的观察,认为其应用广泛,兹综述如下:1 退热 在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及功能性低热的治疗中,小柴胡汤是一剂有效的内服退热药。有研究证实小柴胡汤具有解热抗炎、抗过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这是其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依据。而且本方治疗病毒、细菌、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多种高热症均具有退热快、作用持久的特点,这与本方具有抗病原体作用较为广泛以及明显的解热抗炎作用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小柴胡汤有诱生γ-干扰素,增加抗体产生的作用。 小柴胡汤应用于退热时,在辨证过程中除注意往来寒热外,对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也很注重。但也可根据张仲景所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作者:陈小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水试鉴别中药是利用某些中药在水中的各种特殊反应和变化,作为找出某些中药的特征的方法之一。利用水试法鉴别中药,早在我国《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就记载有“[]秦皮以水浸之,飞青”,即是现在鉴别秦皮所说的秦皮水浸液的荧光反应。《图经本草》对鉴别熊胆亦记载有“取粟颗汗,滴水中,一道线不散者为真”等。这些对后世利用水试鉴别中药开创了先例。水试法是经验鉴别中药品质优劣和真伪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1 玄参 取玄参浸入水中,水应显黑色。2 苏木 取一小块投入热水中,水液呈鲜艳的桃红色后转深红色。3 吐丝子与紫苏子 分别取样品用开水浸泡后,菟丝子表面有粘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露出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而紫苏子开水浸泡有一定香气,无粘性,无吐丝状。4 乳香与没药 乳香投入水中吸水后变为乳白色,共研成为白色乳汁;没药入水中后不变色,与水共研成黄色乳汁。5 红花 取本品少许入水中,柱头膨胀成喇叭状,水被染成黄色,不沉淀,水面无油状物飘浮。
作者:卢美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处方 枳实20 g,白及15 g。共6帖。2 服用方法 每帖以水煎2次,合并浓缩后分成2份于早、晚饭前30 min空腹服用。3 作用与用途 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尤其适用于胃酸过多,嗳气,胃纳不佳者,对胃出血患者也有一定疗效。4 处方分析 枳实辛散苦泄,行气作用较强,长于破气行滞。凡肠胃积滞,气机受阻而引起的脘腹痞满,胀痛诸证均适用。 白及质粘而涩,为收敛止血之要药,重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有止血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消肿生肌,对疮疡痈肿无论已溃未溃均可应用。 枳实与白及配伍一方面能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面形成保护膜,另一方面又能行气导滞,使胃部气机畅通,通则不痛,减轻胃痛。同时白及又能消肿生肌,使溃疡面重新长出新的肌肉。二药配伍治疗胃病实为妙用。
作者:周赟;史公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药材必须经炮制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中药材经水处理、火制、水火共制,加辅料制后,其所含成分发生一系列变化,理化性质和功效也发生相应改变。故同一药材不同炮制品,或同一方法炮制不同药材,其作用是不同的[1]。临床用药时,须选用合适炮制品对症治疗。下面是笔者对中药炮制后理化性质和药效变化的几点认识:1 水处理 是指干燥药材切成饮片须经过水处理使其软化的过程。由于药材的质地种类,所含成分的水溶性不同,须选用合适的水处理方法,并严格控制水量、温度、时间,使药材软化适中而不影响药效。含水溶性成分的药物如地榆、虎杖有效成分为鞣质,易流失,不宜久浸;含芳香性成分的药材如荆芥、香薷宜用水喷淋润法;有效成分易水解的药材如南沙参含皂苷易水解宜用抢水洗润透法;含毒性成分药材如乌头类、半夏、南星等可用漂法减毒。
作者:杨港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一种常见病,目前血液净化治疗和肾移植显著延长了一些病人的生命。但因设备和费用等条件限制,尚不能全面普及,使大多数CRF病人不能接受上述治疗,而靠非血液透析疗法来改善病情,延长生命。利用肠道排泄“毒素”便是CRF非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途径。我科对1996~1999年间住院的CRF患者78例实行中药灌肠,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78例病人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35例,女43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5岁;平均住院时间为20 d。原发病为肾小球疾病41例,慢性肾盂肾炎28例,多囊肾9例,主要症状为浮肿、腰酸、乏力、蛋白尿、少尿、贫血〔血红蛋白为(64±3.2)g/L〕,多伴有高血压〔收缩压为(22.1±4.7)kPa〕,舒张压为〔(13.2±4.7)kPa〕。所有78例均符合1992年全国肾病会议制定的CRF诊断标准。
作者:戴兴珍;李宁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疾病日趋增多,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为许多疾病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如有些疑难杂证的治疗,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手段,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然而,两类不同属性的药品联合应用,也增加了应用的复杂性,造成种种不合理用药现象。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不仅造成药物浪费,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加大毒副反应,降低药物疗效,延误治疗时间,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等严重后果,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原则。1 必须遵循各自的理论原则 中医十分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重在全身阴阳的调整。西医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重病因重局部治疗。在临床中,因人因时因病情不同而辨证选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既发挥中西药物各自的优势,又重有机配合,将中医“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扩大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全过程。
作者:敖和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