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
在临床中,笔者经常使用头皮针与体针配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效果很好。为进一步总结这一方法的确切效果,曾对50例中风患者单纯使用体针,另外50例使用头针与体针相结合进行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1.1 治疗组使用头皮针与体针治疗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大81岁,年龄小者32岁;其中从发病到接受针灸治疗的时间短者2 h,长达到3个月;辨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21例,肝阳上亢、风火上扰19例,气虚血瘀9例,元气败脱、神明散乱1例。1.2 对照组 50例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大者75岁,年龄小者28岁;从发病到接受针灸治疗时间短者2 h,长达到2个月;辨证属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者23例,肝阳上亢、风火上扰16例,气虚血瘀6例,痰热内闭清窍5例。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头皮针加体针治疗。针穴:运动Ⅰ区、Ⅱ区、Ⅲ区、感觉区、足运感区。言语不清者加语言区。针刺方法:从手法捻针3 min后留针10 min,再捻针10 min,留针3 min后起针,用棉球按压,10次为1个疗程。休3 d,再行第2个疗程。
作者:陈燕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皮炎洗剂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对皮炎洗剂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皮炎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杀作用。结论:皮炎洗剂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为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付金柏;李爱华;朱育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对栀子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历史沿革,并对其古今炮制研究进行了概述。栀子历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加辅料和不加辅料几大类,而今仅沿用了净制、炒、炒焦、炒炭等几种炮制方法。但对历代沿用的多种炮制方法未能进行全面的科学探讨。据此提出,对栀子的炮制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临床用药理论,更好地提高栀子炮制品质量,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栀子制品。
作者:潘君汉;任巧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大别山区位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笔者曾于1986年参加了安徽大别山区部分县的资源普查工作,后又几次到大别山区采集标本。现将有关材料简报如下:1 概况 大别山区总面积13 890 km2。其中包括安徽的金寨县、霍山县及岳西县的全部,六安、舒城、潜山等县的部分,本区地貌多样,由丘陵、低山、中山三部分组成,海拔高度50~1 700 m以上不等,高峰白马尖海拔1 770 m。坡度一般为30 °左右。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暖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16℃,无霜期210~220 d,平均降雨量1 200~1 500 mm,平均相对湿度75%~80%。由于山体垂直高度的变化,气候、土壤、植物差异明显,因此药用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2 种类 安徽省大别山区野生药用动、植物种类及养殖、栽培品种都很丰富。据普查资料统计,分布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境内的中药材品种近2 000种,其中霍山县有1 700余种,金寨县有1 300余种,岳西县有1 100余种。
作者:谈永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自1995-07~1999-12间运用挑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7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小24岁,大71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长3 a,短15 d;治疗次数少3次,多7次。其中42例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组病例均经X线拍片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或后突;部分病人经CT或MRI检查发现椎间盘退行性变;少数病人经TCD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部活动而引发),重者伴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视力模糊、幻觉、耳鸣等。2 治疗方法[1]2.1 取穴病人俯案,充分暴露颈项部,医者立于病人背后。参照温氏《颈椎病防治250问》选择3点。常规消毒后,局部2%利多卡因麻醉,每点约0.5~1 ml。2.2 挑治方法以特制不锈钢针沿局麻针眼进针,依次挑破表皮、真皮,后达皮下,约0.6~1 cm深,挑口直径约2~3 mm,把挑口周围约10 mm内的肌纤维全部挑净,消毒后用薄姜片敷于挑口,外以纱布包扎,1次/周。
作者:柳庆明;朱冬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加味三青饮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裘笑梅主任医师所创制,具有清热滋阴,补肾安胎之功,专为阴虚内热型先兆流产而设。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方加减治疗阴虚内热型先兆流产32例,疗效确切,特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 本组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大34岁,小21岁;有人流、药流史22例,无流产史10例;病程长15 d,短者1 d;均经过B超检查排除死胎和宫外孕。临床表现:停经后阴道少量出血,伴有下腹轻微疼痛,腰酸及下坠感,口渴、溲赤、便干,舌红少苔脉滑数,B超提示宫内活胎,符合先兆流产的诊断,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内热型。2 治疗方法 以加味三青饮加减。基本方为:冬桑叶20 g,淡竹茹10 g,丝瓜络10 g,生白芍15 g,熟地15 g,菟丝子20 g,仙鹤草20 g,槐米炭15 g,杜仲15 g。加减:伴恶心呕吐者加川连3 g,苏叶10 g;兼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麦冬15 g。10剂为1个疗程。
作者:楼月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建立黄芪注射液中黄芪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以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和高氯酸为显色剂,比色法测定,测定波长为536 nm。结果:在10~5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04%,RSD=1.7%。结论:方法简便,结果可靠。
作者:黄俊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刘某,女,22岁,1998-07因恶心、呕吐来我院就诊,给藿香正气水10 ml,口服,2次/d(系临沂中药厂生产,批号980620),服1支,约10 min后,即感不适,随后患者即出现胸闷、头昏、寒战、烦躁不安、出冷汗等。以往未有过敏史。 检查:神志清晰,皮肤未见皮疹。T 37.3℃,P 120次/min,R 38次/min,BP 60/40 mmHg,心率整齐,两肺未闻干湿罗音。腹平软,无压痛,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无异常,确诊为藿香正气水过敏。立即用0.1%的肾上腺素1 ml皮下注射,非那根25 mg肌注,氟美松2 mg+50%葡萄糖50 ml静推,10%葡萄糖500 ml+10%葡萄糖酸钙20 ml+维生素C 4.0 g静滴。血压逐渐回升,面色好转,约4 h后,病人完全恢复正常。 一般而言,临床应用中药很少有出现休克等严重副反应,特别是作为夏季常用的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而发生过敏者,国内很少见文献报告。本例患者因恶心而服用藿香正气水后即出现过敏现象,经抢救治疗后好转。因此作者建议在临床应用中药时要警惕其毒性反应,切不可滥用。
作者:秦玉蕙;张丽华;徐桂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豆科植物野葛和粉葛的干燥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含有异黄酮、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大豆黄酮苷及β-谷甾醇、大豆苷、大豆苷元、多量淀粉等。主要有效成分为大豆苷元和葛根素,现已人工合成[1,2]。葛根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对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视网膜疾病具有良好疗效。本文就葛根及其提取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和临床研究作一简要综述。1 药理研究1.1 对冠脉循环的作用葛根水煎剂、酒浸膏、总黄酮、葛根素均有明显的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正常狗静注30 mg/kg总黄酮,其冠脉血流量增加40%,血管阻力降低29%,且这种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3],葛根素的作用要强于总黄酮。从急性心肌缺血狗的右室旁路静注葛根素15~20 mg/(kg·min),连续15 min使进入缺血区冠脉侧枝血流量增加,非缺血区的冠脉血流量亦增加[4],利血平给药后,总黄酮和葛根素对冠脉循环的作用仍保持,表明其作用是通过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而实现的。此外,总黄酮和葛根素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作者:何惟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研制的双白药膜,具有祛斑增白、养护皮肤的功能。为保证其质量,本文并对其中的主要成分白芷、白芍进行了薄层定性鉴别。1 制备工艺1.1 处方当归75 g,白芷75 g,白芍30 g,黄芩45 g,黄芪30 g,桔梗15 g,丹皮15 g,甘草15 g,珍珠粉3 g,维生素E油30 g,聚乙烯醇 50 g。1.2 制备当归、白芷、丹皮先浸泡1~2 h,回流提取挥发油20~30 ml,得药渣(1),白芍、桔梗、黄芪、黄芩、甘草浸泡1 h,煎煮得药汁(1)和药渣(2),合并药渣(1)和(2),提取2次,压榨,弃去药渣,得药汁(2)。合并药汁(1)和(2),浓缩,醇沉,得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将上清液浓缩至密度约为1.25 g/ml,得药液约90 ml。将聚乙烯醇溶于水,制成胶浆,加入药液、珍珠粉、维生素E油,使溶解,混合均匀,保持50℃左右,加入挥发油,加水调总量至1 500 g,搅匀,分装为100 g/支。
作者:陈高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疾病日趋增多,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为许多疾病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如有些疑难杂证的治疗,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手段,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然而,两类不同属性的药品联合应用,也增加了应用的复杂性,造成种种不合理用药现象。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不仅造成药物浪费,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加大毒副反应,降低药物疗效,延误治疗时间,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等严重后果,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原则。1 必须遵循各自的理论原则 中医十分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重在全身阴阳的调整。西医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重病因重局部治疗。在临床中,因人因时因病情不同而辨证选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既发挥中西药物各自的优势,又重有机配合,将中医“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扩大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全过程。
作者:敖和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当病人遵守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及服从医护人员对健康其它方面的指导时,就认为这一病人具有依从性,反之则为不依从性[1]。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药物治疗的不依从性往往引起治疗失败,有的甚至产生严重中毒。产生不依从性的首要原因是对病人缺乏用药指导[1]。因此,药师在发药时加强用药指导对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工作中觉得应该注意的几点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1 改善服务态度 药师服务对象不是一般的社会群体,而是特殊的社会人群即病人,这就构成了其工作的特殊性,因为病人受疾病折磨,其情绪、要求与一般人不同,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性和要求较高,药房药师的精神风貌、道德水准是病患者的精神依托。药师在发药过程中,注意文明礼貌服务,对病人态度和蔼,语言文明,耐心对待病人提出的问题,这样,病人自然对药师有信任感,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反之,病人不相信药师,依从性就差。
作者:丁爱茹;应岳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实验观察新脑活素注射液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方法:按防治脑血管病药物的药理实验方法,进行了耐缺氧实验,全脑缺血实验,小鼠脑血栓形成实验及学习记忆实验。结果:该药可显著延长小鼠从静脉注射氰化钾到呼吸停止的缺氧死亡时间,大剂量新脑活素注射液组小鼠缺氧死亡时间为24.8 s,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8.6 s)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对断头引起的小鼠全脑急性缺血导致的张口呼吸时间也有显著延长作用,大剂量新脑活素组小鼠断头所致喘气时间为23.3 s,与生理盐水对照组(20.5 s)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促智实验表明,新脑活素注射液可显著改善东莨菪碱造成的小鼠记忆获得障碍,明显延长触电潜伏期,减少3 min内的错误次数。结论:新脑活素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组织缺血、缺氧,保护脑组织,改善脑功能的作用。
作者:张予阳;柳倩;于庆海;陈国兴;姜铁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广泛肝细胞损害及结缔组织增生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着多种不同的原因和机制,临床上较为常见。本病一旦发作,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门静脉高压及肝机能不全等现象。近年来文献虽报道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但疗效不甚满意。出身于中医世家的顾中欣主任医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对肝硬化有独特疗效的治疗方法,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 处方 黄芪300 g,苦参200 g,川牛膝100 g,制莪术150 g,女贞子300 g,五加皮100 g,蜀羊泉150 g,猪苓200 g,海藻200 g,炒地龙100 g,生水蛭100 g,生鸡金100 g,鳖甲150 g,山药150 g,薏苡仁150 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0 g,土茯苓200 g。2 制备 将莪术、五加皮、鳖甲、地龙、水蛭、土茯苓、山药、薏苡仁、鸡内金、麦芽、海藻等抢水洗后,烘干,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备用。 将余下的药物用适量冷水浸泡1 h后,煎煮2次,0.5 h/次,合并煎液,冷却后过滤,得滤液,浓缩至粗粉重量的50%备用。 将粗粉与浓缩液搅拌,制成粗粒,低温(60℃)烘干,粉碎过6号筛,得细粉备用。 将细粉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低温(60℃)烘干,分装,密封即得软肝丸。
作者:赵进;任晓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药材净选加工时,某些有药用价值的部位往往被忽视,而被视为杂质除去,如花椒的种子、麻黄的根等。为了合理使用药材,扩大药源,现将其总结如下:1 花椒与椒目 花椒为较常用的温里药,药用部位为干燥成熟果皮,味辛、性热,有小毒,可温中、止痛、杀虫。在净选加工时,规定除去果柄、种子和杂质。花椒的种子亦有药用价值,入药称之为椒目,性味苦寒,可行水、平喘,常用于水肿胀满,痰饮喘咳等。2 麻黄与麻黄根 麻黄为辛温解表药的代表药物,功效发汗、平喘、利水,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等。药用部位为地上草质茎。商品药材常带有根,要求除去。但根功专止汗,是较常用的收涩药,与麻黄的作用相反,应区别入药。3 诃子与诃子核 诃子的商品药材为成熟果实,但临床上要求去核用肉,诃子肉为酸涩收敛药,生用开音敛肺,煨用止泻涩肠,治久咳、久泻、久痢等。而文献记载诃子核磨白蜜注目能治风赤涩痛等,亦有药用价值。4 莲子与莲子心 莲子的商品药材为成熟种仁,中心包裹一绿色胚芽,即莲子心,净制去心后称莲子肉,心和肉作用不同,莲子心能清心热,莲子肉能补脾涩精,故应区别入药。
作者:孙逢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消渴丸是广州中药一厂生产的具有中药特色的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证的良药,是我国颁布的“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保护品种编号ZYB20795097)。近年来,我们对基层医疗单位药品抽检中发现标示为“广州中药一厂”生产的“消渴丸”外观与正品有异,经检验为假冒消渴丸。现将伪品消渴丸的几个假冒特征介绍如下。1 消渴丸塑瓶标签的区别
作者:唐奇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传染病,主要侵犯儿童及青壮年,部分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它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广泛流行,危害性严重的传染病。乙型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一定的流行期,近几年来,乙型肝炎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其流行情况与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人群免疫水平及防治措施等因素有关。对乙肝患者除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护理对乙肝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我国的心理治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古人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的记载,后世医学家运用心理疗法治愈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流传下来的心理治疗方法沿用至今。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乙肝的心理护理。1 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状态 患了乙型肝炎之后,病人可出现多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1.1 恐惧型患乙肝后思想恐惧,害怕随时会恶化,终日惶惶,六神无主,担心死神会降临。
作者:唐锦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医院建设与发展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而药材采购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是保证医疗工作顺利进行,满足临床用药需要的重要环节。笔者从事中药采购工作多年,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1 采购人员素质 采购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技术水平,熟悉掌握中医中药理论体系,能够熟悉和了解中医基础知识、中药学、中药鉴定学、植物学以及市场经济等学科知识及其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不仅如此,而且还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采购中,在选择对象、性质、货源等方面都应对病人负责,做到无愧于心,不采购伪劣、以次充好的药材,不接收回扣,择选正规渠道,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还须考虑所采购药材的加工炮制是否规范,包装是否整洁,等级是否真实,是否生霉、虫蛀、污染等,以保证药材质量,同时还必须掌握药材市场信息,搜集了解药材市场动态及相关资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既能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又要减少病人负担,并要保证药材质量的措施,把采购工作知识化、经营化、廉洁化。
作者:黄应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泄泻作为一种疾病论述,见于我国早有文字记载的殷商甲骨文、在卜辞篇内有“腹不安句。”腹不安即指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中医学对泄泻病称谓之混乱、定义之不确和欠详是客观存在的。为此,笔者对泄泻的定义、病名及分类作以下探讨。1 泄泻病名混乱的历史状况 《内经》属于泄泻的病名有食泄、注下、溏泄、鹜溏、冷泄、濡泄;巢氏《诸病源候总论》有伤寒利候、伤寒病后胃气不和利候、伤寒病后霍乱候、时气热利候、热病下利候、温病下利候;《难经》有胃泄、脾泄、大肠泄;明*孙文垣医案,有称线泄泻者;清*程杏轩医案有称暑泻者;清*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中有气泄证者;在现代著作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将泄泻分为暴泻与缓泻,还有其他多种称呼。 从上面所举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历代医家对于泄泻之称谓名目甚多,或简略或冗繁,各行其是;名家对泄泻命名并无大体一致原则,全凭医家主见,有以病因命名为冷泄,时气热利候,热病下利候,有以脏腑命名为脾泄、胃泄,有以气血命名为气泄,有以疾病发展之势态命名为暴泻、洞泄、缓泻等;上述各种命名未能高度集中概括泄泻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程及辨证;从语言学角度研究之,上述命名也与中医现代化所要求的语言结构有所差异不能相协调。
作者:陈悦泰;张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自拟溃疡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整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16例患者均经胃镜、钡餐证实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0岁左右。病程长者10 a余,短者数周,平均病程2.5 a。西医诊断为胃溃疡的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11例。2 治疗方药 黄芪6 g,党参6 g,元胡索6 g,白及6 g,三七2 g,煅瓦楞子6 g,川楝子6 g,象贝母6 g。以上共研极细末,过筛,混合。口服3次/d,6 g/次,温开水送下。亦可将药末分装胶囊吞服。3 治疗结果 曾通过16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治疗观察,并经X线摄片复查,其中愈合者10例,溃疡面缩小者3例,控制症状者2例。4 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45岁,干部,1996-06-20初诊。上腹部疼痛4~5 a,寒冷刺激物下咽即痛,泛酸,食欲不振,有时呕吐不能食,形体瘦弱,精神不振,舌苔白滑,脉弦虚。经西医检查,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予上方6剂,胃痛大减,食欲增进。又6余剂,身体康复,照常工作,至今未复发。5 体会 本方用黄芪、党参补益中气;白芍、甘草、川楝子、元胡解痉缓痛;瓦楞子、象贝母制酸和中;三七活血化瘀;白及护膜生肌;共奏养胃止痛,生肌医疡之功。此方主要用于溃疡病疼痛、吐酸基本控制或缓解后,解决患者常服煎药之不便,以及溃疡愈合非短期所能奏效之矛盾。且散剂可加大药物对溃疡面的附着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药效。本方应连续服用2个月以上。
作者:张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