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师在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中如何发挥作用

丁爱茹;应岳文

关键词:病人, 不依从性, 用药指导, 服务态度, 用药依从性, 治疗失败, 治疗方案, 语言文明, 医护人员, 药物治疗, 药房药师, 文明礼貌, 首要原因, 情绪, 临床治疗, 精神风貌, 服务对象, 发药, 道德水准, 不稳定性
摘要:当病人遵守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及服从医护人员对健康其它方面的指导时,就认为这一病人具有依从性,反之则为不依从性[1]。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药物治疗的不依从性往往引起治疗失败,有的甚至产生严重中毒。产生不依从性的首要原因是对病人缺乏用药指导[1]。因此,药师在发药时加强用药指导对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工作中觉得应该注意的几点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1 改善服务态度 药师服务对象不是一般的社会群体,而是特殊的社会人群即病人,这就构成了其工作的特殊性,因为病人受疾病折磨,其情绪、要求与一般人不同,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性和要求较高,药房药师的精神风貌、道德水准是病患者的精神依托。药师在发药过程中,注意文明礼貌服务,对病人态度和蔼,语言文明,耐心对待病人提出的问题,这样,病人自然对药师有信任感,有利于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反之,病人不相信药师,依从性就差。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相关文献
  • 室女经崩1例治验

    经崩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治疗多采用手术刮宫止血,术后运用激素类药物调整周期。若系室女,则不能行刮宫术,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笔者多采用中药治疗,效果颇佳。现介绍如下: 杨某某,女,16岁,学生,1993-03-15初诊。患者平素体健,15岁月经初潮。因经期涉水饮冷,月经周期15 d~5个月不等,经量时多时少,经色黯红,夹有大量血块。经期腹痛拒按,小腹发凉。20多天前月经来潮,量多,夹杂大血块,行经数日,量不减反增多,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青春期子宫功能性出血”病。肌注黄体酮,口服维生素K等,出血略减。数日后突然出血如注,又肌注三合激素,血不止反增多,急来求治。时已出血20余d。刻诊: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动则汗出,血流如注,乏力,纳差,唇甲色淡,舌质淡有瘀点,舌苔薄白,脉虚弱。证属经崩之肾虚夹瘀型。治以益气、补肾固冲,佐以化瘀止血。停用西药,改为中药治疗,方用独参汤、固冲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作者:张梅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药材资源丰富。中药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特别是近年来,人们将当今医药界束手无策疾病(如冠心病、病毒性疾病)的治疗目光投向中医药,并随着“入世”的到来,中医药将走向世界而备受瞩目。不可否认,中药与众多合成药相比具有较安全、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但我们应看到,随着中药应用日益增多,其不良反应也正逐年增加。本文就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不当,并就此结果提出预防措施,以期引起临床医务人员重视而供同行们参考。 凡是药物都具有双重性,即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中药也如此,据报道因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引起死亡的药品中,中药类有21种28次,位于所有临床用药的前6位,而致死的药源性疾病以过敏性休克、急性肾衰居首位[1]。又如:中成药朱砂安神丸,轻槐散若长期服用则引起蓄积性汞中毒;六神丸、梅花点舌丹若超量服用,轻者出现头晕,心悸等症,重者出现唇、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就连人们公认的补药人参,应用时间过长、量过大时,也会出现中枢神经兴奋、眩晕、体温上升等症,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2]。

    作者:杨晓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药蜜炙品易回潮粘手的原因及对策

    黄芪、甘草等中药的蜜炙品在临床应用较多,但笔者发现其炮制质量不尽如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蜜糖未被药材充分吸收,大量游离在药材表面造成粘手、潮湿,甚至霉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保管不善引起的(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另一方面,炮制不当是造成这种情况更重要的原因。笔者经过几年反复实践,经手炮制的蜜炙品,内外颜色老黄,表面有光泽,不粘手,不易吸湿回潮。兹介绍如下:1 炼蜜 依《湖南省中药材炮制规范》的要求,按比例称取蜜糖。如蜜炙黄芪按饮片重量80%称取,蜜炙甘草按饮片重量的50%称取。依照常法炼蜜,达中蜜为度,即蜜糖含水量约为14%~16%,密度1.37左右。视季节不同,稍作调整,春夏季节,蜜糖稍炼老一些,秋冬季节,蜜糖稍炼嫩一些。2 兑水稀释 该步骤直接影响蜜炙成品的外观质量,不容忽视。笔者经多次试验发现,加水量应以蜜糖重量的50%为佳。

    作者:杜新泰;盛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草药所致肾损害研究近况

    随着中草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不断应用,某些中草药所致的肾损害也有陆续报道,故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现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 起因 1993年比利时学者 Vanberweghem JL等[1]报道了“和含有中草药的减肥治疗相关的快速进展的肾间质纤维化病人9例”,后调查认为:(1)比利时健美减肥诊所在既往15 a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类似病例;于1990-05~1992-05,该诊所减肥处方中增添两种中药,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2)在被调查的病人当中,有14例年龄在50岁以下的患慢性间质性肾炎的妇女。于1989年和1990年,每年只有1例这样的病人;于1991年,这样病例发生增至每年3例;特别是于1992年上半年,共增至9例。于1991~1992年发病者有7例来自该诊所,加上前述2例共9例病人都曾在诊所服用含有防己和厚朴的减肥药。(3)随机抽选25例正在该诊所服用这种减肥药的妇女,其中3例化验发现血肌酐>106 μmol/L。基于以上事实,他们认为厚朴和防己可能会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此后,国外不同学者又有类似报道。国内周福清等[2]对中草药所致的肾损害陆续也有报道,认为木通和雷公藤等常用中药均可致肾损害,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和间质性肾炎。

    作者:蒋鹏;王春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浅谈中西药联合应用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疾病日趋增多,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为许多疾病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如有些疑难杂证的治疗,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手段,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然而,两类不同属性的药品联合应用,也增加了应用的复杂性,造成种种不合理用药现象。中西药的不合理配伍,不仅造成药物浪费,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加大毒副反应,降低药物疗效,延误治疗时间,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等严重后果,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原则。1 必须遵循各自的理论原则 中医十分强调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重在全身阴阳的调整。西医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和手段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重病因重局部治疗。在临床中,因人因时因病情不同而辨证选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既发挥中西药物各自的优势,又重有机配合,将中医“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扩大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全过程。

    作者:敖和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薄层扫描法测定灵芝益寿胶囊中大黄素的含量

    目的:测定灵芝益寿胶囊中大黄素的含量。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结果:大黄素点样量在0.6~1.5 μg范围内呈很好的线性方程,精密度为1.53%。结论:方法简单,准确可靠,且无干扰。

    作者:王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汗法在痹证治疗中的应用

    汗法属中医治病八法中之一法,临床多用以治疗表证。痹证乃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经络,客阻于筋脉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在痹证之初,邪气客表,往往多用汗法,使邪气随汗而解。但在久痹,邪气深入,痹着胶结多舍汗法而不用。笔者近年临床中发现,不论新痹久痹,均可应用汗法,但汗之之法,则应根据病之不同而有所不同,试归纳如下。1 汗可祛邪 以汗法祛邪,宜在痹证之初,方如麻杏薏甘汤、九味羌活汤。此为常法,不多赘述。2 汗可以鼓舞气血 久痹之证,往往气血虚弱,邪气久羁,痹着胶结,缠绵难愈。治宜补益气血,舒筋活血,方如独活寄生汤等。但因患病既久,气血虚弱,沉闷涩滞,短期难以奏效。此时若在常法之间,交替使以汗法,汗后重用补益,会令周身气血为之一振,活跃运行,汗后再重以补益,使气血有后继之力,运行健旺,则邪气易于祛除。

    作者:安文静;王卓;张洪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软肝丸制备与应用

    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具有广泛肝细胞损害及结缔组织增生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着多种不同的原因和机制,临床上较为常见。本病一旦发作,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门静脉高压及肝机能不全等现象。近年来文献虽报道了很多新的治疗方法,但疗效不甚满意。出身于中医世家的顾中欣主任医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对肝硬化有独特疗效的治疗方法,经临床验证,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 处方 黄芪300 g,苦参200 g,川牛膝100 g,制莪术150 g,女贞子300 g,五加皮100 g,蜀羊泉150 g,猪苓200 g,海藻200 g,炒地龙100 g,生水蛭100 g,生鸡金100 g,鳖甲150 g,山药150 g,薏苡仁150 g,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00 g,土茯苓200 g。2 制备 将莪术、五加皮、鳖甲、地龙、水蛭、土茯苓、山药、薏苡仁、鸡内金、麦芽、海藻等抢水洗后,烘干,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备用。 将余下的药物用适量冷水浸泡1 h后,煎煮2次,0.5 h/次,合并煎液,冷却后过滤,得滤液,浓缩至粗粉重量的50%备用。 将粗粉与浓缩液搅拌,制成粗粒,低温(60℃)烘干,粉碎过6号筛,得细粉备用。 将细粉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低温(60℃)烘干,分装,密封即得软肝丸。

    作者:赵进;任晓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外感病的调理脾胃法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理脾胃是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法则。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应用甚为广泛。因小儿脾胃薄弱易于损伤。患病又多外感六淫邪气,内伤饮食,且均能损伤脾胃。脾胃既伤,则气血生化不足,机体抗病能力减弱,又容易招致外邪。因此,外邪可以损伤脾胃,而脾胃损伤又易感外邪,二者互为因果。当外邪侵犯脾胃,其功能受伤只要祛除外邪,而功能自复。然而素禀脾胃虚弱或脾胃功能损伤较甚,则运化水谷的功能发生障碍。体内容易生湿、生痰、生积、生寒、生热等等。一旦外感六淫邪气,往往内外合邪。表里同病,虚实夹杂。治疗上采用表里同治、虚实兼顾,调理脾胃与祛邪并举,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为此,现将外儿外感病调理脾胃的方法浅要地叙述如下:1 补脾益气解表 小儿平素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面色白,精神疲倦,易出汗,大便溏薄,感受风寒后,除了上述症状外,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舌质淡。指纹浮而色淡等表现。常见于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症的患儿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疾病。中医辨证为脾气虚弱外感风寒之证。治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法以补脾益气解表,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防风等。

    作者:肖晖;肖春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石乌膏制备及疗效观察

    我院以中草药制剂石乌膏治疗妇女宫颈糜烂,收到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1 制备工艺1.1 处方石榴皮15 g,乌梅(去核)15 g,白芷16 g,野菊(全草)9 g,枯矾9 g,清鱼肝油适量。1.2 制备按处方将药物炮制合格后,称量配齐,分别研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合均匀,用清鱼肝油调成稠膏状,即得。1.3 性状为棕褐色油膏。1.4 检查应符合《中国药典》软膏剂项下有关规定。1.5 功用清热解毒,排腐生肌。主治宫颈糜烂。1.6 用法选用0.1%活力碘棉球擦洗外阴、阴道分泌物和宫颈,再用消毒干棉球擦干。将油膏涂在带尾棉球正面,置于阴道内,药面紧贴宫颈,留线端于阴道口外,8~12 h取出。换药1次/d,6 d为1个疗程。2 疗效观察2.1 疗效判定标准白带量明显减少,腰痛及坠感消失,宫颈充血消失,宫颈表面光滑,颜色正常,月经正常,为痊愈;白带量减少,宫颈糜烂充血明显减少,患者有时仍有坠感,为显效;患者自觉坠感减轻,白带量减少,糜烂面减小,但仍有脓性分泌物,为好转;患者症状基本无改善,为无效。

    作者:范晓莉;张菊英;万才针;范学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栀子古今炮制研究

    对栀子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历史沿革,并对其古今炮制研究进行了概述。栀子历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加辅料和不加辅料几大类,而今仅沿用了净制、炒、炒焦、炒炭等几种炮制方法。但对历代沿用的多种炮制方法未能进行全面的科学探讨。据此提出,对栀子的炮制研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临床用药理论,更好地提高栀子炮制品质量,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栀子制品。

    作者:潘君汉;任巧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粘性中药粉碎之我见

    在中药的粉碎中,常常会遇到有大量粘液质、糖分、树胶、树脂等粘性成分的药材,如黄精、玉竹、乳香、没药以及中药干浸膏等。对于这些粘性药材,传统的粉碎方法多采用串料(或称串研)法进行粉碎,即先粉碎非粘性材料,再将粘性药料掺研于一般药料的粉末中,使成碎块或粉末,而后将此碎块或颗粒适当干燥,再进行粉碎。这种粉碎方法虽然能克服一些粉碎中的困难,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处方中的一般药料与粘性药料不易掺研均匀和捣碎;粘性药料干燥时间相对较长,使处方中的挥发性成分损失较多,尤其是非粘性药料粉碎成粉末后,再进行加热干燥时,挥发性成分更易损失;当粘性药料在处方中所占比例较大或粘料的粘性较大时,常给粉碎、过筛造成困难,也使药粉粗细不匀。为此,我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1 操作新法 参考国外的新方法(低温粉碎法),先将处方中的诸药依其粘性大小进行分类,分为粘性药料和非粘性药料两部分,将其分别置于60℃烘箱中干燥适当时间,粘性药料干燥时间可稍长一些,以用手抓药料能感到表面具干燥感为度。

    作者:柴志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白术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从免疫功能方面探讨中药白术的强身健体作用。方法:用100%白术水浸出液定期给小鼠灌胃,然后测定其外周血白细胞(WBC)、脾脏及胸腺重量、抗体产生能力、淋巴细胞转化率、巨噬细胞吞噬率。结果:与对照组比,用药组小鼠胸腺和WBC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免疫学指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未见有副作用。结论:口服白术可明显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彭新国;李彩玉;邱世翠;张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临证举隅

    近30年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之势,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高血压病现代医学指出它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年龄、职业、体重、遗传、食盐过多等因素有关[1]。高血压是一种多因子综合征。如24 h动态血压仪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可发现血压易变化,且常受外界因素如:气候、生活习惯、情绪、体力、药物、体位等因素的影响。西药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但降压的同时,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如:嗜睡、抑郁、便秘、恶心、眩晕、头痛、性功能障碍等。且往往因患者不能长期坚持服药治疗,停药后病情反复,血压反跳性上升,导致病情加重。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血压易控制,临床症状渐进性地改善,治疗后病情稳定,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1 病例举隅1.1 例1 患者詹某某,男,67岁,干部。因头昏,右侧肢体麻木5 a余入院。入院症状:头昏、记忆力减退、眼差梦多、甚则失眠、右侧肢体麻木、软弱无力、伴反应迟钝、言语减少,动作迟缓。饮食正常,大便时干燥,小便正常,口苦不渴,舌淡红,苔微黄根部厚腻脉弦滑小数。体查:T,P,R正常,BP:24/16 kPa,神清合作,自动体位,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五官端正,咽不充血,扁桃体不大,心肺(-)。神经系统未引出病理反射征。辨证属:1.眩晕(肝肾阴亏,肝阳上亢);2.中风后遗症(痰瘀阻络)。治以平肝潜阳,滋水降火,佐以活血化瘀,涤痰通络。处方:天麻20 g,钩藤12 g,石决明18 g,牛膝9 g,寄生15 g,黄芩12 g,地龙12 g,夏枯草18 g,菊花18 g,桃仁12 g,红花12 g,菖蒲15 g,贝母15 g,竹茹12 g,茯神15 g,远志10 g,夜交藤20 g,银杏叶9 g,川芎9 g。水煎服。患者服药6剂后,头昏明显减轻、饮食正常,大便通畅,睡眠转佳,血压在22.7~20.0/14.7~14.0 kPa之间。上方加杜仲12 g续进,以强补益肝肾之功。服药10剂后头昏消失、睡眠好、饮食正常,二便正常,精神转佳。但仍感右侧肢麻,软弱无力,无活动障碍,故以益气活血、涤痰通络为主投方治疗。血压一直稳定在20.7~18.0/12.7~10.7 kPa之间。治疗2个月余,病情好转出院。出院时血压为:19.98/11.33 kPa。

    作者:方尚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少腹逐瘀胶囊治疗月经后期60例临床观察

    少腹逐瘀胶囊是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由丸剂研制而成的中药四类新药,原方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该方具有活血逐瘀、祛寒止痛之功效,临床用于寒凝血滞所引起的月经不调,是妇科常用的方剂之一。为验证该药的临床作用,观察其临床安全性。从1997-06~1999-12,我们共观察90例,均为月经后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 全部为门诊病人。临床采用随机分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30例。单盲方法,将各位患者年龄、病情轻重不同分类进行观察。 选择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妇女,大年龄43岁,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27.97岁,见表1。病程长短见表2。病情程度按轻、中、重评分标准,见表3。

    作者:贾存义;陈建民;罗滕月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疏肝理气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乳腺肿瘤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及理论探索,笔者认为无论是乳腺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乳腺小叶增生等乳腺疾病,情志抑郁、肝气郁结是乳腺疾病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治疗上从肝入手,以疏肝理气为主治疗,效果满意。临床体会主要有以下方面:1 病因病机方面 七情内伤、忧郁愁遏是乳腺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历代医家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疡科心得集》曰:“乳瘕乃乳中结核……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而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丹溪心法》谓:“妇人忧郁愁遏,时日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鳖棋子,不痛不痒,十数年后方为疮陷,名曰乳岩。”《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丹溪心法*卷五》谓:“若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逆,遂成隐核……名曰乳岩。”《医学正传》谓:“乳岩……此症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女。”历代医家在大量古籍中作了由于情志内伤致气机受阻、气血紊乱、经络痞涩、结滞乳中的记载,论述相当生动和丰富。

    作者:沈美玉;林丽珠;李永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挑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笔者自1995-07~1999-12间运用挑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7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均系门诊病人,其中男30例,女48例;年龄小24岁,大71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长3 a,短15 d;治疗次数少3次,多7次。其中42例经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组病例均经X线拍片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消失或后突;部分病人经CT或MRI检查发现椎间盘退行性变;少数病人经TCD检查确定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颈部活动而引发),重者伴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视力模糊、幻觉、耳鸣等。2 治疗方法[1]2.1 取穴病人俯案,充分暴露颈项部,医者立于病人背后。参照温氏《颈椎病防治250问》选择3点。常规消毒后,局部2%利多卡因麻醉,每点约0.5~1 ml。2.2 挑治方法以特制不锈钢针沿局麻针眼进针,依次挑破表皮、真皮,后达皮下,约0.6~1 cm深,挑口直径约2~3 mm,把挑口周围约10 mm内的肌纤维全部挑净,消毒后用薄姜片敷于挑口,外以纱布包扎,1次/周。

    作者:柳庆明;朱冬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皮炎洗剂的体外抗菌试验

    目的:观察皮炎洗剂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采用试管连续稀释法,对皮炎洗剂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皮炎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抑杀作用。结论:皮炎洗剂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为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付金柏;李爱华;朱育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益心饮口服液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目的:研究益心饮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益心饮中黄芪、甘草、当归、黄连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四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呈阳性,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方法可靠,对样品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厚文;沈阳;沈利民;郭澄;李晓梅;张纯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Ⅱ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水平测定

    目的:探讨LDL-C、HDL-C、TG的水平与Ⅱ型糖尿病(NID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法测定血清中LDL-C、HDL-C,利用酶法测定TG在血清中的含量。结果:15例血糖水平控制好(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血糖<8.3 mmol/L)的NIDDM患者的LDL-C、HDL-C、T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62±0.23) mmol/L,(1.35±0.20) mmol/L,(1.09±0.29) mmol/L;30例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血糖>8.3 mmol/L;或空腹血糖>5.6 mmol/L)的NIDDM患者的LDL-C、HDL-C、TG平均浓度分别为(3.69±0.97) mmol/L,(1.21±0.22) mmol/L,(2.4±0.83) mmol/L;50例正常对照组的LDL-C、HDL-C、TG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59-0.25) mmol/L,(1.37±0.19) mmol/L,(1.06±0.31) mmol/L。NIDDM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好的LDL-C、HDL-C、TG的测定结果( ±s)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而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的LDL-C、HDL-C、TG分别与对照组的相应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LDL-C、HCL-C、TG的测定在NIDDM合并脂类代谢异常的预防和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丽峰;翟中良;马增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

主管:湖北省黄石市卫生局

主办: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