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喙锁韧带重建并修复加克氏针治疗肩锁关节Ⅲ度脱位28例

代宏洲;张丰萍;金向有;张明忠

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 喙肩韧带转位重建喙锁韧带, 喙锁韧带修复, 克氏针固定
摘要:肩锁关节脱位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如肩关节处于外展内旋位时,暴力冲击于肩的顶部或跌倒时肩部着地,均可引起肩锁关节脱位.肩锁关节的稳定性靠关节囊、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的维持作用[1].单纯关节囊及肩锁韧带损伤或撕裂,仅引起关节轻度脱位或半脱位(即肩锁关节I度、Ⅱ度脱位)[2],若同时伴有喙锁韧带断裂,可造成肩锁关节全脱位(即Ⅲ度脱位).Ⅰ、Ⅱ度脱位可采用保守治疗,Ⅲ度脱位复位容易,但维持对位困难,同时喙锁韧带愈合不良,远期并发肩部畸形、疼痛、活动受限等不良后果.手术治疗采用单纯肩关节切开复位,关节囊修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以及钩状钢板固定术,若未修复或重建喙锁韧带,仍会出现脱位复发.我院于2004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喙肩韧带转位、喙锁韧带修复加克氏针固定治疗肩锁关节Ⅲ度脱位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双动护理法对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复发率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病程长,易复发而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科对多例腰突症患者采用双动护理法,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前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在配合医生治疗同时给患者创造自我护理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艳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难点与对策

    中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绝大部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获得康复,但是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却存在很多治疗的瓶颈限制了保守治疗疗效的发挥,使得疾病迁延不愈,甚至部分患者不得不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宁飞鹏;林定坤;苏国义;张琥;陈博来;许鸿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推拿加温针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IL-1β、TNF-α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推拿加温针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血清IL-1β、TNF-α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阐明其作用及机理,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推拿加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TDP灯照射加普通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equesne指数评分等多维效应指标,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1β、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痊愈率和愈显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起效时间及平均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并且安全;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IL-I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和P<0.05),而治疗组下降尤为明显(P<0.01).结论:推拿加温针灸是一种起效快、疗程短、效好且安全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1β、TNF-α水平有关.

    作者:林远方;朱其广;曹亚飞;余瑞涛;李成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牵引松解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32例

    肩关节脱位是临床上常见关节脱位之一,好发于20~50岁男性,以前脱位多见,其复位手法较多,常见的手牵足蹬法、牵引回旋法、椅背复位法等等,因复位失败而选用改用其他方法的病例颇为多见.我科是国家卫生部重点临床专科,在秉承吴门医派传统复位手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立牵引松解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具有简单易学,成功率高的特点.2009年6月至今,采用此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3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陆桢;朱利民;姜宏;俞鹏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急性ACL损伤的MRI诊断与关节镜下对比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加,私家车的普及,运动、交通损伤造成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患者日益增多.MRI具有高软组织对比、高分辨率、无创伤性和多切面成像的特点,已成为膝关节ACL急性损伤的主要诊断手段[1],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我们通过对74例膝关节急性损伤符合关节镜手术指征的病例,MRI检查结果与关节镜检查进行对比,评价MRI检查对ACL急性损伤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勇;吴昭克;徐福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锁定钢板有限内固定结合中药外洗治疗Ⅲ型pilon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有限内固定结合中药外洗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1年5月,共收治41例Ⅲ型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例采用锁定钢板有限内固定结合中药外洗,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骨折复位影像学评价、早期并发症、远期并发症、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41例患者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5.6个月.手术时间治疗组平均67min,对照组平均95min;术后骨折复位影像学评价治疗组关节面解剖复位率为85.71%,对照组关节解剖复位率为65.00%;早期并发症治疗组9.52%,对照组30.00%;远期术后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治疗组14.21%,对照组35.00%.据Mazur标准,本组治疗组优良率为90.48%,对照组优良率为70.00%.结论:锁定钢板有限内固定结合中药外洗较单纯的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手术时间短,早、远期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胡仕其;盛敏;曾玮;朱广平;方俊武;吴振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活血散配合弹性绷带外固定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56例临床观察

    由于解剖结果的特殊性,踝关节在运动中很容易扭伤,是骨伤科门诊的常见病.早期有效的治疗,可避免出现踝关节疼痛迁延不愈、关节不稳、习惯性扭伤及延迟性关节炎等后遗症.笔者自2010年6月-2011年5月,采用我院传统方活血散外敷配合弹性绷带加压外固定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扭伤56例,疗效满意,观察分析如下.

    作者:胡永林;陈兴旺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综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组后,治疗组采用综合治疗(下肢力线牵引、中药熥蒸、展筋膏外敷、透明质酸钠凝胶关节腔内注射、关节灌注、手法理筋),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二乙胺膏(扶他林)外用、透明质酸钠凝胶关节腔内注射,治疗1疗程后,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改善等方面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33%,对照组有效率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有效缓解疼痛等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刘肖瑜;王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着痹膏治疗膝关节滑膜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外敷着痹膏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着痹膏外敷,对照组采用扶他林软膏外敷,两组均给予石膏外固定,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效达优例数高于对照组,单项症状评分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着痹膏治疗见效快,达优率高,总有效率高于扶他林组.

    作者:胡翔;郜锋;陆刚锋;白莹;李龙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总结我院2004年1月~2010年9月17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结果:145例获得随访,1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97%.术后并发症包括单纯髋内翻8例,股骨头颈钉切割穿入髋臼合并髋内翻3例,螺钉断裂1例,股骨颈短缩1例.结论:髋部生物力学的特殊性及老年人骨质疏松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概率.复位欠佳、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手术操作技术欠佳和不恰当的康复锻练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作者:靖光武;赵鸿声;黄吉利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39例Sanders Ⅱ~Ⅳ型跟骨骨折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由于近75%的跟骨骨折累及距下关节,因此追求解剖复位并固定是治疗的目的[1].我院自2007年9月-2011年3月收治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39例(46足),均予切开复位异形钛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配合中西医护理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起到关键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连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朱氏穴位注射法生物力学机制解析

    我院自1970年由武汉大学医学部前身湖北医科大学创始人朱裕壁教授首创当归穴位注射至今40余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患者逾万人次,取得良好效果.并有多篇论文和专著发表,但对朱氏LIDP穴位精确靶点注射法机理的生物力学平衡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将主要从腰部生物力学平衡角度,解析朱氏穴位精确靶点注射治疗LIDP作用机制.

    作者:田峻;刘若兰;蔡少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颈椎病发病特征与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颈椎病患者的发病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75例颈椎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职业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颈椎病患者中,工人占32.35%,干部占22.61%,退休人员占12.52%;高血压患者约占9.57%,高血脂患者约占1.91%,高血糖患者约占1.74%,冠心病患者约占1.39%.结论:通过对颈椎痛流行病调查研究,认为注重对颈椎病的宣传与指导,对于预防颈椎痛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兴文;王春晓;李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配,将6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孙氏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颈部牵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评定2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结果: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自身差值比较:治疗组在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远端感觉、肌力、spurlnig试验自身积分差值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工作和生活能力受影响、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孙氏旋转手法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优于牵引疗法.

    作者:秦毅;李振宇;鲁尧;秦杰;江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间断性颈椎牵引配合补肾壮骨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变化,长期伏案工作及不良的高枕睡眠习惯,使得颈椎间盘处于长期受压状态,影响了颈椎间盘的正常代谢,加快了其退变过程,是颈椎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原因和诱因.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根据其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临床常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1].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常见的类型,自2009年以来笔者采用间断性颈椎牵引配合补肾壮骨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吕召民;段华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两种术式治疗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17例

    腕舟骨骨折(fracture of scaphoid bone)是临床腕部常见的骨折,占腕骨骨折的71.2%[1],占人全身骨折的0.5%[2].好发于15~40岁的男性,男性与女性之比为6:1[3].腕舟骨通过韧带与腕部月骨、头状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并与桡骨远端共同构成关节,是连接近排腕骨与远排腕骨的杠杆.腕舟骨骨折后常出现腕背伸不稳定,慢性疼痛,如治疗不当,延迟愈合,骨不连、骨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很高,所以腕舟骨骨折的治疗对医生的诊治要求很高,只有通过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和正确的功能指导锻炼才能达到佳疗效[4 ].

    作者:阳晟;张志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喙锁韧带重建并修复加克氏针治疗肩锁关节Ⅲ度脱位28例

    肩锁关节脱位多为直接暴力引起,如肩关节处于外展内旋位时,暴力冲击于肩的顶部或跌倒时肩部着地,均可引起肩锁关节脱位.肩锁关节的稳定性靠关节囊、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的维持作用[1].单纯关节囊及肩锁韧带损伤或撕裂,仅引起关节轻度脱位或半脱位(即肩锁关节I度、Ⅱ度脱位)[2],若同时伴有喙锁韧带断裂,可造成肩锁关节全脱位(即Ⅲ度脱位).Ⅰ、Ⅱ度脱位可采用保守治疗,Ⅲ度脱位复位容易,但维持对位困难,同时喙锁韧带愈合不良,远期并发肩部畸形、疼痛、活动受限等不良后果.手术治疗采用单纯肩关节切开复位,关节囊修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以及钩状钢板固定术,若未修复或重建喙锁韧带,仍会出现脱位复发.我院于2004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喙肩韧带转位、喙锁韧带修复加克氏针固定治疗肩锁关节Ⅲ度脱位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代宏洲;张丰萍;金向有;张明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使用缝合锚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28例

    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MCL断裂可发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部位,一般只有Ⅲ度损伤才需要手术治疗.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缝合锚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皓;涂峰;姜新;宋建治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研究进展

    1概述齿状突骨折是颈椎常见骨折,占脊柱骨折的1%~2%,占颈椎骨折的10%~14%.近年来,随着交通业、建筑业等的发展,年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齿状突骨折分类方法较多,目前多采用Anderson和D,alonzo分型,分为三型:I型是齿状突尖部斜形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极少见,约占4%;Ⅱ型是齿状突和枢椎椎体结合部骨折,属于不稳定性骨折,此型多见,约占65%;Ⅲ型是经枢椎椎体的骨折,约占31%.由于Anderson和D' alonzo分型法与骨折愈合有关,并能指导治疗,且可作为判定预后的重要依据,因此目前为大多数学者所采用.

    作者:李盛华;梁雄勇;周明旺;李亚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甲下血管球瘤5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甲下血管球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11年12月,对51例甲下血管球瘤进行诊断和治疗,术前51例均以局部慢性自发性疼痛为主要表现,Love氏试验均为阳性,48例Hildreth氏试验阳性,43例冷敏感试验阳性,23例X线拍片可见甲床下指骨有弧形压迹,全部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1年,术后疼痛症状全部消失,1例于术后半年复发,除术前即有指甲畸形的2例外,其余指甲生长良好,无明显畸形.结论:提高对甲下血管球瘤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完整、彻底切除肿瘤是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复发的关键.

    作者:胡克立;胡海清;周少怀;时宏富;金捷;王度;王欣 刊期: 2012年第07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