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庄海燕

关键词:小儿厌食, 病因病机, 治疗, 综述
摘要:小儿厌食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其病程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就小儿厌食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探讨

    目的:证明针刀松解腰背部软组织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方法:通过触按腰背部压痛点、结节点或结疤处以确定软组织损伤的部位,然后施以针刀松解术。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临床治愈18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达1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针刀松解腰部软组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应用。

    作者:杨火祥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从阳引阴”治疗气虚便秘

    通过对“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理论的探讨,试从针刺腰骶部腧穴来解决便秘的问题。结果示临床疗效不错,值得推广。

    作者:李艳;程相琨;从志航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回顾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方法:对2013-2015年在我科接受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分析,观察年龄、性别、撤机成功率、撤机困难率、心理因素和机械通气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行机械通气期间,40例患者中出现10例撤机困难,发生率为25%。经分析,气管插管管径、镇静程度、气道梗阻、机械通气时间长均为撤机困难的相关因素。结论:积极寻找导致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针对不同因素制定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撤机困难的发生率。

    作者:马书娟;刘亚敏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化瘀涤痰汤、针灸联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

    目的:通过客观评价化瘀涤痰汤、针灸联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寻找提升中风后遗症病患预后效果的临床方案。方法:以随机法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5年8月接收的30例中风后遗症病患(实验组),选择化瘀涤痰汤、针灸联用治疗;同时选取30例中风后遗症病患(对照组),选择化瘀涤痰汤单独治疗,在对所有入选病患的临床指征、治疗效果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其优化治疗方案。结果:上述入选病患中,实验组入选病患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病患选择化瘀涤痰汤、针灸联用治疗不仅可以改善病患临床指征,还能提升病患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水平,已成为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可推广。

    作者:王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醒脑针刺结合调五脏神治疗顽固性失眠32例

    目的:临床观察醒脑针刺结合调五脏神对顽固性失眠的疗效。方法:将32例患者采用醒脑调神针刺法,结合五脏背俞穴拔罐和五脏耳穴反应点贴压治疗,1次/d,10次为一个疗程,临床观察2个疗程。结果:32例患者痊愈6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愈显率为69%。结论:醒脑针刺结合调五脏神对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井泉;陈立早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穴位注射配合中药三味对早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中药治疗早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成穴注组、中药组和穴注+中药组进行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结果:穴注+中药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较高,治愈所需时间较短,乳腺化脓的发生率较低,且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中药三味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效果好,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璟玮;欧志聪;李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辨识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①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有别于一般人群的体质;②风痰瘀阻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其主要体质。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多,证型以风痰瘀阻多。根据体质可调理论,可以在中风发生之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作者:李柱;王清峰;吴银玲;倪进军;薛广团;孙会秀;刘作印;卢要强;马锋;李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构建中西医结合内镜下延伸辨证施治的新体系价值探索

    本文提出构建中西医结合内镜下延伸辨证施治新体系的科学问题,包括单纯性内镜下延伸辨证施治和五诊合参辨证体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内镜下器诊)两种模式,从而填补中医内镜下辨证施治的空白。今后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内镜下症候的科学认识和判别,以及传统症候与内镜下症候作为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各自确定标准和合参度、融合比例的临床实证研究。本文进行了慢性胃炎五诊合参辨证模式举例。

    作者:刘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探讨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儿遗尿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的体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法,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86,P<0.05)。结论:针灸配合耳穴压豆法治疗小儿遗尿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许毅克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针刺联合痛点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痛点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3月-2015年3月100例寒湿型肩周炎病例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则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局部痛点艾灸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与显效率分别为22.0%、4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0.0%、20.0%(P<0.05)。结论:在寒湿型肩周炎临床治疗方案中,在针刺治疗基础上给予局部痛点艾灸辅助治疗的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宁晓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药朱砂的临床合理应用及管理方法研究

    目的:研究中药朱砂的临床合理应用及管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80例应用朱砂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朱砂的合理应用及管理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中药朱砂临床合理应用及管理后疗效明显优于管理前,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朱砂炮制、用药量、用药时间和临床合理用药与管理密切相关,只有保证临床合理应用及规范管理才能减少不良反应,实现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作者:陆军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理中汤加减治疗慢性咳嗽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脾胃虚寒慢性咳嗽患者服用理中汤加减,治疗两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47例患者中,治愈31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62%。结论:理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咳嗽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作者:刘晓莉;谢守勇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Ⅳ型胶原、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糖尿病肾病(DN)各中医证型与血清Ⅳ型胶原(Ⅳ-C)、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入选的DNⅢ~Ⅴ期患者共113例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四种证型,同时设糖尿病(DM)组及健康组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Ⅳ-C、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M组、DN组的Ⅳ-C、Hcy水平较健康组均有升高,其中DN组升高更明显(P<0.05)。DN各证型组的Ⅳ-C、Hcy水平特征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DN各中医证型演进与Ⅳ-C、Hcy水平为正相关关系。结论:Ⅳ-C、Hcy可能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且Ⅳ-C、Hcy水平与DN中医证型密切相关,测定其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为DN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唐爱华;王振刚;李吉武;陈莉;高言歌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雷公藤多甙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片对糖尿病肾病Ⅳ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中医院肾病科2015年1-10月门诊或住院的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予口服缬沙坦,治疗组20例加用口服雷公藤多甙片。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的变化,同时监测血常规及肝功能。结果: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24h尿蛋白定量均较前减少,血清白蛋白上升,血肌酐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蛋白尿下降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联合缬沙坦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可以减少蛋白尿,提升血清白蛋白,保护肾功能。

    作者:徐彩;祁爱蓉;傅博;周厘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肿瘤病机与基于肿瘤信号传导机制的中医药调和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肿瘤的发病原因不外乎“虚、湿、毒”长期蕴结于体内,损伤正气,阻滞经络,瘀积而成癌肿。中医治疗肿瘤强调“个体化”治疗,辨证施治可能和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发生的改变有关。

    作者:罗昊翔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活血化瘀中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予活血化瘀中药配合西药进行治疗,对照组予常规的西药治疗,进行为期4周的跟踪治疗分析。根据数据结果进行两组患者的血清sCD40L信息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均有所降低,不过实验组疗效更显著,经SPSS18.0系统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对冠状动脉综合患者的血清sCD40L水平有着不俗的治疗效果。

    作者:韦宁高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针刀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的疗效。方法:对58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采用针刀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针刀可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神经所受的挤压和刺激,使疼痛自然缓解。

    作者:白楠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究对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中药结合常规西药的用药方案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前者的用药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心肌酶改善以及心电图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两组治疗后心肌酶均改善的情况下,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另一组(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对该病进行治疗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在降低心肌酶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心电图有效率,并且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高亮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心血管急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越来越大,防治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急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急症的进展进行讨论,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

    作者:张亚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活血止痛汤加减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

    目的:探讨活血止痛汤加减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的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治疗组用活血止痛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伤科跌打胶囊和抬高患肢。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疼痛时间、肿胀程度和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止痛汤是治疗骨折后肢体肿胀疼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作者:田跃军;徐彬;徐涛;贾小祥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