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睿;牟凌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7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特点.结果 男性发病比例较高,女性病死比例较高;夏季为高发季节,发病和病死例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老年、高龄患者以非典型症状为主.结论 加强心肌梗死二级预防,针对夏季和男性好发特点做好相应的物资和人员准备;尤其高度警惕女性、老年人及首发症状不典型等特殊患者的病情变化,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作者:汪学付;宋瑰琦;邹恒娣;赵云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预案的制定与实施在肿瘤介入病房中的作用.方法 总结肿瘤介入病房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的临床管理经验,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制定适合肿瘤介入病房的护理风险预案并实施,并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综合考评、患者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实施效果.结果 护理风险预案实施后,肿瘤介入病房护理质量综合考评在全院55个护理单元排名从(28.3±3.0)名上升至(5.9±1.2)名;患者满意率从(93.2±1.0)%上升至(98.5±0.4)%;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结论 制定与实施护理风险预案,是肿瘤介入病房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莲琴;毛燕君;王慧;赵汉美;张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低血糖指数食物交换份法在老年2型糖尿病饮食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老年2型糖尿病行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采用低血糖指数食物交换份法行饮食健康教育,对照组(25例)采用普通食物交换份法行饮食健康教育,均干预3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检查结果比较,干预主效应均P<0.05.干预结束前,观察组7例减少药量,对照组4例减少药量.结论 将低血糖指数食物交换份法用于饮食健康教育更有助于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改善患者糖脂代谢状况,且对人体蛋白营养状况无明显不良影响.
作者:樊春华;陈丽芳;王宏星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方法 对本校2009级涉外护理专业68名护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具体包括6个专题培训:认识自我训练;角色适应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调控训练;合作与竞争训练;学习适应训练.一共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1.5~2.0 h,共6周.采用班级凝聚力问卷和人际关系量表分别于团体心理辅导前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班级凝聚力和护生人际关系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班级管理、待人接物及与异性朋友交往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有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改善护生现存的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在交谈方面、交际与交友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在与异性朋友交往能力、待人接物上改变不明显.
作者:张淑萍;牛慧君;李蔓荻;苏萌;张淑杰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提高急诊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纠纷.方法 根据资历、值班时间将急诊科36名护士和12名医生划分为12个医护合作小组,每组3名护士及1名医生,按团队抢救配合流程进行3个月培训与实践.结果 实施后,医护人员抢救配合度评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医疗差错、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医护合作小组工作模式能增加急诊科医护工作配合度,有效防范医疗差错及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胡小平;钟晓军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设立总质检班次对提高各种污染物品清洗和灭菌质量的作用.方法 2009年10月始重新调整班次职责,设置专职总质检班,依据卫生部对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的规定,建立“日常监测记录表”对污染器械、物品清洗质量进行监测并记录,以确保清洗、消毒、灭菌各环节的工作质量,为全院提供合格的无菌产品.结果 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设立总质检班后污染器械清洗不合格数下降;无菌物品采样细菌培养均为无菌生长,100%合格.结论 总质检班护士每日实行常态化检查督促,及时发现并纠正清洗环节的问题,协助护士长做好难点、弱点、重点的质量管理,能在第一时间纠正偏差,使消毒供应中心器械清洗工作质量得以及时有效的持续改进.
作者:钱云娟;刘经纬;朱玉华;周美玲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总结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患者的围术期护理特点,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7例(40条患肢)糖尿病足患者行介入治疗,采取个性化的护理.结果 27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肢不适症状明显缓解,足背动脉搏动增强,皮温升高.9例足部溃疡或坏疽患者,7例溃疡面愈合良好,2例溃疡面减小.2例坏疽患者仅行足趾截肢术.结论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截肢平面.围术期消除患者消极心态、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密切观察和防范出血是巩固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护理措施.
作者:方睿;牟凌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减少患者内镜诊疗等侯时间.方法 组建品管圈,以减少患者内镜诊疗等侯时间为选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内镜诊疗等侯时间由实施前的63.0min/例下降至47.0 min/例,改善幅度25.4%,目标达标率94.1%;效果维持期目标达标率仍在90.4%以上.圈员8项能力提高2.2%~105.6%.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减少患者内镜诊疗等侯时间,优化患者诊疗流程,改善患者候诊环境,满足患者内镜诊疗需求,缓解患者“看病难”问题,圈员能力亦得到提高.
作者:蔡贤黎;王萍;徐建鸣;姚礼庆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在护理查房中运用概念图对培养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方法 将40名儿科护士按病区分为传统查房组(20名),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护理查房;概念图查房组(20名)运用概念图进行护理查房.两组均每个月查房1次,持续12个月.采用评判性思维测评量表(CTDI-CV)测量干预前后两组评判性思维能力.结果 实施前两组评判性思维总分及各特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后两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概念图查房组除寻找真相和认知成熟度外,其他特质和总分较传统查房组显著提高(P<0.05,P<0.01).结论 在护理查房中运用概念图,可开放思想,增强临床护士的求知欲和分析能力及系统化能力,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姜玉娥;谢春华;陈蔚萱;郭平仙;周艳琼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护理本科教学中构建老年护理方向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法 依据岗位任务导向、能力本位、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护理学专业课程平台,按照模块化的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法在护理本科教育中增加老年护理方向,并在实验班中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老年护理课程体系包括普通护理专业课程(M1)和老年护理专业课程(M2)两大模块,各5个小模块.实验班学生对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满意率达100%,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突出专业特色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结论 老年护理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应不断完善教学实践条件和教材.
作者:王芳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用于提升门诊手术患者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由手术室一线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通过脑力激荡,讨论分析门诊手术患者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门诊手术患者总体满意度由活动前(6.80±0.57)分提高到活动后的(7.41±0.44)分,效果显著(P<0.01);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增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结论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门诊手术服务质量、提升门诊手术患者满意度.
作者:张健;白晓霞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进行肌内注射时适宜的注射部位及合适的针头长度.方法 选择超重、肥胖、极度肥胖的235例行肌内注射患者,用超声技术检测臀大肌及臀中肌注射点的厚度,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头.结果 臀大肌注射点的皮下组织厚度小于臀中肌(P<0.01),男女臀大肌、臀中肌注射点皮下组织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对于肥胖患者,在使用同种标准针头注射时,选择臀大肌注射会更能保障肌内注射的效果;臀大肌注射点注射针头长度,男性32.3 mm、女性48.0 mm,臀中肌注射点注射针头长度,男性40.2 mm、女性49.7 cm为宜.
作者:胡佳佩;周玲;章晓露;李卉;陈冬娥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连续护理提高艾滋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将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164例艾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连续护理:建立以高级护师为主导,多学科配合;以患者为中心,医院—家庭联合,对患者实施连续的自我管理教育和指导、心理咨询、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家庭与门诊访视结合及电话随访等护理.分别于实施前和实施6个月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和HIV/AIDS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后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得分,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除心理状态外)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连续护理能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使其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晓;林光惠;陈小英;黄锐洁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提高住院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营养治疗知识知晓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调查52例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对照组)对疾病相关的营养治疗知识了解情况,分析患者知识需求和知晓率低的产生原因,确定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知识教育的内容.对54例(观察组)患者按品管圈活动程序,实施营养教育,不断评价营养教育的效果,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评价品管圈活动效果.结果 观察组营养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营养治疗知识知晓率.
作者:王雪梅;吕小林;石敏;王红霞;鲍婉茹;谢婧;王学芹 刊期: 2013年第13期
为提高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的依从性,对传染病密切接触者39人实施居家医学观察及人文关怀护理,39人全部观察7d,观察期间体温正常.认为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是居家医学观察成功实施的关键;提出增强医学的人文意识,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倡导人性化服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者:虞海燕;杨劼;邱建章;李运萍;李春生;吴桂宇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永久性双腔导管的操作流程改良对预防透析导管堵管和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透析中心置入长期透析导管的21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10例按照2010版血液净化标准进行导管使用和护理,观察组11例强化双腔导管的细节管理,即整个操作过程不让血液在导管内停留,同时操作环节没有导管口的暴露机会.结果 对照组1 200个导管日,导管不全堵塞71例次,完全堵塞12例次,感染6例次;观察组1 200个导管日,导管不全堵塞11例次,完全堵塞2例次,感染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在导管使用和维护中,注重细节管理,可有效防范导管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朱高峰;黄行芝;马春玲;徐丹丹;杨举红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防范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每个月开展一项护理专项自查工作,通过自查、自纠,原因分析,改进措施,护理质量持续追踪的方法防范护理缺陷.结果 实施一月一主题活动后护理缺陷发生数少于实施前.结论 一月一主题活动提高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和业务水平,减少了护理差错和纠纷的发生,确保了护理安全.
作者:姚亚春;敖薪;张应喜 刊期: 2013年第13期
传统的阴囊敷药方式有以下弊端:药液外漏,药液不易与患处充分接触,影响治疗效果;药液外流导致患者床单位潮湿,增加护士更换床单的工作量;敷药位置特殊,纱布不易固定,操作费时费力;患者活动受限,舒适度低.为了增强阴囊敷药效果,我科护士经过反复改进,设计并自制了阴囊敷药裤,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李琳;邱宇芳;陈兰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运用品管圈对提高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率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由糖尿病专科护士、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确定研究主题,制定目标值,调查分析确定影响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因素,针对其中3大要因制定对策计划并实施.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轮换缺陷目标达成率和进步率分别为97.65%、72.81%.结论 影响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因素涉及多方面,运用品管圈有助于系统分析影响胰岛素注射部位规范轮换原因和指导制定改进措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率,促进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
作者:胡鹏;黄丽红;陶静;王雅琳;孙楠 刊期: 2013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短板修复模式在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以保证护理安全,大限度地防止护理纠纷、差错及事故的发生,使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方法 对我院部分科室护理人员运用短板修复模式进行管理.采用自行设计的护士工作能力“短板”评估表和面对面访谈获得护士工作中的“短板”,分析“短板”的产生原因,采用健康关怀、心理支持、职业分析、服务诱导、技术帮扶、启发学习、沟通互补、应急互动的人性化方法修复短板.结果 该模式实施前3年(2007~2009年),护理一般差错发生率占收治患者数的0.16%~0.20%;实施后(2010~2012年)为0.011%~0.015%.严重差错发生率为零.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客观调查和分析护士工作中的短板,通过持续的、预防性的管理和改进,才能实现护理安全目标.
作者:叶彩云;何敏;熊合民;叶玉兰;钟杏梅 刊期: 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