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目的 探讨护理部实施走动式管理模式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 护理部坚持每天不定时下病房,跟班巡查,了解临床护理工作的落实和护理人员的需求,并按照护理管理质量标准动态管理.实施1年后评价效果.结果 实施走动式管理后,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及病区质量管理等8项护理质量质控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 护理部实施走动式管理,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改进,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李玉美;熊国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阐述了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的定义和心理特点,介绍了家属需求评估工具的发展及需求满足情况,提出护士可通过向家属提供患者病情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探视制度的弹性管理、加强术前术后的管理来满足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同时提出了以后的研究工作需要考虑到患者对家属需求满足的影响,发现家属需求重要程度与满足程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患者转出ICU时家属需求总体满足情况等,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家属需求的满足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提高家属满意度.
作者:刘亚楠;李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铁剂的缺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得不到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常规静脉补铁是直接在透析管路静脉端推注或将输液管路连接于透析血管路上给药,当铁剂输完后若不能及时关闭体外循环血管路上的输液端夹子或夹子关闭不紧密,易致空气从输液端进入透析管路,引起空气栓塞、透析器凝血等现象.鉴此,笔者对医嘱常规给予静脉补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血透机自带肝素泵静脉输注铁剂的方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黄金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持续卧床期间不同卧位体表压力对皮肤血流灌注的影响,探讨局部皮肤血流变化的差异,为压疮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侧卧位、仰卧位或半坐卧位局部压力的测量,并监测皮肤血流灌注变化.结果 不同卧位其相同受压局部的压力存在差异(P<0.05,P<0.01),其中半坐卧位时骶尾部压力高;持续卧床1h时,各卧位局部血流灌注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持续卧床2h时,仰卧位与半坐卧位骶尾部血流灌注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卧床时间的延长,3种卧位局部皮肤血流灌注均显著减少(P<0.05,P<0.01).结论 持续卧床期间,卧床时间和体表压力均影响皮肤血流灌注状况;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卧床患者体表压力及皮肤血流灌注状况的监测,以获取压疮预警信息,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压疮的发生.
作者:孙艳;崔飞飞;张龙;代彦丽;张纯瑜;姜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芒硝外敷减轻腹膜透析患者下肢水肿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腹膜透析伴Ⅰ~Ⅱ度下肢水肿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芒硝外敷下肢,7d后对两组患者空腹体质量、小腿周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空腹体质量和小腿周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运用芒硝外敷腹膜透析伴下肢水肿患者,可以改善水肿情况,减轻其容量负荷.
作者:黄柳燕;沈麒云;李黎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胃肠减压患者在移动时必须用手端举负压球,使患者不舒适;输液过程中如厕时必须有人协助,给患者带来不便.鉴此,笔者于2011年8月设计制作了胃肠减压负压球便携口袋,于2011年8~11月应用于20例患者,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李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耳穴贴压疗法对缓解脑卒中后患者疲劳的作用.方法 将66例脑卒中后疲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与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取神门、皮质下、交感、缘中、心、肝、脾、肾耳穴贴压进行干预,2个疗程后评价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干预后表现体力及疲劳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通过运用耳穴贴压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疲劳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莉莉;孙秋华;沈勤;倪裴琳;杜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阐述了心理弹性的概念;分析了心理弹性的发展历程,包括发展的3个阶段和国内发展现状;总结了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展望了心理弹性在创伤护理领域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创伤护理领域开展研究提供依据.
作者:周学萍;刘均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精神科静脉输液过程中,我院传统做法是将打印的输液单装在静脉输液卡袋内,或用回形针将其固定于输液挂卡上悬挂于输液架上.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上述固定输液单的方式不便于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记录、签名,且在精神科用回形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科利用一次性医用腕带标识制作输液挂卡固定输液单,运用于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急诊临时输液室中应用责任分区管理的效果.方法 将输液室42个座位分3个区实施责任小组工作制,责任小组成员负责该区患者输液、观察与健康教育等,护士长或责任组长组织业务学习和进行质控.结果 责任分区管理实施4个月来完成输液16 464例次,输液室铃声由以前每日1 000多次减少到100次左右,患者满意率由91.0%上升至98.3%,用药指导患者满意率达100%等.结论 责任分区管理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李蕊;唐海英;须俊滟;席淑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延续护理起源于为提早出院的易感患者提供出院后家庭随访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供有效和低成本的健康服务.目前延续护理已发展到对所有出院患者实施延续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延续护理的方法及内容包括家庭访视、电话随访、基于网络平台的健康教育、开设专家门诊、成立延续护理中心、建立患者俱乐部等.其发展趋势主要有更关注心理和精神问题,广泛利用网络平台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作者:覃桂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将氧气袋充满后,用调节氧气袋橡胶管上自带塑料调节夹的方法进行储氧[1].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氧气袋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其调节夹常会自行松动,随之出现氧气泄漏造成氧气袋压力不足,严重者甚至氧气泄空.紧急使用前,护理人员往往需要再次补充氧气;且其调节夹经常发生脱落甚至遗失,为氧气袋储氧带来诸多不便.鉴此,笔者将自制氧气袋多用接头[2]应用于氧气袋储氧,该问题得到了解决,现报告如下.
作者:尤倩;张新华;周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构建有利于培养护生综合能力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模式.方法 选择本科护生106人,分为实验班与普通班各53人.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普通班采用常规课堂讲授、实验、见习及实习的教学模式;实验班将4个阶段整体计划,采用情境设置、角色扮演、问题式、小组讨论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结果 实验班理论考试、综合技能操作成绩显著优于普通班(均P<0.01);对教学效果的评价9项中有8项优于普通班(均P<0.01).结论 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采取四位一体多元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护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魏秀红;李晓红;毛晓红;田敏;卢国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脉炎散局部外敷留置针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行留置针静脉输液导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发生静脉炎后用脉炎散外敷;对照组40例发生静脉炎后用50%硫酸镁温热湿敷.观察静脉炎的转归,痊愈时间及过敏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5.9%)显著优于对照组(75.0%),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无皮肤过敏现象,观察组发生1例.结论 脉炎散治疗留置针静脉炎安全,疗效优于50%硫酸镁温热湿敷.
作者:袁红;李祥清;东晓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无陪护模式病房护理人员能级划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护理人员能级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护理专家及12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将获得的资料用Claizzi法进行分析.结果 无陪护模式病房设立护理人员能级体系具有必要性及可行性;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是能级划分的重要依据;能级框架基本结构为助理护士、注册护士、专科护士及临床护理专家.结论 护理管理者应结合我国护士职称体系,以护理人员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要划分依据,以能级框架四层基本结构为指导,构建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护理人员能级体系,从而促进护理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与管理.
作者:杨雪莹;许翠萍;葛洪霞;褚梁梁;刘凯;张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的肠内营养量对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在静脉营养支持的基础上,根据患儿每天的体质量计算所需营养总量(15 mL/kg),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均分配营养量的方法即8次/d均分;观察组采用等差递增公式计算每次的营养量.连续14 d后评价效果.结果 患儿体质量显著重于对照组,胎便排尽及黄疸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胃残留量及每日排便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对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等差递增肠内营养量的方法可循序渐进地刺激患儿肠道,有利于患儿体格发育,效果优于平均分配营养量法.
作者:王正新;高玉先;杨兆晶;章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约束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以制定针对性管理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住院患者使用约束带安全情况调查表,对100例使用约束带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00例中单个部位约束28例,多个部位约束72例;使用约束带数量1~4条,松紧度可放入1~2指;约束过程中发生皮肤淤斑1例、肢体肿胀2例、意外拔管4例.结论 住院患者约束带使用安全性较好,针对不良情况强化管理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约束带使用的安全性.
作者:殷晓菁;曹玮;白姣姣;张红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对1例肝癌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脑碘油栓塞患者行吸氧、脱水、保护脑细胞和改善微循环治疗.结果患者脑栓塞治愈.结合国内外15篇个案报道,回顾分析患者诊疗护理过程,探讨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提出肝癌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并发脑碘油栓塞极少见,熟悉其危险因素,可早期预防干预,术后及时发现、积极对症处理,预后多良好.
作者:周桂娅;何海涛;刘建秦;陈大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和维护质量,确保化疗顺利进行.方法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制定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心房内定位置管标准化操作与管理流程;对6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化疗.结果 60例患者均一次置管成功,PICC留置35~129 d,平均69.0d,无一例发生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患者满意率100%.结论 循证后制定的规范化流程用于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心房内定位置管,可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和维护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红梅;樊凤;张浩利;卓芳;赖文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及其直接因素及间接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中文版Herth希望量袁、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广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103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对希望影响因素进行路径分析.结果 患者希望总均分(31.27±3.59)分,75岁及以上患者希望水平总均分显著低于60~64岁患者及65~74岁患者(均P<0.05);社会支持是希望水平的直接保护因素(P<0.01),积极应对方式(P<0.01)、家庭收入水平(P<0.01)是希望水平的间接保护因素,消极应对方式是希望水平的间接危险因素(P<0.01).结论 患者希望整体水平中等,但75岁以上患者希望水平偏低.社会支持通过直接路径影响希望水平,家庭收入通过积极、消极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间接影响患者希望水平.应根据希望影响因素作用模式制定干预措施,提升患者希望水平.
作者:高云;李亚洁;董文;陈媛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