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艳荣
临床上,不能进食的患者常需在内镜下置入三腔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但常因为管腔狭窄,而营养液黏稠、浓度高,容易堵塞管腔.虽然每次注入营养液前后均给予温开水冲洗管腔,仍时常发生管腔堵塞,需要重新置入空肠营养管,增加患者痛苦,加重经济负担.
作者:张英;刘春雨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超声在监测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及异位后调整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533例门诊患者中,291例在B超监测下置管(B超组),242例不在B超监测下置管(无B超组),比较其胸部X线摄片时导管异位情况,并分析X线摄片后对异位导管B超调整位置情况.结果 胸部X线摄片显示B超组异位6例,非B超组异位23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床旁超声可应用于监测置管中PICC异位情况及重新调整异位导管.
作者:刘聿秀;高玉芳;王秀荣;吴欣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为制定消毒与灭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培养后取第三代接种及再次培养,然后制成乳状菌液,分装入41支无菌试管,其中40支均分为A、B、C、D 4个实验组,分别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0.5%活力碘、75%乙醇、2%戊二醛与乳状菌液按1:1的比例混合进行消毒试验,分别观察每组1、2、3、4、5、10、15、20、25、30 min共10个时间段的消毒效果.1支空白对照组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代替消毒剂进行试验.结果 空白对照组菌落数为3.4×108 cfu/ml,实验组4种常规浓度的消毒剂在1~30 min内均能有效杀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结论 临床分离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规浓度的常用消毒剂敏感.鉴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部分携带耐消毒剂基因qacE-sul1,建议临床检出多重耐药菌株时加做消毒剂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选用消毒剂.
作者:薛菊兰;艾彪;罗丽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对节假日护理质量与工作日护理质量评价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护理质量特别是节假日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方法 自行设计节假日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和工作日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别对节假日和工作日护理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节假日与工作日住院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通过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特别是节假日期间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崔连智;李瑞芬;胡景平;于风颖;齐亚莉;宋亚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进食时间对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对经常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9例(289例次)按不同进食时间分为禁食组(109例次)、透析2 h内进食组(88例次)及透析3 h后进食组(92例次).禁食组治疗前常规进食,治疗开始后全程禁食禁饮,透析结束后再进食;2 h内进食组透析开始1.5~2.0 h进食,总量不超过500 g;3 h后进食组透析开始3.5 h左右进食,总量不超过500 g.结果 三组进食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差、相对血容量、超滤量以及低MAP,以及三组低血压、 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及护理干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 h后进食组各指标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5);三组发生透析相关低血压者提前终止透析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低血压倾向的透析患者应选择在透析1.5~2.0 h进食,有助于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鄢建军;夏丹;童辉;刘慎微;吕永曼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6Sigma管理模式的方法和效果,促进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方法 将2007、2008届58名本科护生分为对照组(28人)和实验组(30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带教;实验组采用6Sigma管理模式即6Sigma改进标准流程带教,其包括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5个阶段.各科实习结束时,自制调查表对护生和教师进行双向调查,并对护生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结果 两组护生对护理带教管理质量评价、带教教师对两组护生实习效果评价(除组织纪律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护生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在临床护理教学实践中采用6Sigma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发挥护生潜能,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徐宇红;戴小明;李小娜;孙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3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食物过敏原皮肤试验,对19例试验阳性者进行食物激发试验,对13例食物激发试验阳性患者采取剔除过敏食物、记录日志等针对性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4周、8周后,患者症状频率、严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生活质量总体健康评分和7个维度评分(除挑食外)显著高于干预前(均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IBS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作者:刘静;乔惠梅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有些神志清楚患者因不同原因如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暂不能用语言与他人沟通,使自己想表达的意愿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为了更好促进护患沟通,使患者得到及时的、准确的治疗护理,我科自制写字板与患者沟通,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作者:黄春燕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对2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行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以明确分型,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22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诊断为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例,醛固酮腺瘤18例.提出行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时做好心理护理、检查前准备,选择正确的时间和体位;积极采取水化治疗,检查后加强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足背动脉的搏动,皮肤色泽、温度情况,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轻患者不适及并发症发生,保证检查顺利完成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于明峰;管志敏;周舸;黄烨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执行<患者安全目标>中的效果.方法 将健康教育工作贯彻并逐步落实在6项患者安全目标中,具体包括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提高用药安全;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等.结果 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能力不断提高;未发生护理事故和严重的护患纠纷;未发生1例手术患者手术方式和手术部位错误;用药、诊疗和处置方面的护理差错发生率逐年下降;3年间住院患者满意率稳中有升.结论 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是执行<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良好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保障患者安全的作用.
作者:王春秀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等护理措施对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7例喂养不耐受的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并注意喂养时体位、腹部抚触、病情观察与记录等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及护理.结果 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喂养并发症.两组达全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前白蛋白水平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促进窒息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成熟,改善营养状况.
作者:陈红霞;汪浩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减少神经内科卧床患者压疮的发生率.方法 将160例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82例),对照组采用预防压疮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Norton量表和营养评估表对卧床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根据评估分值分为可能发生压疮、易患压疮两种,易患压疮用红色的图文并茂标识牌,可能发生压疮的用黄色标识牌,将标识牌在床头卡、患者住院一览表、翻身卡上进行醒目标识,并制定标准化护理措施,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评估标识牌标识系统有醒目的 标识作用,有助于减少卧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作者:廖春红;唐霞珠;黄北南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行镇静治疗时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ICU机械通气患者50例均选用力月西、芬太尼和/或丙泊酚微量注射泵静脉泵入镇静治疗,治疗期间采取注意镇静药物的选择、镇静效果的评估、循环功能监测、呼吸道的管理及监测、肢体功能锻炼、加强基础和安全护理、用药护理和每日唤醒等护理措施.结果 患者均达到镇静目标,SAS评分在3~4分,顺利渡过机械通气期,未发生其他意外事件.结论 严密观察病情,加强监护,预防并发症,对确保ICU机械通气患者治疗顺利进行及其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贾巍;陆翠玲 刊期: 2010年第07期
从国内外男护士的招收和注册现状,社会对男护士的态度,男护士性格和性别上的职业优势,医疗单位、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男护士的需求等方面进行综述,展望了男护士的发展前景.
作者:左红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落实血透中心患者护理告知、知情同意书制度,降低护理纠纷及投诉发生率.方法 按时间顺序将590例血透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300例)和对照组(29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宣教;观察组采用口头护理告知,并自行设计包括5个系列28个条目的 告知与知情同意项目书.采取书面告知、图文宣传告知及多媒体讲座告知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宣教.结果 两组除环境设施与制度所致的护患纠纷外,因安全防护措施、护理操作、治疗不良反应及相关费用所致的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履行护理告知义务、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可减少护患冲突和护患纠纷.
作者:陈云波;姚海燕;张严松;王莹;王越媛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在危重患者的抢救中,每小时尿量的观察非常重要,采用传统普通引流袋计量不准确,而采用量杯倾倒引流袋内尿液的方法,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且浪费时间.为此,笔者用50 ml注射器接尿液测量,既方便又准确,介绍如下.
作者:孙建英;张英辉;张英姿 刊期: 2010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手卫生时间点的认识及手卫生行为情况.方法 对190名临床护理人员,以问卷形式调查其对手卫生时间点的认识,并观察105名护士在各手卫生时间点的洗手行为.结果 97.89%临床护理人员的洗手知识来源是通过培训获得;2.11%通过全日制学校学习和自学获得.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六步洗手法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工作中实际洗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工作中,提高对手卫生时间点的认识,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显得异常重要.
作者:严玲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阐述效用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分析三年制护理大专生(护生)在校园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现象,并分别从护生生活学习环境及教师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克服边际效用递减对学习和教学效果影响的策略.
作者:徐益荣;高薇;卢玉仙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对有关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运动干预的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旨在找出适合绝经后妇女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运动方法.运动种类的选择、合适的运动量、运动时间和运动频度对骨密度、平衡功能、肌力、防跌倒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提示运动干预是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积极的方法.
作者:杨爱萍;王君俏;刘邦忠 刊期: 2010年第07期
护士在参与抢救用药医嘱执行中,不仅是抢救药物治疗的执行者,还应是患者用药前后的监督者.卫生部于2009年推出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中,目标二为提高用药安全,目标三为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鉴此,笔者自行设计了抢救用药记录本,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小峰;向清平;赵菁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