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逐瘀降浊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

陈英

关键词:逐瘀降浊汤, 阿托伐他汀, 脑梗塞, 血脂水平
摘要:目的:探讨逐瘀降浊汤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塞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治疗组(n=6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给予逐瘀降浊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组间比较P<0.05.结论:应用逐瘀降浊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塞患者,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李东垣升阳法之研究概述

    李东垣升阳法是东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治法,是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在治法层面的突出表现,从古到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升阳法作为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部分,其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治法肇始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历经唐宋时期的探索和学术积淀,至金代李东垣<脾胃论>问世,升阳法的理论、具体治法和临床应用等,初成体系.

    作者:李露露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补中益气汤在肛肠疾病中的运用

    目的:观察肛肠疾病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科收治的70例肛肠病患者,其中老年性便秘患者6例,慢性结肠炎患者14例,肛门失禁患者9例,阴道后壁膨出致便秘患者6例,内痔患者14例,外痔患者16例,直肠脱垂患者5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对上述80例患者,均应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并依据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结果:患者在腹痛、腹泻、便血、便秘、坠胀、脱出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明显改善.结论: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肛肠疾病患者,对于改善其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药加针灸治疗剖宫产术后早排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加针灸治疗剖宫产术后早排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2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输液、抗感染、止血、促宫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加服自拟排气汤和穴位针灸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者肠鸣音的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腹胀程度.结果:治疗组的患者术后与对照组比较,肠呜音恢复的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大大缩短(P<0.01),腹胀患者的数量明显减少(P<0.01),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结论:中药加针灸治疗剖宫产术后早排气效果非常理想,应在临床推广.

    作者:刘顺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耳穴贴压加摩腹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加摩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功能性便秘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耳穴贴压加摩腹治疗;对照组35例,采用口服番泻叶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2.9%,对照组是37.1%.两组间疗效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耳穴贴压加摩腹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耳穴贴压加摩腹疗法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简单有效方法.

    作者:魏爱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动态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6-2008年在我所就诊的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实施动态监测,进行管理.结果:不同等级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差异较大,有显著性差异,且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中发生心血管病的比例增高.结论:实施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提高服药的依从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作者:李盈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患者4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清肝汤加味与西医结合在治疗甲亢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甲亢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西医进行治疗,Ⅱ组患者在Ⅰ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清肝汤加味.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眼凸和甲状腺肿大情况、FT3和FT4减少情况.结果:Ⅱ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与Ⅰ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0%相比,有统计学意义.FT3和FT4减少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甲亢时,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陈龙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自拟胃炎灵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胃炎灵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1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胃炎灵治疗组和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和枸椽酸钾对照组治疗,每组各80例,疗程4周.结果:胃炎灵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炎灵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国强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西药促足月妊娠引产的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中药薏仁与普贝生促足月妊进娠引产效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0例足月妊娠未临产的初产孕妇,随机分为中药组(薏仁组)与西药组(普贝生组),每组患者45例.其中中药组采用薏仁150g煮糖后顿服;西药组孕妇经阴道后穹隆置入普贝生1~2次.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分娩情况及对于产妇、新生儿的影响.结果:①普贝生组宫颈BishoP评分增加3.95±1.22,薏仁组增加2.98±0.8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普贝生组促产的有效率为91.1%,其中显效率为82.2%;薏仁组有效率为66.7%,其中显效率为40.0%,二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普贝生组顺产率为71.1%,进入产程时间32.5±15.4h,产程7.5±2.4h;薏仁组顺产率53.3%,进入产程时间38.6±12.5h,产程12.3±5.6h,二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薏仁与普贝生均可有效促进足月妊娠初产妇引产,但薏仁的安全性明显好于普贝生.

    作者:肖文辉;钟荣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产瘫患儿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产瘫患儿疗效.方法:将71例确诊产瘫的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电针治疗为主,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33例单纯采用康复训练.结果:治疗组治愈率高,无效率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78.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佳;对各型臂丛神经的效果观察显示,全臂丛型的疗效较上干型、下干型差.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是提高产瘫患儿治愈率、降低致残率的有效经济的方法,治疗越早,效果越佳.

    作者:邓柳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疏肝健脾补肾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黄褐斑又称蝴蝶斑,以中青年女性多见.治疗黄褐斑应以调理脏腑机能为主,只有脏腑机能条达气血充盈,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因此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用疏肝健脾补肾的方法能收到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苗凌娜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姚荷生活用防已茯苓汤的案例分析

    本文收集了名医姚荷生先生运用防已茯苓汤加减辨治的亲笔病案77例,通过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客观探讨其运用本方的辨证指征与加减方法,挖掘其活用本方的学术思想与独到经验,推广名方防已茯苓汤的使用范围,启迪后学对经方、经典的活学活用.

    作者:吴科;黄波;刘英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防哮饮早期干预对哮喘小鼠血清IL-18含量影响的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防哮饮早期干预对哮喘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卵蛋白(OVA)和氢氧化铝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吸入卵蛋白激发的方法复制哮喘小鼠模型.将60只健康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A正常对照组、B哮喘模型组、C防哮饮小剂量组、D防哮饮中剂量组、E防哮饮大剂量组、F布地奈德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IL-18的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B组与A、C、D、E、F组相比,小鼠血清IL-18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C、D、E、F组小鼠血清IL-18的含量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1);D组小鼠血清IL-18的含量高于F组(P<0.01);E组小鼠血清IL-18的含量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中药防哮饮通过上调IL-18表达水平,从而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保护作用,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

    作者:宾博平;王婷婷;黄小琪;梁丽英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湿热敷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目前老百姓比较认可的中药湿热敷,就是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的原理,效果很理想,没有副作用,疗效彻底.

    作者:冉文绪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科学合理的评价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老年性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用80例60岁以上的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抗生素+热毒宁)和对照组(抗生素组)各40例,分别治疗14d后,比较疗效,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老年肺炎的安全有效,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窦中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雷公藤多苷在紫癜性肾炎治疗方面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治疗紫癜性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8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雷公藤多苷,口服,1mg·kg-1·d-1分三次口服;治疗3个月.对照组:双嘧达莫,口服,5mg·kg-1·d-1,分三次口服,疗程3个月.所有患者于用药3月后根据皮肤紫癜变化情况、24h尿蛋白定量、尿常规RBC计数等对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患者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4例.对照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多苷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有明显疗效.

    作者:黎显林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42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治疗及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激素副反应等.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12%,对照组为69.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改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激素的副反应表现(柯兴样体征、骨质疏松、继发感染、血糖升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症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迎春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从虚从瘀论治老年糖尿病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常见的终身性疾病,是世界上老年人病死率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本文就中医从虚从瘀论治老年糖尿病做出相关阐述.

    作者:张芸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熊果酸诱导HL-60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

    目的:本实验拟用熊果酸干预处理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体外培养实验,证实其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和促进诱导凋亡作用,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bcl-2,survivin在熊果酸与该细胞株作用后表达,探讨熊果酸诱导HL-60细胞调亡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相分布及细胞凋亡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DN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Bcl-2、Survivin蛋白.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80μmol/LUA作用24 h的HL-60细胞可看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40umol/L、80umol/LUA可使G0/G1期细胞增多,出现G0/G1期阻滞,S期和G2/M期细胞数减少,凋亡细胞峰(Sub-G1)及凋亡率逐渐增高,Bcl-2、Survivin蛋白表达降低,当UA浓度为40μmol/L时,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UA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L-60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张斌;李剑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化痰祛瘀方治疗痰瘀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自拟化痰祛瘀方对痰瘀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自拟化痰祛瘀方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症候积分,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改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WBC、N、CRP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化痰祛瘀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更好的控制感染,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文平凡;易良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方法: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主要表现为药物因素、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应正确认识中药不良反应,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加大中药不良反应的基础研究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作者:李峥嵘;董靖 刊期: 2011年第10期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中医临床研究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