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的疗效

胡凤娟;杨卫新;李莉;何怀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疗效, 康复, 功能, HSS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康复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后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因膝骨关节病行TKR常规治疗后接受渐进抗阻训练、终末伸膝训练、扶助行器负重行走、身体平衡及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同时配合物理疗法等系统康复训练的30例患者(A组),与TKR后自行功能锻炼的28例患者(B组)均进行术后6个月回访,并应用美国纽约特种医院膝关节评估系统(HSS)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个月,A组膝关节HSS总分及疼痛、肢体功能及关节活动度单因子评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TKR后系统康复训练的介入能更好缓减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下局部注射治疗胸椎小关节综合征2例

    我院康复科住院的胸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78岁(A)、74岁(B),平均病程3年5个月;T1~12CT扫描示患病小关节关节突病理性改变;临床表现为胸背轻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时好转,活动后加重或急性发作时持续性疼痛,患病关节局部有压痛,叩击痛及传导痛,均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疼痛;1例有活动障碍,疼痛不完全按照神经根分布区域扩散;1例胸椎棘突排列不齐,有局部软组织压痛.

    作者:万勇;刘洁;陈爱萍;涂昭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眼内炎的情况,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9660例(10898眼)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发生率,筛查分析其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0898眼中共有27眼术后发生眼内炎(0.25%),危险因素主要有术中玻璃体溢出、并发糖尿病、年龄较大(≥70岁)、大手术切口和手术历时较久(≥1 h)等;发现眼内炎后立即行玻璃体注药联合全身给药或玻璃体手术,并行细菌学检查,27例中,16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7例,粪肠球菌(D群)4例,肺炎链球菌3例,真菌感染2例,其余11例标本培养3次均无细菌生长.治疗后7眼无光感,3眼行眼球摘除.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并发眼内炎有诸多危险因素,采取规范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推广小切口巩膜隧道式手术、提高基层医生的手术技能、减少玻璃体溢出等有望降低眼内炎的发生率.

    作者:骆荣江;邵应峰;马翠萍;龙崇德;朱慧萍;刘韶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智力残疾的致残病因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和分析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提高国民的保健意识,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方法:以湖北省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为依据,对52例智力残疾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并比较不同等级及不同地区(城市和农村)导致智力残疾的主要疾病.结果:在已明确的智力残疾原因中染色体异常性疾病致残率高(19.1%);脑炎其次(18.0%),这两类病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病因的比重(P<0.01).农村患者中原因不明、染色体异常性疾病、其他外伤、发育畸形所占比重比城市高(P<0.01);而脑炎、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和过期产所占比重城市高于农村(P<0.01).结论:在智力残疾的致残疾病中染色体异常性疾病和脑炎为首要病因.防治智力残疾的重点是建立健全医疗保健体制,注重围产期的检查及少年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等.

    作者:刘志超;毛小平;彭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浆中β-内啡肽浓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浆β-内啡肽(β-EP)浓度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 2组各50例,健康成年人30例为C组作正常对照.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用头穴百会透前顶,率谷透悬厘;B组先后用川芎嗪和脑复康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治疗前血浆β-EP浓度A、B组均高于C组(P<0.01);治疗1个月后均明显下降,A组低于B组(均P<0.05).临床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高于B组(80%与60%,P<0.01).结论:头穴透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β-EP浓度,使脑组织修复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吴芙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自护理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Orem自护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0例,均针对性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将Orem自护理论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结果:治疗10周后,观察组住院精神病患者观察量表(NOSIE)、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RPOS)评分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0.01).结论:应用 Orem自护理论可以加快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改善,降低社会功能缺陷的程度,提高康复效果.

    作者:周小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熏蒸辅助治疗银屑病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对银屑病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银屑病关节炎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均予口服美洛昔康及甲氨蝶呤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增加中药熏蒸辅助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2组关节压痛及肿胀指数、晨僵时间、疼痛目测、皮疹变化评分及血沉和C-反应蛋白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0.01).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4.4%与54.5%,P<0.05).结论:药物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银屑病关节炎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田溢卿;陶杰梅;张风肖;闫永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PSD)成为困扰脑卒中患者、家属及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而且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1].近年国内外针对其发病率、相关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有许多报道,本文现就PSD的相关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作者:王守安;罗韵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张力组54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上肢取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伸肌侧肩髃、天井及阳池穴;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及申脉穴.传统组52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及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定患者的ADL及生活质量.结果:经过30 d的治疗,2组患者BI及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0.01);与传统组比较,张力组提高更显著(P<0.05,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瘫痪状态,促进ADL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作者:刘智;章薇;娄必丹;林华;李金香;王净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心理人文关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人文关怀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256例首次发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心理、人文关怀治疗组(关怀组)和对照组各128例,均按常规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案处理,并给予抗抑郁及康复治疗.关怀组配合心理干预与人文关怀,内容包括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支持、安慰;根据患者心理分期特点分别进行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家庭、疏导及暗示疗法等.治疗前后2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M)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卒中量表(NIHSS)评定肢体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HAMD和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2组间比较,关怀组各项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心理和人文关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袁勇;曾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为2组各135例,均采用系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心理干预治疗.结果:治疗3个月,2组患者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下降更显著;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ADL的恢复.

    作者:朱运波;张华平;王多军;王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复发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院外健康教育对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复发率的影响.方法:LDH临床治愈的患者184例,分为教育组90例和常规组94例,出院时常规组患者给予出院常规指导;教育组针对该病复发的常见原因进行生活注意事项宣教、功能锻炼指导等健康教育.结果:随访3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与55.1%,P<0.01).结论:针对性健康教育对预防LDH的复发有显著作用.

    作者:陈艳红;陈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巨结肠患儿术后肛门湿疹治疗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结肠切除术后肠功能紊乱患儿肛门湿疹治疗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巨结肠术后肛门湿疹和溃破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联合使用扩肛、结肠回流灌洗、药物保留灌肠以及外用鞣酸软膏治疗,对照组常规扩肛,0.5%高锰酸钾温水溶液浸泡患处,并外用鞣酸软膏治疗.结果:治疗3~42 d后,观察组治愈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肛门溃破的愈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巨结肠术后肛门湿疹采取改进的治疗方法,联合用药,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郭先娥;汪晖;苄荆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泪囊炎的临床观察

    2008年1~6月我科收治新生儿泪囊炎患儿76例(99眼),均符合泪囊炎诊断标准[1],男41例(59眼),女35例(40眼);年龄1个月~5.5岁,平均5.7个月;其中0~3个月35例,4~6个月15例,7~60个月26例.右眼22例,左眼31例,双眼23例;顺产28例,剖腹产48例.

    作者:周妍丽;吴京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健康教育对肺结核并发抑郁焦虑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肺结核并发抑郁、焦虑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肺结核并发有抑郁、焦虑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均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配合心理干预、生活指导、结核病防治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指导.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CL-90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肺结核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0.01).结论: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肺结核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康复.

    作者:石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效果.方法:70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2组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按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操作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同时制定每日康复护理计划,循序渐进的配合早期康复护理,包括主被动翻身,活动肢体,床上或床边的ADL等,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不适应症状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轻或降低(P<0.05,0.01 );平均下床时间、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 0.01 ).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实行系统全面的早期康复护理是安全的,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复发事件.

    作者:赵志红;张素巧;孙惠萍;刘玉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偏头痛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联合通心络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60例,均口服尼莫地平和谷维素片.A组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A组治愈显效率明显高于B组(85.0%与51.7,P<0.05);其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5.0%与13.3%,P<0.05).结论:偏头痛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方光虎;王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PC-BPPV患者26例,分为A、B 2组,均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B组加用Semont管石解脱法.结果:治疗1~3次后,B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93.8%与80.0%,P<0.05).结论:联合2种手法复位治疗PC-BPPV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黄静辉;余怀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每3 d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共计5次.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发生CVS的患者症状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均P<0.05).结论: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原发性SAH并发CVS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军;毛广运;湛彦强;许杰;张金平;张苏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康复科护士业务学习的改进及成效

    我院康复科2008年2月成立,共有病床30张,护士8名,年龄22~25岁5名(62.5%),30~37岁3名(37.5%);学历中专1名,大专6名,本科1名;技术职称初级5名,中级3名;曾进修康复护理专业6个月3名.为了提高康复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护理质量,我科对护士进行业务学习形式和方法改进:

    作者:苏善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握力训练对高年资护士静脉穿刺结果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握力训练对高年资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患者对工作效率及疼痛的反应,了解体能训练对延长护士职业生涯的作用.方法:30例(35~44岁)临床护士和100例自愿患者进行握力训练,包括手腕、手指、臂及肩部,训练前后进行握力测试、静脉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及100例患者对穿刺疼痛反应的测评.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6个月后,30例护士握力及静脉穿刺成功率均明显提高,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100例患者的Mclzack简氏疼痛量表评分明显下降(P<0.01).结论:握力训练使手的灵活性、操作速度及工作效率提高;建议高年资护士进行体能训练以利于延长职业生涯,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王桂荣;余新华;李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