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患者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护理干预

白美春;宋芳;魏云祥;李利清;张丽;白静

关键词:125Ⅰ粒子, 近距离放射疗法, 护理干预
摘要: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属内放疗范畴,是通过超声或CT引导定位技术和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将带有放射线的微粒植入到肿瘤间或瘤床或淋巴引流区域,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应用多的放射性粒子为125Ⅰ,125Ⅰ粒子虽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但辐射剂量小,且肿瘤组织接受的照射远比正常组织高得多,散发出的辐射剂量对陪护人员及环境损伤小,远远低于国家防护标准[1],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就我院80例行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9例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诊疗体会

    目的 提高急、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率,以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9例急、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临床表现、高危因素、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结果 急、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此外还有胸痛、咯血、惊恐、昏厥等症状;高危因素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吸烟、心脏病等;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是CT肺动脉造影,临床治疗主要是抗凝治疗.结论 急、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肺动脉造影可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对于提高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文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SWI在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瘤30例,患者均行头颅常规MRI扫描(T1WI,T2WI,T2* WI)和SWI扫描.分析比较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并分型.结果 T2WI平均病灶数位5.8(范围1~29),T2* WI为29.1(2~94),SWI为48.6(4~152).SW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T2WI、T2* WI,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WI检查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显示率明显高于T2WI、T2* WI序列.

    作者:史云鹏;吴琼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肾下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术在完全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肾下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完全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完全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患者11例,该组患者均在术前确诊,在介入手术室行DSA造影明确位置,临时放置腹主动脉球囊至双侧肾动脉以下,固定后进入手术室,术中充盈球囊间隔性阻断腹主动脉血流.结果 11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500~1 800ml,6例患者术中、术后输血约400~800 ml,无1例切除子宫,术后未出现盆腔脏器及下肢缺血、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结论 完全前置胎盘或胎盘植入剖宫产术中联合腹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血流能够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作者:王海霞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在下腹部手术后的应用

    目的 比较地佐辛或吗啡复合左布比卡因用于下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 80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年龄25~65岁,体重43~80 kg,随机分为两组:地佐辛+左布比卡因组(D组)吗啡+左布比卡因组(M组)每组40例,观察2、6、12、24 h内两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嗜睡呼吸抑制、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镇痛效果.结果 D组术后24 h内各时段VAS评分与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内D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1).结论 地佐辛复合左布比卡因用于下肢术后硬膜外镇痛优于吗啡复合左布比卡因.

    作者:孙全义;聂永祯;李智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尿道中段悬吊术的护理体会

    尿失禁是女性常见病,据统计,目前全球患病率接近50%,严重尿失禁约为7%,其中一半为压力性尿失禁(SUI)[1].国际尿控协会(ICS)于1975年第一次将SUI标准化定义为:腹压的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而非由逼尿肌收缩压或膀胱壁对尿液的张力压引起的尿失禁称为压力性尿失禁,典型症状是患者在正常状态下无遗尿,而在站立时因咳嗽、大笑、打喷嚏、举重、跑跳、上楼梯等剧烈活动时使腹压突然增高而尿液不自主的由尿道流出[2].

    作者:王秀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我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危险因素,为合理防治RO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并符合筛查标准(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000 g,出生后接受氧疗)的214例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并定期随访.记录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用氧情况及全身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ROP24例(38只眼),ROP患病率为11.2%,其中Ⅰ期17例,Ⅱ期5例,Ⅲ期2例.对ROP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ROP发生率越高,另外,吸氧时间、吸氧浓度及呼吸暂停也是ROP的高危因素.结论 早产、出生体重低、吸氧浓度高、吸氧时间长和呼吸暂停是ROP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胡亚楠;梅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乌兰察布地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研究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此次糖尿病诊治情况调查,了解乌兰察布地区糖尿病诊治现状,制定适合我地区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提高糖尿病患者治疗质量,节约成本.方法 患者采取自愿参加的方式,共调查335名糖尿病患者,依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结合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分别于治疗后12周、24周观察效果.结果 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HbA1c达标率仅占19.40%,合并高血压138例占41.19%.接受过不正规或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者208例占62.19%.经过正规治疗12周后HbA1c达标率为36.72%,治疗24周后HbA1c达标率为5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脂、血压也有明显改善.结论 糖尿病只要正规治疗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也能将HbA1c达标率提高到与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相一致的水平.

    作者:崔秀芳;郝晓红;闫纪平;董宏丽;郭海清;康晓清;麻晓燕;巴日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尿蛋白关系的分析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尿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80例.根据患者尿蛋白排泄率(UAER)和(或)24 h尿蛋白量分为尿蛋白量正常组(A组);微量蛋白尿组(B组);大量蛋白尿组(C组).分析各组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血生化检测结果.结果 B组、C组两组患者收缩压、糖尿病病程、血肌酐、血尿酸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肌酐、血尿酸在C组高,A组低(P<0.01);eGFR在C组低,A组高(P<0.01).与A组相比,B组、C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比率明显升高(P<0.05).C组、B组患者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血尿酸水平是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是白蛋白尿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侯俊英;杨立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门诊输液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调查

    目的 了解门诊输液护士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人员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与抽查考核六步洗手法相结合的形式,随机对门诊输液护士工作中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观察考核.结果 手卫生执行情况:应洗手500次,实际洗手220次,手卫生依从率为44%.六步洗手法考核结果:抽查考核24人次,8人次洗手方法规范,占考核人数的33.33%,16人次洗手方法不规范,占考核人数的6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卫生意识不强、门诊输液护士配备不足、洗手设施不完善,是影响门诊输液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因素.

    作者:赵巧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肺腺癌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研究进展

    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属于非小细胞肺癌.肺腺癌较容易发生于女性,其机制尚不明确.发病早期通常无任何症状,胸部CT检查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常发生于肺脏周边部.诊断明确时多已为晚期,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这类疾病面临诸多挑战.肺腺癌的形成过程极其复杂,近期研究发现,在肺腺癌形成过程中众多因子参与表达.

    作者:李峰;刘彦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神经内科推行精细化护理服务的成效

    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服务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至2011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神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2010年住院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服务,对2011年住院患者在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给予精细化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危重患者合格率与基础护理合格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推行精细化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危重患者合格率及基础护理合格率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自聘护工比例明显下降.结论 开展精细化护理服务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危重患者合格率及基础护理合格率,节约患者聘用护工费用.

    作者:郭琳华;石有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巴曲酶依达拉奉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巴曲酶、依达拉奉治疗进展型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88例进展型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在第1、3、5日应用巴曲酶10、5、5BU,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 2次/d,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巴曲酶、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减少神经功能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淑靖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二次射频消融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肝癌患者二次射频消融术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月经临床确诊为肝癌,并进行二次肝癌射频消融患者30例(包含彩超或CT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术),二次射频消融术相隔时间为40~ 45 d.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记录首次肝癌射频术前1日,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以及其第2次肝癌射频术前1日,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时T淋巴细胞(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CD+4/CD+8 T)频数的变化.结果 (1)30例肝癌患者均完成至少2次肝癌射频消融术治疗,随访1~5个月,平均随访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无1例死亡.(2)首次肝癌射频消融术后1周CD+3 T淋巴细胞频数较术前增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射频术后1周CD+3 T淋巴细胞频数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4周CD+3 T淋巴细胞频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1周、4周CD+4 T细胞频数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1周、4周CD8+T淋巴细胞频数较术前均有下降,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1周、4周CD+4/CD+8 T比值较术前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第2次射频术后1周、4周CD4+T细胞频数较首次术后1周、4周均有提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1周CD+4/CD+8 T比值较首次射频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射频术后4周CD+4/CD+8 T比值较首次射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免疫功能和抗肿瘤能力有所增强,二次射频术后在短期内患者免疫功能有所增强.

    作者:刘中华;陈金明;张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内蒙古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与BRCA1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内蒙古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有无突变.方法 选择内蒙古地区69例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DNA,采用聚HTK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方法检测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统计分析BRCA 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69例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上共发现2例突变(2073delA移码突变和W372X无义突变).结论 内蒙古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第11外显子发现2例突变,均已收录于NCBI数据库中;尚未发现国内文献报道的在中国汉族群中可能具有部分始祖效应的突变位点.

    作者:马金柱;张信来;布日古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研究进展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女性的常见病,诺舒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系统(NovaSure endometrial ablation system,NovaSure)属于第二代子宫内膜去除术.以阻抗控制为原理,一次性全面去除子宫内膜全层及其下方的浅肌层组织,防止子宫内膜再生,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从而控制过量的子宫出血.与其他子宫内膜切除术比较,具有术前无需预处理,自动化操作,手术时间短、恢复快、不受经期限制,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

    作者:戴晓怡;SONG Jian-dong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患者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护理干预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属内放疗范畴,是通过超声或CT引导定位技术和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将带有放射线的微粒植入到肿瘤间或瘤床或淋巴引流区域,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应用多的放射性粒子为125Ⅰ,125Ⅰ粒子虽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但辐射剂量小,且肿瘤组织接受的照射远比正常组织高得多,散发出的辐射剂量对陪护人员及环境损伤小,远远低于国家防护标准[1],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就我院80例行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总结如下.

    作者:白美春;宋芳;魏云祥;李利清;张丽;白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患者围全麻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高龄病人手术适征的增加,老年人围全麻醉气管插管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麻醉医生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很多药物和非药物处理方法已用于控制由此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使得围全麻插管期患者的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本文将从麻醉、插管前的准备、选择更好的插管工具及改良后设备、选择更合理的麻醉药物及组合、以及不同麻醉方法对应激反应的影响进行综述.

    作者:云乐天;方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初产妇配偶心理干预对产后6周内母乳喂养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对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护理干预方法,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方法 选择自然分娩和剖宫产术后120例初产妇的配偶,随机分为干预组61例,对照组59例.在产后使用社会支持量表对其社会支持程度进行评估,对干预组初产妇配偶给予心理干预.产后6周了解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的情况.结果 产后6周后干预组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初产妇配偶心理支持相关教育能增强配偶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支持,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

    作者:闫菲;许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肺癌的关系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在特定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向间质细胞表型转变的过程.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的发生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上皮间质转化的现象也存在于肺癌中,并且与肺癌的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相关.因此,揭示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与肺癌的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肺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满;特木热;郭占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新型产气剂在小肠造影中的研发应用

    目的 根据临床需要,尝试研发一种新型简便易行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法-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评估新方法的检查效果,并与传统口服钡剂小肠造影法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胃复安与西沙必利在小肠双对比造影中的药物作用.方法 将胃肠道造影检查专用产气粉自制成小肠溶糖衣片,口服使其在小肠内自然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CO2),同时配合口服硫酸钡和胃肠动力药,完成小肠双对比影像学检查.随机选取130例行小肠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70例采用口服小肠溶糖衣片产气粉加口服西沙比利片入选研究组,60例采用口服钡剂法并肌注胃复安入选对照组.结果 在研究组中63例效果满意,有5例基本满意,2例未观察到明显的双对比造影效果,总有效率占97.14%,平均检查时间为(34.63±10.12)min;对照组均为单钡造影效果,平均检查耗时(77.12±18.23)min;两种检查方法耗用时间及两种药物的效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05).结论 小肠溶糖衣产气片在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中确能形成良好的气钡双对比影像,小肠观察效果较口服钡剂法有明显提高;西沙必利较胃复安药效更好、更安全.

    作者:张建国;鲁海文;牛广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