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蕾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的原因及有效预防途径.方法:对71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25例术后并发浅前房,占35.2%.浅前房程度按spaeth分级法进行分级.Ⅰ度16眼、Ⅱ度7眼、Ⅲ度2眼.结论:皮质类固醇,睫状肌麻痹剂及高渗脱水剂是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瑞芳;张伟杰;杨美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一家系虹睫炎的治疗及动态观察了解虹睫炎是否与家族史、遗传病史有关.方法:对13例(26眼)进行动态观察,其中3例(6眼)在门诊进行局部滴抗生素眼药水、散瞳、结膜下注射及全身应用抗生素、激素治疗2周.结果:对3例虹睫炎患者通过治疗,除1例陈旧性虹睫炎患者症状轻度缓解外,其余2例患者用药后明显好转.结论:对早期发现的虹睫炎患者及时给予散瞳及抗炎治疗,并对其家族史及遗传病史进行详细调查,能高效、快速地降低虹睫炎患者的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刘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眼底改变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60只眼)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30例(60只眼)DR患者中,有44只眼(73.3%)显示微血管瘤样改变,有23只眼(38.3%)显示新生血管,其检出率远比眼底镜检查高,FFA检查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都有重要的价值.结论:FFA能更早的显示DR的眼底改变,在DR的诊断和治疗上已被广泛地使用.
作者:李丽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痉挛的疗效.方法:对84例眼睑痉挛的病人进行A型肉毒毒素治疗,眼睑部位多点注射,每点注射2.5u.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84例病人总有效率为100%,经χ2检验P<0.001,差异显著,证明A型肉毒毒素有明显的疗效.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治疗眼睑痉挛的一种安全、可靠、有效、无副反应、简便的方法.
作者:钱志敏;金凤琴;张桂荣;李四召;赵萍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男,26岁.1周前无明确原因出现右眼不适,视物模糊,轻度疼痛,于2003年5月19日在当地医院诊为右眼角结膜炎,经局部全身抗生素药物治疗不缓解,求诊我院门诊治疗.
作者:李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两种客观验光方法的结果差异,探讨其对青少年近视眼防治中的作用.方法:本组158例门诊验光的视力不良青少年患者,均采用小瞳检影和散瞳检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瞳检影检出双眼屈光度一致性为23.42%,散瞳检影检出双眼屈光度一致性为20.2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小瞳检影和散瞳检影的散光检出率均为82.91%.小瞳检影的假性近视检出率为7.59%,散瞳检影的假性近视检出率为5.0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瞳检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客观验光方法,省时、无痛苦、结果比较准确,尤其是对散光的检出率颇高.两种验光方法的有效结合,既提高了验光准确率,又省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林安岭;任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实验性兔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缝合眼睑方法制成形觉剥夺近视模型,A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眼球进行生物学测量,应用光镜和电镜对巩膜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实验眼与对照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和玻璃体深度/眼轴长度、眼动脉阻力及血流流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实验眼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细、排列紊乱、纤维层明显薄于对照眼.结论:形觉剥夺能导致眼轴延长,其中玻璃体腔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眼轴长度占主导地位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态学改变;眼球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的变细、变长及排列紊乱为病理学原因.近视眼中血液动力学异常客观存在.
作者:格日勒图;李晓芳;崔巍;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刘某,男,58岁.因头部、胸部外伤后6h伴意识不清,收入我院胸外科.入院诊断:①失血性休克;②胸部闭合伤,多发肋骨骨折;③轻型颅脑损伤.人院治疗3d后意识清,并自诉双眼视物不清.
作者:崔凯;其其格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眼外伤后低眼压的病因、治疗和效果.方法:对15例外伤后低眼压患者病因分析,采取相应治疗办法,观察视力及眼压情况.结果:15例(15眼)中,除2例眼压入院时测不到,其余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外伤性低眼压所引起的后果和低眼压的程度与时间的久暂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治疗眼外伤时应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作者:王晓英;云红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采用眶周注射曲安奈德联合维生素B12对Graves眼病的疗效.方法:对1999~2003年间在我院就诊的病史不足1年的Graves眼病患者共38例,男性9例,女性29例进行局部眶周注射曲安奈德及维生素B12,观察Graves眼病阳性体征改变情况,以探讨其疗效.甲状腺机能障碍分别加用相应的药物.结果:治疗5个疗程以后,患者眼球运动及复视不同程度地改善,眼突度明显下降(P<0.01),睑裂宽度明显恢复(P<0.05),眼睑迟落得以改善.眼压恢复或控制.影像学检查发现肌腹肥大减轻或消失.32例患者的角膜荧光染色检查全部呈现阴性,均已不着色.该治疗对于视力及视野无明显改善作用.治疗5个疗程以后,没有明显全身毒副作用.结论:虽然Graves眼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的药物,但采用眶周注射曲安奈德及维生素B12对改善眼部症状、减少眼球突出及眼睑后退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克服了长期全身应用激素所造成的毒副作用.
作者:杨丽萍;艾育德;李晓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B超、CT及MRI对Graves眼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全部病例均做B超、CT、MRI检查.常规行头部轴位、矢状位、冠状位、视神经平行位扫描.结果:病变发生在双眼者5例,单眼者2例.全部眼肌受累的2例,剩余依序受累,其中侵及上下直肌7例,内直肌6例,外直肌4例,上下斜肌2例,均表现为肌腹肥大;4例视神经受到影响.结论:Graves眼病多累及下直肌,其次为内直肌,上直肌及外直肌,受累眼外肌肌腹一致性肥大,肌附着点正常.B超、CT及MRI均可见特征性影像改变,其中MRI可进行多方位扫描,观察上述变化优于B超及CT.
作者:王斌;张燕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正常或低AC/A型内斜视,多选择主斜眼手术.对于术后继发性外斜视者多见,多为儿童全麻下眼位无法观察及术前设计量有偏差导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美容要求也逐渐提高.
作者:赵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大泡性角膜病变是一种角膜失代偿性疾病,常见于白内障术后,角膜炎、青光眼术后,眼底玻切硅油填充术后,角膜内皮受损、缺少后,房水一角膜屏障功能破坏,房水渗入角膜基质内,引起角膜基质水肿和大泡性角膜病变,本组病例20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治疗观察.
作者:乌云;其其格;金宝泉;胡础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为重度上睑下垂寻求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重度上睑下垂62眼行额肌腱膜悬吊术.结果:术后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48眼(77.4%),位于角膜上缘和瞳孔上缘之间11眼(17.7%),位于瞳孔上缘下3眼(4.8%).上睑弧度及双重睑形成良好,术后早期轻度闭合不全及上睑停滞现象,2个月以上均不明显.结论:额肌腱膜悬吊术治疗重度上睑下垂在治疗和美容方面均达到满意效果.
作者:董竞;杨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氩激光光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58例(59只眼)进行氩激光光凝治疗.结果:视力变化判断治愈6只眼;显效:28只眼;有效:21只眼:无效:4只眼.结论:视网膜光凝可以制止视网膜出血,促进出血吸收,减轻含铁血黄素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减少玻璃体出血,解除黄斑水肿,有利于中心视力恢复,封闭视网膜无灌注区,并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龚茫来;赵艳;姚振宇;王云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通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泪液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寻找SARS病毒是否通过泪液或眼结膜传播的理论依据,了解泪液和血液中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8例不同病程的SARS患者泪液及血清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18例SARS患者泪液中的特异性IgM类和IgG类抗体均为阴性,而同组患者有13例其血液中的特异性IgM类和IgG类抗体呈阳性.结论:SARS病毒可能不通过泪液或结膜传播.
作者:崔巍;格日勒图;高伟;刘森玉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干扰素结膜下注射联合无环鸟苷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基因工程干扰素10万单位/ml球结膜下注射0.1~0.2ml/次,隔日1次,联合无环鸟苷眼水滴眼.结果:干扰素联合无环鸟苷治疗HSK,总有效率97.3%.结论:大剂量干扰素结膜下注射联合无环鸟苷治疗HSK疗效确切,疗程缩短,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作者:罗立勤;杨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阐述在门诊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临床体会.方法:对63例(70眼)门诊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1周,裸眼视力0.3~0.5者20眼,占28.6%,0.6~0.9者40眼,占57.1%,1.0以上者10眼,占14.3%.结论:该手术具有术后效果好、恢复快、视力稳定等优点,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施行门诊手术.
作者:严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本文对弱视双生子屈光状态等进行眼球生物数据测量,以了解遗传对某些形状的相对效应.使屈光不正的弱视双生子同时及早进行治疗.
作者:李利;艾育德;黄武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意义.方法:对30例患者作了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结果:3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非缺血型7例,FFA表现为静脉管壁轻度荧光素渗漏,少量微血管瘤形成.缺血型23例,FFA表现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静脉迂曲扩张,大片出血遮盖毛细血管床,黄斑有弥漫荧光素渗漏.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FFA可更好的显示这两种分型并作为选择治疗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作者:王丽霞;肖雪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