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鱼膳美容颜防治妇科病

郑心秀

关键词:
摘要:鲤鱼、鲫鱼、鲢鱼、黄花鱼以及有“抗癌珍膳”美称的甲鱼、有“鱼参”美称的银鱼等数十种鱼类,是人们常食的肉类之一,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1、B1、B2、D、碳水化合物、核酸、烟酸、氨基酸、软骨素、骨胶原以及矿物质钙、铁、铜、锌、磷、碘、硒等,不仅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以做成多种美味佳肴,而且用其配伍药材、食物等做成鱼膳,其食疗效用相当好。既可以滋润肌肤,美容养颜,又可以滋补强身,益寿抗衰,防癌抗癌,防病治病。尤其是对防治妇科病,效果更为显著。这里特介绍美容、治妇科病鱼膳多款,供大家在中医师指导下参考应用。
养生月刊杂志相关文献
  • 经期健身小常识

    月经是女性的正常生理现象,由于健身活动可提高人体的机能水平,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功能,以及腹肌和盆底肌的收缩和放松,有利于子宫经血的排出。所以经期适当的运动对身体是有益的,关键是要合理适当,不能忽视月经期的特殊性,需要一些特殊措施,由于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出血,盆腔充血,生殖器官抗感染力下降,此时健身应注意以下要求。

    作者:许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武术基本功的医疗保健作用

    武术谚语说:“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此语点明了武术基本功对武技学练成败与否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武术,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门各派都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学练程序。传统武术中各门各派的练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在训练原则上,却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习武原则。这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武术基本功的学练,先培补元气,消除体内脏腑的虚亏之处,疏导血脉中的瘀阻,在锻炼的过程中,使身体由一般的“健”的程度,终能够达到“壮”的程度。这就是说,只有练好健身之法,才能掌握防身之术。

    作者:张晓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阳春三月柳意浓(上)

    柳是报春的使者,俗话说“春来柳先知,水暖鸭先知”。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正是风和日丽的时刻。当春姑娘迈着娇柔的步伐姗姗而来时,柳树已吐出嫩芽,展露出翠绿的身姿,将粒粒嫩芽抽成万缕丝条,婀娜多姿。婆娑枝条,随风摇曳,似少女起舞,风情万种。青翠欲滴的柳叶,不仅为含苞欲放的桃杏花增添了艳丽,更给人以意气奋发的青春气息,恰似春光一曲,令人赏心悦目。

    作者:吴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春气宜人为何多病

    春回大地,淑气宜人,可是医院诊病例数呈直线上升,却成为多病之秋,原因何在?《周易》有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春天的氤氲天气,促使千千万万生物的生长,其中亦包括致病微生物的新生一代纷纷出世,这新生病原是经过变异,毒性较大,对初感人群一般缺乏免疫力,故易于造成大流行。在春天传播这些微生物的媒介主要是风气。按五运六气推导,春季属于风令,风气为胜。《说文解字》说,风字从虫,风动虫生。古人造字,已意识到风中挟带小虫(微生物),因当时无显微镜,肉眼看不到微生物,而委之于可致病的“风邪”或“风毒”。其感染途径称为风邪上受,确实春季流行的传染病大都是通过局限于上呼吸道,如鼻炎、咽喉炎、扁桃腺炎;若扩散到全身就为感冒,感冒常常是打先锋的马前卒,当突破体表屏障之后随之而来可并发各种传染病,多见的肺炎,若通过血脑屏障,还可发生脑脊髓膜炎。尚有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等病毒性传染病,中医概称“温病”,其病因为风邪,故称“风温病”又因为多发于春季而称“春温病”。

    作者:谢洪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慢肝”尤需阻进程

    急性肝炎(乙型或丙型)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者,称为慢性肝炎。有的乙型肝炎起病隐匿,待临床发现疾病时已成慢性。一般,人们根据其症状、体征及肝脏的病理改变,将其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改变均不严重,常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区轻微疼痛,偶尔出现黄疸,肝脏轻度肿大,质地可中等硬,轻微压痛。少数病人可有脾肿大。ALT升高或反复升高,其他肝功能试验及蛋白代谢大致正常。其主要病理变化特点为汇管区的细胞浸润,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很少。肝实质内可见少量肝细胞变性或点状坏死。但肝小叶完整,没有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因而不会发展成肝硬变,一般预后良好。

    作者:王岱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人少去街市“凑热闹”

    我国大中城市中,街市比较拥挤,而一些老人特别喜欢去街市“凑热闹”,其实对老人的健康影响很大。首先,街市高楼耸立,车辆川流不息,行动时必须注意街道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尤其是各种喧闹声汇合在一起而构成很大的噪声,会使老人缺乏安全感,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容易诱发各种心血管疾病。

    作者:叶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年养生忌伤感

    伤感,是老年人中很普遍的情绪。造成老年人伤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1、怀旧人老恋旧事,喜欢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生活中有的老年人总喜欢拿过去和今天比,而且大多数情况是拿过去的好处和今天的不足比,因此,越比对往昔的怀恋之情越重,甚至对今天的一切都看不惯。过多地沉湎于对往事的回忆,失落感越发加重,天长日久,性格也会随之变得孤僻。

    作者:竹剑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龙门石窟与奉先寺

    洛阳市南12公里处,有东、西两座峻峭的青石山对峙,荡漾的伊水从中间流过,两岸杨柳轻拂,花红草绿,远远望去犹如一座景色秀丽的天然门阙,这就是有名的龙门。伊水两岸的青石山崖上,有密如蜂房的无数洞窟,南北绵延1公里,这就是蜚声中外、我国古代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的龙门石窟。它与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以其大量珍贵的古代佛教造像和精湛的石雕艺术而著名,是中华民族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观,1500年来为中外无数游人所赞叹。

    作者:安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人体健康重在“清毒”

    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营养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不健康是人体罹患疾病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医学研究揭示,体内毒素的积存也是人们罹患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过量摄取营养物质导致体内毒素蓄积的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杀手”。清毒重于进补的保健观念日渐被人们所接受。因此,专家们认为,人们若能像打扫环境那样经常对体内进行大扫除,及时清除毒素和多余的物质,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作者:徐美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人养神治身五则

    中医学认为,神是人身之主宰,统领五脏六腑。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弱者病,守神者健。在养生益寿方面,中医把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来促进健康,称作养神治身。中医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即能伤身,《黄帝内经》具体描述为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生活中许多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如肿瘤、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神经衰弱等,均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尤其对老年人来说,疑虑、恐惧、悲伤、愤怒等情绪变动,更易诱发疾病。一项癌症回顾性调查表明,受查560例,发现89.3%的病人有长期不正常的精神状态,有严重精神创伤、精神过度紧张或抑郁的历史。对刚退休的老人讲,养神治身尤显重要,应做到如下几点。

    作者:吴沛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可忽视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全国高等院校卫生保健研讨会曾公布一个令人吃惊的资料,神经衰弱、精神病、肝炎、肺结核是导致大学生休退学的主要原因。可见一些精神疾病和传染病,正在威胁着大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西南某三所重点高等院校经过调查后发现,因罹患疾病而休、退学者,占休、退学总数的74.6%,其中患精神分裂症和神经衰弱休退学者占42.2%;肺结核和肝炎是其次原因。某师范大学某年毕业生1100人,其中7人患精神病不能参加毕业分配。某工学院有一年因病休退学20人,其中罹患精神病和神经衰弱着占到13人。某市在短短的5个月中发生6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5人死亡,年龄均在19~21岁。还有众所周知的药家鑫……,这些学生风华正茂,作为成才摇篮的高等学府,历来为广大青年所向往。为什么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作家、艺术家不走向成功之路,却愿赴黄泉之道呢?原来,心理素质薄弱,心理和精神障碍是导致他们轻生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急剧上升。某省精神卫生中心开设青少年精神卫生咨询门诊,来咨询者的年龄在14~18岁的占到99%。另一家精神卫生中心对某市10所中学的初二至高三年级的学生作了心理测试后发现,在几千名学生的测试卷中,承认自我感觉有心理障碍的占37.4%。由此可见,大中学生的精神卫生和心理问题已相当严重,应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加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做好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心理保健,防治精神卫生的偏异和心理障碍的发生,已经刻不容缓了。

    作者:陈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一拍三揉”养生法

    笔者熟识的一位老中医擅长针灸,九十三岁高龄仍坚持出诊为病人治疗,其身体健壮、头脑敏捷可见一斑,他的养生之道是常年坚持做“一拍三揉”:拍胸部、揉腹部、揉耳朵、揉膝关节。拍膻中(即拍胸部):膻中穴位置在两乳中间,两手合拢轻轻拍打五六十下或七八十下都可以,膻中穴有调节全身气机的作用,通过拍打使上焦气机通畅。

    作者:许力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长寿养生四榜样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寿养生除了关注时事,随时了解自己生存地立体污染的新动态外,还要在内心为自己树立几个学习的榜样,认认真真,不打折扣地向他们学习。首先是向孩子们学习。学习他们拥有一个单纯透明的心境。人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美丽的,殊不知,这种天真无邪,单纯快乐的情绪正是我们长寿养生的基础所在,它能使我们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和挫折,确保我们的精神防线不被晦暗的阴霾攻破。保持童心不仅能让大脑处于一种放松状态并得以休息,还可以造就我们开朗乐观的性格,为防病健身和延年益寿制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作者:卓然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良好生活习惯就是长寿秘诀

    93岁仍然自理生活的宋奶奶近来有点“烦”,几位刚退休的邻居总是缠着她,让老人介绍自己的长寿秘诀。老人说自己从没有想到长寿这回事,就是心平气和地度过每一天。她说出了非常简单的道理,可能正是因为我没有把能否长寿的事情放在心上,所以随缘顺情地活到今天。假如非要我说说我有什么独特习惯的话,我爱喝茶,我爱笑,如此而已,真没有什么新鲜的做法啊。

    作者:船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健康清歌

    清澄的心灵涌碧涛;清白的一生德性浩。清晰的思路多良谋;清旷的襟怀胆气豪。清甜的言语惹人迷;清楚的理念给力高。清新的空气远离疾;清洁的房间多打扫。清净的环境宜养生;清苦的生活杂念少。清淡的饮食壮体魄;清静的原野无烦恼。清悠的歌声增情趣;清纯的情义受奖褒。清香的烟酒切勿沾;清远的志向扬妙招。清闲的时光堪珍惜;清醒的头脑不抛锚。清亮的眼睛眺望远;清爽的身体勤洗澡。清廉的社会风气美;清和的邻里百年好。

    作者:彭乡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医巧治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全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又叫过敏性鼻炎,是过敏反应性疾病的一种。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尤其在工业发达国家比较突出。根据欧洲等国家的调查资料,其发病率在青少年中为5%~15%,美国为10%~12%,澳大利亚为15%~25%,我国大约为5%~15%。

    作者:黄静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尿酸血症不容忽视

    近日,刚30出头的S先生在体检时发现自己血尿酸升高,指标达到500微摩尔/升,但他并未有任何不适症状,只是担心:这算不算病?有没有危害?需不需药物干预?什么是高尿酸血症在体检中发现血尿酸升高的,称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目前,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为:男性≥420微摩尔/升,女性≥360微摩尔/升。通常我们所说的高尿酸血症,又称为痛风。就是长期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和肾脏病变。它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因此,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饮食的原因,因为暴饮暴食、摄入高嘌呤食物、饮酒过量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产生血清尿酸值的一过性上升,在正常情况下,1~2周内非同日重复测定2~3次,若持续超过标准就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作者:范士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舌是辨识人体疾病的窗口

    中医诊病,离不开“望、问、闻、切”。首先是“望”,就是看患者的脸色和舌苔。舌苔是反映身体状况的“窗口”,从舌苔上可以看出人体内的寒、热、虚、实的状况。舌可以分属五脏: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所以从舌上可以看出五脏的病变情况。舌分为舌质和舌苔,正常的舌质应该是淡红色而润滑。如果舌质红,说明内中有热,是热性体质;如果舌质淡白,说明体内有寒,是寒性体质,中医治病原则是“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舌质淡白表示气血两亏,体内有寒。舌质红表示有内热,舌尖红表示心火大;舌边红表示肝火旺;舌边有锯齿形表示气虚、脾胃虚弱。而舌面上有一层薄薄的淡白色为正常舌苔。如果舌苔发白,说明体内有寒,这时就要少吃寒冷的食物,如鸭蛋、螃蟹、杮子、香蕉、猕猴桃、西瓜、马齿苋、海带、紫菜、苦瓜等。如果舌苔发黄而舌质发红,说明体内有热,应该少吃热性食物,如鸡肉、狗肉、羊肉、黄鳝、桃子、杏子、荔枝、桂圆、杨梅、石榴、辣椒、大蒜、洋葱、香椿头等。如果舌苔上有一层厚厚的腻苔,说明体内湿邪较重,多数是脾虚所致食物不能运化,不能用清火的中药,应该用的食疗的方法调理脾胃。如果舌苔黄而舌质白,说明有寒中带热,这时不能用泻火大寒之药,否则会加重体内之寒,应该用食疗的方法去寒,不伤脾胃。

    作者:谢钟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上世纪50年代,成都的一位老中医一根银针面对一个7岁的男孩,这个男孩是高烧后遗症,出现痴、聋、哑、瞎、瘫、吞咽困难等多种症状,群医束手,然而经过老医生三十几次针灸治疗,历时1个半月的时间,病儿奇迹痊愈。这位老医生还用针灸治好了视神经萎缩和脑积水的病人,到1983年,这位老医生用针灸治疗了185例脑积水病人,撰文把经验介绍给外国同道。2006年,耄耋之年的老先生辞世,国内外经过他治愈的人纷纷来到成都为老中医送行。看过这位老中医的案例,我们不仅要问,小小银针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我们先来简述一下针刺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任宏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应时择食遍尝“酸甜苦辣”

    祖国医学认为,食物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就人们通常食用的食物看,大致可归纳为“酸甜苦辣(辛)”四类。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根据季节的变化相应地调整饮食,应遵循春增甜、夏增苦、秋增酸、冬增辣的饮食原则。春增甜春季风和日丽,万物复苏,人的精神饱满,此时应适当增加甜味食物的摄入。古代养生名著《摄生消息论》指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系肝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多吃点甜食,则能加强脾的功能,以助抗御肝气侵犯的能力。但如食酸过甚,则易伤脾。因为酸味人肝,多食酸味会加强肝气的偏亢。因而,春季的饮食应“减酸益甘”,少食酸味食物,多食些甜味的食物。甜味食物如红糖、白糖,有补中养脾的作用。就蔬菜看,宜常吃带甜味的胡萝卜、菜花、大白菜、柿子椒等。辛甘之品如洋葱、芹菜、韭菜等皆宜多吃些。但春季不可过食大热、大辛之品,如羊肉、狗肉、参、茸、附子等,以免耗气伤阴。

    作者:徐美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养生月刊杂志

养生月刊杂志

主管: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