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清;郭涛;李淑敏;赵玲;刘中梅
目的 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开发专用软件和实施起搏人群数字化管理.方法 利用PC机、Microsoft XP2、Microsoft Access 2003和Visual Basic 6.0,构建数据表,编制录入、查询、统计、打印等7个管理模块.录入400例植入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程序试运行与数据库优化.结果 开发出<起搏人群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与管理程序模块.共设计887个字段,由12,350条程序行实现程序模块功能.应用该系统进行400例患者的相关信息管理后发现,该系统能保证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安全性并且利用率高,并能生成部分二次统计结果,同时该系统界面友好、简洁、易懂.结论 起搏人群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起搏患者的随访质量及效率,其保证的数据完整、安全、便捷.
作者:苗文清;郭涛;李淑敏;赵玲;刘中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殊途同归的晚期表现,其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使之成为影响心脏病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重要病因.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预防措施的出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得以生存,导致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张海澄;刘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左侧前间隔旁道被认为是罕见旁道.因为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连接处是连续的纤维环.在过去的3年中我们共进行了270例左侧隐匿性旁道病人的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有三例有隐匿性左前间隔旁道.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中,P波方向在下壁导联呈正向,Ⅰ、aVL导联呈负向或正负双向.通过穿间隔法成功消融旁道,射频能量为50~55℃,30~35 W.
作者:孙帅;詹贤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依那普利对老龄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诱发率的影响.方法 雄性老龄Wistar大鼠(12月龄)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13),对照组常规饲养,实验组加喂依那普利.3个月后,描记体表Ⅰ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率和P波时限.在体研究右房有效不应期(ERP)、房间传导时间(IACT)和心房对刺激的反应.用放免法测量血浆和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取心房组织制作切片,测量纤维组织占总区域的百分比.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P波时限和IACT缩短(P均<0.01).实验组房颤诱发率较对照组低[30.8%(4/13) vs 75%(9/12),P=0.027].实验组左、右房组织匀浆AngⅡ浓度较对照组降低(P均<0.01).实验组大鼠左房和右房纤维化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均<0.01).结论 老龄鼠长期应用依那普利后房颤诱发率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依那普利降低了心房纤维化程度,改善了心房传导.
作者:刘英明;杨晔;张宁坤;朱智明;徐洪涛;高连如;卢才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作者的目的是研究出一个预告心房颤动发生的绝对危险,并为研究者们评估新危险标志提供一个构架.方法 以1968年6月至1987年9月检查的8 044例(妇女占55%,年龄45~95岁)中的4 764例为观察对象.此外,监察房颤的首次发作.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20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许多临床试验,证明了高血压者死亡率较高,说明高血压是各种人群(男女、不同种族、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的主要危险因子.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预激综合征(WPW)并不少见,因旁道的类型(解剖结构)有多种,故心电图上可呈现或不呈现delta波,PR间期可长可短,可伴有ST-T的改变;可出现QRS波电交替;delta波可随窦性心律的变慢而呈现.通过下列手段有助诊断:RP和PR间期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分析复杂SVT和心房颤动认识WPW;通过向量心电图诊断WPW.
作者:何秉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CRT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早搏、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术前选择带有除颤功能的CRT,可降低CRT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住院与死亡.CRT的致心律失常机制以及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义秀;宿燕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CRT治疗对于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疗效不佳.这可能与RBBB患者心脏病变更为严重有关.不过,RBBB患者也可能存在左室激动延迟,因此有可能从CRT治疗中获益.应用临床和超声学指标筛选CRT植入者有助于改善其反应率.
作者:丁立刚;华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女,43岁.反复胸闷半年.入院心电图检查右胸导联(V3R~V2)异常Q波,左胸导联(Ⅰ,V5,V6)无起始的小q波,诊断B型间隔支阻滞.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推测,左前降支的弥漫性狭窄可能是造成间隔支缺血,出现持久性传导阻滞的原因.
作者:马建新;杜大勇;李运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报道心室乳头肌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V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5例住院的VT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6~51岁,其中冠心病3例,长QT综合征1例,1例无结构性心脏病.以体表心电图标准定位3例,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例在经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中证实,并行导管消融.结果 5例患者,3例冠心病有关的VT,植入支架解除冠状动脉狭窄,VT与ST-T改变消失,症状缓解,心电图定位起源1例为左前乳头肌,1例为左后乳头肌,1例为右前乳头肌周围,与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供血区域相一致;2例结合CARTO系统指导标测并消融,即刻成功,三维影像解剖证实此2例起源于左室乳头肌底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10年,无猝死,无心律失常.结论 VT可以起源于乳头肌周围,病因不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导管消融治疗均可有效.
作者:卢春山;郭成军;宋洪勇;方冬平;郝蓬;李果;何东方;张英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两者常并存,并互相促进对方的发生发展,并呈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逆转心衰患者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CRT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心衰合并房颤时,行CRT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关键是在房颤节律下CRT心室夺获问题.目前证据表明行房室结消融后行CRT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策略.
作者:王景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难治性心脏起搏器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外科处理经验,以提高此类感染的治愈率.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难治性起搏器相关感染病例住院及随访资料.难治性感染是指经清创术后复发,经久不愈;心腔内感染;合并其他并发症.结果 13年共收治17例,其中13例局部感染,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经综合治疗及外科处理,甚至开胸取出电极导线,1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难治性起搏器相关感染正确的外科干预十分重要,包括局部清创、彻底去除起搏系统,甚至心脏直视手术.
作者:刘刚;解基严;李学斌;郭继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心率是重要的生命体征,在临床上易于迅速获得和准确测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与心肌重塑)的发生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新药物的诞生以及相关临床试验的证据为临床医生控制心血管病患者心率提供了新选择.
作者:程冕;张存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前后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探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杂种犬15只,暴露心脏及左上肺静脉,把自制电极置于肺静脉外膜上,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及刺激时分别测量在起搏周长为300 ms、200 ms时肺静脉长轴上四个部位的ERP,并计算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结果 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近端(PV1,8)、中端(PV2,7、PV3,6)的ERP比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ERP频率适应性显著降低,而肺静脉远端(PV4,5)的ERP及ERP频率适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迷走神经刺激时ERP离散比刺激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能显著缩短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降低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频率适应性,显著增加肺静脉ERP离散.
作者:吴金涛;杨朝宽;楚英杰;王山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①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探明急症室(ED)的心脏停跳事件(CR)的特征和预后,与发生于医院其他部位的停跳比较.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这是在医院内复苏事件的数据库,2000年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建立,由Digital Innovation公司管理.美国的心肺复苏登记(national regist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RCPR)是唯一的全国性医院内复苏事件的登记.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4例心房颤动快速心室率、心力衰竭患者,经充分内科治疗疗效不明显,反复多次住院,经射频消融房室结加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心脏明显缩小.结论 :射频消融房室结加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心房颤动伴快室率性心动过速心肌病安全有效.
作者:张哲;周雪娥;王军奎;苏保华;谢牋;张新茹;彭建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一慢快综合征男性患者植入带有预防心房颤动功能的DDDR起搏器后反复出现心悸,经心电图,一键式程控和治疗顾问检查证实为心房电极远场感知触发房性早搏后反应所致,经延长心室感知后心房不应期和调整心房感知极性,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后异常情况消失.
作者:柏瑾;宿燕岗;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肺静脉电隔离能成功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但识别出左房-肺静脉(PV)连接以及随后的导管连续逐点地分离PVs,是一个技术难题.作者介绍一种新的内镜消融系统,可以在直接目察下在左房-PV连接处用激光消融.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