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率与心血管疾病

程冕;张存泰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率, 综述,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摘要:心率是重要的生命体征,在临床上易于迅速获得和准确测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与心肌重塑)的发生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新药物的诞生以及相关临床试验的证据为临床医生控制心血管病患者心率提供了新选择.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在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的筛选、左室电极的植入及评价CRT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年龄60±1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术前均经VVI评价左室内十二节段任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大差值及标准差,并分析左室内收缩延迟部位.行CRT治疗,将左室电极植入左心收缩延迟部位相关的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内.分别在术后第1,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CRT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标,以及VVI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随访3个月,患者心功能分级提高Ⅰ~Ⅱ级,6 min步行距离由309.77±76.05 m增至402.06±87.09 m(P<0.05),左室射血分数由0.32±0.04 增加至0.42±0.07(P<0.01),二尖瓣返流减少.VVI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评价心脏的同步化状态、指导CRT的治疗及评价疗效.

    作者: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智光;张晓娟;时向民;苑洪涛;阎国辉;张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两者常并存,并互相促进对方的发生发展,并呈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逆转心衰患者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CRT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心衰合并房颤时,行CRT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关键是在房颤节律下CRT心室夺获问题.目前证据表明行房室结消融后行CRT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策略.

    作者:王景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发现增加脑卒中危险的基因变异

    研究者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2个基因变异和脑卒中之间的一种关联.它提供了过硬的证据,说明有些特异的基因,有助于解释脑卒中有遗传成分.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红素氧合酶-1与心血管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氧化应激状态下表达明显增加、与心血管炎症相关.其具有①直接抑制致炎因子;②抗氧化应激;③衰减炎症应答,保护心肌细胞.其代谢产物胆绿素、胆红素以及一氧化碳、铁和铁蛋白均有抗炎作用.HO-1很有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

    作者:张宏伟;李元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脏起搏器相关难治性感染的处理

    目的 总结难治性心脏起搏器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外科处理经验,以提高此类感染的治愈率.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难治性起搏器相关感染病例住院及随访资料.难治性感染是指经清创术后复发,经久不愈;心腔内感染;合并其他并发症.结果 13年共收治17例,其中13例局部感染,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经综合治疗及外科处理,甚至开胸取出电极导线,1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难治性起搏器相关感染正确的外科干预十分重要,包括局部清创、彻底去除起搏系统,甚至心脏直视手术.

    作者:刘刚;解基严;李学斌;郭继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缬沙坦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7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与氨氯地平对照组,比较两组用药6个月后血压、房颤发作情况、心电图P波时限(PWD)以及左房内径(LAD)、容积(LAV)、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血压均达到目标水平,且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更高(82.8% vs 53.1%,P<0.05);PWD、LAD、LAV、血浆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均<0.05).PWD与LAD、LAV呈正相关.结论 缬沙坦有益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并可以改善左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

    作者:徐盛开;江洪;吴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动过速的特征及治疗

    目的 报道心室乳头肌相关的室性心动过速(V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5例住院的VT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36~51岁,其中冠心病3例,长QT综合征1例,1例无结构性心脏病.以体表心电图标准定位3例,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例在经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中证实,并行导管消融.结果 5例患者,3例冠心病有关的VT,植入支架解除冠状动脉狭窄,VT与ST-T改变消失,症状缓解,心电图定位起源1例为左前乳头肌,1例为左后乳头肌,1例为右前乳头肌周围,与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供血区域相一致;2例结合CARTO系统指导标测并消融,即刻成功,三维影像解剖证实此2例起源于左室乳头肌底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1~10年,无猝死,无心律失常.结论 VT可以起源于乳头肌周围,病因不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导管消融治疗均可有效.

    作者:卢春山;郭成军;宋洪勇;方冬平;郝蓬;李果;何东方;张英川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前后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探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杂种犬15只,暴露心脏及左上肺静脉,把自制电极置于肺静脉外膜上,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及刺激时分别测量在起搏周长为300 ms、200 ms时肺静脉长轴上四个部位的ERP,并计算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结果 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近端(PV1,8)、中端(PV2,7、PV3,6)的ERP比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ERP频率适应性显著降低,而肺静脉远端(PV4,5)的ERP及ERP频率适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迷走神经刺激时ERP离散比刺激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能显著缩短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降低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频率适应性,显著增加肺静脉ERP离散.

    作者:吴金涛;杨朝宽;楚英杰;王山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再同步化治疗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CRT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早搏、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术前选择带有除颤功能的CRT,可降低CRT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住院与死亡.CRT的致心律失常机制以及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义秀;宿燕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从循证医学到临床实践: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四个热点问题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殊途同归的晚期表现,其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使之成为影响心脏病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重要病因.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预防措施的出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得以生存,导致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张海澄;刘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穿间隔法成功消融左前间隔旁道三例

    左侧前间隔旁道被认为是罕见旁道.因为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连接处是连续的纤维环.在过去的3年中我们共进行了270例左侧隐匿性旁道病人的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有三例有隐匿性左前间隔旁道.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中,P波方向在下壁导联呈正向,Ⅰ、aVL导联呈负向或正负双向.通过穿间隔法成功消融旁道,射频能量为50~55℃,30~35 W.

    作者:孙帅;詹贤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随访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近远期治疗的效果.方法 心力衰竭患者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62.0±15.6(35~80)岁,其中扩张型心肌病2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l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34例、Ⅳ级14例.植入CRT系统(含CRTD),随访23.4±15.8个月.结果 48例中有良好反应者32例,对治疗无明显反应者11例.死亡9例,其中2例猝死,4例死于心力衰竭恶化.结论 CRT疗效肯定,定期随访和程控,将有助于减少无反应者.CRTD有助于降低猝死的发生.

    作者:袁沃亮;孔敏仪;王景峰;林永青;聂如琼;XIE Shuang-lun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钙调蛋白激酶Ⅱ信号转导途径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特异性抑制剂KN-93对异丙肾上腺素和咖啡因诱导的晚期后除极(DAD)和触发活动的影响,探讨CaMKⅡ磷酸化途径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酶解法分离家兔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AP),采用含1 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和0.3 mmol/L咖啡因的正钙台氏液灌流心室肌细胞,在快频率(3 Hz)电刺激下,诱发DAD和触发活动,建立CPVT细胞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KN-93(1 μmol/L)和KN-92(1 μmol/L)进行灌流,观察KN-93和KN-92对DAD和触发活动诱发率的影响.结果 在1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和0.3 mmol/L咖啡因的正钙台氏液灌流下,3 Hz时DAD和触发活动的诱发率达到18/20和6/20,建模成功.KN-93组、KN-92组DAD的发生率为8/20、18/20,触发活动的发生率为6/20、19/20.结论 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是CPVT发生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蔡少艾;刘念;张存泰;吕家高;阮燕菲;周仑;全小庆;阮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CRT治疗对于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疗效不佳.这可能与RBBB患者心脏病变更为严重有关.不过,RBBB患者也可能存在左室激动延迟,因此有可能从CRT治疗中获益.应用临床和超声学指标筛选CRT植入者有助于改善其反应率.

    作者:丁立刚;华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起搏人群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目的 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开发专用软件和实施起搏人群数字化管理.方法 利用PC机、Microsoft XP2、Microsoft Access 2003和Visual Basic 6.0,构建数据表,编制录入、查询、统计、打印等7个管理模块.录入400例植入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程序试运行与数据库优化.结果 开发出<起搏人群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与管理程序模块.共设计887个字段,由12,350条程序行实现程序模块功能.应用该系统进行400例患者的相关信息管理后发现,该系统能保证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安全性并且利用率高,并能生成部分二次统计结果,同时该系统界面友好、简洁、易懂.结论 起搏人群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起搏患者的随访质量及效率,其保证的数据完整、安全、便捷.

    作者:苗文清;郭涛;李淑敏;赵玲;刘中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术后管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成功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完成CRT装置的植入不是治疗方案实施完成,而是治疗刚刚开始.术后需要将药物治疗方案和剂量进行调整.通过规范的装置随访,对各项参数进行检测设置,可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并予以处理.可利用超声监测进行房室间期(AV)和左右心室间期(VV)的设置.装置自动程序优化AV和VV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郑良荣;耿隽超;胡晓晟;吴必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美国的心肺复苏登记

    这是在医院内复苏事件的数据库,2000年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建立,由Digital Innovation公司管理.美国的心肺复苏登记(national regist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RCPR)是唯一的全国性医院内复苏事件的登记.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左室起搏部位

    不同的心力衰竭患者其心脏收缩延迟的部位常存在差别,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时,目前普遍认为左室电极植入侧壁或后壁更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和左室重构.但仍强调根据心脏超声结果个体化选择植入部位.影响左室电极导线植入位置的因素,除了患者自身的血管条件外,与术者的技术、膈神经刺激、瘢痕组织有关.

    作者:金炜;李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老年人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目的 探讨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对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8例老年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阻断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植入永久起搏器.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室重塑、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半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0.52±0.04 vs 0.34±0.0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不明显( 61.5±3.9 mm vs 64.5±3.1 mm,P>0.05);6 min步行距离和SF-36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能改善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王心悦;于波;李阳;庞雪峰;程颖;赵卫华;王国峰;韩伟;孟立民;彭妍钰;姜振桓;胡健;齐国先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作者:田新涛;王旭;章蓉;王燕;曹丙峰;邵一兵;王正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