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发现增加脑卒中危险的基因变异

余国膺

关键词:脑卒中, 危险, 基因变异, 研究者, 证据, 遗传, 认识, 关联
摘要:研究者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2个基因变异和脑卒中之间的一种关联.它提供了过硬的证据,说明有些特异的基因,有助于解释脑卒中有遗传成分.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术后管理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术后管理是确保成功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完成CRT装置的植入不是治疗方案实施完成,而是治疗刚刚开始.术后需要将药物治疗方案和剂量进行调整.通过规范的装置随访,对各项参数进行检测设置,可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并予以处理.可利用超声监测进行房室间期(AV)和左右心室间期(VV)的设置.装置自动程序优化AV和VV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郑良荣;耿隽超;胡晓晟;吴必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症室的心脏停跳十项要点须知

    ①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探明急症室(ED)的心脏停跳事件(CR)的特征和预后,与发生于医院其他部位的停跳比较.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直接目察下指引心房颤动的球囊导管消融

    肺静脉电隔离能成功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但识别出左房-肺静脉(PV)连接以及随后的导管连续逐点地分离PVs,是一个技术难题.作者介绍一种新的内镜消融系统,可以在直接目察下在左房-PV连接处用激光消融.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两者常并存,并互相促进对方的发生发展,并呈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逆转心衰患者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CRT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心衰合并房颤时,行CRT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关键是在房颤节律下CRT心室夺获问题.目前证据表明行房室结消融后行CRT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策略.

    作者:王景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钙调蛋白激酶Ⅱ信号转导途径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特异性抑制剂KN-93对异丙肾上腺素和咖啡因诱导的晚期后除极(DAD)和触发活动的影响,探讨CaMKⅡ磷酸化途径在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酶解法分离家兔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AP),采用含1 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和0.3 mmol/L咖啡因的正钙台氏液灌流心室肌细胞,在快频率(3 Hz)电刺激下,诱发DAD和触发活动,建立CPVT细胞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KN-93(1 μmol/L)和KN-92(1 μmol/L)进行灌流,观察KN-93和KN-92对DAD和触发活动诱发率的影响.结果 在1μmol/L异丙肾上腺素和0.3 mmol/L咖啡因的正钙台氏液灌流下,3 Hz时DAD和触发活动的诱发率达到18/20和6/20,建模成功.KN-93组、KN-92组DAD的发生率为8/20、18/20,触发活动的发生率为6/20、19/20.结论 CaMKⅡ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是CPVT发生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蔡少艾;刘念;张存泰;吕家高;阮燕菲;周仑;全小庆;阮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有应用华法林指征且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患者抗栓策略的选择

    目前对于既有应用华法林指征且又植入冠状动脉支架者抗栓策略的选择尚缺乏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故现阶段,对于此类患者需慎重权衡出血和血栓的风险,选择个体化的抗栓策略.血栓栓塞低危或仅存一个中危因素的患者,可选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二联抗栓治疗,而对于存在1个以上中危因素或1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则可能需要在严密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的基础上选择三联抗栓策略,而对于高龄患者,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二联抗栓策略可能更为合适.

    作者:孙育民;王骏;刘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黄芩甙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触发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黄芩甙对触发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黄芩甙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酶解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黄芩甙作用前后的L型钙电流(ICa-L)的变化,外科手术得到心室乳头肌,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黄芩甙作用前后跨膜动作电位(TAP)的变化以及哇巴因诱发的延迟后除极(DAD)和触发活动(TA)的影响.结果 ①在电压钳制下,黄芩甙对ICa-L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对ICa-L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10,20和40 μmol/L的黄芩甙对ICa-L的大电流密度抑制作用分别由15.8±1.2 pA/pF减小到11.3±0.9,8.2±0.8,4.9±0.6 pA/pF (P均<0.05).黄芩甙对ICa-L的抑制作用具有非常好的量效性,半效抑制浓度为27.7±1.9 μmol/L.显著上抬I-V曲线.②20 μmol/L黄芩甙明显缩短动作电位时程,抑制哇巴因诱导的DAD和TA.结论 黄芩甙能抑制触发性心律失常,这可能与黄芩甙抑制心肌细胞ICa-L内流,减少细胞内Ca2+超载有一定关系.

    作者:王腾;汪晶晶;甘文云;唐其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在心力衰竭患者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在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的筛选、左室电极的植入及评价CRT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17例,年龄60±13岁,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术前均经VVI评价左室内十二节段任2个节段收缩达峰时间的大差值及标准差,并分析左室内收缩延迟部位.行CRT治疗,将左室电极植入左心收缩延迟部位相关的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内.分别在术后第1,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CRT治疗后患者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标,以及VVI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随访3个月,患者心功能分级提高Ⅰ~Ⅱ级,6 min步行距离由309.77±76.05 m增至402.06±87.09 m(P<0.05),左室射血分数由0.32±0.04 增加至0.42±0.07(P<0.01),二尖瓣返流减少.VVI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评价心脏的同步化状态、指导CRT的治疗及评价疗效.

    作者:国建萍;王玉堂;单兆亮;智光;张晓娟;时向民;苑洪涛;阎国辉;张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脏起搏器相关难治性感染的处理

    目的 总结难治性心脏起搏器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外科处理经验,以提高此类感染的治愈率.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难治性起搏器相关感染病例住院及随访资料.难治性感染是指经清创术后复发,经久不愈;心腔内感染;合并其他并发症.结果 13年共收治17例,其中13例局部感染,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经综合治疗及外科处理,甚至开胸取出电极导线,1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难治性起搏器相关感染正确的外科干预十分重要,包括局部清创、彻底去除起搏系统,甚至心脏直视手术.

    作者:刘刚;解基严;李学斌;郭继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西沙比利对HERG基因表达的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及蛋白的影响

    目的 评价西沙比利对转染HERG基因表达的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和蛋白的影响,探讨其致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法把野生型HERG基因转染进人胚肾细胞(HEK29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评价西沙比利对IKr通道电流和动力学的影响;使用G418筛选出稳定转染HERG的细胞,并用西沙比利进行干预,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评价药物对蛋白的影响.结果 西沙比利对IKr通道的刺激电流(IHERG)和尾电流(Itail)具有浓度和电压依赖性抑制作用,半数大抑制浓度分别14.5和3.9 nmol/L.西沙比利使IHERG和Itail的大峰值电位前移,但不改变激活电位;使激活曲线左移并加快通道的失活,但不改变通道失活后的恢复时间;西沙比利对转染后的HEK293细胞上的IKr通道蛋白无明显抑制.结论 西沙比利通过作用于通道的失活态抑制HERG钾电流,但不影响HERG通道蛋白的表达.

    作者:黄兴福;杨艳敏;戴研;朱俊;石林惠;张燕婉;浦介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缬沙坦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7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与氨氯地平对照组,比较两组用药6个月后血压、房颤发作情况、心电图P波时限(PWD)以及左房内径(LAD)、容积(LAV)、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血压均达到目标水平,且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更高(82.8% vs 53.1%,P<0.05);PWD、LAD、LAV、血浆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均<0.05).PWD与LAD、LAV呈正相关.结论 缬沙坦有益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并可以改善左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

    作者:徐盛开;江洪;吴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红素氧合酶-1与心血管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氧化应激状态下表达明显增加、与心血管炎症相关.其具有①直接抑制致炎因子;②抗氧化应激;③衰减炎症应答,保护心肌细胞.其代谢产物胆绿素、胆红素以及一氧化碳、铁和铁蛋白均有抗炎作用.HO-1很有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

    作者:张宏伟;李元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高血压治疗和控制:从单一危险、单一器官到多种危险和多个器官

    20世纪60~70年代进行了许多临床试验,证明了高血压者死亡率较高,说明高血压是各种人群(男女、不同种族、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的主要危险因子.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从循证医学到临床实践: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四个热点问题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殊途同归的晚期表现,其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使之成为影响心脏病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重要病因.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预防措施的出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得以生存,导致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张海澄;刘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的N端-B型利钠肽前体

    目前认为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主要通过尿排泄.尿NT-pro BNP测量的临床意义尚不甚明了.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AHA/ACCF/HRS 2009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解读

    心电图临床应用107年.因发明心电图,Einthoven获诺贝尔医学奖85年.现在心电图已成为第四大临床常规检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中,心电图早期检出对早期干预功不可没,同时也是诊断传导异常及心律失常有效的手段.

    作者:张海澄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老年人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目的 探讨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对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18例老年持续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阻断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植入永久起搏器.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室重塑、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半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0.52±0.04 vs 0.34±0.03,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不明显( 61.5±3.9 mm vs 64.5±3.1 mm,P>0.05);6 min步行距离和SF-36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能改善老年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

    作者:王心悦;于波;李阳;庞雪峰;程颖;赵卫华;王国峰;韩伟;孟立民;彭妍钰;姜振桓;胡健;齐国先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前后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探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杂种犬15只,暴露心脏及左上肺静脉,把自制电极置于肺静脉外膜上,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及刺激时分别测量在起搏周长为300 ms、200 ms时肺静脉长轴上四个部位的ERP,并计算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结果 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近端(PV1,8)、中端(PV2,7、PV3,6)的ERP比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ERP频率适应性显著降低,而肺静脉远端(PV4,5)的ERP及ERP频率适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迷走神经刺激时ERP离散比刺激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能显著缩短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降低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频率适应性,显著增加肺静脉ERP离散.

    作者:吴金涛;杨朝宽;楚英杰;王山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作者:田新涛;王旭;章蓉;王燕;曹丙峰;邵一兵;王正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再同步化治疗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CRT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发生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室性早搏、单形性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术前选择带有除颤功能的CRT,可降低CRT患者因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住院与死亡.CRT的致心律失常机制以及对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梁义秀;宿燕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