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吴金涛;杨朝宽;楚英杰;王山岭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迷走神经, 肺静脉, 有效不应期, 离散, 频率适应性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前后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探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杂种犬15只,暴露心脏及左上肺静脉,把自制电极置于肺静脉外膜上,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及刺激时分别测量在起搏周长为300 ms、200 ms时肺静脉长轴上四个部位的ERP,并计算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结果 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近端(PV1,8)、中端(PV2,7、PV3,6)的ERP比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ERP频率适应性显著降低,而肺静脉远端(PV4,5)的ERP及ERP频率适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迷走神经刺激时ERP离散比刺激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能显著缩短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降低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频率适应性,显著增加肺静脉ERP离散.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迷走神经刺激对犬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 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前后肺静脉有效不应期(ERP)、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探讨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杂种犬15只,暴露心脏及左上肺静脉,把自制电极置于肺静脉外膜上,在迷走神经刺激前及刺激时分别测量在起搏周长为300 ms、200 ms时肺静脉长轴上四个部位的ERP,并计算ERP离散及ERP频率适应性.结果 迷走神经刺激时肺静脉近端(PV1,8)、中端(PV2,7、PV3,6)的ERP比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ERP频率适应性显著降低,而肺静脉远端(PV4,5)的ERP及ERP频率适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迷走神经刺激时ERP离散比刺激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 迷走神经张力升高能显著缩短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降低肺静脉近端、中端的ERP频率适应性,显著增加肺静脉ERP离散.

    作者:吴金涛;杨朝宽;楚英杰;王山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美国的心肺复苏登记

    这是在医院内复苏事件的数据库,2000年由美国心脏协会(AHA)建立,由Digital Innovation公司管理.美国的心肺复苏登记(national regist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NRCPR)是唯一的全国性医院内复苏事件的登记.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急症室的心脏停跳十项要点须知

    ①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探明急症室(ED)的心脏停跳事件(CR)的特征和预后,与发生于医院其他部位的停跳比较.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脏起搏器相关难治性感染的处理

    目的 总结难治性心脏起搏器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外科处理经验,以提高此类感染的治愈率.方法 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难治性起搏器相关感染病例住院及随访资料.难治性感染是指经清创术后复发,经久不愈;心腔内感染;合并其他并发症.结果 13年共收治17例,其中13例局部感染,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经综合治疗及外科处理,甚至开胸取出电极导线,1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难治性起搏器相关感染正确的外科干预十分重要,包括局部清创、彻底去除起搏系统,甚至心脏直视手术.

    作者:刘刚;解基严;李学斌;郭继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B型间隔支阻滞一例

    患者女,43岁.反复胸闷半年.入院心电图检查右胸导联(V3R~V2)异常Q波,左胸导联(Ⅰ,V5,V6)无起始的小q波,诊断B型间隔支阻滞.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推测,左前降支的弥漫性狭窄可能是造成间隔支缺血,出现持久性传导阻滞的原因.

    作者:马建新;杜大勇;李运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从循证医学到临床实践:心脏再同步治疗心力衰竭的四个热点问题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殊途同归的晚期表现,其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使之成为影响心脏病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重要病因.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预防措施的出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得以生存,导致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作者:张海澄;刘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红素氧合酶-1与心血管炎症的相关性研究

    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氧化应激状态下表达明显增加、与心血管炎症相关.其具有①直接抑制致炎因子;②抗氧化应激;③衰减炎症应答,保护心肌细胞.其代谢产物胆绿素、胆红素以及一氧化碳、铁和铁蛋白均有抗炎作用.HO-1很有可能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靶点.

    作者:张宏伟;李元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住院期间心脏骤停开始复苏后血糖不正常——美国心脏协会要点须知十项

    ①本研究目的在于探明心脏停跳后的血糖浓度与有、无糖尿病史者预后的关联. ②温习NRCPR(National Registr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数据库中17800例在医院心脏停跳的成人(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2月10日).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新发现增加脑卒中危险的基因变异

    研究者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2个基因变异和脑卒中之间的一种关联.它提供了过硬的证据,说明有些特异的基因,有助于解释脑卒中有遗传成分.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AHA/ACCF/HRS 2009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解读

    心电图临床应用107年.因发明心电图,Einthoven获诺贝尔医学奖85年.现在心电图已成为第四大临床常规检查,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疗中,心电图早期检出对早期干预功不可没,同时也是诊断传导异常及心律失常有效的手段.

    作者:张海澄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穿间隔法成功消融左前间隔旁道三例

    左侧前间隔旁道被认为是罕见旁道.因为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环连接处是连续的纤维环.在过去的3年中我们共进行了270例左侧隐匿性旁道病人的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有三例有隐匿性左前间隔旁道.在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中,P波方向在下壁导联呈正向,Ⅰ、aVL导联呈负向或正负双向.通过穿间隔法成功消融旁道,射频能量为50~55℃,30~35 W.

    作者:孙帅;詹贤章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率与心血管疾病

    心率是重要的生命体征,在临床上易于迅速获得和准确测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与心肌重塑)的发生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新药物的诞生以及相关临床试验的证据为临床医生控制心血管病患者心率提供了新选择.

    作者:程冕;张存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根据弗明汉研究的一个社区队列研究结果拟出心房颤动危险计分

    作者的目的是研究出一个预告心房颤动发生的绝对危险,并为研究者们评估新危险标志提供一个构架.方法 以1968年6月至1987年9月检查的8 044例(妇女占55%,年龄45~95岁)中的4 764例为观察对象.此外,监察房颤的首次发作.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与左室结构和功能关系探讨

    目的 评价起搏QRS波时限与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106例右室心尖起搏患者,分成左室射血分数(LVEF)<0.55的病例组(n=48)和LVEF>0.55的对照组(n=58).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起搏QRS波时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及LVEF,评价患者的纽约心功能分级,同时检测患者的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起搏QRS波时限与LVEDD(r=0.577, P<0.001)、LVESD(r=0.627, P<0.001)、LAD(r=0.241,P=0.013)、IVST(r=0.345, P<0.001)、LVPWT(r=0.349, P<0.001)均呈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r=-0.570,P<0.001),与纽约心功能分级正相关(r=0.527, P<0.001),与NT-proBNP对数正相关(r= 0.265, P=0.024).②以起搏QRS波时限≥200 ms诊断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42%和70.69%.结论 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简便而实用的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

    作者:巩雪;潘文志;宿燕岗;舒先红;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缬沙坦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7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与氨氯地平对照组,比较两组用药6个月后血压、房颤发作情况、心电图P波时限(PWD)以及左房内径(LAD)、容积(LAV)、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血压均达到目标水平,且无差异.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更高(82.8% vs 53.1%,P<0.05);PWD、LAD、LAV、血浆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均<0.05).PWD与LAD、LAV呈正相关.结论 缬沙坦有益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并可以改善左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

    作者:徐盛开;江洪;吴兵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房电极远场感知触发房性早搏后反应一例

    一慢快综合征男性患者植入带有预防心房颤动功能的DDDR起搏器后反复出现心悸,经心电图,一键式程控和治疗顾问检查证实为心房电极远场感知触发房性早搏后反应所致,经延长心室感知后心房不应期和调整心房感知极性,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后异常情况消失.

    作者:柏瑾;宿燕岗;葛均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依那普利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老龄鼠心房颤动诱发率的影响

    目的 研究依那普利对老龄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诱发率的影响.方法 雄性老龄Wistar大鼠(12月龄)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13),对照组常规饲养,实验组加喂依那普利.3个月后,描记体表Ⅰ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率和P波时限.在体研究右房有效不应期(ERP)、房间传导时间(IACT)和心房对刺激的反应.用放免法测量血浆和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取心房组织制作切片,测量纤维组织占总区域的百分比.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P波时限和IACT缩短(P均<0.01).实验组房颤诱发率较对照组低[30.8%(4/13) vs 75%(9/12),P=0.027].实验组左、右房组织匀浆AngⅡ浓度较对照组降低(P均<0.01).实验组大鼠左房和右房纤维化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均<0.01).结论 老龄鼠长期应用依那普利后房颤诱发率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依那普利降低了心房纤维化程度,改善了心房传导.

    作者:刘英明;杨晔;张宁坤;朱智明;徐洪涛;高连如;卢才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力衰竭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成为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CRT治疗对于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患者疗效不佳.这可能与RBBB患者心脏病变更为严重有关.不过,RBBB患者也可能存在左室激动延迟,因此有可能从CRT治疗中获益.应用临床和超声学指标筛选CRT植入者有助于改善其反应率.

    作者:丁立刚;华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脏收缩调节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目前应用心脏收缩调节(CCM)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已显示疗效.临床上CCM信号通过类似于心脏起搏器的装置传到心脏,并经起搏电极与心脏联接,植入过程类似于双腔起搏器.研究表明对心衰的动物及患者长期应用CCM,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改善其左室整体功能,逆转心室重构,导致心肌细胞内肌浆网钙离子循环改善,进而提高其收缩性能.CCM治疗不仅安全,而且能显著提高合并左室收缩功能不良的心衰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但其疗效仍需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作者:安春生;严激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两者常并存,并互相促进对方的发生发展,并呈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逆转心衰患者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CRT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心衰合并房颤时,行CRT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关键是在房颤节律下CRT心室夺获问题.目前证据表明行房室结消融后行CRT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策略.

    作者:王景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