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廖德宁;陈金明;杜荣增;张家友;吴宗贵
目的 探讨稳定分离用于膜片钳实验的耐钙Spraque-Dawley大鼠心室肌细胞的方法.方法 在自制心脏灌流装置上,采用三步法行逆行主动脉灌流获得单个耐钙心肌细胞,以膜片钳全细胞方式记录离子流.结果 在分离过程中如整个心脏保持红润,则细胞数量在90%以上,耐钙细胞KB液中孵育后在70%左右;在分离过程中心脏局部保持红润部位的细胞数量在80%以上,耐钙细胞在60%左右,而苍白区细胞数量变异较大,但一般均在50%以下,且耐钙细胞较少;在分离过程中如整个心脏始终苍白,则细胞数量不仅低于30%,且几乎没有耐钙细胞.结论 在心肌细胞分离过程中如严格按照本文的介绍,能获得大量具有正常电生理特性的耐钙心肌细胞.
作者:王如兴;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1岁,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近期有晕厥发生,虽然心电图未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但为了预防心源性猝死仍然置入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来患者再次发生晕厥,ICD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除颤转复了窦性心律.
作者:程中伟;程康安;陈太波;高鹏;刘博江;方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例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坐骨神经痛患者,采用低中频电治疗.电极置于腰骶及一侧下肢.中频频率为2 KHz,低频为0.5~150 Hz,每日1次,每次20 min.2~3个疗程愈.结论:腰骶部以下,可能对心脏的影响较小.低中频电疗治疗心脏起搏器患者坐骨神经痛有可行性,但亦有风险.应注意掌握治疗的距离和剂量.
作者:赵力力;蒋进明;邓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76岁.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NPULSE E2D01起搏器.一周后患者常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体外程控随访时,发现起搏器电极导线阻抗持续性大幅升高,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经拧紧固定螺丝后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近期联合发布了2006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指南,该版指南是在2001年房颤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发表的大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而修订完成.
作者:董佳霖;刘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顿服西拉普利5mg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入选23例无合并症的AMI患者为西拉普利组,在其症状发生后2~4天测基础BRS一次,然后口服西拉普利5 mg,3 h后再测BRS.安慰剂组10例,入选条件相同,口服安慰剂,在同时间测定BRS,从而排除BRS自身的变化.结果 服用西拉普利5 mg 3 h后,BRS中位数值从3.769 ms/mmHg上升到5.247ms/mmHg(P<0.05),其中54%患者的BRS值上升大于0.5 ms/mmHg.对照组服药前后BRS无变化.结论 西拉普利可显著改善AMI患者早期的BRS.
作者:张潇伊;贾三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众所周知,Jackman心脏电生理中心是全球著名的几个心脏电生理中心之一.Jackman教授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率先发表了应用导管消融方法阻断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1]和应用导管消融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的两篇大样本文章,并分别描述了旁道电位与慢电位的特征及其在旁道消融与慢径消融中的意义.
作者:侯应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以多导睡眠仪(PSG)作对照,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AECG)的心率变异性(HRV)初筛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可行性.方法 对120例患者进行整夜(>7 h)PSG监测,同时同步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PSG结果分别作出有无SAHS的诊断,通过比较SAHS与非SAHS患者HRV的夜昼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法得出敏感指标及临界值,作为初筛标准.评价应用HRV初筛SAHS的可行性.结果 SAHS患者与非SAHS患者比较,SDNNi、LF、LF/HF的夜/昼差值有差异,用ROC法,得到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1,0.759,0.661,与Az=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取SDNNi夜/昼差值≥6.92为阈值,诊断的灵敏度73.9%、特异度59.4%;取LF夜/昼差值≥37.55为阈值,诊断的灵敏度78.4%、特异度68.7%;取LF/HF夜/昼差值≥-0.77为阈值,诊断的灵敏度56.8%、特异度81.2%.联合使用三项指标进行初筛,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结论 应用HRV可作为初筛SAHS的工具.
作者:佟光明;郭继鸿;张兆国;韩芳;李静;韩旭;张海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细胞L型钙电流显著下调;心房细胞肌质网调节钙释放的受体,罗纳丹受体2型表达降低,IP3受体包括Ⅰ型和Ⅱ型上调;心房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大量糖原堆积和细胞凋亡,从而影响心房细胞的兴奋性和Ca2+交替.对心房细胞钙调控的一些关键部位干预可能可以成为房颤的治疗靶点.
作者:赵志宏;王云龙;张海澄;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具有不同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流出道起搏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His束及His束旁是理想的心室生理性起搏,但操作较复杂.间隔上部及双部位起搏是否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立志;殷跃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采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分析22例Brugada综合征和11例正常人的心室晚电位(LP).结果 Brugada综合征Ⅰ型组LP阳性率比Bruada综合征Ⅱ型或Ⅲ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高,RMS40较对照小,LAS较对照大(P均<0.05).结论:Brugada综合征Ⅰ型患者晚电位阳性率很高.
作者:李卫华;黄峥嵘;黄从新;谢强;张丽娟;吴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帕金森氏病引起的肢体震颤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心房扑动样伪差,食管导联心电图不能排除伪差,将震颤侧肢体导联上移至肩部伪差消失,组织多普勒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王龙;许原;朱天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后需要防治的心律失常.术前使用具有β受体阻滞活性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可预防房颤的发生.对于心功能不全或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术后房颤而不急需电复律者可选择胺碘酮转复和维持;对没有心力衰竭者,可选胺碘酮、索他洛尔或伊布利特,亦可选择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对房颤心室率控制的一线用药是β受体阻滞剂,也可选择胺碘酮或地尔硫卓.对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一般选择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有心功能损害者,宜使用胺碘酮.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电复律;稳定者,药物复律首选胺碘酮,其次是利多卡因.
作者:李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I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早搏、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能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3例心动过速心肌病(TCM)患者均行电生理检查,在确定靶点后给予射频消融术(RFCA)均一次消融成功,术后症状好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减小,射血分数提高.提示RFCA术治疗TCM,安全、有效.
作者:祖建国;丁士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2例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室起搏中的应用及结果.方法 2例均因心脏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置入左室电极,其中1例为右室双部位(心尖部+流出道间隔)起搏3个月后无效的患者.全麻后气管插管,在左第4肋间腋前线处切口,进胸后切开心包,用缝线将心外膜电极固定于左室侧后下壁,通过皮瓣下隧道把左室电极送入囊袋并与脉冲发生起搏器左室孔相联.结果 2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后左室同步性明显好转,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结论 心外膜导线在CRT左室起搏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短期随访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宿燕岗;王蔚;刘少稳;赵强;夏利民;柏瑾;许德民;朱丹;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 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 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 mV vs 9.28±3.34 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 min vs 12.85±5.82 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 次 vs 1.62±0.77 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 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作者:樊济海;巢胜吾;顾秀莲;王玲;潘瑞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手段,但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有20%~30%患者对此无反应,影响因素主要有病例选择、左室电极置入位置以及起搏器参数设置.采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检出心室不同步作为QRS波时限标准的一种良好补充用于病例选择有望提高CRT的反应率.在超声指导下选择理想的左室电极位置以及设置佳房室间期及室间间期,可实现大程度的心脏再同步化,优化血流动力学.
作者:蔡彬妮;黄卫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发现心肌细胞上存在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在调节心肌细胞复极化方面起重要作用,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高度可能的靶位点.
作者:张薇薇;杨新春;刘泰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分析10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5例与口服华法令,1例与服用阿司匹林停药不科学有关,另4例与血小板减少、低蛋白血症有关;4例术中预留封闭式负压引流管术后无囊袋血肿形成,另6例术后出现囊袋血肿.结论:术中预留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可避免术后囊袋血肿形成.
作者:梁梅;郝应禄;李晓霞;潘云席;李燕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