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妇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柯忠妹;董新珍

关键词:中医妇科学, 研究, 发展概况, 展望
摘要:文章对近20年来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对中医妇科学在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新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中医妇科学在人才培养和建设等方面的措施与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介绍,对中医妇科学在中医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医药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2015年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浙江省新华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法:从2015年1月~12月每月对门急诊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对抽取的进行点评,对不合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机抽取2015年门急诊抗菌药物50966,不合理处方5168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10.14%,不合理主要为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开具抗菌药物;无抗生素应用指征或指征不明确;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配伍禁忌;用法用量不适宜;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结论:门急诊抗菌药物仍存在一些不合理应用的情况,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合格率,降低耐药性.

    作者:徐丽燕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文章对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理论的概念、原理及步骤进行阐述,在结合国内护理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理论的应用,旨在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作者:石芬芬;许慧慧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基于德育视角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与思考

    文章从德育视角,对中医专业医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德育实践为主线,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医学人文实践、科普志愿服务活动、职业规划及科创活动、本科生德育导师制五方面措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作者:曾雪萍;沈宇弘;郝微微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论中医推拿与现代康复

    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康复和运动康复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功能恢复,作为传统康复的重要手段,中医推拿按摩也被视为功能恢复的重要内容,所以应该重视功能评定.中医推拿在中医治疗理念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疾病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康复理论主要强调采取更为高效、便捷的措施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确保患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康复.中医推拿在长期的实践中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将其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势必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余伟;吴广州;凌通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预见性护理对病房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模式对病房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以绍兴第二医院肛肠外科病房收治的1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作试验组与对照组,各8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则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结果:试验组的医德医风、护理管理、护理操作、工作效率四个方面的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54%(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肛肠外科的病房护理质量有明显促进作用,也能令患者更满意,是一种可行的护理模式.

    作者:章新花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与建议

    目的:探讨分析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利用提供建议.方法:从2014年4月~2015年7月,选取浙江省青春医院普外科手术患者的159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普外科手术治疗的159例患者中Ⅰ类切口应用抗菌药物占比18.24%、Ⅱ类切口应用抗菌药物占比80.50%、Ⅲ类切口应用抗菌药物占比1.26%,还包括各类切口患者的住院时间、用药时间与用药方法等;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其中以奥硝唑氯化钠、依替米星、他挫巴坦等药物为主;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时间的发生率为21.38%,其中用药选择不当占比8.82%、时间不合理占比52.94%、药物剂量与方法不正确占比14.71%、术后用药治疗时间长占比20.59%.结论: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易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制订安全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法则,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在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王吉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科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429患儿按入院时间分为两组,2015年1~6月就诊患儿为对照组(212例),2015年7~12月就诊患儿为观察组(2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科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作者:朱琦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首次透析负责制对血液净化中心护理执行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首次透析负责制对血液净化中心护理人员执行力的影响.方法: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于2013年12月通过制定首次透析负责制相关内容、流程、管理制度及教育培训制度,开始实施首次透析负责制管理方法.比较分析该制度实施前后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舒适度、患者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首次透析负责制实施后,维持透析患者在透析舒适度、依从性、满意度方面,较该制度实施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透析充分性中尿素清除指数、蛋白分解率、血压、血清白蛋白,与制度实施前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首次透析负责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执行力,提高了维持透析患者的依从性、舒适性及透析充分性,从而提高了透析患者满意度.

    作者:包美华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新医改形势下中医院要重点强化中医、管理、团队文化建设

    面对新医改,应对中医院原有文化进行调整、充实、强化,应重点强化中医文化、管理文化、团队文化.

    作者:李建军;李昀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全程健康教育在内分泌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

    目的:探讨在内分泌科临床护理中,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护理管理的意义,为开展临床患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年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7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予以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护理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会芳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品管圈活动在呼吸内科护患沟通中的实施效果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呼吸内科护患沟通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在呼吸内科成立“品管圈”小组,评定活动主题,针对目前护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增强护患沟通的措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应用品管圈活动可有效加强护患沟通,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呼吸内科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

    作者:李广钦;任中贤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细节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究细节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2014年全年仍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方案,依赖于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的自我管理意识,2015年起实施细节护理管理,贯彻细节思维方法,找出护理管理中存在的细节根源,分析并解决临床问题,建立以细节思维管理为中心的新型管理制度并落实,进一步规范护理流程,比较实施前后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情况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在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后,消化内科总体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从(86.7±6.7)分提高到了(95.4±2.9)分(P<0.05);实施细节护理管理后,消化内科护理风险事件从1.3%降到了0.2%(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9.4%,显著高于实施前的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细节护理管理方案用于消化内科,能够有效的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嵇艳艳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PBL背景下的中医院短期涉外培训FOCUS策略分析——以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为例

    随着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逐步开展,短期涉外培训市场需求日趋增长.中医院在中医药行业中也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涉外培训业务.西苑医院通过总结多年短期涉外培训经验,结合“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使用,总结出了培训的核心课程,并进一步形成了FOCUS培训策略,有力推动了医院培训业务的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徐峰;夏海萍;唐旭东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中医全科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建设初探

    中医全科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快推进中医全科人才培养的综合改革,促进中医教育更好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认为通过制定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建专业课程体系、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建设措施,一定可以将中医全科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顺利进行,培养高质量的中医全科人才.

    作者:常学辉;张良芝;丁虹;杜凤丽;孟毅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PICC规范管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实施

    目的:探讨制定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有效避免PICC穿刺及治疗期间各种护理风险的发生,终达到保证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安全的目的.方法:制定完整的PICC导管留置操作流程,严格进行该项操作治疗的护理人员必须持证工作,并在置管完成后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后续的护理工作及资料管理工作.结果:有效降低了PICC穿刺之后的过程中并发症,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避免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严格的规范化操作及认真的资料管理,可以有效避免PICC穿刺及治疗过程中的风险.

    作者:芮最红;沈红燕;季凤英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个性化护理模式对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作用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对改善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作用,为更好开展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使用个性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疾病治疗的信心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琳琳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新护士一对一岗前规范化培训在血透室中的实施效果

    目的:探讨新护士一对一岗前规范化培训在血透室的开展效果.方法:通过对2013年9月~2015年12月在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血透室培训18名护士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护士应用一对一岗前规范化培训,对照组护士应用传统培训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护士的理论考核、操作成绩、综合成绩和培训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士理论考核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考核成绩及护士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血透室新护士,采用一对一岗前规范化培训,可提高护士综合考核成绩,提高护士各项技能及培训满意度,缩短独立工作时间.

    作者:裘余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医院住院医疗欠费现状与对策

    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承担一定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也是医院的义务,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患者.医院持续有序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稳定的医疗收入,而医疗欠费的不断发生和扩大,是造成医院财务困难和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并给医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是对社会公共医疗资源的一种损耗.在医疗欠费中又以住院医疗欠费为严重.为此,医院必须严格控制住院医疗欠费的发生,尽可能防止坏账、死账,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作者:林素珍;陈雯雯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血透患者交接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与预防对策

    目的:探究血透患者交接流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探讨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管理对策,提高患者交接班的安全.方法:选取浙江省金华文荣医院2014年4~10月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这些患者交接流程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面细致分析,并以此制定有效的预防对策.2014年11月~2015年4月实施预防对策,选取该段时间内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实施预防对策前后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血透患者交接流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管理对策,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消除或减少不安全因素,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于确保血透患者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朱艳茹;张亚珍 刊期: 2016年第18期

  • 血液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情况的分析与干预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血液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制定相应干预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调查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感染部位、病原菌,采取干预管理措施.结果:68例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61.8%.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糖尿病、免疫抑制剂及激素使用、免疫受损及WBC<1.5×109/L、放化疗、恶性肿瘤及其他,分别占4.8%、7.1%、9.5%、14.3%、19.0%、21.4%、21.4%和2.4%.院内感染部位包括泌尿道、皮肤软组织、胃肠道、上呼吸道、败血症、下呼吸道及其他,分别占2.4%、9.5%、16.7%、19.0%、21.4%、26.2%和4.8%. 42例院内感染患者全部送检,阳性菌检出率90.5%,院内感染病原菌包括革兰阳性菌、真菌、革兰阴性菌,分别占18.4%、15.8%和65.8%.结论:血液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危险因素特殊,感染部位较多,感染病原菌复杂多样,实施有效干预管理对策,有利于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永仙;沈红燕;黄东梅;季丽 刊期: 2016年第18期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