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桂斌;张存泰;刘念;卜军
为研究曲美他嗪(TMZ)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将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另设正常人20例作正常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测量QTd,并观察服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及服药4周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显示AMI患者的QTd较正常人明显增大,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增大,用药4周后QTd均明显减小,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小的更为显著;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均降低,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AMI患者早期服用TMZ治疗可改善心肌缺血,是治疗AMI的良好辅助用药.
作者:祖秀光;崔炜;都军;刘凡;郝玉明;张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分析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心房电生理特性,探讨心房内传导时间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56例典型房扑患者,其中19例有器质性心脏病,16例在消融前有房颤发作.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的电生理检查及标测,记录消融前后心房的电生理参数.根据消融术后随访是否有房颤的发生分为两组进行分析.结果:56例房扑患者全部消融成功, 随访14±12 (6~60)个月,中位数14个月.消融术后15例有房颤发作,其中3例进展为慢性房颤.15例有房颤发作患者的年龄较无房颤发作的患者大(57.1±13.6岁vs 42.3±11.2岁, P<0.05),消融术前和术后的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延长(分别为98.4±17.1 ms vs 67.8±16.5 ms; 93.1±18.4 ms vs 70.2±19.7 ms; 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消融前有房颤发作的病史(危险比2.3, 95%CI 1.425~4.632, P=0.02)和窦性心律下高右房至冠状窦的传导时间超过90 ms(危险比1.7, 95%CI 1.215~3.758, P=0.03)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患者心房内传导延迟,并且房内传导延迟是预测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电生理指标.
作者:汤建民;张彦周;邱春光;董建增;袁义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女性,76岁,因阵发性胸闷、脉搏慢3年,加重1周.心电图检查示Ⅲ度房室阻滞(AVB)收治入院.于入院后第6天置入DDD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3 h患者出现大汗、气促、端坐呼吸,心率达120次/分,诊断为急性左室心力衰竭,经积极抢救(强心利尿,扩血管)2 h后症状基本控制.同时程控起搏上限频率120到90次/分.心力衰竭稳定后口服小剂量Betaloc,观察2周后病情稳定出院.提示完全性AVB的老年患者,置入DDD起搏后,心率不能过快,严重者可以发生急性左室心力衰竭.
作者:陆秋芬;刘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窦房结的结构和功能十分复杂,其组织结构为非均一性、并且中心和周围细胞形态及电生理特性有很大差异.本文阐述了窦房结的组织结构、电耦极子、传导速度、空间常数、动作电位激动顺序;窦房结细胞外电位、起搏点迁移、细胞的电学非均一性、各种离子电流以及模型与假说.
作者:郭赤;丁世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可以在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自动放电除颤,拯救患者生命,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方法.18年前,当ICD尚未被广泛应用时,就有很多人在使用家用除颤器了.从那时起,院外非专业人士除颤变得十分普遍,在公共场所和客机上都有用于急救的体外自动除颤器[1,].目前,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可穿戴式除颤器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作者:华伟;张新;牛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探讨高龄患者小剂量胺碘酮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胺碘酮600,400,200mg,各服2周,以后100 mg维持量;B组 600,400,200,100 mg,各服1周,以后50 mg维持量.结果:A、B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80%,A组有6例、B组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低剂量胺碘酮治疗高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潘庆敏;屈红;刘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 概念QT间期指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代表了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是心室电兴奋过程的标志.QT间期受心率影响大,生理状态下,心率快时QT间期短,心率慢时QT间期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44~0.32 s,即440~320 ms.影响心室电兴奋过程的各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均可引起QT间期缩短.短QT指QT间期短于正常范围.按有无明确原因,可分为继发性短QT和特发性短QT.前者指短QT有明确的原因,如发热、低氧血症、低血钾、高血钙、交感神经兴奋等,后者指通过祥尽的检查未能发现短QT的原因者.
作者:郭成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研究冷冻导管消融对于窦房结功能和电生理的作用.健康杂种犬10只,雌雄不拘.采用冷冻消融的方法消融窦房结,其中3只犬行心内膜的窦房结冷冻消融,采用低温度-75℃×4 min;其余7只为心外膜直视下冷冻导管消融,分别采用-25℃、-50℃、-75℃的能量消融4 min.结果:心内膜窦房结冷冻消融,虽然反复调整大头位置及多次尝试(5~10次),停止发放低温之后窦性心律均迅速恢复,成功率为0.心外膜直视冷冻消融窦房结(高位右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域,偏于界嵴处),-25℃的能量对窦性心率(HR)、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及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均无显著改变.而-50℃的能量可明显减慢HR,延长SNRT,尤以cSNRT的延长更为显著(P<0.01),-50℃×1 min造成的窦房结损伤是可逆的.-75℃能量发放4 min,7只犬窦性心律变为窦性静止心律(7/8只,87.5%).结论:心外膜直视下冷冻消融,-50℃×1 min可造成窦房结可逆性损伤,而-75℃×4 min可以造成窦房结不可逆性的损伤.
作者:汪芳;冯金芝;陈岗;孟伟栋;庄文燕;薛吉祥;孙宝贵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观察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作用,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扩张型心肌病组、卡维地洛组和正常对照组.阿霉素静脉注射8周造成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卡维地洛组给予口服卡维地洛8周进行干预.在体用非程序刺激方法测定三组家兔心室颤动阈值(VFT),离体测定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MAPD90)、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扩张型心肌病组VFT明显降低(P<0.001),三层心肌细胞MAPD90均明显延长(P<0.001),中层心肌细胞较心外膜、心内膜下心肌细胞延长更为显著(P<0.05).而卡维地洛组心外膜、心内膜MAPD90较扩张型心肌病组延长(P<0.05),但中层心肌MAPD90较扩张型心肌病组延长无明显差异(P>0.05).与扩张型心肌病组相比,卡维地洛组TDR明显减小.结论:卡维地洛能降低扩张型心肌病的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故能降低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作者:易桂斌;张存泰;刘念;卜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观察短阵(10 min)快速刺激肺静脉对肺静脉有效不应期(PV-ERP)及经肺静脉诱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20条成年杂种开胸犬在左上肺静脉根部血管外膜处放置自制环状电极,双极针状刺激电极固定在肺静脉远端血管外表面.测量基础状态下起搏周长(PCL)分别为300,400 ms时PV-ERP.于肺静脉远端以1∶1起搏肺静脉的快频率刺激肺静脉10 min.分别于刺激终止即刻、5 min、10 min重复测量PV-ERP.完成以上试验后观察短阵10 min快速刺激肺静脉对经肺静脉诱发房颤的影响.采用S1S1快速刺激S1S2程序刺激肺静脉的方法诱发房颤.结果:PV-ERP及其频率适应性在短阵刺激后即刻,5 min时与刺激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10 min时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短阵快速刺激后房颤诱发率增加(55% vs 20%,P<0.05),房颤持续时间延长(24.6 min vs 4.1 min,P<0.05).结论:短阵快速刺激肺静脉可以导致肺静脉发生急性电重构,急性电重构后经肺静脉更易诱发房颤且房颤持续时间更长.
作者:卢延生;郑强荪;洪昌明;刘雄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2001年8月到200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3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中,107例行经验性肺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术中只要所标测静脉的肌袖电位明确且与心房之间存在传导关系,以及标测和消融电极导管到位不困难,则行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消融静脉电隔离.术后不用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症状缓解且无房颤的心电图证据判定为手术成功.结果:107例房颤患者中105例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98%),平均每人行3.3±0.8根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共隔离静脉352根.21例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20%),3例进行了第3次手术,平均每人共完成1.2±0.5次静脉电隔离术.82例(78%,82/105)手术成功的患者随访13±8个月,6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及房颤复发的证据(80%).结论:射频消融电隔离3根以上心脏大静脉可以预防约4/5患者房颤的复发,但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手术.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高连君;夏云龙;李世军;尹晓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肌缺血预适应(MIPC)的发生机制目前不十分明了,其发生可有多种触发因素和多种途径.目前研究认为自主神经能介导预适应的发生,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缺血预适应又能影响自主神经末梢递质释放,从而影响心肌的神经调控和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而自主神经与缺血预适应相互作用需要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的参与.
作者:郭凯;黄从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观察不同生理性起搏方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60例患者因病窦综合征而置入DDD起搏器,随机通过程控分为AAI(R)与DDDS(R)起搏组各30例,并观察6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左房直径、左室收缩、舒张末期直径、左室短轴缩短分数的改变.随访结束时,AAI(R)组所有指标起搏前后未见明显变化,DDDS(R)组除左室舒张末期直径没变化外,其余指标均改变.结论:AAI起搏更接近生理性,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
作者:赵福海;韩明华;赵玲;李淑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德国慕尼黑市召开的欧洲心脏学会2004年年会和11月7~10日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召开的美国心脏学会2004年年会已呈现:发展的走向已清晰可认.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研究卡维地洛(Car)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室梗死边缘带有效不应期(ERP)及钠电流(INa )的影响.家兔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OMI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Car组:手术同OMI组,并于手术前开始服用Car 0.33 mg·kg-1·d-1;假手术(Sham)组: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各组动物均喂养3月.整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下记录边缘带的ERP.应用双酶法分离左心室梗死边缘带(IBZ)的心肌细胞.利用膜片钳记录在电压钳模式的INa .结果:OMI组ERP较Sham组显著延长(216.9±4.6 ms vs 160.0±3.8 ms,P<0.01), Car组ERP为 179.2±9.7 ms,较OMI组明显缩短.OMI组IBZ存活心肌细胞的INa的密度较Sham组显著性降低,动力学研究显示,INa半失活电压曲线V1/2 移向更负,其恢复时间常数值延长,从而导致INa 恢复减慢;而Car组心肌细胞的INa的密度较OMI组明显增大,P<0.05 ,INa稳态失活曲线和恢复曲线与Sham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卡维地洛可以抑制OMI后心室肌ERP延长,并使INa密度增大.此可能是该药减少O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的机制之一.
作者:牛惠燕;刘念;李泱;卜军;周强;阮燕菲;张存泰;陆再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房颤动(AF)使心房发生结构重构,主要表现为心房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溶解和细胞凋亡等,在促进AF发作和持续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发现,AF时心房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是引起心房肌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溶解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AF心房结构重构关系密切.
作者:李悦;李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观察静脉、口服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48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推注之后以1 mg/min静脉维持6 h,改为0.5 mg/min静脉点滴24~48 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 200 mg,第二天为600 mg,3天后改为200 mg/d维持.结果:24 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作者:郭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