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杰;曹淑芹
作者:向晋涛;孙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间位性室性早搏者,紧随间位性室性早搏后出现的窦性心搏皆呈现不同程度的QRS波形态正常化.考虑其QRS波形态正常化,系发生室内差异传导,从而使左、右束支激动时间差异减小或基本一致而引起.
作者:李兴杰;曹淑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道1例室性早搏诱发的房室结室房传导双径路现象,并分析其两种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及原因.
作者:包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2岁,既往无肝肾及出血病史.4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4年来每日口服华法令2.5~3 mg,凝血酶原时间(PT)保持25 s左右,无出血现象.因心房颤动口服胺碘酮0.2,每日2次后,出现出血现象,经调整两药用量,PT恢复正常,出血症状消失.提示华法令和胺碘酮合用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王湛;安丽敏;吴晓辉;王兴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人类冠状窦(CS)系统是心脏静脉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Bing等[1]1947年开始了对经CS冠状血流的研究.近来,CS又成为许多心脏疾病诊断、治疗的通道和标志,如逆行灌注治疗冠状动脉血栓、逆行灌注心脏造影、心脏超声诊断心肌血流时减声微泡的注入、心律失常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的插入、经CS心外膜起搏电极的置入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CS解剖结构的变异不仅是一部分需经CS逆行灌注治疗心肌缺血病人介入途径操作失败的原因,也是与CS解剖结构相关的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失败的根基.因此对CS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笔者综述近年来对CS解剖、生理、影象以及临床的研究进展.
作者:侯月梅;马依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58年第一台永久全埋藏式起搏器置入人体.此后,起搏器设计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其临床应用范围得到了迅速拓展.目前已成为多种心脏病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1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随着起搏器功能的不断增多,现已经过了固律型、按需型、生理型三个时代.近几年,起搏器已跨入了第四个时代——自动化型起搏器(表1).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具有自动阈值夺获(auto-capture)的起搏器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起搏器,其大优点是在不增加起搏器体积、重量及电池容量的基础上延长了起搏器的使用寿命.这类起搏器早由美国Paceseter公司研制,并应用于临床.之后,美国Medtronic公司相继推出Kappa系列,此类起搏器不但具有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而且还配有感知保障系统.此外,Kappa 700型起搏器还有自动模式转换、AV间期搜索及抗神经介导性晕厥等功能.本文就其主要的自动阈值管理及感知保障功能做一较全面的阐述.
作者:杨杰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评价小剂量东莨菪碱(3 ug/kg)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自主神经的影响.18条犬被制成AMI模型并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心率变异研究.结果小剂量东莨菪碱有拟迷走作用,可明显改善自主神经指标.
作者:杨汉东;陆再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道3例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致迟发性心脏副作用,包括窦性停搏1例,血压下降2例.此提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发生严重副作用有时会较迟,可在用药后20~40 min之间发生,即使在较低静脉点滴时也会发生,对于有普罗帕酮敏感迹象的病例,应尽量避免应用.
作者:肖蕴陟;崔俊玉;杨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胡丹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调查预激综合征及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病情况.采用随机整体抽样对31 299例自然人群用心电图进行预激综合征及SVT的检查,对确诊者及可疑者314例用食管心脏调搏法作心脏电生理检查.预激综合征自然患病率是4.536‰,预激综合征中84例有自发或诱发的SVT,占预激综合征的(84/142)59.15%.155例SVT中房室折返71例占45.8%,结间旁道折返11例占7.09%,房室结双径56例占36.12%.预激综合征与SVT发作关系非常密切.房室折返、房室结双径是SVT发作的主要折返形式,共127例占81.9%.
作者:王敏武;张永祥;温子让;崔毅华;王佩红;岳成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临床上常有多年反复晕厥发作的病人,经过数家医院频繁就诊,历经多次动态心电图、直立倾斜试验乃至有创心内电生理检查,仍诊断不明.对于这类病人,或心律失常呈短阵发作及症状短暂的病人,置入性心电记录器(Insertable Loop Recorder, ILR)对其病因的诊断率高,提高了有显著症状的心律失常事件的诊断率.ILR在欧美国家的临床应用已经开始,目前发展为具有感知功能的第二代ILR,但在国内尚无这方面的尝试.结合本院首例ILR(Reveal Plus 9526,Medtronic)的置入体会,笔者重点介绍ILR的置入方法.
作者:张海澄;郭继鸿;许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全细胞钳制技术对犬右室心外膜下(epi)细胞、中层(M)细胞和心内膜下(endo)细胞复极1期瞬间外向钾电流(Ito1)的强度、密度和动力学过程进行系统定量研究,以期从复极1期主要离子流的角度,探讨右室复极1期跨越室壁的电异质性.结果发现:犬右室epi细胞和M细胞存在强大的Ito1离子流,在刺激频率为0.2 Hz、37 ℃和去极化试验电压为+70 mV时,epi细胞和M细胞峰值Ito1离子流的强度分别为4 650±1 760,3 620±1 880 pA,其激活和失活动力学过程符合Boltzmann分布.与epi细胞和M细胞相比,endo细胞Ito1离子流微小,同样条件下其平均峰值Ito1离子流仅为480±130 pA.表明在右室跨越室壁的三层细胞间,特别是epi细胞与endo细胞之间、M细胞与endo细胞之间,复极1期存在明显的Ito1离子流强度差异和强大的Ito1离子流梯度,此为右室电异质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它可能是Brugada综合征等疾病所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离子基础之一.
作者:周鹏;胡大一;杨新春;李翠兰;刘秀兰;崔亮;李洁;杨舒玲;刘佳梅;王立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QTd)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程度和范围的关系.分析138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病例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观察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冠状动脉病变对QT指标的影响.结果:无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QTd为42.0±18.24 ms,单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的QTd分别为48.42±17.11,59.15±22.75 ms,P均<0.05;轻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的QTd分别为48.67±20.45,58.12±21.61 ms,P均<0.05.结论:QTd延长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并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作者:袁沃亮;王景峰;聂如琼;韦育林;张燕;周淑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探讨高压氧对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心肌缺血病人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前瞻性地分析了38例安装心脏起搏器伴心肌缺血的病人高压氧治疗前后起搏阈值、心电图、血压及一氧化氮(NO)、心钠素(ANP)、血管紧张素Ⅱ(AT-Ⅱ)的变化.结果:高压氧治疗后,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改善,总有效率为92.1%;起搏阈值电压显著降低(1.62±0.68 vs 1.91±0.61 V,P<0.01)、脉宽显著变窄(0.25±0.12 vs 0.29±0.10 ms,P<0.01);NO由治疗前57.89±60.82 μmol/L提高到治疗后63.87±48.07 μmol/L(P<0.01);ANP、AT-Ⅱ起搏后显著降低(分别为179.95±52.29 vs 186.37±54.11 pg/ml,P<0.01;312.37±67.84 vs 331.71±75.44 pg/ml,P<0.05),血压下降(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心肌缺氧,降低起搏阈值.
作者:陈跃光;钱剑安;朱根法;顾锡华;邱潮林;陈玉华;周军;张峻峰;周静;徐茫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观察InSync 804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8例DCM伴CHF患者,男7例、女1例.其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6例,左前分支阻滞、右室起搏后宽QRS波(>0.20 s)各1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2187电极起搏左室,右房电极和左、右室电极分别与InSync 8040起搏器A、V1、V2孔相连接.术后起搏阈值3.75±0.6(3.0~5.0)V.患者CHF的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胸比例较术前均有改善(分别为66.1±6.93 mm vs 72.5±8.1 mm、0.374±0.031 vs 0.281±0.053、19.8%±2.2% vs 12.2%±2.7%、0.59±0.4 vs 0.64±0.20;P均<0.05).结论:初步临床应用表明,以InSync 8040起搏器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作者:王如兴;郭涛;王松丽;赵玲;韩明华;刘中梅;肖践明;李淑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比较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和双室(BiV)同步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右室心尖部(RVA)、右室流出道(RVOT)、左室基底部(LVB)起搏相比较,明确双部位起搏是否优于单部位起搏.15例患者中病窦综合征8例、Ⅲ度房室阻滞7例.分别行RVA、RVOT、LVB、RV-Bi、BiV起搏(VVI,60~90次/分),测定心输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和QRS波时限(QRSd).结果:①与RVA起搏相比,RVOT、LVB、RV-Bi、BiV起搏CI分别增加了7.5%、11.3%、15.5%和17.2%,PCWP分别降低了14.9%、10.3%、21.7%和20.0%(P均<0.01).②RV-Bi、BiV起搏较RVOT、LVB起搏的CO、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③RV-Bi与BiV起搏、RVOT与LVB起搏之间CO、CI和PCWP无显著差异.④RVOT、RV-Bi、BiV起搏的QRSd(分别为128±11,111±16,103±13 ms)较RVA起搏(146±18 ms)时显著缩短(P≤0.001),而LVB起搏(142±15 ms)与RVOT、RVA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RV-Bi起搏和BiV同步起搏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d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
作者:朱参战;崔长琮;张全发;薛小临;傅文;刘维维;刘引会;徐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道1例心脏血管肉瘤伴房室阻滞(AVB).男性,43岁,多次因头昏、心悸而就诊,ECG检查示AVB逐渐由Ⅰ度演变至Ⅲ度.安装起搏器3周后出现发热,抗炎治疗无效,超声心动图发现右房肿块,开胸探查明确诊断为心脏血管肉瘤.结论:AVB病例若发现右房肿块需考虑心脏恶性肿瘤的可能.
作者:李京波;魏盟;金立仁;张昀昀;金惠根;张卫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分析了1例具有双向性传导的房室结内双径路伴逆向慢径路文氏现象的心电图表现,阐述了顺向性、逆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的诊断线索.
作者:何方田;贾全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心室肌细胞存在电异质性,电异质性与一些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笔者论述了心室壁中间层(M)细胞的解剖学基础、电生理特性及离子流特点,并从这些特性上阐述了M细胞与心电图上早期后除极以及长QT综合征的内在联系,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
作者:向小峰;唐其柱;胡佑伦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