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田;贾全林
报道1例心脏血管肉瘤伴房室阻滞(AVB).男性,43岁,多次因头昏、心悸而就诊,ECG检查示AVB逐渐由Ⅰ度演变至Ⅲ度.安装起搏器3周后出现发热,抗炎治疗无效,超声心动图发现右房肿块,开胸探查明确诊断为心脏血管肉瘤.结论:AVB病例若发现右房肿块需考虑心脏恶性肿瘤的可能.
作者:李京波;魏盟;金立仁;张昀昀;金惠根;张卫信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例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NYHA Ⅳ级)患者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波时限0.20 s).经心衰的标准治疗疗效不佳,置入InSync三腔起搏器治疗,1周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波时限0.12 s、射血分数值提高.提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三腔起搏治疗顽固心衰近期疗效较好.
作者:张灵;杨成悌;赵锋;郭雪娅;常鹏;张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心绞痛类型与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关系.测定34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NO、SOD和MDA含量,18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者NO、SOD含量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增高.结论:NO合成减少影响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杜作义;徐新;黄幸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介绍采用创伤少的经皮穿刺方法纠正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与起搏电极连接松脱.在X线透视观察下,经皮肤穿刺点插入起搏器专用起子,旋动起搏器固定螺丝,纠正1例起搏器与导线连接松脱.
作者:屈百鸣;俞坚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道3例静脉应用普罗帕酮致迟发性心脏副作用,包括窦性停搏1例,血压下降2例.此提示静脉注射普罗帕酮发生严重副作用有时会较迟,可在用药后20~40 min之间发生,即使在较低静脉点滴时也会发生,对于有普罗帕酮敏感迹象的病例,应尽量避免应用.
作者:肖蕴陟;崔俊玉;杨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观察InSync 804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8例DCM伴CHF患者,男7例、女1例.其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6例,左前分支阻滞、右室起搏后宽QRS波(>0.20 s)各1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2187电极起搏左室,右房电极和左、右室电极分别与InSync 8040起搏器A、V1、V2孔相连接.术后起搏阈值3.75±0.6(3.0~5.0)V.患者CHF的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胸比例较术前均有改善(分别为66.1±6.93 mm vs 72.5±8.1 mm、0.374±0.031 vs 0.281±0.053、19.8%±2.2% vs 12.2%±2.7%、0.59±0.4 vs 0.64±0.20;P均<0.05).结论:初步临床应用表明,以InSync 8040起搏器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作者:王如兴;郭涛;王松丽;赵玲;韩明华;刘中梅;肖践明;李淑敏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缺血预适应作为心脏内源性的保护机理之一涉及细胞内多种复杂的变化.其中细胞Ca2+在缺血预处理期间短暂轻度升高或以启动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改变细胞内各种Ca2+的转运,减轻缺血再灌注期细胞内Ca2+的升高,产生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在缺血预适应期及缺血再灌注期,细胞内Ca2+的变化涉及细胞膜L-Ca2+型通道、细胞内肌浆网、线粒体及细胞膜Na+/Ca2+交换等方面的变化.
作者:尹力;李广平;陈元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2岁,既往无肝肾及出血病史.4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4年来每日口服华法令2.5~3 mg,凝血酶原时间(PT)保持25 s左右,无出血现象.因心房颤动口服胺碘酮0.2,每日2次后,出现出血现象,经调整两药用量,PT恢复正常,出血症状消失.提示华法令和胺碘酮合用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王湛;安丽敏;吴晓辉;王兴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行左室起搏的可行性和牢固性.选用10个新鲜猪心,用3种形态的普通电极导线(4翼、2翼和无翼)分别插入右室心尖部、心大静脉、左室后静脉和心中静脉,测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深度、阻抗和拔出力量.右室心尖部作为对照组,仅测阻抗和拔出力量.结果:三种普通电极导线都能成功地送入心脏静脉.三种电极导线在同一心脏静脉进入深度之间无差异(P>0.05),在不同心脏静脉进入深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电极导线在所有心脏静脉的拔出力量都大于右室心尖部(P<0.05).三种电极导线在同一心脏静脉拔出力量之间无差异(P>0.05);4翼、2翼电极导线在不同心脏静脉拔出力量之间也无差异(P>0.05),而无翼电极导线有差异(P=0.04).电极导线进入心脏静脉深度与拔出力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48,P<0.001).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阻抗为635±323 Ω.结论:三种普通心室电极导线都可以送入心脏静脉远端,都较牢固.
作者:汪爱虎;孙宝贵;庄亚纯;庄文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58年第一台永久全埋藏式起搏器置入人体.此后,起搏器设计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其临床应用范围得到了迅速拓展.目前已成为多种心脏病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1 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随着起搏器功能的不断增多,现已经过了固律型、按需型、生理型三个时代.近几年,起搏器已跨入了第四个时代——自动化型起搏器(表1).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与典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对比,研究在整体条件下阿魏酸钠对家兔心室肌电生理特性频率依赖性的影响.16只家兔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与胺碘酮组,应用单相动作电位(MAP)技术和心脏电刺激方法测定电生理参数,比较用药前后、窦性心律及不同起搏频率下心室肌有效不应期(ERP)、MAP复极90%时程(MAPD90)的变化.胺碘酮用药后15 min,在窦律及180,200,220次/分起搏频率下,MAPD90的变化率分别为51.52±13.99,52.35±14.50,56.19±14.63,57.15±16.66(%),ERP的变化率分别为56.34±15.66,60.32±17.01,61.24±15.54,61.02±14.03(%);阿魏酸钠用药后25 min,在窦律及250,270,290次/分起搏频率下,MAPD90的变化率分别为18.53±3.78,15.71±4.41,18.00±6.12,20.48±5.62(%),ERP的变化率分别为18.25±4.67,19.76±3.64,21.31±4.18,19.25±4.38(%).结果表明:阿魏酸钠与胺碘酮作用相似,用药后不同起搏频率与窦律时的ERP、MAPD90变化率及ERP/MAPD90比值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整体条件下,阿魏酸钠延长心肌复极无逆频率依赖性.
作者:周彤;曾秋棠;张桂清;刘锦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探讨肺静脉在犬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13条,通过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制备持续性房颤模型.将12对心外膜电极分别缝于犬的左、右房游离壁和肺静脉等部位.心外膜标测犬自发持续性房颤(>15 min)的起源部位及自发和诱发的持续性房颤发作过程中心房不同部位的房颤波周长(AFCL),比较电学隔离肺静脉前、后持续性房颤的诱发率.10只犬完成实验.总计记录到3次自发出现的持续性房颤,心外膜标测显示其均起源于肺静脉.持续性房颤维持过程中心房的AFCL呈梯度分布:右房游离壁>左房游离壁>肺静脉.电学隔离肺静脉后持续性房颤的诱发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肺静脉是犬持续快速心房起搏模型持续性房颤发作的关键部位.
作者:刘兴鹏;马长生;曹林生;张晓;魏毅东;周玉杰;刁鸿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道1例室性早搏诱发的房室结室房传导双径路现象,并分析其两种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及原因.
作者:包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应用全细胞钳制技术对犬右室心外膜下(epi)细胞、中层(M)细胞和心内膜下(endo)细胞复极1期瞬间外向钾电流(Ito1)的强度、密度和动力学过程进行系统定量研究,以期从复极1期主要离子流的角度,探讨右室复极1期跨越室壁的电异质性.结果发现:犬右室epi细胞和M细胞存在强大的Ito1离子流,在刺激频率为0.2 Hz、37 ℃和去极化试验电压为+70 mV时,epi细胞和M细胞峰值Ito1离子流的强度分别为4 650±1 760,3 620±1 880 pA,其激活和失活动力学过程符合Boltzmann分布.与epi细胞和M细胞相比,endo细胞Ito1离子流微小,同样条件下其平均峰值Ito1离子流仅为480±130 pA.表明在右室跨越室壁的三层细胞间,特别是epi细胞与endo细胞之间、M细胞与endo细胞之间,复极1期存在明显的Ito1离子流强度差异和强大的Ito1离子流梯度,此为右室电异质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它可能是Brugada综合征等疾病所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离子基础之一.
作者:周鹏;胡大一;杨新春;李翠兰;刘秀兰;崔亮;李洁;杨舒玲;刘佳梅;王立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报道6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1例为VDD起搏器,其余5例均为DDD起搏器.共8根电极导线脱位,7根为电极导线游动、1根呈微脱位.脱位后,2例再次发生晕厥、3例有明显症状,脱位电极导线均为双极电极导线.与以往电极导线脱位率相比,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中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有所增高,约占同期起搏器总数量的2%.这一现象应给予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预防其发生.
作者:郭继鸿;许原;李学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评价小剂量东莨菪碱(3 ug/kg)对犬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自主神经的影响.18条犬被制成AMI模型并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心率变异研究.结果小剂量东莨菪碱有拟迷走作用,可明显改善自主神经指标.
作者:杨汉东;陆再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分析了1例具有双向性传导的房室结内双径路伴逆向慢径路文氏现象的心电图表现,阐述了顺向性、逆向性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的诊断线索.
作者:何方田;贾全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向晋涛;孙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回顾分析35例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结果.心内激动标测显示沿三尖瓣环(TA)逆钟向折返性房扑27例,顺钟向折返2例,同时存在二种折返6例.8例行TA峡部拖带起搏者均呈隐匿性拖带,起搏后间期与房扑周长差值为1±4(-3~5)ms.采用TA峡部双线性消融、后峡部或/和间隔峡部消融的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15例以房扑不能再诱发为手术终点,随访10例,3例复发,复发率30%;20例达到TA峡部双向阻滞,随访19例,1例复发,复发率5%,两组比较P<0.05.随访的29例中,7例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率24%.与无房颤发作者相比,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有房颤病史者的比例明显增加(6/7比9/22,6/7比4/22和7/7比2/22,均P<0.05).结果表明,心内激动标测结合拖带起搏技术可确定典型房扑的诊断,后峡部或间隔峡部消融是治疗房扑的有效方法,以TA峡部双向阻滞为手术终点较房扑不能被再诱发为终点可明显降低复发率.房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心房扩大和术前存在房颤有关.
作者:郑强荪;赵玉;杜日映;薛玉生;王毅;汤雁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胡丹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