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猪原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和技术改进

郭明晓;路春雷;陈东峰;张海峰;高鹰;李幼生

关键词:
摘要:我们通过改进血管重建及部分外科手术技术,建立了猪同种异体原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大白猪20头,供受体各10头,体重22~25 kg,雌雄不限.2.麻醉:术前肌肉注射氯胺酮20 mg/kg、地西泮0.4 mg/kg以及阿托品0.06 mg/kg行诱导麻醉,术中丙泊酚150 μg,/(kg.min)维持麻醉.3.小肠移植:游离解剖出供体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MV)支配末端回肠的终末支及其所支配的回肠袢,UW保存液灌洗后留取中段灌洗较佳的小肠约200 cm供移植用.分离保留受体SMA、SMV支配回肠的终末支(长约1.5~2.0 cm)及3.0~5.0cm血供佳的末端回肠以备肠吻合用.供受体血管行端端连续吻合[1].受体近端空肠与距移植肠近端约10 cm处小肠行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脱出腹壁行肠造口,以备术后肠黏膜取检,供受体末端回肠行端端吻合术.术中及术后连续3d给予头孢他啶(100 mg/kg)、甲硝唑(10 mg/kg)预防感染,术后每天给予他克莫司注射剂(FK506,0.1 mg/kg)预防排斥反应.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蜂毒肽联合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的作用

    我们将蜂毒肽和吉西他滨单独和联合作用于胰腺癌PANC-1细胞株,观察药物干预后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并分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家族(Caspase-3、Caspase-8、Caspase-9)、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探讨两药联用的潜在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购自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细胞库;蜂毒肽购自Sigma公司;盐酸吉西他滨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Transgen公司);膜联蛋白V(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碘化丙锭(P1)细胞凋亡试剂盒(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作者:崔啸晨;马志亮;李夏青;王志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磷脂酰肌酶3激酶催化亚基突变与乳腺癌18F-FDG摄取的关系及其预测新辅助治疗疗效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磷脂酰肌酶3激酶催化亚基(PI3KCA)突变和18F-FDG正电子发射显像(PET)/CT的摄取(SUV)率以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测定7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PI3KCA突变率,并分析其和18F-FDG摄取率及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PI3KCA突变率高的患者,其18F-FDG摄取率较PI3KCA突变率低的患者相对较高(平均SUV值分别为17.3和8.4,P<0.05).但PI3KCA突变率高的乳腺癌患者,其新辅助化疗疗效低于未突变的患者(获得病理完全缓解比率分别为20.0%和65.2%,P<0.05).同时,PI3KCA突变率高的患者无病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未突变的患者(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3个月和43.6个月,P<0.05).结论 PI3KCA突变与18F-FDG摄取率正相关,而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负相关,是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因子之一.

    作者:李学瑞;王淑侠;李振中;温灵珠;龙晓雨;陈宇;郭子柏;张国淳;祖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榄香烯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目的 探讨榄香烯对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3例GBM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RT+ TMZ组)35例,在此治疗基础上接受榄香烯治疗者(RT+ TMZ+ ELE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无进展生存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RT+ TMZ组比较,RT+ TMZ+ ELE组患者总体生存率(x2=18.034,P<0.01)和无进展生存率(x2 =54.443,P<0.01)均较好;RT+ TMZ组和RT+ TMZ+ ELE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1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个月和11个月.血液学毒性反应在RT+ TMZ组和RT+ TMZ+ ELE组分别发生10例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9,P<0.05).结论 榄香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GBM患者预后生存,抑制术后进展,且能够降低放化疗相关血液学毒性反应的发生.

    作者:马春晓;周伟;闫兆月;屈鸣麒;步星耀;刘建波;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斑蝥素抑制乳腺癌细胞血行转移潜能的机制

    血行转移涉及侵袭、迁移、抗凋亡、增殖等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1-2],还涉及其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2].本研究旨在观察斑蝥素对乳腺癌细胞血行转移潜能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乳腺癌细胞株MCF-7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细胞维持于含10%胎牛血清的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培养基(DMEM)中,于37℃、5% CO2培养箱中培养.2.侵袭实验: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

    作者:马德亮;张琼妍;龚斐然;吴梦瑶;沈梦;陶敏;支巧明;李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大豆苷元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与分化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大豆苷元(DAI)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与分化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骨肉瘤MG63细胞,分成对照组和不同浓度DAI干预细胞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1、10、20、40、80、160 μ mol/L DAI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20、80 μmol/L DAI作用24h和48 h的细胞凋亡率,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对照组、20、40、80 μmol/L DAI作用48 h的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细胞化学分别检测20、40、80 μmol/L DAI干预48 h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mRNA、生存素(Survivin)蛋白表达,磷酸苯二钠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对照组、10、20、40 μmol/L DAI干预6、9、12d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1、12、24 d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表达,茜素红染色观察10、20、40 μmol/L DAI组细胞内钙盐沉积.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1、10、20、40、80、160μmol/L DAI组24 h和48 h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0.91 ±6.29)%、(12.53±4.28)%、(18.80±4.14)%、(25.25±5.43)%、(43.99±0.71)%、(50.33±4.17)%和(12.17±4.87)%、(27.49±0.10)%、(31.06±2.86)%、(41.95±3.07)%、(61.53±4.02)%、(62.81±1.48)%,各DAI组均抑制MG63细胞增殖活性,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F浓度=71.44,P<0.01;F时间=25.69,P<0.01).20、80 μmol/L DAI组中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80μ moL/L DAI组中细胞凋亡率高(F主时间=2 690.97,P <0.01;F浓度=5 684.50,P<0.01),TUNEL法结果显示凋亡细胞数量随DAI浓度的升高而增多,两者呈正相关(F=17.29,P<0.01).PPARγ mRNA表达随DAI浓度增加而升高(F=266.93,P<0.01),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128.25,P<0.01).10、20、40 μmol/L DAI组细胞中ALP活性均高于对照组(F浓度=2668.96,P<0.05;F时间=1 015.33,P<0.05),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升高(F浓度=715.66,P<0.05;F时间=7 635.5,P<0.05).DAI组细胞中矿化结节形成量明显增多.结论 DAI可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并可能通过激活PPARγ途径诱导MG63细胞发生凋亡和分化.

    作者:李欣洁;米洋;徐琰;王亚东;关红亚;李洁;李月白;王义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Hunt-Hess分级与血清脑钠肽的关系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Hunt-Hess分级与血清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5例,其中Hunt-Hess Ⅰ级5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8例,V级5例,所有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8 h内入院.于发病后第3天、1、2周时检测血清BNP水平.比较Hunt-Hess同级患者不同测定时间点血清BNP水平和相同测定时间点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血清BNP水平.结果 发病后第3天、1、2周3个时间点的血清BNP水平分别为:Hunt-Hess Ⅰ级:(32.34±12.89)、(33.97±11.56)、(30.94±10.20)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Ⅱ级:(33.48±11.96)、(34.57±12.01)、(29.78±11.73)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Ⅲ级:(49.87±19.16)、(89.57±24.36)、(51.45±20.6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Ⅳ级:(79.46±23.48)、(125.72±39.78)、(81.71±25.45)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V级:(91.12±29.46)、(153.84±50.96)、(90.87±31.49)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检测时间点,Hunt-HessⅢ~V级患者血清BNP水平较Hunt-Hess I~Ⅱ级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BNP水平与Hunt-Hess分级呈正相关.

    作者:王玉社;王勇;陈航;史锡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期损伤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通过抗炎抗氧化作用对出血性休克复苏期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雄性SD大鼠80只,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ω-3PUFA低(10 mg/kg)、中(30 mg/kg)、高剂量组(100 mg/kg),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建立出血性休克模型,待进入复苏期后记录各组大鼠的心率、平均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并检测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内毒素水平,以及氧化应激相关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体(MPO)等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复苏期30 min ω-3PUFA高剂量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105.1 mmHg(1 mmHg =0.133 kPa)、319.2次/分和69.4 mmHg,显著高于模型组的69.6 mmHg、310.5次/分和38.1 mmHg;ω-3PUFA可以升高大鼠在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的平均动脉压和动脉血氧分压指标;同时,ω-3PUFA还可以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复苏期TNF-α 、IL-1β、MDA、MPO和内毒素的含量,增加SOD的含量.结论 ω-3PUFA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期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其抗炎及抗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童波;朱承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骨髓单核细胞移植对脑出血小鼠脑损伤程度与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骨髓单核细胞(BM-MNCs)移植对脑出血小鼠脑损伤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神经行为学等的影响.方法 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72只成年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治疗组与BM-MNCs移植组.采用胶原酶立体定位注射法制作脑出血小鼠模型、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股骨骨髓腔中的单核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方法移植BM-MNCs,溶剂治疗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勒克司坚牢蓝(Luxol fast blue)染色检测脑损伤体积,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并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NSS)评价小鼠神经功能变化.结果 经BM-MNCs移植治疗后,脑损伤体积(3.01 ±1.17) mm3、脑组织含水量(78.930±1.125)%均明显下降,与溶剂治疗组比较,脑损伤体积为(4.51±1.84) mm3,脑组织含水量为(81.520±1.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NSS显示,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经BM-MNCs移植治疗后,其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与溶剂治疗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6.373,P<0.05).结论 BM-MNCs移植治疗可以显著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损伤程度并促进脑出血小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蒋超;左方芳;王月娟;罗焕;朱丽;郭志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蛋白激酶C-α与环氧化酶2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C-α (PKC-α)与环氧化酶-2(COx-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50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标本中相应的PKC-α 蛋白以及COX-2蛋白的相应的表达水平.结果 (1)肝癌组织中PKC-α 蛋白(6.188±0.417)以及COX-2蛋白(4.181 ±0.414)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4.156±0.422、2.153±0.416,P<0.05);(2)肝癌组织中PKC-α蛋白相应的表达水平和其分化程度(P<0.05)、肿瘤直径(P<0.05)、肿瘤病理分期(P<0.05)、门静脉是否侵犯(P<0.05)、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P<0.05)明显相关;肝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癌组织分化程度(P<0.05)、肿瘤直径(P<0.05)、肿瘤病理分期(P<0.05)、门静脉是否侵犯(P<0.05)、AFP表达水平(P<0.05)明显相关;(3)肝癌组织PKC-α 蛋白表达水平和COX-2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996,P<0.05).结论 PKC-α、COX-2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两者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马速佳;吴成稳;李祥波;周志强;庞志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食管鳞癌中信息调节因子1及Yes相关蛋白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及Yes相关蛋白2(YAP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16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5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YAP2及SIRT1蛋白表达.结果 SIRT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2.7%)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上皮(22.0%,x2=17.596,P<0.05),并且其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724、13.616、6.383,P<0.05).YAP2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5.6%)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上皮(28.0%,x2=4.900,P<0.05),并且其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785、5.569、6.966,P<0.05).SIRT1与YAP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 =0.249,P<0.05).结论 YAP2及SIRT1在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刘丽英;王尚凯;李宗明;李晟磊;韩新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体外循环期间中枢神经特异蛋白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Dex)有脑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Dex对体外循环(CPB)大脑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CPB组、Dex低剂量组(DL组)和Dex高剂量组(DH组).CPB组和Dex组建立CPB模型,转流2h.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白细胞介素(IL)-6和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浓度.

    作者:陈燕桦;张炳东;梁东科;韦祎;周丽芳;谢玉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35例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7.2±11.5)岁,19例有脑出血病史,16例无脑出血病史.结果 35例均获得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载瘤动脉闭塞术25例;动脉瘤完全栓塞30例,几乎完全栓塞2例,不完全栓塞3例.围手术期发生4例并发症:其中3例在载瘤动脉闭塞组,包括2例新发小卒中,恢复良好,1例同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遗留明显残疾;1例在支架结合弹簧圈组,术中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恢复良好.平均随访(26±11)个月,载瘤动脉闭塞组1例患者非症状性复发,再次栓塞;支架结合弹簧圈组1例复发出血;单纯弹簧圈栓塞1例非症状性复发,定期复查.至随访结束,改良Rankin评分(mRS)0~2分者31例,3分者3例,6分者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仍应该依据不同的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作者:李钊硕;李天晓;薛降宇;冯光;王子亮;白卫星;赵同源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幼鼠清醒状态下耻骨上和经尿道膀胱置管的影像尿动力学比较

    目的 比较幼鼠清醒状态下耻骨上和经尿道膀胱置管的影像尿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建立清醒状态下幼鼠影像尿动力膀胱测压模型.方法 选取Wistar雌性幼鼠20只,年龄4~6周,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手术组(经耻骨上置管)通过外科手术经耻骨上将导尿管放入膀胱,非手术组(经尿道置管)通过尿道将导管放人膀胱内.术后5d后,在清醒的状态下,并用特制的塑料马甲固定小鼠使其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对两组小鼠分别进行影像膀胱测压.观察记录两组小鼠的大膀胱容量、大排尿压、充盈末期膀胱压并计算膀胱顺应性.结果 经耻骨上置管组的大膀胱测压容量为(0.83±0.27) ml,大排尿压为(26.3±7.8)cmH2O(1 cmH20 =0.098 kPa),膀胱顺应性为(0.026±0.070) ml/cmH20;经尿道置管组的大膀胱测压容量为(0.92±0.34) ml,大排尿压为(37.2±5.9) cmH20,膀胱顺应性为(0.032±0.050) ml/cmH2O;两组的尿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经尿道置管比较,手术组放置尿管的操作更容易,稳定性更高,可重复性更强.结论 经耻骨上膀胱置管的影像膀胱测压雄性幼鼠动物模型更容易建立.

    作者:何翔飞;崔林刚;文建国;吴军卫;李云龙;冯锦锦;张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神经损伤实验研究现状与展望

    神经损伤是临床上较常见,且属于治疗修复比较棘手的创伤类型之一.神经损伤实验研究,尤其是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是神经损伤相关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神经损伤实验可以有效地模拟神经损伤的临床过程,明确不同类型神经损伤的发生发展机制,探索如何避免进一步的继发损伤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神经修复、再生提供了重要依据,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将对神经损伤实验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对神经损伤实验的应用范畴进行展望.

    作者:孟凡刚;刘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联合靶向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

    目的 观察LY294002联合重组腺病毒Ad-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对胶质瘤LN229细胞株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应用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评价LY294002联合Ad-PTEN对LN229细胞增殖、侵袭的抑制作用;Western blot检测PTEN/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中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二甲基亚砜(DMSO)组、空载组和LY294002组比较,联合组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第6天细胞增殖率仅为38.68%;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联合组细胞G0/G1期比例为75.49%,高于DMSO组、空载组和LY294002组的51.62%、50.31%、66.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法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明显减少,仅为(15.58±1.45)个,低于DMSO组、空载组和LY294002组的(27.63±4.36)、(46.67 ±3.61)、(49.28±5.3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DMSO组、空载组、LY294002组和联合组PTE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 ±0.04、0.26±0.03、0.52±0.07和0.83±0.16,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0±0.07、1.73±0.07、0.87 ±0.17和0.35±0.08,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72±0.02、3.13±0.06、0.63 ±0.13和0.38±0.09,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2±0.09、1.18 ±0.15、0.49±0.11和0.18 ±0.14,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95±0.14、1.09 ±0.16、1.29±0.08和0.65 ±0.1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3 ±0.19、0.87±0.12、0.61±0.10和0.23±0.08,表明联合组PTEN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Akt、PCNA、Cyclin D1、MMP-2、p-FAK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Y294002联合Ad-PTEN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对胶质瘤LN229细胞株的增殖和侵袭具有联合抑制作用.

    作者:南阳;宋云朋;甄英伟;郭丽云;郭红宝;王乐;郭连梅;俞凯;黄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清Tau蛋白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患者血清Tau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及探讨其对脑外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56例脑外伤住院患者,收集伤后12h、1、2、3、4、7、14d的血清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总Tau蛋白浓度,分析血清Tau蛋白浓度与脑外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血清Tau蛋白浓度在脑外伤发生后迅速升高,并在伤后2d达到峰值,其后浓度逐渐下降,至伤后7d降至低点,随后Tau蛋白浓度有小幅再次上升并趋于稳定.选取伤后2d为研究点,可见伤后2d不同级别脑外伤患者的血清Tau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1);同时,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1).选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大于116.04 pg/ml为评估标准,脑外伤患者预后不良的灵敏度为93.75%,特异度为92.50%;选取伤后2d血清Tau蛋白浓度大于372.1 pg/ml为评估标准,患者伤后一年内死亡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33%.结论 检测血清Tau蛋白有助于评估脑外伤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牛洪泉;李俊;范明波;王俊文;王潞;马杰;熊左隽;王雷;陈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食管鳞癌组织中B细胞转位基因1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B细胞转位基因1(BT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5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及169例食管鳞癌组织中BT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BTG1在正常黏膜组织中mRNA的阳性表达率76.0%(38/50)显著高于其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4.9%(42/1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36,P<0.05);BTG1蛋白表达与其mRNA表达一致,在正常黏膜组织中蛋白的阳性表达率62.0%(31/50),显著高于其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3.7% (40/1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876,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BTG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癌组织的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373、7.751、7.041及x2=5.826、4.697、5.885,P<0.05).此外,BTG1 mRNA与其蛋白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r=0.678,P <0.05).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中BTG1 mRNA和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李文元;李风鸽;李晟磊;温洪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非受体型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受微小RNA-95调控

    目的 观察酪氨酸蛋白磷酸酶非受体型3(PTPN3)在结直肠癌(CRC)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下调的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CRC组织及其配对组织中的表达,荧光素酶实验分析微小RNA-95(miR-95)对PTPN3的调控作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TPN3的表达.结果 PTPN3蛋白在50.9%的CRC组织中(57/112)下调,并与肿瘤TNM分期负相关(r=-0.253,P<0.01),PTPN3强表达的患者生存期有缩短的趋势(P>0.05).荧光素酶结果显示PTPN3是miR-95的靶基因,在CRC细胞株中过表达miR-95后,PTPN3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而抑制miR-95后PTPN3表达增加.结论 PTPN3表达在CRC组织中下调,可能与肿瘤进展相关;miR-95调控是PTPN3在结直肠中表达下调的关键机制.

    作者:胡亚玲;黄朝晖;游庆军;杜祥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在髁状突囊内骨折中的表现和机制

    目的 探讨在髁状突囊内骨折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IL)-1β、IL-6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现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山羊15只,6~8个月龄,体重10 ~ 12 kg,雌雄不限,击打一侧颞颌关节区造成颞颌关节骨折,即刻进行CT扫描记录验证后的动物模型,取骨折处以及对侧健康处软骨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MP、FGF1、IGF1、IL-1β、IL-6以及TGF-β,并分别检测两组磷酸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蛋白以及mRNA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BMP:对照侧为(101.51 ±2.16) cm2,与实验侧的(101.23±1.90)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GF1:对照侧为(91.03±2.37) cm2,与实验侧的(91.19 ±3.13)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实验侧为(153.43 ±1.18) cm2,与对照侧的(97.26±1.02) cm2比较,实验侧IGF1表达显著增高(P<0.05).IL-1β:实验侧为(146.04±1.24) cm2,与对照侧的(98.77±1.83) cm2比较,实验侧IL-1β表达显著升高(P<0.05).IL-6:实验侧为(130.08±1.03) cm2,与对照侧的(83.05±1.22) cm2比较,实验侧IL-6表达显著升高(P<0.05).TGF-β:实验侧为(84.04±1.70) cm2,与对照侧的(85.10 ±2.11) 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PI3K和AKT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 髁状突囊内发生骨折后,IGF1首先被激活,进而使得其下游的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导致炎症相关因子IL-1和IL-6表达增强.

    作者:姚志涛;阿布都合肯·亚如拜克;李伟东;买买提吐逊·吐尔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8在人垂体瘤组织的表达及其对侵袭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8(β3GuT8)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垂体腺瘤标本58例,其中侵袭组32例,非侵袭组26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β3GnT8、相对高分子质量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HG-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33 GnT8在侵袭组的阳性率为87.5%,明显高于非侵袭组中的57.7%(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3GnT8、HG-CD147、MMP-2在侵袭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侵袭组(t=2.72,P<0.05;t =2.81,P<0.05;t =2.68,P<0.05),且随着β3GnT8表达量增加,HG-CD147及MMP-2的表达量亦增加,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侵袭组中β3GnT8、HG-CD147、MMP-2表达两两呈正相关(r =0.78,P <0.05;r=0.64,P<0.05;r=0.52,P<0.05),在非侵袭组中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β3GnT8在垂体瘤中表达且和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密切相关.

    作者:王延後;杨伟;张玉宝;邱鹏;姚阳阳;徐同江;徐广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