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显微回植修复兔模型前足皮肤脱套伤的研究

邱中杰;尹宗生

关键词:前足, 脱套伤, 显微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在显微镜下回植皮肤,修复兔模型前足皮肤脱套伤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新西兰大白兔48只,通过装置模拟利器切割撕脱、重物挤压前足等场景,造成大白兔前足脱套伤合并胫骨、跖骨、指(趾)骨骨折等,建立大白兔前足皮肤脱套伤的动物模型,成功41只,并采用内固定趾骨或胫骨骨折,在显微镜下修复断裂肌腱,吻合前足断裂的动脉及相应神经,并将背侧皮肤向远侧掀起,通过直接吻合、转位吻合、移植桥接等方法,逐平面的吻合背侧的动静脉,使皮肤复位,至创缘时吻合创缘皮下浅静脉,缝合皮缘,并放置橡皮引流条.术后石膏固定兔模型前足,抗炎抗感染.结果 41只兔模型回植的皮肤全部成活,3只兔模型创缘皮肤部分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术后X线复查,趾骨胫骨骨折对位好.对兔模型随访3~9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和皮肤创面愈合良好,前足可正常行走.结论 在显微镜下回植皮肤,修复兔模型的前足皮肤脱套伤,有效恢复了伤足的供血,加速了骨折的愈合,可有效恢复大白兔模型伤是的行走功能.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联合盆底自主神经保留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联合盆底自主神经保留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以来行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联合盆底自主神经保留术的2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131例和开腹组80例,并对两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3.33±0.72)h,术后1~4d下床活动,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3.48 ±0.82)d,术后病理报告切除淋巴结数(14.94±3.41)枚/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16/131),其中切口感染9例,肺部感染2例,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4例.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P>0.05)和术后并发症(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P<0.01)和住院时间(P<0.05)低于开腹组,开腹组手术时间(P<0.01)低于腹腔镜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性功能和排尿功能障碍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直肠癌D3淋巴结清扫联合盆底自主神经保留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且患者术后恢复快,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同时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霆;孟翔凌;张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300与CREB结合蛋白在神经病理性痛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灰质后角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与CREB结合蛋白(CBP)表达的变化及其细胞分布.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CCI造模组(24只).建模成功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观察P300及CBP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CCI模型组大鼠脊髓灰质后角细胞核内P300/CBP表达量上升(P>0.05),并伴有机械痛与热痛行为学特征,且于造模后14d达到峰值(P300数值为478.35±22.61,CPB为891.55±32.19),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与其共定位的细胞为神经元细胞.结论 P300/CBP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有关,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仅分布于脊髓灰质后角的神经元细胞内.

    作者:武干生;吴树彪;胡盼盼;董铁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与ABO血型的相关性

    为了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和ABO血型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收集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院199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AS患者702例,并对其ABO血型分布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院199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确诊为AS的患者,共702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蔡振华等[1]报道健康人ABO血型分布结果,共3 694例健康体检者.

    作者:刘文杰;马梦君;黄霖;杨睿;陈铿;蔡兆鹏;王鹏;吴燕峰;沈慧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腺病毒介导白细胞介素-6基因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6 (IL-6)基因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的影响.方法 将携带IL-6及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载体(Ad-IL-6-GFP)及空载体(Ad-GFP)感染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IL-6 mRNA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实验和黏附实验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 IL-6腺病毒载体感染脊髓星形胶质细胞96 h后,Ad-IL-6-GFP组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Ad-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T结果显示,Ad-IL-6-GFP组吸光度(A)值明显降低,与Ad-GF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结果显示,IL-6基因减少了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在G1期[(5.40±0.90)%]的比例,而S期[(7.26±0.40)%]和G2期[(83.52 ±0.50)%]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与Ad-GF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迁移实验和黏附实验结果显示,IL-6载体能够促进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论 IL-6腺病毒载体能够促进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周期进程、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

    作者:刘涛;曹富江;徐云强;冯世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结直肠腺癌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ARNT)在结直肠腺癌和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分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4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肿瘤组织、大肠组织)中ARNT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特征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大肠组织比较,结直肠腺癌组织中ARNT mRNA(33/44)和蛋白水平(28/44)呈低表达状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大肠黏膜ARNT高表达37例(84.1%)远高于肿瘤组织的22例(50.0%),相关性分析提示ARNT高表达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TNM分期呈负相关.结论 ARNT基因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为低表达状态.

    作者:张国伟;高鹏;姜敏;温建燔;张刚庆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RNA干扰β-链蛋白对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我们利用小发夹RNA(shRNA)干扰β-链蛋白(β-catenin)基因的表达,观察其受抑制对小鼠垂体腺瘤GT1.1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小鼠垂体腺瘤GT1.1细胞株,DMEM/F12、胎牛血清、马血清、胰蛋白酶、β-链蛋白(β-catenin) shRNA Plasmid、cop 绿色荧光蛋白(GFP) Control Plasmid、shRNA Plasmid Transfection Reagent、shRNA Plasmid Transfection Medium、Puromycin、基质胶Matrigel、Transwell碳酸酯膜(24孔,孔径8μm)、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试剂盒、兔抗鼠β-catenin和β-肌动蛋白(β-actin)一抗、羊抗兔二抗等.

    作者:赵程程;王传方;张猛;张秋生;高永中;李维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扭曲肉芝甲酯对人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扭曲肉芝甲酯对人结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随机将LoVo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10、30、50 μmol/L),扭曲肉芝甲酯处理LoVo细胞后对凋亡率、迁移能力、凋亡信号通路蛋白改变进行测定.结果 经10、30、50 μmol/L扭曲肉芝甲酯处理24 h后,LoVo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0±0.93)%、(11.03±0.14)%和(16.29±1.98)%,对照组凋亡率为(2.09±0.97)%,而50μmol/L扭曲肉芝甲酯处理0、6、12、24h后凋亡率分别为(2.67±0.97)%、(5.08±1.03)%、(5.04±0.83)%和(13.50±1.16)%(P<0.05);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提示扭曲肉芝甲酯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P<0.05).Western blot法结果显示扭曲肉芝甲酯处理后结肠癌细胞磷酸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蛋白升高(P<0.05).结论 扭曲肉芝甲酯通过激活凋亡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从而诱导结肠癌细胞的凋亡,并进一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侵袭.

    作者:蓝球生;曾育杰;许鹤洋;张旸;李守峰;褚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稳定表达DNA结合蛋白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沉默DNA结合蛋白A(dbpA)基因对大肠癌细胞株SW620增殖的影响,探讨该基因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3组:慢病毒干扰组(shRNA-dbpA组)、非特异性序列组(CON组)和空白对照组(NC组).制备dbpA-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转染SW620细胞48h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细胞中dbpA 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检测SW620细胞的dbpA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shRNA-dbpA病毒表达载体,shRNA-dbpA显著下调了SW620细胞中dbpA的表达,所构建的重组慢病毒有较高的基因沉默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shRNA-dbpA组的dbpA表达水平下调.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6.60±0.38)%、(1 2.54±0.25)%和(4.46±0.19)%,shRNA-dbpA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且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的增殖第5天吸光度值分别为1.183±0.226、5.295±0.282和10.207±0.383,shRNA-dbpA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细胞克隆数分别为(37±3)、(64±5)和(175±10)个,shRNA-dbpA组显著低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 以dbpA为靶标的RNA干扰能下调大肠癌细胞株SW620中的dbpA表达,显著增加细胞的凋亡,阻滞细胞于G0/G1期,降低了细胞的增殖克隆能力.

    作者:刘瑞廷;王国荣;邱健;阎立昆;李小军;王小强;刘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过表达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基因对裸鼠前列腺癌LNCaP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过表达特异性核基质蛋白1(SATB1)基因对裸鼠前列腺癌LNCaP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LipofectamineTM 2000将pcDNA3.1-SATB1、pcDNA3.1转染至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建立前列腺癌LNCaP荷瘤鼠模型,分为3组:转染pcDNA3.1-SATB1LNCaP组、转染空质粒pcDNA3.1LNCaP组和未转染LNCaP细胞组,每组各8只.取浓度为2×1010/L转染pcDNA3.1-SATB1的DU-145、转染空质粒pcDNA3.1的DU-145和未转染的DU-145细胞悬液0.2ml分别注射至各组裸鼠左腋皮下.每隔4d测量皮下移植瘤体积,绘制瘤体生长曲线.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瘤体SATB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瘤体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移植瘤凋亡.结果 Western blot表明:转染pcDNA3.1-SATB1LNCaP组可过表达SATB1基因并成功构建人前列腺癌LNCaP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第27天时处死裸鼠后,转染pcDNA3.1-SATB1LNCaP组移植瘤体积为(2242.0±259.2) mm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UNEL结果显示:转染pcDNA3.1-SATB1LNCaP组平均凋亡率为(31.3±8.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Vimentin、MMP-2、E-cadherin在转染pcDNA3.1-SATB1 LNCaP组的表达分别为417.9±18.2、539.1±41.6和156.4±11.9,与对照组比较,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过表达SATB1基因的前列腺癌LNCaP细胞荷瘤鼠模型.SATB1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生长、抑制其凋亡.SATB1可通过调控E-cadherin、Vimentin、MMP-2的表达水平,进而参与调控前列腺癌的侵袭和转移.

    作者:毛立军;范利;曹航;李望;王军起;温儒民;陈家存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33生长抑制基因1b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粪便中的检测

    目的 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粪便DNA中p33生长抑制基因1b(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探讨其在两种标本中检测的一致性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粪便标本及对照组粪便标本,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MSP)检测p33ING1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 37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粪便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78%、78.38%,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4.60%,具有明显相关性(r=0.838,P<0.01).粪便DNA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粪便DNA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能反映其在肿瘤组织中甲基化状况.

    作者:黄沁园;何纯刚;陈利生;吴鸿根;邓洪强;潘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睾酮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多种诱因下发生表型转变、迁移和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线粒体会出现复杂的变化.从调节细胞能量代谢的线粒体入手,研究抗AS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发现,生理浓度的睾酮具有抗AS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睾酮对VSMC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睾酮抗AS的机制.

    作者:周炜;刘玮;廖华;曹喆;谢寒;张韶英;陈曼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生存素、核因子-κB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生存素(Survivin)、核因子-κB (NF-κB)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36例肝癌组织、32例相应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Survivin、NF-κB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Survivin蛋白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0/10),存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1.7%,在癌旁组织为1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2,P<0.05);Survivi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在正常组织中NF-κB不表达(0/10),而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80%,在癌旁组织为9.68%,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比较,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61,P<0.05);NF-κ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x2值分别为11.32、7.86、7.17,P<0.05),然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直径无相关(P>0.05).Survivin、NF-κB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之间无明显相关(r=-0.712).结论 Survivin、NF-κB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高表达,与原发性肝癌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Survivin、NF-κB两者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两者之间无明显相关.

    作者:李力;邓敏;杨桂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甲状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组织学类型主要包括乳头状癌(PTC)、滤泡状癌(FTC)、髓样癌(MTC)和未分化甲状腺癌(ATC),PTC为主要类型,约占80%.目前甲状腺癌的常规治疗方式有外科手术、放射碘治疗和促甲状腺素抑制疗法[1].面对难治性甲状腺癌包括髓样癌、未分化癌和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常规治疗方法均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以分子标志物为指导的患者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涌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现针对甲状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晓意;林晓东;杜嘉林;赵刚;吴泽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我国结直肠癌的诊疗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结直肠癌(CRC)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各地的教学医院和大型医院的诊治模式在强调个体化的基础上渐趋规范,从而使CRC患者能够接受更加专业、优质的诊治.但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地域性结直肠外科学术水平发展的不平衡.现就我国目前CRC的诊疗现状进行分析.

    作者:王磊;刘志华;汪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不同亚型γδT细胞体外扩增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过继性T细胞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研究.随着应用肿瘤组织中浸润淋巴细胞(TIL)、嵌合型受体(CAR-T)淋巴细胞及γδ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1],进行了大量临床试验,过继性T细胞治疗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对γδT淋巴细胞,包括其各亚型(Vδ1、Vδ2及Pan-γδ)的体外扩增方法及临床应用研究加以综述.

    作者:鲍轶;莫娟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K-ras、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 (BRAF)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突变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检测412例结直肠癌组织K-ras、BRAF基因常见密码子突变特征,分析K-ras、BRAF突变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412例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为37.9%,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为45.2%,高于结肠癌(28.8%,P <0.05).K-ras基因突变中单个位点突变率为35.4%,2个位点的突变率为2.2%,3个位点突变率为0.2%.K-ras突变常见于12和13位密码子,12位密码子占32.0%,分别为G12D(15.0%)、G12V(9.5%)、G12C(3.9%)、G12S (2.9%)、G12A(2.4%)和G12R (0.7%),13位密码子占6.1%,均为G13D.K-ras基因突变方式以G→A为主.Ⅰ+Ⅱ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率(30.4%)低于Ⅲ+Ⅳ期(45.2%,P<0.05),基因位点突变分析只发现G12V突变率在TNM分期Ⅰ+Ⅱ期的突变率(5.9%)低于Ⅲ+Ⅳ期(13.0%,P<0.05).K-ras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结直肠癌中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2.4%,其中结肠癌中的BRAF基因的突变率(4.9%)高于直肠癌(0.4%,P<0.05).结论 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以单个位点突变为主,其中又以G12D为常见,其中G12V突变可能与结直肠癌进展相关.直肠癌K-ras突变率高于结肠癌,而结肠癌BRAF突变率高于直肠癌.K-ras、BRAF基因突变在结肠癌和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作者:杨常顺;李伟华;蔡少鑫;王欢;王乐;周飙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小干扰RNA干扰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抑制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目的 观察抑制气管移植物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对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50只BALB/c和C57BL/6小鼠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A组)、脂质体对照组(B组)和小干扰RNA (siRNA)干扰组(C组).体外建立siRNA干扰NF-κB蛋白低表达支气管移植物以及气管移植动物模型,后比较各组移植后第7、14和28天排斥反应的程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浸润、气管通畅度和上皮细胞存活率.结果 与A组比较,气管移植后第14天,B组支气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出现纤维阻塞,通畅度为(62.0±16.7)%,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11.0±24.6)%;而C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通畅度为100% (P <0.05),C组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78.80±4.41)%(P<0.05);气管移植后第21天,B、C两组管腔通畅度及上皮细胞存活率均为0.结论 siRNA沉默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蛋白表达可通过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水平,延长气管管腔的通畅时间和上皮细胞存活时间,从而延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展.

    作者:何筱天;吴多光;姜明;王稳健;王铭辉;张惠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及血浆胱抑素C(Cys C)、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及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62例脓毒症确诊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C组,n=31)接受常规的常规治疗,包括:早期复苏、监测乳酸指导补液、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联用乌司他丁组(UTI组,n=31)在接受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测定尿液NGAL、Kim-1及血浆Cys C、IL-18.结果 C组治疗后NGAL(3.43±0.35) μg/L、Kim-1 (5.37 ±0.30) μg/L、Cys C (9.29±0.28) mg/L及IL-18水平(136.87±6.43) ng/L与治疗前[NGAL(0.92 ±0.10) μg/L、Kim-1(4.13±0.22) μg/L、Cys C (3.53±0.25) mg/L及IL-18水平(83.37±7.65)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UTI组差异更为明显[治疗后NGAL(2.71±0.22) μg/L、Kim-1(4.79±0.23) μg/L、Cys C (7.29±0.33) mg/L及IL-18水平(110.28±6.86) ng/L比治疗前NGAL(0.99 ±0.37) μg/L、Kim-1 (4.21±0.25) μg/L、Cys C(3.50±0.25) mg/L及IL-18水平(84.27±7.51) ng/L,P<0.01].结论 联用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NGAL、Kim-1、Cys C及IL-18水平,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孙小聪;邵义明;黄河;麦振华;观春明;谢玉柳;尹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胰腺疾病实验外科研究热点与进展

    胰腺疾病主要包括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急性胰腺炎(AP)约有20% ~ 30%的患者会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死率高达20%.慢性胰腺炎括酒精性、非酒精性、遗传性胰腺炎,常与胰腺癌发病有一定联系,其胰腺癌发病风险增加约10~20倍.近年来胰腺外科的实验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胰腺炎和胰腺癌方向.现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作者:王谦;赵青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甘露糖敏感性绿脓杆菌制剂抑制肝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

    目的 观察甘露糖敏感性绿脓杆菌制剂(PA-MSHA)对肝细胞肝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作用.方法 培养人肝癌细胞株MHCC97L及HepG2,以不同剂量的PA-MSHA作用于肝癌细胞,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PA-MSHA作用前后肝癌细胞EMT相关基因及转录因子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PA-MSHA治疗前后裸鼠模型肝癌组织中钙黏蛋白(E-cadherin)及转录因子Snail和Slug表达.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A-MSHA治疗组肝癌细胞E-cadherin表达显著增强,而波形蛋白(Vimentin)、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in)、核因子-kappa B(NF-κB)以及转录因子Snail和Slug的表达显著降低,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外源性甘露糖显著抑制PA-MSHA对上述蛋白的调控作用.免疫荧光也显示PA-MSHA上调肝癌细胞E-cadherin表达而抑制Vimentin的表达,显微镜下细胞形态也由不规则的梭形转变为相对规则的卵圆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荷瘤裸鼠经PA-MSHA治疗后肝癌组织E-cadherin的表达显著增强,而Snail及Slug的转录则受到显著抑制(P<0.05).结论 PA-MSHA可以通过识别结合肝癌细胞表面的甘露糖显著抑制肝癌EMT的发生.

    作者:李登科;肖宇;黄涛;智绪亭;陈泽婷;陈阳;毕建坤;侯金坪;陈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