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干扰RNA干扰核因子-κB蛋白表达抑制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

何筱天;吴多光;姜明;王稳健;王铭辉;张惠忠

关键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气管移植, 核因子-κB, 小干扰RNA
摘要:目的 观察抑制气管移植物核因子-κB (NF-κB)蛋白表达对同种异体气管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50只BALB/c和C57BL/6小鼠分为3组:同基因移植组(A组)、脂质体对照组(B组)和小干扰RNA (siRNA)干扰组(C组).体外建立siRNA干扰NF-κB蛋白低表达支气管移植物以及气管移植动物模型,后比较各组移植后第7、14和28天排斥反应的程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浸润、气管通畅度和上皮细胞存活率.结果 与A组比较,气管移植后第14天,B组支气管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出现纤维阻塞,通畅度为(62.0±16.7)%,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11.0±24.6)%;而C组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通畅度为100% (P <0.05),C组支气管上皮细胞存活率为(78.80±4.41)%(P<0.05);气管移植后第21天,B、C两组管腔通畅度及上皮细胞存活率均为0.结论 siRNA沉默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蛋白表达可通过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水平,延长气管管腔的通畅时间和上皮细胞存活时间,从而延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半乳糖凝集素-4蛋白表达与巨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关系及数学预测模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4蛋白在巨大肝癌中的表达及与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关系,并建立蛋白数学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构建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lectin-4蛋白在73例巨大肝癌术后1年内复发转移与73例未复发转移的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及建立数学预测模型.结果 Galectin-4在巨大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9.0%(57/146),明显低于癌旁组织的71.9%(105/146,P<0.05)和正常肝组织的80.0%(8/10,P<0.05);Galectin-4在12个月内复发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为19.1% (14/73),明显低于未复发转移组的58.9% (43/73,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Galectin-4阴性表达组1年无瘤生存率(53.1%)明显低于阳性表达组(83.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Galectin-4表达、分化程度及镜下脉管癌栓是术后12个月发生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P=1/[1 +Exp(2.963+性别的B值+分化程度的B值+镜下脉管癌栓的B值+ Galectin-4蛋白表达的B值)],其灵敏度为65.75%,特异度为83.56%,准确度为74.66%.结论 Galectin-4蛋白低表达与巨大肝癌术后早期复发转移有关,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为巨大肝癌术后个体化预测提供依据.

    作者:曾金华;黄新辉;刘景丰;曾永毅;刘小龙;黄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稳定表达DNA结合蛋白A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沉默DNA结合蛋白A(dbpA)基因对大肠癌细胞株SW620增殖的影响,探讨该基因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3组:慢病毒干扰组(shRNA-dbpA组)、非特异性序列组(CON组)和空白对照组(NC组).制备dbpA-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转染SW620细胞48h后,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细胞中dbpA mRNA表达水平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检测SW620细胞的dbpA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 PCR和测序证实,成功构建shRNA-dbpA病毒表达载体,shRNA-dbpA显著下调了SW620细胞中dbpA的表达,所构建的重组慢病毒有较高的基因沉默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shRNA-dbpA组的dbpA表达水平下调.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的凋亡率分别为(26.60±0.38)%、(1 2.54±0.25)%和(4.46±0.19)%,shRNA-dbpA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且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增多(P<0.0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各组的增殖第5天吸光度值分别为1.183±0.226、5.295±0.282和10.207±0.383,shRNA-dbpA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细胞克隆数分别为(37±3)、(64±5)和(175±10)个,shRNA-dbpA组显著低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 以dbpA为靶标的RNA干扰能下调大肠癌细胞株SW620中的dbpA表达,显著增加细胞的凋亡,阻滞细胞于G0/G1期,降低了细胞的增殖克隆能力.

    作者:刘瑞廷;王国荣;邱健;阎立昆;李小军;王小强;刘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微小RNA对调节性T细胞影响及意义的研究进展

    调节性T细胞(Tregs)是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稳态的关键成分之一.微小RNA (miRNA)的发现及功能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然而对于其确切功能的了解,特别是在免疫反应中作用与意义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初步研究提示,miRNA在Tregs发育、成熟及功能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现阐述生理和病理条件下miRNA对Tregs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赵洪强;李为民;姚咏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载脂蛋白E修饰脂质体介导pGenesil-1质粒高效转染HL-7702肝细胞

    我们将肝靶向蛋白载脂蛋白E(apoE)与脂质体结合[1-2],构建apoE修饰脂质体(apoE-lipoplexes),提高基因对肝细胞的转染效率.一、材料与方法人肝细胞株HL-7702和pGenesil-1质粒由本室保存.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和二油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OPE)各100 mg,1.3ml无水乙醇溶解,60℃注入12 ml注射用水;聚碳酸酯膜挤压整理,水超滤除乙醇,定容至13rnl,得普通脂质体(Lipoplexes,记作CL-1).CL-1 4 ml,加24 μg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马来酰亚胺(DSPE-PEG-MAL),60℃ 1h,记作CL-2.

    作者:于保锋;高然朋;李春锋;莱智勇;牛凯;秦琴;解军;徐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肾损伤分子-1(Kim-1)及血浆胱抑素C(Cys C)、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影响及肾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62例脓毒症确诊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C组,n=31)接受常规的常规治疗,包括:早期复苏、监测乳酸指导补液、抗菌药物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联用乌司他丁组(UTI组,n=31)在接受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天测定尿液NGAL、Kim-1及血浆Cys C、IL-18.结果 C组治疗后NGAL(3.43±0.35) μg/L、Kim-1 (5.37 ±0.30) μg/L、Cys C (9.29±0.28) mg/L及IL-18水平(136.87±6.43) ng/L与治疗前[NGAL(0.92 ±0.10) μg/L、Kim-1(4.13±0.22) μg/L、Cys C (3.53±0.25) mg/L及IL-18水平(83.37±7.65)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UTI组差异更为明显[治疗后NGAL(2.71±0.22) μg/L、Kim-1(4.79±0.23) μg/L、Cys C (7.29±0.33) mg/L及IL-18水平(110.28±6.86) ng/L比治疗前NGAL(0.99 ±0.37) μg/L、Kim-1 (4.21±0.25) μg/L、Cys C(3.50±0.25) mg/L及IL-18水平(84.27±7.51) ng/L,P<0.01].结论 联用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NGAL、Kim-1、Cys C及IL-18水平,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孙小聪;邵义明;黄河;麦振华;观春明;谢玉柳;尹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33生长抑制基因1b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粪便中的检测

    目的 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粪便DNA中p33生长抑制基因1b(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探讨其在两种标本中检测的一致性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粪便标本及对照组粪便标本,采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nMSP)检测p33ING1b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结果 37例散发性结直肠癌组织、粪便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78%、78.38%,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4.60%,具有明显相关性(r=0.838,P<0.01).粪便DNA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癌组织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检测粪便DNA中p33ING1b启动子甲基化能反映其在肿瘤组织中甲基化状况.

    作者:黄沁园;何纯刚;陈利生;吴鸿根;邓洪强;潘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局部应用基质胶提高去势大鼠钛植入体稳定性的研究

    我们通过双侧卵巢摘除术建立去势大鼠模型,3个月后进行胫骨植入术,观察基质胶对植入体周围新骨生成、骨整合及机械稳定性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20只3个月龄雌性SD大鼠(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经过10d饲养期后,进行经背部切口双侧卵巢摘除术.3个月后,随机分为2组,将自制直径1 mm、长10 mm的钛植入体(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提供)分别浸泡蒸馏水或40μl基质胶后,植入胫骨近心端.继续喂养3个月后将大鼠处死,取其胫骨.

    作者:张海波;高莺;连博;王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P300与CREB结合蛋白在神经病理性痛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灰质后角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与CREB结合蛋白(CBP)表达的变化及其细胞分布.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CCI造模组(24只).建模成功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免疫荧光法观察P300及CBP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CCI模型组大鼠脊髓灰质后角细胞核内P300/CBP表达量上升(P>0.05),并伴有机械痛与热痛行为学特征,且于造模后14d达到峰值(P300数值为478.35±22.61,CPB为891.55±32.19),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与其共定位的细胞为神经元细胞.结论 P300/CBP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有关,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仅分布于脊髓灰质后角的神经元细胞内.

    作者:武干生;吴树彪;胡盼盼;董铁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食管癌相关基因4蛋白和TMPRSS11A相互作用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目的 探讨食管癌相关基因4 (ECRG4)蛋白在食管癌中的抑癌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和共聚焦显微成像分析验证ECRG4蛋白是分泌蛋白;利用细胞增殖曲线分析检测ECRG4蛋白的抑癌功能;利用亲和结合实验检测ECRG4蛋白和TMPRSS11A的相互作用.结果 ECRG4蛋白是小分子分泌蛋白;浓度为10 mg/L的重组ECRG4蛋白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第5天的抑制率为37.5%(P<0.05);ECRG4蛋白和TMPRSS11A体外存在相互作用.结论 ECRG4蛋白和TMPRSS11A相互作用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

    作者:李晓燕;李林蔚;王文玉;高天慧;周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触珠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触珠蛋白(Hp)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p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p mRNA的相对表达量(0.913 ±0.102)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0.357±0.009)和正常甲状腺组织(0.296 ±0.008).Hp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892 ±0.122,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0.211 ±0.051)和正常甲状腺组织(0.197±0.046,P<0.05),而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NM分期的增加,H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各分期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樊玉霞;刘洋;刘征;王晓明;袁青领;卢秀波;王家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p53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因食管鳞癌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98例,其中男68例,女30例,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7、30、90、180天检测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进行研究.结果 (1)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浓度[(338.96±104.14) ng/L比(242.30±39.79) ng/L]和阳性率(37.8%比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无关(P>0.05),而与患者吸烟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TNM分期呈正相关(P<0.05).(3)在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食管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浓度呈下降趋势,术后第30天基本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1)血清p53抗体可以作为食管鳞癌诊断和判断其预后的潜在标志物.(2)监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的血清p53抗体水平对早期发现其复发或转移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杨海平;吴骏;刘俊峰;刘紫强;李卫强;郝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及其在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血管损伤可导致一系列继发损伤,成功的血管修复为神经元再生和重塑提供关键的神经血管微环境,故TBI治疗的促血管策略日益受到关注[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低氧时血管系统应答的调节中心,然而TBI后HIF-1 α的表达及机制不明,本实验旨在观察大鼠TBI模型中HIF-1α的表达及其在血管修复中的作用.

    作者:李庆勇;钱志远;卞中国;丁春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转染血红素加氧酶-1能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转染血红素氧合酶-1(HO-1)能否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作用.方法 利用质粒将HO-1转染进入人成骨细胞,乙醇干预24h后,Hoechst染色观察成骨细胞核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olt检测细胞中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C)表达量.结果 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HO-1转染组少量细胞胞核发生改变,而阳性对照组中胞核发生改变的较多.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HO-1转染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APAF1、Caspase-3和Cyt-C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与阳性对照组比较,HO-1转染组细胞凋亡率、APAF1、Caspase-3和Cyt-C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转染HO-1能抑制乙醇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可能与HO-1抑制细胞中APAF1、Caspase-3和Cyt-C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杰;张丰泉;杜振宁;蔡腾;蔡朋杉;范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我们2014年1至2014年5月进行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iAPA)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iAPA-DC/CTL)抑制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作者:付海峰;周文波;魏英;吴红伟;汪斌;徐军辉;徐彦哲;丁佑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核受体辅激活蛋白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核受体辅激活蛋白5(NCOA5) mRNA及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74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NCOA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与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NCOA5 mRNA (74.3%)和蛋白(83.8%)的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结直肠癌组织中NCOA5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而与肝脏转移和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NCOA5的低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转移.

    作者:马从乾;王雅;杨轲;赵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强直性脊柱炎与ABO血型的相关性

    为了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和ABO血型分布之间的相关性,我们收集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院199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AS患者702例,并对其ABO血型分布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院1999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确诊为AS的患者,共702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蔡振华等[1]报道健康人ABO血型分布结果,共3 694例健康体检者.

    作者:刘文杰;马梦君;黄霖;杨睿;陈铿;蔡兆鹏;王鹏;吴燕峰;沈慧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布洛芬对肝癌细胞BEL-740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我们以人肝癌细胞BEL-7402为研究对象,观察布洛芬对BEL-740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布洛芬购自美国Sigma公司.MuseTM细胞早期凋亡检测试剂盒,β-肌动蛋白(β-actin)、细胞增殖性核抗原(PCNA)、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环氧合酶-2(COX-2)抗体购自美国Millipore公司.人前列腺素E2(PGE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购自北京艾然公司.

    作者:张婷;吴惠毅;张欢欢;杨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SP600125对脑死亡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传导通路特异阻断剂SP600125对脑死亡状态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0只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空白对照(Sham)组:仅给予颅内置管,不加压诱导脑死亡;脑死亡(BD)组:仅诱导大鼠脑死亡并维持脑死亡6 h;SP600125组:在诱导脑死亡前1h腹腔注射SP600125(10 mg/kg),并维持脑死亡6h;二甲基亚砜(DMSO)组:在诱导脑死亡前1h腹腔注射DMSO(10 mg/kg),并维持脑死亡6h.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与细胞色素C(Cyt-C)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比较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BD组Caspase-3mRNA和Cyt-C mRNA表达(2.37 ±0.12、2.03±0.08)显著高于Sham组(P <0.05);BD组Caspase-3 mRNA和Cyt-C mRNA表达与DMSO组(2.38±0.11、2.06±0.09)接近(P>0.05);SP600125组Caspase-3mRNA和Cyt-C mRNA表达(1.21±0.05、1.23±0.24)显著低于BD组(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D组Caspae-3和Cyt-C表达(145.63±7.21、73.67±7.35)比Sham组(38.86±8.95、18.74±8.77)显著增多(P<0.05);BD组Caspase-3和Cyt-C表达与DMSO组(146.56±6.87、72.45±6.84)接近(P >0.05);SP600125组Caspase-3和Cyt-C表达(39.45±5.73、20.34±5.69)显著低于BD组(P<0.05).(3) TUNEL法结果显示,BD组心肌细胞凋亡率[(26.39±4.99)%]比Sham组[(1.41±0.35)%]显著增加(P<0.05),DMSO组[(26.28±4.92)%]与Sham组凋亡率接近(P>0.05),SP600125组[(7.63±3.09)%]比BD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SP600125通过特异性地抑制JNK活性显著地减轻脑死亡状态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王伟涛;曹胜利;方红波;郭文治;李捷;阎冰;张水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目的 构建稳定的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探讨早期联合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其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atteras Instruments PCI3000精密打击器,将120只SD雄性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并完全随机分为4组,A组为损伤对照组,B组为EPO治疗组,C组为BMSCs治疗组,D组为BMSCs联合EPO治疗组.术后1、3、7、14、28d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观察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分、细胞凋亡指数和核因子(NF)-200的表达,其中C组和D组加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的BMSCs在损伤区的阳性率.结果 术后7、14、28 d,B、C、D组BBB运动功能评分高于A组,D组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损伤区细胞明显凋亡,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细胞凋亡指数在各时间段内组间比较均为:A>B>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200表达水平于术后迅速下降,3d以后逐渐升高,各时间段内组间比较均为:A<B<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dU标记的BMSCs阳性率在术后各时间段D组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BMSCs和EPO早期联合应用可通过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蛋白表达对损伤组织起保护和修复作用,提高疗效.

    作者:曾智谋;范忠诚;张寿;刘亦恒;吴多庆;韩贵宾;王琮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非小细胞肺癌不同Notch1表达水平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目的 探讨Notch1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预后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检索筛选出15篇高质量文献,运用Meta分析研究Notch1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Notch1表达水平是正常肺组织10.5倍(P<0.01),其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NSCLC的术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Ⅲ+Ⅳ期”患者的Notch1高表达比值为“Ⅰ+Ⅱ期”的2倍(P<0.01);同高表达组比较,Notch1低表达组具有更高的5年生存率,并且降低了63%的死亡风险(P<0.01).结论 Notch1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术后病理分期呈正相关,高表达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金柯;李钰泉;潘越江;王梅;张惠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