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义;王海波;张毅勋;冯毅;卢艳军
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密不可分,在这一过程中,对机体免疫功能起负向调节作用的调节性T细胞(Treg)可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新辅助治疗对直肠癌患者外周血Treg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以112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新辅助治疗后TNM分期(ycTNM)较治疗前临床分期(cTNM)有T降期或N降期者归入降期组,无明显变化甚至进展者归入未降期组.经统计学分析降期组与未降期组新辅助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比例的变化.
作者:刘海义;王海波;张毅勋;冯毅;卢艳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过表达核心蛋白聚糖(DCN)基因对胆管癌细胞迁移及侵袭功能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真核表达质粒pEGFP-DCN和空载体pEGFP-N1转入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Western blot检测DCN蛋白以及E-钙黏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DCNmRNA以及E-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过表达DCN较pEGFP-N1上调32.34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组DCN上调2倍.Transwell结果显示转染pEGFP-DCN的胆管癌细胞迁徙和侵袭能力较转染pEGFP-N1分别降低约56.9%和40.2%;转染pEGFP-DCN与pEGFP-N1胆管癌细胞中E-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可见较转染pEGFP-N1体组胆管癌细胞比较,转染pEGFP-DCN组E-钙黏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DCN过表达可抑制QBC939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可能与升高E-钙黏蛋白表达相关.
作者:王伟林;余翔;李泉;毛永欢;沈佳佳;骆霞岗;喻春钊 刊期: 2014年第11期
长期以来,骨折患者术后骨缺损或骨不连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骨形成并重建骨的生物力学和稳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迄今为止,已发现多种信号因子具有成骨作用,如Wnt分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等.其中,Wnt和BMP分子介导的经典成骨信号在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研究两者在不同成骨阶段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可更好地利用基因治疗手段修复骨缺损和骨不连.本文就经典的Wnt与BMP信号在不同成骨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谭富强;刘渤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双氢青蒿素治疗人胆管癌QBC939裸鼠种植瘤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人胆管癌QBC939裸鼠种植瘤动物模型,随机分3组:双氢青蒿素组(DHA)、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溶剂对照组(植物油),对比分析各组裸瘤重量、抑瘤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指数(AI).结果 DHA组的种植瘤体积(1 979.63±357.29) mm3]和重量[(1.77±0.23)g]明显小于对照组[种植瘤体积(2 827.69±549.00) mm3,重量(2.50±0.65)g,P<0.05];实验组的HIF-1α的表达强度(0.2280±0.0439)少于对照组(0.336 7±0.089 6,P<0.05);实验组的MVD值(11.06±1.44)低于对照组(17.44±2.24,P<0.05);实验组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AI,(13.18±2.42)%]明显大于对照组[(3.28±1.04)%,P<0.05].结论 双氢青蒿素对人胆管癌裸鼠种植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陈有挺;洪志鹏;周智;欧荣文;石铮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腹主动脉瘤(AAA)指的是主动脉直径扩张50%以上的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动脉瘤一旦破裂,死亡风险极高.现有研究结果显示AAA的起始因素为炎性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腹主动脉壁外层和中层,释放炎性因子,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尤其是弹性纤维的降解;同时,中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发生功能改变,收缩功能降低,进一步使血管壁抗张力能力下降,动脉壁在动脉高压血的冲击下逐步扩张形成AAA.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受体蛋白,参与了AAA发生机制的诸多方面,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LRP1和AAA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章文文;刘昭;刘长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声动力疗法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热点[1].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证明,血卟啉单甲醚声动力疗法(HMME-SDT)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有毒杀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HMME-SDT对增生性瘢痕FB有抑制效应,探讨其机制.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取兔增生性瘢痕组织,常规处理后将组织块铺设瓶底培养用于实验.2.实验分组及应用:分为对照组(C)、单纯超声组(U)、HMME组、HMME-SDT组.治疗参数:超声频率1.0 mHz、超声声强0.8 W/cm2,超声辐照时间120 s,每天1次.向培养皿中注射HMME(20 mg/kg),3h后进行超声辐照,探头在水中与瘢痕相距1.0 cm.
作者:李卫;夏海;费剑锋;杨棋;孟庆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中位肩和低位肩对导管尖端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359例被分为2组:组Ⅰ(低位肩)180例,组C(中位肩)179例.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患者右肩位置根据分组不同而调整,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手术后拍X线胸部平片,检查是否有气胸并记录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 Ⅰ组导管尖端位置异常总发生率[14例(7.8%)]明显高于C组[2例(1.1%),P<0.01],其中Ⅰ组置入同侧颈内静脉发生率和置入对侧头臂静脉发生率[8例(4.4%),6例(3.3%)]明显高于C组[2例(1.1%),0例,P<0.01].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时中性肩体部可减少导管错位率.
作者:张凌杰;裴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对缺血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生存率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BMSCs,分别用ILK、ILK-小干扰RNA (siRNA)及对照绿色荧光蛋白(GFP)腺病毒转染BMSCs,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8h;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不同条件下BMSCs的VEGF分泌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ILK-BMSCs组ILK的表达显著高于GFP-BMSCs和ILK-siRNA-BMSCs组(P<0.05).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培养BMSCs 8 h,与BMSCs和GFP-BMSCs组比较,ILK过表达显著增加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且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ILK基因沉默则显著减少BMSCs存活率及VEGF表达(P<0.05),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K激活其下游信号分子Akt和mTOR,增加缺血环境下BMSCs生存率及VEGF表达.
作者:曾彬;童随阳;王欣;李军;夏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脊髓损伤(SCI)后继发性炎性反应是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重要病理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参与了SCI后外周血细胞顺序募集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激活SCI局部的炎性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压氧(HBO)治疗脊髓损伤具有抗炎症作用[1],是否可以通过抑制脊髓挫伤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可以减轻SCI后的炎性反应.
作者:李景田;孙永明;牛延坪;苏朋;史高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mRNA前体选择性剪接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1].本研究旨在检测胶质瘤细胞株U87、U251、A172和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株HA1800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 (bcl-x) mRNA前体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差异.一、材料与方法1.细胞培养:细胞株均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所,DMEM培养基,37 ℃、5% CO2常规培养.
作者:李朝晖;杜超;赵兴利;付红;田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不同椎板开门角度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接受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99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CT片上测量的椎板开门角度以30°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1例:开门角度15°~ 30°,B组38例:开门角度>30°.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6个月JOA评分、颈椎曲度(C2~C7夹角)、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1.2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再关门”现象.手术时间:A组(110.13 ±13.47) min,B组(109.16±12.7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A组(150.29 ±31.64) ml,B组(152.07 ±31.37)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患者颈椎曲度(C2~ C7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A组为1.64%(1例),B组为7.89%(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型钢板固定法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开门角度在15°~30°时比开门角度在30°以上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唐超;黄金承;程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静脉到静脉人工胎盘转流方式胎羊模型.方法 孕100 ~ 140 d的孕羊5只,切开子宫,建立静脉到静脉的人工胎盘转流方式.血液从右颈内静脉引出,经过人工胎盘后从脐静脉输回到胎羊体内.胎羊脱离母体后放置在40℃生理盐水中.人工胎盘装置包括离心泵、新生儿膜式氧合器、小儿超滤器等.分别于转流前、转流1、3、6h监测胎羊的心率、血压和动脉血气,于转流前、转流3、6h超声评估左、右心室的心排出量.结果 转流早期,灌注流量恒定,胎羊血压、心率没有显著变化.乳酸值从(5.26±1.57) mmol/L上升至(14.04 ±2.74) mmol/L(P <0.01).超声示左心室心排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心排量有下降趋势,从(264.81±163.57) ml/(kg·min)下降到(208.94±125.99) ml/(kg· min),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静脉到脐静脉的人工胎盘技术可行,需要控制插管的深度,避免插管损伤脆弱的胎羊组织,并且及早进行血气分析,纠正内环境紊乱.
作者:李明亮;江文;周成斌;章晓华;陈寄梅;庄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构建微小RNA-206(miR-206)的慢病毒载体转染MCF-7细胞,观察转染效率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针对miR-206有效的靶序列设计合成寡链DNA,经过退火、连接、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测序鉴定、慢病毒包装、共转染等步骤获得慢病毒LV-hsa-miR-206,将其转染MCF-7细胞,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206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PCR扩增出插入片段,目的基因的测序结果与GeneBank序列一致.感染慢病毒后,MCF-7的miR-206表达由1.000增加至120.331±1.801;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在转染后第2天由1.420±0.052降低为1.275±0.147,第3天由1.762±0.089降低为1.387±0.093,第4天由2.045±0.235降低为1.269±0.103,凋亡细胞和G2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LV-hsa-miR-206慢病毒载体,并在MCF-7细胞中成功表达,miR-206表达水平增加导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作者:明佳;杜俊泽;王寅欢;姜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对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复合磷酸三钙-胶原材料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方法 将提取扩增的第3代hBMSCs体外与组织工程支架磷酸三钙-胶原复合,分两组进行三维培养: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培养液基础上加入100 mg/L透明质酸).培养2周后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阿尔新蓝染色、Ⅱ型胶原(CO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糖胺多糖(GAG)定量检测,比较体外成软骨效果.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均匀分布于材料中,实验组细胞基质的分泌大于对照组.实验组阿尔新蓝染色,COL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OL2、软骨特异性基SOX9、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基因表达分别为8.954±2.612/1.062±0.459、3.512 ±0.638/1.111 ±0.595、4.588±1.964/1.042±0.335,糖胺多糖(GAG)定量检测结果(21.741±2.633/16.717±0.595)也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100 mg/L透明质酸能够有效促进hBMSCs复合磷酸三钙-胶原体外成软骨.在COL10和COL1的基因表达上实验组也大于对照组(21.741 ±2.633/16.717 ±0.595),说明透明质酸除了能体外诱导hBMSCs成软骨分化外,还能进一步诱导其成熟发展.结论 100 mg/L透明质酸能够在三维组织工程支架中促进hBMSCs体外成软骨分化,并且能够进一步诱导其成熟发展.
作者:孟繁钢;何爱珊;张志奇;张紫机;康焱;杨子波;龙毅;林子洪;吴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片的体外制备方法.方法 使用组织块法体外分离培养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进行鉴定后,将其种植于UpCell培养皿,待细胞长满皿底后,将环境温度降至20℃,利用培养皿温敏特性制备出上皮细胞片.结果 利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的兔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角蛋白CK-18表达阳性,经过UpCell培养皿的培养,当降低温度至20℃时,可分离出完整的上皮细胞片,经鉴定细胞片内的细胞连接紧密,并相互叠加.结论 利用UpCell培养皿的温敏反应性可成功的制备出完整上皮细胞片,上皮细胞片为组织工程气管的构建提供了新的策略.
作者:张卫东;章方彪;史宏灿;韩石;叶钢;孙飞;潘枢;刘星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腹腔暴露对大鼠胃肠动力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腹腔暴露1h组(E1组)、腹腔暴露2h组(E2组)和腹腔暴露3h组(E3组),每组6只.E1组、E2组和E3组大鼠开腹后暴露腹腔,但不进行任何手术操作,暴露相应时间后关腹.S组大鼠仅作腹壁切口,但不打开腹腔.C组大鼠仅作麻醉处理.各组大鼠术后24 h进行炭末推进实验后取血液和小肠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和IL-10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NF-α、IL-1β、IL-6和IL-1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C、S、E1、E2和E3组大鼠炭末推进率分别为(62.26 ±8.22)%、(65.27±8.45)%、(58.21±7.26)%、(43.89±6.63)%、(38.62±6.28)%;E2组和E3组明显低于C组(P<0.05).E1、E2和E3组较C组大鼠血清和肠道的炎性因子浓度有所升高,肠道的炎性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有所增强,并且这种差异随着腹腔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明显,以E2组或E3组的差异为显著(P<0.05).结论 腹腔暴露后大鼠胃肠动力功能下降,全身和肠道炎性反应增强,这可能是开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腹腔镜术后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谈善军;虞文魁;林志亮;董翼;陈启仪;白小武;徐琳;段开鹏;李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反义寡核苷酸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肺纤维化组、空载体转染组、反义bFGF转染组、正义bFGF转染组,每组6只.造模处理后,计算各组大鼠肺系数,比较肺组织纤维化程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bFGF含量及肺匀浆羟脯氨酸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肺匀浆中bF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 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Smad3和Smad7的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肺纤维化组、空载体转染组、反义bFGF组、正义bFGF组大鼠肺系数值分别为:(7.5±1.5)%、(1O.8±1.4)%、(11.0±1.4)%、(8.8±1.7)%、(12.5±1.6)%;肺间质纤维化分级为:0、2.38±0.52、2.41±0.48、1.62±0.45、2.82±0.54;反义bFGF转染组肺系数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肺系数明显增高(P<0.05);反义bFGF转染组肺间质纤维化明显减轻(P<0.05),正义bFGF转染组明显加重(P<0.05);反义bFGF转染组血清、肺泡灌洗液中bFGF含量及肺匀浆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含量明显增高(P<0.05);反义bFGF转染组肺匀浆中α-SMA、Collagen Ⅰ、TGF-β1、CTGF及Smad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正义bFGF转染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Smad7 mRNA的表达刚好相反.结论 bFGF反义寡核苷酸可以减轻博莱霉素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可能机制是bFGF反义寡核苷酸下调了TGF-β1 Smad信号通路.
作者:谭维军;程真顺;谭秋月;叶燕青;江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在经过传代扩增后诱导内皮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方法 使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其生长特性并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了联合免疫表型鉴定,诱导其多向分化来确定其干细胞特性.扩增后的高代次(P5)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被用于进行3种条件下的诱导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基础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细胞支持液+VEGF、仅用内皮细胞支持液),诱导时间为12 d,之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1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Ⅷ因子表达来评估分化效果.结果 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原代培养的细胞表现出了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在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都表现出了干细胞特性.经过仅12 d的诱导内皮细胞分化后,EGM2-MV+ VEGF组开始表达CD31和Ⅷ因子,而另外两组未发现表达.结论 传代扩增后的高代次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仍有较强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EGM2-MV+ VEGF能更高效地促进其向内皮细胞分化.
作者:刘占鳌;黄文柏;周冠洲;范鲁峰;邵闻冲;胡三元;孙念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与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和小细胞癌一起被归为神经内分泌癌,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肺癌病理类型,LCNEC在整个肺癌中的发病率为2%~3%[1].其恶性程度高,术前诊断困难,相关报道较少.我们通过分析我科44例LCNE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一、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手术治疗的LCNEC患者44例,其中男40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10:1,年龄26 ~ 76岁,中位年龄54岁.吸烟40例(88.9%),有肿瘤家族史3例(6.67%).首发症状为痰中带血或咯血12例,咳嗽、咯痰20例,胸痛或胸闷气短2例,乏力1例,体检发现9例.病程7d~3个月,中位病程1个月.
作者:王岩;刘俊峰;曹富民;李保庆;王福顺;张难;石志华;李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胆管癌组织中核心蛋白聚糖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4例胆管癌和40例正常胆管组织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并分析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胆管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表达明显下调,而在正常癌旁组织高水平表达.44例胆管癌患者胆管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阳性18例(阳性率为40.91%),而40例正常癌旁癌组织核心蛋白聚糖表达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00%,P<0.01).高、中分化组肿瘤核心蛋白聚糖表达显著高于低分化组肿瘤(62.5%比15.0%,P<0.01).无淋巴结转移者中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57.14%)明显高于已有区域淋巴结转移者(26.09%,P<0.05).核心蛋白聚糖的表达水平与胆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 核心蛋白聚糖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
作者:余翔;李泉;毛永欢;王伟林;沈佳佳;骆霞岗;喻春钊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