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减压脊髓神经恢复分子机制的研究

王新家;孔抗美;吴珊鹏;齐伟力

关键词:胆碱乙酰转移酶,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脊髓, 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减压对慢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模型,然后行手术减压.经观察行为评分(BBB),常规病理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脊髓损伤后ChAT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数减少,BDNF和TrkB表达增加,BBB下降;减压后,ChAT阳性细胞数增多,BDNF和TrkB表达恢复,BBB改善,减压组与压迫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减压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其促进了慢性压迫性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合成ChAT和运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且减压可加速BDNF和TrkB的转运,从而加速实验动物行为功能的恢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赫赛汀联合干扰能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抑制作用

    目的了解赫赛汀联合干扰能(IFNα-2b)对肾癌细胞在体外的杀伤抑制作用,同时检测肾癌细胞在药物作用前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的表达情况.方法肾癌细胞系通过细胞培养技术进行培养,用噻唑蓝(MTT)法观察赫赛汀联合IFNα-2b对该细胞系的抑制杀伤效果,过河实验检测癌细胞的侵袭能力,进而运用链霉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HER2、MRP1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赫赛汀联合IFNα-2b对肾癌细胞的生长抑制及耐药性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经药物处理后,HER2、MRP1表达明显下降,由用药前的62.82%、69.42%降到用药后的24.35%、16.87%(P<0.05).结论联合用药能有效抑制肾癌细胞的生长,对瘤细胞的耐药性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作者:胡志全;王家菁;叶章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肥大细胞与胃癌增殖细胞核抗原、bcl-2基因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

    为探讨肥大细胞对胃癌生长的影响机制,我们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同步检测分析胃癌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与其邻近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bcl-2基因表达的关系,以期阐明肥大细胞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作者:柳雅玲;唐华美;王琳;李亚鲁;赵苗青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雌激素受体表达和微血管密度改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在肝门部胆管癌(HCCA)中雌激素受体(ER)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VD)的改变,探讨它们在HCCA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HCCA组织中ER和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 ER的阳性率为6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的MVD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ER可能通过影响血管的生成在HCC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诊断和治疗HCCA提供新途径.

    作者:范正军;吴阳;张志永;李德旭;王陆林;谢志徵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后再生神经逆行追踪和组织化学研究

    目的对大鼠体神经-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吻合后再生神经的物质转运功能和递质性质进行定性研究.方法在建立了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膀胱反射弧的5只大鼠的左侧盆神经节(MPG)、尿道外括约肌(EUS)分别注射荧光金(FG)和快蓝(FB),通过逆行追踪检测再生神经的物质转运功能,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再生神经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结果逆行追踪结果显示FG、FB单标神经元及FG和F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3尾部至L5头侧左侧前角.神经吻合口远心端和近心端,以及支配膀胱的节前有髓神经纤维,支配EUS的有髓神经纤维多为AChE反应阳性.结论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膀胱反射弧建立后,再生的传出神经有物质转运功能,体神经-内脏神经(副交感神经)吻合后再生神经纤维多为胆碱能.

    作者:李兵;肖传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及表达

    目的构建重组人早幼粒白血病基因(PML)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及稳定表达PML的膀胱肿瘤细胞株.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将PML基因亚克隆后连接在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上,经酶切鉴定正确后,磷酸钙沉淀法转染到PA317包装细胞包装病毒,并计算重组病毒的滴度.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重组PML逆转录病毒能够成功感染靶细胞.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鉴定PML蛋白的表达.结果经酶切分析证实有大约2.1 kb大小的片段插入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中.PCR结果显示感染重组PML逆转录病毒的细胞可以扩增出304 bp大小的片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感染重组PML病毒的膀胱肿瘤细胞胞核内有散在的斑点样的绿色荧光亮点.Western blot也发现感染PML组有大约90×103的特异性的蛋白条带.结论我们成功构建重组人PML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且建立了稳定表达PML的膀胱肿瘤细胞株.

    作者:李磊;贺大林;何辉;王新阳;南勋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脊索瘤与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改变与脊索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18例脊索瘤和瘤旁正常组织FHIT基因RNA转录本和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RT-PCR检测可见11例(61.1%)存在FHIT基因RNA转录本缺失,1例还同时含有正常和异常转录本.对其中2例进行测序,证实1例转录本缺失全部E5~E7外显子及部分E8外显子和部分E10外显子等2个片段;另1例转录本缺失全部E5~E9外显子及绝大部分E10外显子.脊索瘤中FHIT蛋白表达阳性百分比为55.6%(10/18),瘤周正常组织为100.0%(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IT蛋白在脊索瘤中表达减低.结论 FHIT基因表达缺失是脊索瘤发生的重要事件之一,可能与脊索瘤的发生机制有关.

    作者:韩壮;王敏;吕刚;王太一;金春莲;富伟能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二氧化碳气腹对直肠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腹腔镜能否应用于肿瘤外科一直存在争议,焦点之一是二氧化碳(CO2)气腹是否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扩散.我们应用经直肠黏膜下接种建立直肠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动物模型对此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付斌;赵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微创与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评价微创张力带固定法治疗横断型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牢固性.方法保留胫骨、股骨及完整膝关节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制作髌骨横断骨折模型,采用微创或开放手术的张力带固定.膝关节屈曲36°位固定胫骨及股骨端将标本安装在MTS实验机上,通过牵拉股四头肌来拉伸和疲劳循环载荷来测试固定的稳定性.用线性传感器测量骨折分离距离,大于1 mm为固定失败.结果所有固定在500 N外加拉力作用下骨折分离距离均小于1 mm,大于固定后即可活动所需小294 N的限度.微创和开放手术在即时和疲劳后的生物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张力带的稳定性好(P<0.05).结论根据生物力学原则,微创张力带固定法治疗髌骨骨折能够满足骨折愈合所需的稳定性,允许骨折固定后即可活动和功能锻炼.

    作者:李健;颜登鲁;张在恒;谭平先;赵卫东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目的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用5溴-2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hNSC,并将其移植到14只T10半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另外14只T10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损伤脊髓内注射DMEM/F12培养液),用BrdU的FIT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徙,用NF-200、GFAP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BBB评分评定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获得了大量的hNSC;(2)用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检测到移植的hNSC能在体内长时间存活(达2个月)并向远处迁徙,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3)检测到实验组大鼠BBB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在SCI后第10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BBB得分大差距达到2.1分.结论 hNSC移植能促进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它是SCI移植治疗较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作者:蔡培强;汤逊;林月秋;徐林;阳运康;周田华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肾静脉上结扎大鼠下腔静脉的肾功能改变和川芎嗪对其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静脉平面以上结扎大鼠下腔静脉(IVC)及应用川芎嗪后的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分别在肾静脉平面以上结扎大鼠下腔静脉、肾静脉平面以上结扎下腔静脉并川芎嗪治疗,术后6、12、24 h、2、3、4、5、7 d检测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量及NAG酶并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结果肾静脉平面以上结扎大鼠下腔静脉后血肌酐、尿素氮、尿NAG酶升高,肾脏瘀血并见大量管型.术后第3天,肾脏恢复正常结构;术后第4天,血肌酐、尿素氮恢复正常;术后第5天,尿NAG酶恢复正常.肾静脉平面以上结扎下腔静脉并川芎嗪治疗术后第4天,血肌酐、尿素氮、尿NAG酶恢复正常,肾脏瘀血较轻.结论肾静脉平面以上结扎大鼠下腔静脉,可因双肾瘀血而影响肾功能,若同时加用川芎嗪则可保护肾脏功能.

    作者:邱新光;郭学利;黄秀珍;范正军;赵春临;张谢夫;李红;吴阳;王子凡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肝癌细胞系BEL-7402与正常肝组织基因表达概况差异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概况,寻找在肝癌细胞系及正常肝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方法以肝癌细胞系及正常肝组织的总RNA反转录合成含有α-32P dATP的cDNA为探针,与Atlas微阵列表达分析膜进行差异杂交,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放射自显影结果经AtlasImageTM软件分析显示:在所分析的588种已知基因中,TFDP2、Akt1、E2F-3等26个在肝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TDGF1、BAK、Caspase-3等22个表达下调,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细胞间相互作用、与细胞侵袭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改变.结论通过Atlas微阵列系统分析发现的这些基因的表达改变组成了一个肝癌特异的基因表达谱,系统地研究肝癌细胞系的基因表达改变,可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作者:刘连新;武林枫;谢向晨;姜洪池;刘芝华;吴旻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奥曲肽对胰腺炎相关性腹水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奥曲肽对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以PAAF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B组)为研究对象,监测4、7 h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ALT、AST)、总胆红素(TBiL)、淀粉酶(AmYL)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浓度.同时对胰腺、肝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TUNEL法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以及应用奥曲肽后(C组)对上述指标的变化.对比评估B组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ANP组)胰腺损伤程度.结果 B组各血清学指标均比空白对照组(A组)显著升高(P<0.01);C组上述各指标显著下降(P<0.01);ANP组与B组相比,7 h时间点AmYL浓度明显升高(P<0.01).PAAF诱导7 h后(20.13±3.84)%的肝细胞发生凋亡,其中(49.04±1.44)%细胞生长停滞在G2/M期.电镜(TEM)下可见典型的晚期凋亡肝细胞;ANP组胰腺损伤程度明显重于B组.结论 (1)TGF-β1在肝细胞增殖(G2/M)期诱导其凋亡损伤;(2)奥曲肽通过抑制TGF-β1在肝脏的表达而对PAAF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凋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3)PAAF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中的胰腺病变明显轻于ANP时的胰腺病变.

    作者:程若川;王建忠;马万里;刁畅;罗华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α-干扰素对人功能性垂体腺瘤细胞的作用

    目的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放射免疫测定方法,研究α-干扰素(α-IFN)对体外培养人垂体功能性腺瘤细胞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对11例垂体生长激素(GH)及GH/催乳素(PRL)腺瘤和15例垂体PRL腺瘤进行体外细胞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生长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研究α-IFN和αR-IFN在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垂体腺瘤之间阳性表达率差异.结果大多数垂体腺瘤细胞有α-IFN和αR-IFN表达,尤其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细胞中呈高表达;α-IFN对垂体腺瘤细胞激素分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α-IFN对大多数溴隐亭(BC)或奥曲肽(SMS)耐药的腺瘤细胞仍有抑制激素分泌效应;α-IFN能增强BC对垂体PRL腺瘤分泌的抑制作用.结论α-IFN具有用于临床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的可能性.

    作者:李杰;张华楸;万锋;舒凯;雷霆;李龄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减压脊髓神经恢复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减压对慢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模型,然后行手术减压.经观察行为评分(BBB),常规病理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脊髓损伤后ChAT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细胞数减少,BDNF和TrkB表达增加,BBB下降;减压后,ChAT阳性细胞数增多,BDNF和TrkB表达恢复,BBB改善,减压组与压迫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减压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其促进了慢性压迫性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合成ChAT和运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且减压可加速BDNF和TrkB的转运,从而加速实验动物行为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新家;孔抗美;吴珊鹏;齐伟力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评价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意义.方法观察了52例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ET含量在治疗前1 d、治疗后3、8 d及2周的变化,并且以46例颅脑损伤患者按常规治疗作对照组.结果颅脑损伤24 h内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较正常人均明显升高(P<0.05),伤后第3天、第8天两治疗组血浆内皮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但纳络酮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ET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升高,与病情轻重相关,纳络酮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更迅速地降低血浆ET水平.

    作者:孙志香;黄志雄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对小鼠体内肺瘤的抑制作用

    我们通过小鼠模型注射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观察SEA对小鼠体内肿瘤的抑瘤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舒晓燕;冯邦胜;袁明;肖新立;满冬梅;徐利珍;张木莲;张亚莉;张惠敏;熊俊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氯化钆抑制枯否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探讨抑制枯否细胞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制作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80只,实验组注射氯化钆,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检测两组大鼠缺血前、再灌注后5 min、1和6 h血压、心率的变化,血清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及肝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实验组再灌注6 h血清TNF-α和IL-1为(0.475±0.069) μg/L和(0.221±0.056) 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831±0.167) μg/L和(0.335±0.127) μg/L(P<0.05),两组血压、心率和AST变化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抑制枯否细胞活化可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枯否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很重要.

    作者:王东;朱继业;冷希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乙酰肝素酶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SE)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2例膀胱癌及16例癌旁组织中HPSE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膀胱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合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42例膀胱癌中,HPSE mRNA阳性23例(54.8%),16例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者2例(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PSE mRNA的表达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术后生存3年以下者HPSE mRNA的表达阳性率87.5%,明显高于生存3年以上者之46.9%(P<0.05);HPSE mRNA表达阳性者MVD值为90.8±13.6,表达阴性者肿瘤MVD计数均值为65.8±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SE在膀胱癌的生长浸润、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赵勇;金讯波;吕家驹;孙鹏;王慕文;蒋绍博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联合顺铂治疗裸鼠荷骨肉瘤

    目的探讨反义基因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提高骨肉瘤疗效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构建荷骨肉瘤裸鼠模型,采用瘤内注射和腹腔给药方式,以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5 mg/kg体重)配合顺铂(DDP,3 mg/kg体重)对瘤鼠进行联合干预治疗,观测裸鼠肿瘤生长情况及瘤体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Survivin蛋白表达,DNA末端原位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联合治疗组裸鼠瘤重(0.36±0.01) g仅为对照组(1.08±0.05) g 33%,抑瘤率IR(66.9±1.4)%显著高于ASODN组(38.9±0.8)%和DDP组(49.8±9.6)%,χ2=5.14,P<0.05,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减弱,AI(45.1±3.7)%显著高于对照组(5.8±1.2)%及各单药组(23.9±3.1)%、(24.1±4.8)%,χ2=146.03,P<0.01.结论 ASODN对DDP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可弥补DDP耐药缺陷,两者联合可望发挥协同抗瘤效应.

    作者:高大新;张海燕;吕刚;李永军;黄涛;王岩峰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反义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对支气管成形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影响

    目的评价反义转化生长因子(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表达系统对支气管成形动物模型吻合口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将行左上肺支气管成形术的试验犬分为3组,A组雾化吸入蒸馏水,B组吸入腺病毒空白载体,C组吸入反义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各1周,4周后取吻合口组织检测TGF-βⅡR mRNA和I型胶原的合成量.结果 C组的TGF-βⅡR mRNA合成量(0.75±0.13)和I型胶原的合成量(829.50±78.30)较A(1.96±0.20和1 167.20±94.10)B(1.89±0.17和1 291.30±103.50)两组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反义TGF-βⅡ型受体-腺病毒表达系统阻断TGF-β的作用可以减少细胞外胶原的合成,从而发挥抑制吻合口瘢痕增生的作用.

    作者:付向宁;张霓;孙威;黄畦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