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燕;刘强;陈育尧;吕志平
正确认识老年性糖尿病的内在特点,合理诊断,个体化用药,全面调整老年患者机体,根据老年性糖尿病的特点,在益气养阴的同时,注重温补元阳、调理脾肾、化瘀泄浊,配合饮食、运动等疗法综合调理,以图治而达标,使糖尿病得以长期良好控制,使患者象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健康长寿.
作者:王晓屏;高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对70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讨论其特点和发并发症防治的问题.方法:统计受伤机制、类型及治疗方法分类.结果:本组70例患者出现2例Volkmann's挛缩,6例肘内翻,余均获满意疗效.结论: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选择治疗方式,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作者:李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癌痛消颗粒对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遵循诊断标准、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等,观察27例肝癌惠者,口服癌痛消颗粒,进行治疗前后AFP、中医症状体征、Karnofsky评分指标的检查与分析.结果:临床观察2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用癌痛消颗粒治疗,肿瘤体积疗效有效率88.89%;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21/27(77.78%);用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为(10.31±4.7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FP用药前后的差值为(316.31±62.7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用药前后生活质量(卡氏评分)有明显变化,评分前后差值为(11.15±5.6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癌痛消颗粒治疗原发性肝癌血瘀毒结正虚证患者的肿瘤体积疗效有效率88.89%;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21/27(77.78%),能明显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FP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韦艾凌;唐健;陈逸恒;王家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女性围绝经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雌孕激素替代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辨证施治.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作者:刘晓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应用外固定架结合局部转移皮瓣治疗.术后予以本院自行研制的促进骨折愈合之中药-琥珀丸.结果:21例患者获9个月~4年6个月(平均1年11个月)随访,20例骨折及创面获得愈合.术后并发症:骨感染1例,部分皮瓣坏死1例.结论:外固定架结合局部转移皮瓣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骨外露,具有创伤小,复位容易,固定牢固,风险小,费用低,方便功能练习等特点.中药琥珀丸,具活血化瘀之效,对接骨续筋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高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独活的药典品种重齿毛当归(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川独活)与在东北地区以独活代用品入药的兴安白(Angelica dahurica Benth et Hook)(东北独活)的根及根茎中挥发油和香豆素类成分的差别.方法:分别采用气质联用法(GO-MS)和薄层扫描法(TLC-SC).结果和结论:二者在挥发油的组成和香豆素的分类上均存在差别.从重齿毛当归中,共检出90种挥发油类,经计算机检索和与标准图谱对照,鉴定了其中52种.从兴安白芷中共检出57种,鉴定了其中37种.对以上两种植物的70%乙醇提取物进行薄层扫描比较,发现二者虽均以香豆素类为主,但川独活中主要为简单香豆素和二氢呋喃香豆素类,东北独活主要为呋喃香豆素.
作者:王晓彤;王绪;才谦;付玉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介绍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经验.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通脉口服液可以缓解肾小球硬化、理论基础是运用中药益气活血法.从理论基础或实验研究两大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杨霓芝;朴胜华;王立新;包昆;刘旭生;王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红背叶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红背叶根对模型动物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影响.结果:红背叶根能显著抑制大鼠血清中的TGFDl、TIMP-1、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IV)、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表达.结论:红背叶根对肝纤维化形成中两个重要因子TGFβ1和TIMP-1表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之一.
作者:吕小燕;刘强;陈育尧;吕志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对近年来有关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临床治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方药、针灸及按摩等方面治疗以及其疗效评价的研究,认为中医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不足,通过总结为深入研究中医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作者:赵政;傅立新;王春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穴位功能与人体气血盛衰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对33例气虚惠者和77例正常人太渊、太虚穴伏安特性进行检测,比较气虚患者和正常人穴位伏安特性的差异.结果:正常人和气虚患者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呈非线性特征,且增程曲线与减程曲线不重合.在2-7μA多个扫描电流处气虚患者太渊、太溪两穴电阻与正常人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气虚患者穴位电阻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0.005).结论:穴位伏安特性可作为观察气血变化的客观指标.气虚导致的皮肤汗液分泌增多、皮下组织水肿可能是导致气虚患者穴位电阻变低的主要原因.
作者:魏建子;沈雪勇;周钰;张海蒙;毛慧娟;周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病,病因复杂,症状各异,病程迁延难愈,容易复发.笔者对36例病人进行口服中药加中药熏蒸坐浴辨证施护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绍秀;刘建东;薄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黄春林认为,虚和瘀贯穿急性心肌梗死的始终,其证型发展规律为:因瘀致寒,因瘀致热,因瘀致虚;中医治疗提倡分阶段辨证治疗,急性期以温阳活血为主,衍变期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主,恢复期以益气和血通脉为主;并发心律失常者,可结合中药药理辨证选药;并发心衰者,以温阳利水,化痰蠲饮为主.
作者:王磊;郭力恒;颜芳;唐光华;黄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风湿正痛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风湿正痛丸,对照组予甲氨喋呤(MTX)联合尼美舒利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点各项疗效评价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3%,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正痛丸治疗寒湿痹阻型RA具有起效较快、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的优点,较适合此型患者长期治疗使用.
作者:岳敏;刘维;刘晓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补肾活血法为大法口服中药汤荆,对照组用西药治疗,2组均治疗2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77.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补肾活血法可明显改善下腹及腰骶疼痛、痛经、白带量多等主要临床症状(P<0.05).结论:补肾活血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金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病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其治疗机理研究也逐渐深入,现就临床有关文献报道做一综述.
作者:彭波;王桂珍;李泽庚;韩明向;韩宁林;张念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型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2组分别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西医常规治疗加中医辨证论治.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肾阴亏、肝阳偏亢型急性期缺血中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代伟;林忠嗣;单翠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淋病后及非淋菌性尿道炎后综合征是指淋病或非淋菌性尿道炎经相应抗菌药物治疗后,已无尿道炎晶临床及实验室客观依据,但患者仍诉有多种症状和不适的症候群[1].自2004年10月-2006年5月,笔者采用中药加味四逆散治疗本病,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万春;严张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桃核承气汤及其拆方抗肾问质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实验通过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生存质量、肾脏器系数、TNF、IL-6等指标研究桃核承气汤及其拆方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理.结果:桃核承气汤及其拆方组均可发挥较好的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桃仁与大黄作用较桂枝明显(P<0.05),但全方作用强(P<0.01),说明桂枝在方中可能有协同作用.结论:桃核承气汤及其拆方有较好的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全方作用强,桃核承气汤抗肾间质纤维化可能与抗炎和减少细胞外基质等因素有关.
作者:赵雪莹;李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夏少农教授论治外科病因及辨证治疗的学术经验,临床外科病因分类及其注意点,内治十五法的具体理例,其自创的辩病辩证治疗对于外科各类疾病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宗长根;王洁婷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由于长期身心极度疲劳导致以严重影响体力活动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其临床主要症状为严重的疲劳感.本病早发现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20年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起来.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本病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通过针刺治疗本病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静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