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林;李晓娜;陈国俊;索吉明;孙岩;王健
近年来曲妥珠单抗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度表达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在全身性控制率提高和生存期延长的同时,脑转移瘤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脑转移是造成HER2阳性型乳腺癌晚期患者死亡的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具有临床挑战性的因素——常常是在颅外疾病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本文对HER2阳性型乳腺癌脑转移的早期检测和预防的价值,靶向治疗的进展及新靶向药物的开发情况加以总结.
作者:周霞;杜向慧;裘国勤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直肠癌及正常直肠黏膜中微小RNA(miRNA)表达谱差异,寻找并验证具有差异表达的miRNA.方法 提取3例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对应远端正常直肠黏膜中的miRNA,采用微阵列芯片分析,获得直肠癌miRNA表达谱.另取15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癌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对其中具有表达差异的hsa-miR-187*和hsa-miR-224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 共筛选出70个直肠癌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其中33个表达上调,37个表达下调.其中肿瘤/正常倍数小于0.5的有22个,肿瘤/正常倍数大于4的有17个.在另外15对验证样本中证实hsa-miR-187*在直肠癌中表达下调(P<0.001),hsa-miR-224表达上调(P<0.001).结论 直肠癌和正常直肠黏膜相比有其特异的miRNA表达谱,miRNA在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张丽静;赵增仁;张志勇;贺新奇;樊智彬;刘博;徐学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癌)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microRNA的可行性,分析miR-20a在膀胱癌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复发的关联性.方法 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50例新鲜膀胱癌组织和对应的石蜡包埋组织中miR-20a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年度间181例石蜡包埋膀胱癌组织中miR-20a基因的表达,并与患者术后复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石蜡包埋膀胱癌组织与新鲜冷冻组织中miR-20a的表达密切相关(r=0.792,P<0.001);不同年度间石蜡组织的miR-20a表达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R-20a表达量与肿瘤临床特征明显相关,高表达患者其术后复发明显增高(P<0.05).结论 石蜡包埋膀胱癌组织与新鲜冷冻组织中miR-20a的表达有一致性,用石蜡组织提取microRNA是可行的,膀胱癌细胞中miR-20a的作用与其表达量相关,高表达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
作者:任海林;李晓娜;陈国俊;索吉明;孙岩;王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参脉注射液在食管癌放疗过程中的增敏作用.方法 6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两组单纯放疗组(对照组)、放疗+参脉组(治疗组),治疗组放疗同时应用参脉注射液60 m1+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一次,连续使用4周.结果 在放疗剂量达60 Gy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6%,单纯放疗组为7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的安全性、肿瘤抑制率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食管癌放射治疗过程中应用参麦注射液,可以起到放疗增敏,提高疗效的作用.
作者:李东辉;宁亚莉;王海鹏;余敏;李晶;姚淑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SPARC和TGFβ1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SPARC mRNA和TGFβ1 mRNA在71例肺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SPARC mRNA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在癌组织中主要表达于间质纤维细胞中,其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2)TGFβ1 mRNA在肺癌中的阳性表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其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3)SPARC mRNA和TGFβ1 mRNA在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r=-0.356,P=0.002).结论 肺癌组织中SPARC的高表达可以抑制肺癌的进展,而TGFβ1的高表达可促进肺癌的进展,并参与肺癌的转移过程.此二者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英娟;汤建华;张志林;张志华;张秀珑;冯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人肺腺癌细胞A549多西他赛(DTX)耐药细胞株,并对其耐药机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采用逐步增加多西他赛浓度、间歇诱导的方法,建立人肺癌A549/DTX体外耐药细胞模型;MTT法检测A549/DTX的耐药特性;流式细胞仪比较多西他赛对耐药细胞株A549/DTX及亲本细胞株A549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多西他赛作用后两种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cl-2、Bax表达差异.结果 MTT显示A549/DTX的多西他赛耐药指数为18.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经12.5、25、50 μg/L多西他赛作用24 h后,A549/DTX的细胞凋亡率为(6.2±4.1)%、(13.6±2.7)%、(20.5±5.1)%,A549细胞凋亡率为(15.7±3.5)%、(28.5±2.9)%和(33.1±4.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显示,与A549相比,A549/DTX细胞Bc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ax蛋白明显降低(P<0.01).结论 逐步增加浓度、间歇诱导的方法建立了稳定、耐药性较高的A549/DTX细胞株,并认为凋亡受抑是A549/DTX的耐药机制之一,与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相关.
作者:刘晓冬;常青;赵秀芳;于航;侯毅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一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系的临床表型,对显性发病患者确定结肠镜随访间隔时间,探讨大数量切除结肠息肉的安全性与临床意义.方法 在确定先证者后,对该家族成年成员进行结肠镜检查,对发现的显性发病患者进行结肠息肉的结肠镜下治疗以及随访.结果 该家系成员共25人,其中女性14人,男性11人;显性发病3人,均属于传统型FAP,其中女性2人,男性1人且为其中1位女性之子;向上家系追溯,该家系有3位女性发病且故于结肠癌.自2007年10月至2012年11月,对3例显性发病患者共进行结肠镜随访与治疗27次,切除息肉1 801枚,除2枚(2.5 cm和3.0 cm)分别进行息肉剥脱+圈套切除术外,其余息肉均采用高频电圈套法、热活检钳摘除与灼除等方式.在集中处理高危息肉后,结肠镜随访间隔时间为每6月1次.手术过程安全,随访中未发现癌变腺瘤,但发现高危腺瘤(伴鱼鳞样黏膜).结论 结肠镜下大数量切除结肠息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种方式对不接受结肠手术的人群具有临床意义.从预防角度初步确定结肠镜随访间隔时间为6月,但需要进一步探讨,包括同时增加药物预防措施.
作者:张东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自体DC/CIK联合厄洛替尼(商品名:特罗凯)维持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Ⅲb、Ⅳ期老年(65~85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经一线含铂两药方案化疗4周期后,疗效达到稳定或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联合组)给予厄洛替尼及自体DC/CIK生物免疫治疗,另一组(单药组)给予厄洛替尼单药治疗,每月复查评估近期疗效、无肿瘤进展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是85.7%和71.4%(x2=8.75,P=0.015).无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5.23月、3.57月(P=0.017).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P=0.001,P=0.008),联合组更为显著(P=0.033).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及腹泻,但均能耐受,未作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厄洛替尼联合自体DC/CIK维持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及延长生存期.
作者:何志惠;洪涛;苏群豪;曾江正;桑圣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结肠癌组织中miR-155表达与血清CEA的相关性,探讨miR-155表达在预测复发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84例结肠癌标本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155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患者术前血清CEA水平.对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每两月检测一次血清CEA.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miR-155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高(P<0.05);癌组织中miR-155的表达与术前血清CEA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癌组织中miR-155的表达与术后CEA水平再次增高的时间呈明显的负相关(P<0.0l);复发转移组癌组织中miR-155表达水平为6.06±3.73倍,显著高于未复发转移组癌组织中miR-155表达水平3.62±2.55倍(P<0.05);术后血清CEA水平再次增高的时间与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明显相关(P<0.05).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miR-155表达显著上调,联合检测结肠癌组织中miR-155表达与术前术后血清CEA水平可以为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尤其在预测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中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黄少军;汪晶晶;江华;曹红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通常是指一类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0 nt,且不能翻译为蛋白质的调控性RNA分子.lncRNA在机体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均具有广泛的功能,尤其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年来lncRNA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文就lncRNA在肿瘤中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彬彬;殷媛;黄朝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赭曲霉毒素A (OTA)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染色体的损伤作用.方法 采用微核试验观察不同浓度OTA(5、10、20 μmol/L)处理24 h时对GES-1细胞染色体的损伤情况.利用染色体核型分析进一步观察不同剂量OTA作用后GES-1细胞染色体的畸变情况.结果 微核试验结果显示10和20 μmol/L OTA处理后,GES-1细胞微核率分别为(2.90±0.54)%和(3.84±1.06)%,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1.23±0.27)%,P<0.05].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OTA处理可以明显增加GES-1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率,其中5、10、20 μmol/L OTA处理后GES-1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分别为14%、20%和24%,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4%.结论 OTA处理可以增加GES-1细胞微核的形成,诱导GES-1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
作者:崔晋峰;吴莎;刘静;王媛;张祥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对鼻咽癌细胞系HNE-1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并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体外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DNA片段化以标记凋亡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d、Bax及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MTT显示不同浓度唑来膦酸处理组(2.5、5、10、20、40 μmol/L)作用24 h,对HNE-1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P>0.05);作用48和72 h均能明显抑制HNE-1细胞增殖(P<0.05);但抑制增殖能力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未呈时效和量效关系(P>0.05).10~40 μmol/L唑来膦酸处理后,48和72 h的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P<0.01); TUNEL法染色显示,作用72 h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显示,唑来膦酸下调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Bad、Bax及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 唑来膦酸可以抑制HNE-1细胞增殖,诱导HNE-1细胞凋亡,可能与促进Bad、Bax及Caspase-9的表达并降低Bcl-2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鸿彪;林文照;林穗玲;李绪渊;林英城;林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神经降压素受体1 (NTR1)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以及NTR1在IDC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病理诊断为DCIS的样本60例,并随机抽样128例诊断为IDC的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样本中NTR1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NTR1阳性着色部位为细胞质,在IDC和DCIS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1% (91/128)和53.3% (3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C中NTR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物大径、淋巴结状态相关(P<0.05),且LNTR1阳性表达患者比阴性表达患者复发率高(P<0.05).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IDC中NTR1阳性表达对生存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显示NTR1阳性表达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TR1在IDC中表达明显高于DCIS,提示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NTR1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患者预后差,因此可作为乳腺癌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田晓琦;牛昀;张同先;田素文;张巍;吕淑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高的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乳腺癌的转移和复发是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乳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是该病研究领域上为关注的.本文就Kindlin基因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葛文凯;左文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介入后原发和复发性肝癌的疗效,为临床上原发和复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五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06例介入后的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CG)和观察组(observation group,OG),OG组所有病例先行立体定向放疗(适形调强放疗),放疗后采用微波消融治疗.CG组仅行立体定向放疗(适形调强放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及临床特征的差别.结果 对照组53例患者总缓解率为62.26%,观察组总缓解率为79.25%,高于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G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高于C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血清-AFP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下降发生率、放射性肝炎及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消融联合立体定向放疗治疗介入后的原发和复发性肝癌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作者:张江洲;龙志雄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奥曲肽(Octreotide,OCT)对多烯紫杉醇(Docetaxel,DTX)耐药前列腺癌细胞DU145药物敏感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DTX、OCT及OCT (100nM)与各浓度DTX联合应用对DU145细胞的抑制作用,后续实验分四组:对照组、OCT组、DTX/OCT组及DTX组;RT-PCR检测各组VEGFA、Caspase9、Caspase 3及ATP-binding cassette,sub-family B (MDR/TAP),member l (ABCB1)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DTX/OCT联合用药抑制率为(55.70±0.08)%,高于单独用药组DTX组(26.23±0.03)%和OCT组(24.77±0.04)%,P均<0.01.OCT增强DU145细胞株对DTX的药物敏感度,DU145对DTX的IC50明显降低[(24.55±0.36)vs.(11.85±0.25) nM,P<0.01].联合用药组Caspase9(P< 0.01)、Caspase3 (P< 0.05)表达增加,VEGFA表达下降(P<0.01),ABCB1的表达无变化.细胞迁移能力下降.结论 OCT增强DU145细胞株对DTX的药物敏感度,细胞迁移能力下降,这可能与Caspase9、Caspase3表达上调而VEGFA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甄明慧;冯国清;杜英;李付光;龚光明;张博;朱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AKT1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针对AKT1基因,设计并构建shRNA质粒和真核表达质粒,双向调节SKOV3细胞中AKT1的表达,运用RT-PCR和westem blot检测转染效率.运用Wound healing和Transwell-Matrigel方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RT-PCR法检测与细胞运动侵袭相关分子CXCR4、VEGF、MMP-2、MMP-9和uPA在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AKT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F-1α-AKT1和靶向抑制AKT1基因的shRNA表达质粒pRNAT-AKT1.转染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后,能有效调控p-AKT表达.参照未转染组和空载体转染组,外源性AKT1促进细胞迁移和侵袭,CXCR4、VEGF、MMP-2和uPA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shRNA靶向抑制AKT1基因的表达可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CXCR4、VEGF、MMP-2和uPA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结论 AKT1可能通过调控CXCR4、VEGF、MMP-2和uPA的转录水平来影响细胞侵袭和运动能力.
作者:张海燕;孙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明确和评价临床可手术切除食管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其治疗失败的原因,同时对选择性淋巴结照射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 对可能影响入组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生存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死亡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进行了选择性淋巴结照射的21例患者的生存相关情况与其他102例患者进行了比较研究.疾病治疗失败原因分为复发、远处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8%、47.2%、36.5%和89.7%、67.7%、49.0%.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X线长度、临床N分期及近期疗效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选择性淋巴结照射并未给患者生存及局控率上带来益处,但对纵膈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患者有益(x2=5.778,P=0.016).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作为早期食管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选择性淋巴结照射可能会降低淋巴结转移率,但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证实,是否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沈文斌;高红梅;祝淑钗;李幼梅;李娟;苏景伟;刘志坤;李曙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肋骨软骨肉瘤的X线、CT及MR表现,探讨有关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 整理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3例肋骨软骨肉瘤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局部骨X线、CT和MR检查,其中5例经CT增强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由双盲法分析确认.结果 13例患者均为普通型中、高分化软骨肉瘤,10例发生于肋骨前缘肋软骨连接处,2例位于肋骨头,1例发生于肋骨中段.病灶<5cm4例,≥5~10cm8例,>10cm 1例.所有病变均可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和点状、环状钙化.结论 肋骨软骨肉瘤在X线及CT上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和斑片状、弧形钙化,CT增强扫描肿瘤强化不明显,MRI对于显示软组织肿块的侵犯范围具有优势.
作者:翁磊;钱占华;宫丽华;白荣杰;程晓光;顾翔;屈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d hemangioendothelialoma,EH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观察了3例骨的EHE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14、35、36岁,平均28.3岁.病变均发生于下肢且呈多灶性.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影像学显示边界清楚或模糊的溶骨性病变伴有硬化边.大体显示肿瘤呈卵圆形,切面灰褐色,质韧,出血明显.形态学上,肿瘤由大的多边形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两种细胞具有嗜酸性胞质、圆形或拉长的核及显著的核仁,分布于玻璃样变或黏液样基质中.在高分化区域,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或巢状伴随狭窄的小管或裂隙.但在分化差的区域,一些细胞呈弥漫实性或片层状,缺乏血管源性肿瘤的组织学表现.一些细胞出现代表原始血管的胞质内空泡,其内包含红细胞或碎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细胞同时表达CD31、CD34(或FⅧRAg)及CK.辅以放、化疗的扩大切除术是治疗骨EHE的首选方法.结论 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管源性肿瘤,需与转移癌、骨上皮样血管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等鉴别.
作者:方三高;雷天新;曾英;林俐;毛成毅;肖华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