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AP4K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胡蓉环;刘安文;蔡婧;张树辉

关键词:肝细胞癌, MAP4K4,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探讨MAP4K4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用400例肝细胞癌蜡块标本构建肝细胞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AP4K4蛋白在含400例配对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中MAP4K4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正常肝、肝炎和肝硬化组织中MAP4K4呈一致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周围结缔组织、血管和胆管无MAP4K4阳性着色,Kuffer细胞和淋巴细胞生发中心可见阳性染色;异型增生结节的肝细胞中MAP4K4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肝、肝炎和肝硬化组织,肝细胞癌组织中MAP4K4表达显著增强,其中过度表达194例(48.5%),灶性阳性或阴性206例(51.5%);HBsAg阳性患者MAP4K4阳性率51.5%(157/305)显著高于阴性患者的38.8% (37/95)(P=0.033),肿瘤直径≤2 cm的MAP4K4阳性率为31.6%(18/57)显著低于肿瘤直径>2cm的51.3%(176/343) (P=0.006),MAP4K4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内转移病例的MAP4K4阳性率为55.5%(152/274)显著高于未转移者的33.3% (42/126) (P=0.002),MAP4K4表达在患者年龄、血清甲胎蛋白浓度、肝硬化、包膜浸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AP4K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HBV感染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转移情况可能有一定关系.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Cyclin B1、CDK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1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1在不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yclin B1、CDK1在11例正常结直肠组织、28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7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Cyclin B1、CDK1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中表达阳性率为9.1%(1/11)和18.2%(2/1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89.3%(25/28)和92.9%(26/28),在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25.9%(7/27)和33.3%(9/27),各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结直肠癌之间Cyclin B1、CDK1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clin B1、CDK1在不同分化程度的结直肠癌中均存在过表达现象,在癌旁组织中也有明显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作者:姜雪鹏;李晓林;邹小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乳腺肿瘤EMT的分子机制及与干细胞相互关系的研究进展

    上皮细胞-间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指上皮细胞在正常生理和特定病理情况下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现象.研究表明,乳腺恶性肿瘤细胞借助EMT方式增强癌细胞迁移和运动能力,促进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其发生机制与多种调控因素有关.本文就影响乳腺肿瘤EMT的一些调控因素及EMT与乳腺癌干细胞的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包俊杰;吴诚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叶酸偶联率对叶酸-壳聚糖纳米粒靶向抗瘤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在不同叶酸偶联率下,叶酸-壳聚糖纳米粒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凋亡的影响.方法 还原胺法合成不同叶酸偶联率的叶酸-壳聚糖复合物,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叶酸偶联率.将复合物包裹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基因,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形态及大小.转染HeLa细胞7d后流式细胞仪测定转染效率及凋亡率.结果 通过改变叶酸及壳聚糖不同的反应比,共合成四种不同偶联率的叶酸-壳聚糖复合物,偶联率依次是3%、7.5%、11.2%和17%.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叶酸-壳聚糖-DNA纳米粒为近似球型,表面光滑、均质的纳米粒.上述纳米粒粒径分别为(289.6±0.7)nm、(78.1±0.3)nm、(186.6±0.6)nm和(212.2±0.5)nm.转染7d后叶酸偶联率为7.5%的纳米粒转染效率高,与未偶联纳米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凋亡率与未偶联纳米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叶酸偶联后,可以提高叶酸-壳聚糖纳米粒的HeLa细胞摄取量,增强其促肿瘤细胞凋亡作用,叶酸偶联率对纳米粒粒径、转染效率及细胞凋亡有一定影响.

    作者:杨琰;赵颖;张凤兰;黄颢;张团英;张红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三氧化二砷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雌激素受体α的去甲基化作用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As2 O3)作用于乳腺癌细胞MDA- MB-231后,对雌激素受体α(ERα)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用As2O3处理ERα阴性的人乳腺癌细胞MDA- MB-231,甲基化特异性PCR (MSP)检测ERα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反转录PCR(RT-PCR)检测ERα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雌激素受体α阳性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为阳性对照.结果 MDA- MB-231细胞ERα启动子CpG岛存在高甲基化,经过As2O3处理后,CpG岛高甲基化水平降低,ERα mRNA恢复表达.结论 一定浓度的As2 O3能够使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ERα启动子中的CpG岛发生去甲基化,重新恢复mRNA的表达.

    作者:马志俊;张伟杰;赵培荣;王留兴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热休克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的免疫效应

    目的 探讨热休克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诱导树突状细胞肿瘤相关蛋白因子的释放和细胞毒效应.方法 临床经病理学确诊的结直肠管状腺癌细胞分离培养,43℃热休克1h,四步离心获得细胞上清外泌体.诱导树突状细胞刺激细胞毒反应.酶联免疫测定树突状细胞释放TNF-α、MIP-1α、RANTES,MTT法测定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结直肠癌细胞热休克获得的外泌体刺激DC分泌TNF-α、MIP-1α、RANTE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休克促进外泌体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杀伤活性,与未经热休克培养获得的外泌体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结直肠癌细胞裂解物诱导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经热休克培养获得的外泌体诱导组与癌细胞裂解物诱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μg/ml剂量诱导效应强于50μg/ml组.结论 热休克培养可以通过促进效应细胞肿瘤相关蛋白因子释放,增强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有剂量依赖性,为开拓高效无细胞疫苗来源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张义平;郑美蓉;殷嫦嫦;吴萍;周许峰;吴建芳;周小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脂质体阿霉素热化疗对食管癌细胞的毒性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脂质体阿霉素体外不同温度热化疗对食管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食管癌细胞株EC9706为靶细胞,以游离阿霉素作为阳性对照,未加药物组作为阴性对照,采用WST-1法测定阿霉素和脂质体阿霉素对EC9706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再使用此IC50时药物的浓度,在37℃、41℃、43℃下水浴加温1h进行热化疗,同样使用WST-1法测定其细胞杀伤率.结果 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对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的IC50分别为19.064μg/ml、51.359 μg/ml(含阿霉素的量为5.707μg/ml).在37℃条件下,阿霉素与脂质体阿霉素对EC9706细胞株的杀伤率分别为(49.29±2.14)%、(49.39±6.07)%(P>0.05).在41℃条件下,单纯加热、阿霉素、脂质体阿霉素对EC9706的杀伤率分别为(25.25±2.52)%、(64.80±5.01)%、(76.39±3.42)%,两种药物加热条件下的细胞杀伤作用均较单纯加热组高(P<0.0 1),且脂质体阿霉素较阿霉素的细胞毒作用提高了11.59% (P<0.01).在43℃条件下,虽脂质体阿霉素的杀伤作用(79.05±3.09)%较阿霉素(71.89±2.30)%提高了7.16% (P<0.05),但与该药在41℃条件下的杀伤作用比较仅提高2.66%,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细胞株EC9706对阿霉素和脂质体阿霉素都很敏感.在热化疗作用上,阿霉素和脂质体阿霉素对食管癌细胞较单纯热疗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在37℃条件下,脂质体阿霉素对细胞的杀伤作用与阿霉素相当,在41℃和43℃条件下脂质体阿霉素对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阿霉素,但脂质体阿霉素在43℃与41℃对细胞的杀伤作用相当,两种药物联合热疗都具有协同增敏作用.

    作者:张振华;吴敬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呼吸门控加调强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 通过与自由呼吸状态(FB)下常规切线野放疗比较,探讨呼吸门控技术(ABC)加调强放疗( IMRT)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1~2N0M0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4例,右侧4例,分别在ABC及FB状态下行CT扫描,并在ABC状态下设计IMRT(ABC-IMRT)与FB状态下常规切线野放疗(FB-WBI)放疗计划.采用DVH及等剂量曲线来比较2种计划中PTV、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在两种计划中,95%PTV均接受47.5 Gy/25次;ABC-IM-RT组与FB-WBI组的V90%、V105%、V110%分别为98.29% vs.97.71% (P=0.041)、54.54% vs.72.22% (P=0.035)、11.71%vs.30.69%(P=0.014);两组同侧肺的V20、V30分别为17.89% vs.22.20%(P=0.000)、14.39% vs.18.15% (P=0.000),平均剂量为9.81 Gy vs.12.67 Gy (P=0.004);4例左侧乳腺癌患者的心脏V5、V30分别为9.40%vs.15.23% (P=0.014)、0.58% vs.5.95% (P=0.074),30 Gy等剂量线包括的心脏大厚度为0.45 cm vs.1.35 cm (P=0.003),心脏的平均剂量为2.36 Gy vs.4.35 Gy (P=0.044).结论 呼吸门控加全乳调强放疗改善了靶区的均匀性;降低了同侧肺、心脏的照射剂量和体积,可能降低晚期放射性肺炎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作者:彭世义;胡海芹;李国庆;邬蒙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对胃癌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38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分析胃癌患者预后和UICC/AJCC 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结果 患者术后5年累计生存率为42.0%,UICC/AJCC 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率均是胃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因素.根据UICC/AJCC N分期系统,获得淋巴结总数大于15枚和少于15枚的同一N分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但根据淋巴结转移率分期系统,淋巴结总数大于15枚和少于15枚的同一淋巴结转移率分期患者预后无显著差异.结论 淋巴结转移率是胃癌患者的简单、可靠的预后预测因素,可以防止获得淋巴结总数不足导致的N分期降低.

    作者:查勇;寸英丽;马春笋;陈真;杨步荣;黄云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射治疗靶区和剂量学研究

    目的 比较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和累及野照射(IFI)调强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的优劣和剂量学特点.方法 应用Varian Eclipse DX计划系统,对经病理证实的27例LA-NSCLC患者设计ENI和IFI两种放疗计划.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适形指数(CI)、肿瘤控制概率(TCP)、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和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评价治疗计划优劣.结果 IFI组GTV的大剂量、小剂量、平均剂量、CI和TCP均高于ENI组,分别为77.1Gy和73.9 Gy、67.3 Gy和63.6Gy、70.9Gy和67.1 Gy、0.82和0.73、96.7%和93.1% (P<0.05);IFI组肺平均剂量、V20和NTCP均低于ENI组,分别为13.2 Gy和16.0 Gy、22.1%和24.7%、5.2%和5.8% (P<0.05);IFI组的食管V45低于ENI 组,分别为16.3%和21.7%(P<0.05),而LETT4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I组与ENI组心脏受照平均剂量和脊髓受照大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I较ENI提高了靶区的照射剂量和肿瘤控制概率,可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正常组织并发症的概率.

    作者:姚元虎;章龙珍;辛勇;吴阳;唐天友;王建设;徐钰梅;覃朝晖;许晶;张鑫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灵芝孢子油对人胃腺癌细胞BGC823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灵芝孢子油(GSSO)对BGC823细胞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探讨其对胃腺癌细胞的影响.方法 GSSO干预BGC823后,CCK-8检测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溶剂DMSO)相比,GSSO剂量依赖性地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P<0.05);体积分数>0.005%时,即可促进细胞凋亡(P<0.001).与对照组相比较,灵芝孢子油体积分数达到0.005%,即可显著性抑制BGC823细胞迁移(P<0.001).结论 孢子油能显著抑制BGC823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BGC823细胞凋亡.

    作者:何伶芳;高倩颖;侯亚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全内脏反位合并胃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全内脏反位(all internal organs reverse)合并胃癌罕见.现结合国内文献将我院2010年5月-7月收治的2例经病理确诊的全内脏反位合并胃腺癌并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马友龙;胡大为;祁海艳;张学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整合素α5β1和E-选择素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整合素α5β1(integrin α5β1)和E-选择素(E-select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方法 检测Integrin α5β1和E-selectin蛋白在8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15例结直肠腺瘤、10例癌旁正常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8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中Integrin α5β1和E-select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7.50%和58.75%,其表达均高于相应的结直肠腺瘤及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腺癌组织中Integrinα5β1与E-selectin蛋白表达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组织(P<0.05),且两者表达均与癌组织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Integrin α5β1与E-selectin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s=0.264,P<0.05).结论 Integrinα5β1与E-selectin蛋白在结直肠腺癌中高表达,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结直肠腺癌的浸润转移过程.

    作者:赵丽娟;万义增;肖马;杨京京;何丽馥;李敬岩;娄新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转录因子Foxp3与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0引言 转录因子Foxp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是forkhead/winged-helix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2001年Brunkow等[1]首次报道Foxp3.同年,Wildin和Bennett提出人类Foxp3基因与Scurfy小鼠Foxp3基因具有同源性.近研究表明Foxp3在人类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上特异性表达(主要在CD4+ CD25+ Treg细胞上表达,CD8+ CD25+Treg细胞少量表达)[2-5].因此,Foxp3是CD4+CD25+ Treg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决定因素,是CD4+CD25+ Treg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的发生发展.

    作者:郭净;王菊勇;郑展;王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MAP4K4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MAP4K4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用400例肝细胞癌蜡块标本构建肝细胞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AP4K4蛋白在含400例配对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中MAP4K4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在正常肝、肝炎和肝硬化组织中MAP4K4呈一致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周围结缔组织、血管和胆管无MAP4K4阳性着色,Kuffer细胞和淋巴细胞生发中心可见阳性染色;异型增生结节的肝细胞中MAP4K4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肝、肝炎和肝硬化组织,肝细胞癌组织中MAP4K4表达显著增强,其中过度表达194例(48.5%),灶性阳性或阴性206例(51.5%);HBsAg阳性患者MAP4K4阳性率51.5%(157/305)显著高于阴性患者的38.8% (37/95)(P=0.033),肿瘤直径≤2 cm的MAP4K4阳性率为31.6%(18/57)显著低于肿瘤直径>2cm的51.3%(176/343) (P=0.006),MAP4K4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中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内转移病例的MAP4K4阳性率为55.5%(152/274)显著高于未转移者的33.3% (42/126) (P=0.002),MAP4K4表达在患者年龄、血清甲胎蛋白浓度、肝硬化、包膜浸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AP4K4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水平与HBV感染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转移情况可能有一定关系.

    作者:胡蓉环;刘安文;蔡婧;张树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转染和干扰Runx2基因对K7M2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干扰和转染Runx2基因后对K7M2骨肉瘤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将阴性对照质粒、携带Runx2和siRNA Runx2的质粒转染到K7M2细胞中.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和干扰Runx2基因对其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检测细胞体外的增殖能力(MTT)、侵袭性、迁移性和黏附性的变化,并应用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相应细胞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转染Runx2和siRunx2组的K7M2细胞中Runx2蛋白表达分别明显增强和减弱,而阴性对照质粒组没有明显改变.转染siRunx2组的细胞,MTT结果 显示增殖能力明显下降,迁移性、侵袭性和增殖指数(PD也明显下降,与空白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附性和凋亡率却没有明显变化.转染Runx2组K7M2的细胞增殖能力、迁移性、侵袭性和PI明显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附性和凋亡率没有明显变化.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上述指标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Runx2可以促进K7M2细胞增殖,增强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是和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使细胞更快的进入G2/M期有关.

    作者:吴丹凯;赵燕颖;杨泽成;吕佳音;张舵舵;高忠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结直肠癌中人微小病毒B19衣壳蛋白的表达与COX-2的关系

    目的 检测人微小病毒B19基因与COX-2表达的关系,揭示该病毒在结直肠腺癌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37例结直肠癌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分别检测B19病毒衣壳蛋白VP1/VP2和COX-2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检测抗原表达定位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方法 检测转染pCDNA3.1/VP1u的结肠癌Lovo细胞COX-2的表达.结果 衣壳蛋白和COX-2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表达率的吻合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结果 直观显示两种蛋白表达的定位关系,衣壳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COX-2定位细胞质内.Western blot结果 示VP1u细胞转染组COX-2的表达水平明显较空载体转染组上调.结论 人微小病毒319衣壳蛋白的表达与COX-2表达具有相关性,B19病毒可能通过VP1u上调COX-2的表达从而在结直肠腺癌中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李袁飞;赵和平;朱国强;王娟红;黄高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STAT5和c-myc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STAT5和c-myc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大肠癌组织STAT5和c-myc蛋白的表达,同时选取16例大肠腺瘤组织作对照.结果 STAT5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4/56,60.7%)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织(3/16,18.8%),P<0.01.STAT5表达与肿瘤Dukes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cmyc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35/56,62.5%)明显高于大肠腺瘤组织(4/16,25.0%),P<0.01.c-myc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均无明显相关(P>0.05).STAT5和c-myc在大肠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359,P<0.01).结论 STAT5和c-myc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TAT5检测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的指标;大肠癌中c-myc表达可能受STAT5调控.

    作者:吴民华;陈小毅;梁艳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PTEN在正常脑组织及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国内胶质瘤的发病率居颅内肿瘤之首,虽然脑肿瘤的手术技巧以及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恶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类对胶质瘤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逐步加深.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和RT-PCR法通过对脑胶质瘤中PTEN的表达水平进行基础研究以及TUNEL法检测胶质瘤中细胞凋亡情况,以期揭示胶质瘤中PTEN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为胶质瘤的治疗寻找新的途径.

    作者:郑克彬;何心;田伟;焦保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63例贲门癌胸腔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

    目的 研究贲门癌胸腔内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方法 采用前瞻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10月随机选择63例贲门癌患者进行胸腔内纵隔淋巴结清扫并分析其转移特点.结果 63例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度、转移率分别为38.39%、66.67%.胸腔淋巴结转移度、转移率分别为10.60%、20.63%.胸腔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度、病理分级、浸润深度、肿瘤是否累及食管下段、腹腔淋巴结有关,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则显示肿瘤是否累及食管下段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贲门癌主要向腹腔、胸腔淋巴结转移,贲门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应包括胸腔内纵隔淋巴结与腹腔淋巴结.

    作者:宋平平;张为迪;孙雪梅;郭洪波;刘曙光;张百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间隙连接蛋白Cx26和Cx43的表达及与食管鳞癌浸润和转移关系

    目的 探讨间隙连接蛋白Cx26和Cx43的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以及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RT-PCR、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检测Cx26和Cx43在4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17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以及42例相应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食管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中Cx26、Cx43 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食管黏膜和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Cx26、Cx43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率均随癌组织浸润深度的加深而明显降低,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Cx26、Cx4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mRNA相对表达量均随分化程度降低呈下降趋势.Cx26与Cx43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Cx26、Cx43基因抑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是早期预测食管鳞癌发生和浸润转移的有效指标.

    作者:林宏伟;白桦;栗敏;肖鹏;陈奎生;张红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湖北省卫生厅;中国抗癌协会;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