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外动脉超选择性栓塞对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张施远;曾春;蒋永明

关键词:蝶骨嵴脑膜瘤, 栓塞, 显微手术, 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栓塞对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的意义.方法 将7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随机分成栓塞组(42例)和未栓塞组(34例),两组均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其中栓塞组切除术前3~7 d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性栓塞.结果 栓塞后造影示肿瘤染色完全消失27例,大部分或部分消失15例.栓塞组全切率(83.33%,35/42;Simpson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未栓塞组(38.24%,13/34;P<0.05).栓塞组术中失血量[(321.32±87.29) ml]较未栓塞组[(648.76±67.21) ml]明显减少(P<0.01).栓塞组术后住院时间[(12.42±4.54)d]较未栓塞组[(19.82±6.23)d]明显缩短(P<0.01).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90%,5/42)显著低于未栓塞组(61.76%,21/34;P<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栓塞组KPS评分显著优于未栓塞组(P<0.05).结论 对于蝶骨嵴脑膜瘤,术前超选择性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尿激酶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尿激酶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钻孔引流术中应用价值.方法 2004~2013年收治CSDH患者58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其中术中应用生理盐水冲洗38例(冲洗组),术中不冲洗+尿激酶辅助引流20例(尿激酶组).结果 冲洗组38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1.5±0.2)h;术后出现气颅35例(92.1%)、对侧出现颅内血肿1例(2.6%).尿激酶组20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为(0.5±0.1)h;术后出现极少量气颅8例(40.0%),未出现对侧颅内血肿病例.尿激酶组手术时间和气颅发生率较冲洗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钻孔引流术治疗CSDH,不冲洗+尿激酶辅助引流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气颅发生率.

    作者:曾昭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磨除内听道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中磨除内听道的方法及其对面神经保护和手术疗效的意义.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3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53例,其中27例术中磨除内听道(磨除组),26例术中未磨除内听道(未磨除组).术后随访1年,按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 磨除组肿瘤全切除24例(88.9%),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未磨除组全切除16例(61.5%),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5例;磨除组全切除率明显高于未磨除组(P<0.05).磨除组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良好率(85.2%,23/27;H-B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未磨除组(57.7%,10/26;P<0.05).结论 术中充分磨开内听道后壁,对听神经瘤全切除、面神经功能保护以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玉峰;郭庚;万大海;郝解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mTOR与中枢神经系统轴索再生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常导致永久性的功能障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损的轴索无法有效再生[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属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家族,是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信号通路下游的效应蛋白,其底物主要控制与细胞生长及增殖相关的蛋白质合成[2].mTOR除了在细胞代谢、增殖与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参与调控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3].

    作者:陈奎;孙兆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双额颞叶脑挫裂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冠切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应用冠切双额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双侧额颞叶脑挫裂伤患者46例.结果 出院后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判定疗效,恢复良好25例,中残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 双额冠状切口大骨瓣减压术能有效解除或减轻双额颞叶脑挫裂伤患者颅内压增高,有助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忠;贾文彬;苏宁;吴日乐;张晓军;戚建军;赵卫平;张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PACS系统影像测量在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应用PACS系统测量相关解剖标志在鞍区病变经鼻蝶入路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264例,术前应用PACS系统根据患者CT及MRI影像测量经鼻至蝶、鞍区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和影像学参数,进行术前评估及制定手术计划,指导术中精确定位和确定手术范围.结果 本组病变直径为5~65 mm,其中<10mm 86例,10~30 mm 125例,>30 mm 53例.两侧颈内动脉内侧间的距离为(18.5±3.4)mm,垂体窝矢状径的长度为(11.2±2.3)mm,鼻小柱根部到鞍底中点的长度为(70.8±20.8) mm,蝶窦内鞍底部骨嵴与中线的相对距离为(3.1±2.2)mm.术后3 d MRI复查显示病变全切除202例,次全切除6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249例为垂体腺瘤,13例为Rathke囊肿,2例为垂体脓肿.本组无死亡病例,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ACS系统影像测量在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增加评估手段和直观方法,有助于术中精确定位和确定手术范围.

    作者:甘志强;龚杰;姚国杰;张戈;黄成;秦汉;陈大瑜;马廉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替莫唑胺与洛莫司汀治疗儿童复发或转移性髓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替莫唑胺(TMZ)与洛莫司汀(CCNU)治疗儿童复发或转移性髓母细胞瘤(MB)的疗效.方法 将48例儿童复发或转移MB分为TMZ组(25例)和CCNU组(23例).TMZ组:第1周期,口服TMZ,150 mg/(m2·d),连续5d;若治疗周期内中性粒细胞数≥1.5×10g/L、血小板≥100×109/L,第2周期起剂量增至200 mg/(m2·d),连续服用5d;每28 d为1周期,至少应用2周期.CCNU组:口服CCNU.50 mg/(m2·d),连续服用5d,疗程和治疗周期同TMZ组.结果 TMZ组有效率(48.0%)明显高于CCNU组(17.4%;P<0.05).TMZ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总体生存期(OS)分别为10.2个月、13.5个月;CCNU组分别为8.2个月、12.5个月;两组中位PFS和中位OS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MZ组恶心、呕吐发生率(28.0%)明显低于CCNU组(56.5%;P<0.05).结论 与CCNU相比,TMZ治疗儿童转移或复发MB效果较好,胃肠道反应较低,可作为儿童晚期MB的选择之一.

    作者:黄勇;胡军民;张珏;陈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6例分析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操作注意事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6例,使用3D电解脱弹簧圈“网篮”编织技术6例,球囊辅助技术12例,双微导管栓塞技术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4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32例,次全栓塞10例,不全栓塞4例.本组死亡3例,其余43例,出院时GOS评分为4~5分.结论 “网篮”编织技术、球囊辅助技术、双微导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等各有优缺点,具体采用何种技术需要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载瘤动脉情况而决定.

    作者:胡北泉;阮玉山;魏风;杨松;廖光查;刘海峰;兰杰;肖绍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颅脑损伤行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121例,手术治疗9例.结果 121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102例硬膜下积液有不同程度程度减少,其中积液量减少5~10 ml 41例,10-20 ml 53例,积液完全消失8例;19例积液量无明显明显减少.9例手术治疗的患者积液消失.结论 对于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应根据硬膜下积液发生、发展机制,采取相应的有效治疗措施,可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黄志伟;何绍伟;戴先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组(观察组).治疗后第14天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ESS评分和AD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患者ESS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丙泊酚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郑俊华;唐浩然;景丽英;罗琼珍;高晓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的12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栓塞范围≥80%56例(畸形团完全闭塞14例),<80%64例.术中少量出血2例,术后无神经功能缺损.术后出血4例,其中2例死亡.术后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2例.118例随访2~48个月,平均(25.1±5.6)个月,患者头痛、头晕及癫痫等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45例DSA随访示,完全闭塞26例,与术前比较无变化19例.结论 Onyx胶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应掌握其适应症和使用方法.

    作者:赵平;汪雷;马金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急性颅内动脉闭塞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的疗效.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1月收治46例急性颅内动脉闭塞的病人,均采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结果 46例患者取栓手术均取得成功,总再通率91.3%(42/46);取栓次数为1~4次;取栓时间平均为23 min;术后死亡2例.出院后随访1~3个月,失访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31例,1分10例,2分1例,4分1例,6分2例.结论 动脉内机械取栓能大大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大程度的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减轻脑组织损伤,是治疗急颅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俊;夏鹰;陈焕雄;颜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神经内镜下手术清除血肿,术后6个月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6个月患者生存质量按ADL分级,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4例,死亡1例.恢复良好(ADL分级Ⅰ~Ⅲ级)率达79.2%.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于术前按意识状况分级为Ⅲ级以下患者疗效满意.

    作者:张锟;尹晓亮;刘磊;董雪涛;张新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54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重型三组,分别为82、88、84例;对照组为同期我院正常健康体检者85例.分别于伤后第1、3、5、7d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检测血清NSE的水平.结果 轻型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型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组(P<0.05).结论 血清的NSE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作者:钟宝;陈治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自发性小脑出血致急性枕骨大孔疝救治体会

    目的 总结自发性小脑出血致急性枕骨大孔疝救治的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小脑出血致急性枕骨大孔疝患者的临床救治资料.结果 按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重残4例,死亡2例.13例术后随访半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Ⅰ~Ⅲ级.结论 小脑出血并枕骨大孔疝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及时有效的减压是成功救治病人的关键环节.

    作者:蒋福刚;熊青荣;王天易;岑明;林开义;李向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细胞程序性死亡在脑缺血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细胞程序性死亡分为凋亡和自噬两种形式,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细胞生理性死亡机制;而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通过与溶酶体结合对细胞内损伤的细胞器、蛋白质等细胞成分进行降解再利用[1],这两种细胞程序性死亡形式在脑缺血损伤机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关系紧密,共同决定着脑神经元的命运.

    作者:陈文彬;曾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3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监测颅内压,并根据颅内压的动态变化予以相应的干预治疗.结果 2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治疗结果按GOS评分,其中恢复良好4例(17.4%),中残7例(30.4%),重残6例(26.1%),植物生存2例(8.7%),死亡4例(17.4%).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持续颅内压监测对术后干预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祥;王增亮;汪永新;吴淦春;朱晓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颈外动脉超选择性栓塞对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栓塞对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的意义.方法 将7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随机分成栓塞组(42例)和未栓塞组(34例),两组均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其中栓塞组切除术前3~7 d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性栓塞.结果 栓塞后造影示肿瘤染色完全消失27例,大部分或部分消失15例.栓塞组全切率(83.33%,35/42;Simpson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未栓塞组(38.24%,13/34;P<0.05).栓塞组术中失血量[(321.32±87.29) ml]较未栓塞组[(648.76±67.21) ml]明显减少(P<0.01).栓塞组术后住院时间[(12.42±4.54)d]较未栓塞组[(19.82±6.23)d]明显缩短(P<0.01).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90%,5/42)显著低于未栓塞组(61.76%,21/34;P<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栓塞组KPS评分显著优于未栓塞组(P<0.05).结论 对于蝶骨嵴脑膜瘤,术前超选择性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张施远;曾春;蒋永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头昏头痛1年加重2周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瞳孔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视力为5.0,视野无缺损;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征(一).头部MRI平扫+增强示:左侧枕顶部大脑镰旁占位,大小约4 cm×3.5cm,T1WI呈等信号(图la),T2WI呈稍高信号(图lb),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可见明显强化(图lc).全麻下行左顶枕部跨中线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基底位于大脑镰,包膜完整,质地较坚硬,呈紫红色,血供较丰富,与脑组织界限清晰.术中先处理肿瘤的基底部,烧灼离断基底部的血供后,小心沿瘤脑界面分离,连同包膜一起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诊断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l fibrous tumor,SFT;图ld).术后两周出院.

    作者:王林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3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支架置入同侧A2段19例,对侧A2段16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栓塞程度>95%)27例,近全栓塞(90%~95%)6例,部分栓塞(<90%)2例.载瘤动脉保留完好.DSA随访6~12个月,33例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2例动脉瘤瘤颈部部分显影,考虑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28例,4分3例,3分2例,2分2例.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致密栓塞度高,载瘤动脉保护良好,复发率低,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扬;余舰;晁迎九;魏建军;高歌;陈昱;顾大群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巨大垂体腺瘤分期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经额入路联合经鼻蝶入路分期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6月至2014年6月分期手术切除11例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采取Ⅰ期经额入路切除鞍上及脑室内肿瘤,Ⅱ期经鼻一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内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均无颅内感染及严重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3年,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垂体激素水平恢复正常4例,较术前明显下降5例,轻度下降2例.结论 根据患者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生长形态及质地,选择分期手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具有对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全切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洪流;陈谦学;田道锋;张申起;刘宝辉;彭泽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