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高征眼动脉彩色多普勒频谱分析

林胜文

关键词:妊高征, 彩色多普勒, 眼动脉
摘要:目的研究妊高征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64例妊高征患者及50例正常妊娠者眼动脉血流频谱.结果妊高征患者眼动脉频谱第1峰(A峰)及第2峰(B峰)均上升,以B峰为著,A/B值下降.PSV、EDV增快,RI、PI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频谱血流参数,可作为临床监测妊高征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手段.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川芎嗪治疗急性心梗溶栓时再灌注损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在全球冠心病是引发人群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约有1/2的冠心病患者以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为首发.常规溶栓治疗是用尿激酶或 rt-PA 外加肝素.此法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我科自1998年至今采用尿激酶或 rt-PA 加川芎嗪治疗有较好疗效,既提高溶栓的成功率又可避免用肝素而导致严重出血,提高成活率.

    作者:单萍;王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漂浮起搏导线与普通起搏导线床边临时起搏疗效分析

    右室心内膜临时起搏是预防和抢救急性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伴阿-斯综合症或心脏骤停的重要方法.临时起搏的方法与途径较多,起搏导线也趋多样化[1-4].本文对近5年来我院72例患者用漂浮起搏导线与普通起搏导线床边心脏起搏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基层医院如何合理选择不同的起搏导线开展床边临时起搏.

    作者:陈胜备;张立群;关艳丽;王文娜;刘善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IABP治疗心梗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靠药物治疗死亡率高达80%以上[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自1967年Kantrowitz等首先在临床上应用后,这种机械性的循环辅助装置广泛应用于治疗心源性休克,使病死率有所下降[2].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03年2月应用IABP治疗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取得良好成效.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娟;沈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妊高征眼动脉彩色多普勒频谱分析

    目的研究妊高征患者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64例妊高征患者及50例正常妊娠者眼动脉血流频谱.结果妊高征患者眼动脉频谱第1峰(A峰)及第2峰(B峰)均上升,以B峰为著,A/B值下降.PSV、EDV增快,RI、PI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频谱血流参数,可作为临床监测妊高征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有效手段.

    作者:林胜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2例

    近年来,我们试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迎;朱梓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硝酸甘油合并硫酸镁治疗临产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观察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针剂治疗临产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效果.方法选择临产后中、重度妊高征患者87例;分为单纯用硫酸镁治疗43例(对照组),硝酸甘油加硫酸镁治疗44例(硝酸甘油组),硝酸甘油应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一般剂量10-20μg/min.结果对照组用药后,血压变化不明显;硝酸甘油组用药10′和用药前比较,血压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硝酸甘油组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硝酸甘油治疗临产后中、重度妊高征降血压效果明显,产后并发症少.

    作者:毛唯叶;钱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脂血症与PLT、MPV关系54例临床观察

    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均为血液学检查指标,在为探讨高脂血症与两者的关系.本文对54例高脂血症患者的PLT及MPV的测定结果进行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陈爱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干出血21例临床分析

    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干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10~12%.由于脑干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出血后症状、体征多样化,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本文将经头颅CT证实的脑干出血21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姜边男;黄鉴政;程源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康复早期介入对中风患者步态的影响

    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CVA)病情稳定后,患者肢体功能一般表现为弛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相当于BrunnstromⅠ、Ⅱ期.本文通过348例CVA患者的观察,比较康复早期介入对步态改善的影响.

    作者:叶祥明;徐军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金华市2000年-2002年高校考生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调查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本文报告2000年~2002年金华市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的75028例高校考生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作者:蔡予文;陈新民;曹樟全;潘一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美国JNC7提出高血压分类新概念:高血压前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国产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研究京必舒新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除用UA常规治疗外加用京必舒新20 mg每晚口服,对照组仅给予UA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前及经治后2周、4周、8周的血浆CRP.结果治疗组自2周始CRP水平即开始下降,4周及8周的CRP水平较治疗前出现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的CRP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京必舒新可显著降低UA病人的血浆CRP浓度.

    作者:金烈;傅慎文;杜永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MM-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磷脂氧化产物的主要作用

    1990年Berliner等发现轻微氧化的LDL (MM-LDL,minimally oxidiged或minimally modified LDL),它显示能致单核-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一个关键性事件.这些发现也表明氧化的LDL是一种不均性的颗粒,可以从轻度氧化到高度的氧化;而其不同程度氧化的LDL所产生的氧化产物包括氧化磷脂,其生物学效应也各不相同.

    作者:张继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形态变异分析

    心电图(ECG)ST抬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重要依据之一.但由于ST抬高变异较多,使临床上分析ECG时易出现错误的诊断.现将临床鉴别较困难的ST段显著抬高4例报道如下.

    作者:田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房颤反复发作的预测

    目的为明确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窦性心律时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并寻找反复心房颤动发作的预测因子.方法测量71例有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PAF组)及73例无阵发性房颤发作史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窦性心律时的12导联ECG,分别测定大P波时限(Pmax)及小P波时限(Pmin)并计算其P波离散度(Pd),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PAF组房颤反复发作情况.结果 PAF组的Pd及Pmax分别为(47.07±12.35) ms和(121.25±13.24) ms,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PAF组反复房颤发作者,Pd≥40 ms时相对危险度3.33,Pmax≥110ms时相对危险度2.48.结论窦性心律时Pd、Pmax增加是预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是否发生房颤及房颤反复发作的有效且无创的临床方法.

    作者:虞意华;严静;戴海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与CD62p、CD63表达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全血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大血管病变45例,微血管病变39例,无血管病变32例)和32名健康人全血CD62p、CD63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无血管病变组CD62p、CD63平均水平分别为39.38%和20.47%,28.31%和14.75%,12.13%和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6%和2.68%(均P<0.01),大血管病变组和微血管病变组CD62p和CD63平均水平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CD62p与CD63、TG、病程呈正相关关系(均P<0.01).结论 CD62p、CD63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病情变化及早期诊断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作者:凌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风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脑梗死及脑出血病人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方法将225例研究对象分成脑出血组(56例)和脑梗死组(62例)及正常对照组(52例)其它疾病组(55例),采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中风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直接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疾病组这三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低下可能是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尤克;黄菊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TCD检查颞窗不良分析

    目的了解颞窗不良的发生频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应用2MHz探头常规TCD检查的1408例患者,凡不能清楚检测到大脑中动脉血流信号为颞窗不良.结果年龄<50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各组颞窗不良的频率分别为2.34、13.36、20.08和20.33,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男女间比较,<50岁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50岁时,男女差异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显著(P<0.001),50岁以上无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同时患以上两种疾病的患者颞窗不良频率分别为15.8、20.4、24.4和16.7,P<0.05.结论颞窗不良在常规TCD检查,主要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但亦可能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影响.

    作者:王建琴;徐秋芳;柳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施慧达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

    心肌肥厚是高血压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高血压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高血压引起左心室肥厚(LVH)与冠心病、心衰、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是心血管意外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1],因此逆转 LVH 成为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之一.本文分析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对左心室肥厚的积极影响.

    作者:翁信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京必舒新治疗老年混合性高脂血症64例疗效分析

    高胆固醇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已被证实.积极的降脂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1],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2~5].我们自2002年1月至2002年10月采用京必舒新(辛伐他汀,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老年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6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乙穹;孙敏;刘晶晶;朱晓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主管:浙江省卫生厅

主办: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