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徐长军;郭祖芹;刘德;刘玉光

关键词:脑出血, 微创引流术, 神经功能恢复,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出血量30-50 ml的脑出血患者65例,随机分为手术组(34例)和保守治疗组(31例).手术组行微创血肿引流术.在治疗后第21天时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分(SSS)评定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治疗后第21天及第90天时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在第90天时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①治疗后第21天时,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SS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根据MRS评分和BI评分手术组第90天时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或P<0.01).结论 微创血肿引流术有助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及其预后的改善.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沉痛悼念裘法祖院士

    我国现代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资深院士裘法祖教授不幸病逝的噩耗传来,我们与全国医药卫生界的同仁一起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回忆起裘法祖院士对我刊创办和发展所付出的大量心血,我们尤其哀恸.

    作者:《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原发性脑干伤47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到2007年收治的47例原发性脑干伤病例的诊断、治疗、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7例恢复良好,5例中残,10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1例死亡.结论 原发性脑干伤存在容易漏诊、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头颅CT与MRI是目前其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早期针对性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脱水等综合治疗对提高疗效尤为重要.

    作者:王建清;贾丕丰;孙青芳;沈健康;成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采用立体定向MRI技术对健康中国人颅内脑脊液体积的研究

    目的 利用立体定向MRI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对健康中国人颅内脑脊液体积进行研究.方法 对120例健康成年自愿者按立体定向基线行轴位全脑MRI扫描,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颅内脑脊液进行识别、分割、提取、匹配与测量,并对脑室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男性脑脊液体积为(163.89±34.98)mm3,女性为(149.71±33.91)mm3,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60岁以上者脑脊液体积较60岁以下者明显增加(P<0.05).重建的脑室系统结构清晰,表面光滑,可任意角度观察.结论 脑脊液体积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当年龄大于60岁时,脑脊液体积开始增加.

    作者:王跃华;张相彤;杨富明;王旭东;付宜利;高文朋;林志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及体会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老年患者的护理特点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1例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 61例中,痊愈31例,中残9例,重残5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死亡14例.结论 加强临床观察、呼吸道管理、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以及心理护理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红娟;陈静;陈乔辉;王连元;刘跃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颅盖骨区畸胎瘤3例分析

    颅盖骨区畸胎瘤临床少见,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该区畸胎瘤3例,均经手术全切治愈,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

    作者:王凯;潘秀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附52例报告)

    目的 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 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人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 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作者:李朝显;周毅;张青松;敖祥生;胡克琦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微创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微创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出血量30-50 ml的脑出血患者65例,随机分为手术组(34例)和保守治疗组(31例).手术组行微创血肿引流术.在治疗后第21天时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分(SSS)评定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在治疗后第21天及第90天时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在第90天时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①治疗后第21天时,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SS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根据MRS评分和BI评分手术组第90天时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或P<0.01).结论 微创血肿引流术有助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及其预后的改善.

    作者:徐长军;郭祖芹;刘德;刘玉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缅怀裘法祖教授、院士、老师对我的关怀、培养和教育

    我1957年考入河南医学院(现郑州大学医学院)后,就知道武汉有位世界赫赫有名的外科教授-裘法祖.1958年全国第八届外科学术会议在郑州召开,会场就设在我们上课的阶梯教室,这次有幸在会场目睹了裘教授的风采,并聆听了他做的<脾切除及胃底横断术治疗晚期血吸虫性肝硬化>的报告,尽管当时还不能完全听懂,但感到无比兴奋,对我今后的医道有深远影响,立志向他学习,做裘法祖式的外科医生.

    作者:马廉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36例经MRI证实了的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患者采用后颅窝减压术、小脑扁桃体切除术、枕大池成形术、脊髓空洞穿刺术、经口齿状突磨除术等综合手术治疗.结果 36例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者中,术后症状明显改善者29例,轻度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3例.结论 针对不同的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郭东才;孙来广;闫长祥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78例救治体会

    颅内血肿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8%-1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在所有颅脑损伤死亡病人中约有50%存在颅内血肿.脑疝是颅脑损伤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必然结局,是一种严重的危象,早期预防和治疗颅内压增高,以减轻脑疝及脑干损害,才可能取得良好预后.

    作者:王校伟;何秋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颅内出血,1例表现为脑缺血.烟雾病合并的动脉瘤9例位于Willis动脉环附近,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其中5例行动脉瘤夹闭术,3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恢复良好;1例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和1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外周动脉型动脉瘤)无法手术.结论 烟雾病合并动脉瘤可导致不同类型的颅内出血,对主要动脉型动脉瘤可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外周动脉型动脉瘤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可予以对症保守治疗.

    作者:陈刚;李俊;秦尚振;徐国政;龚杰;杨铭;潘力;张新元;马廉亭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诱导分化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无明显改善.即使手术后再辅以常规放疗、化疗,多形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也不足1年[1].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在发生学上是细胞分化紊乱的结果,而引起细胞分化阻滞的特异性基因改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的.

    作者:展如才;王成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腺病毒载体介导的RNAi对胶质瘤U251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胶质瘤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c-Met)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PCR法获得人U6启动子及带有c-Met反向互补靶序列的片段HU6shmet;利用腺病毒载体将其传递至U251细胞: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U251细胞的c-Met mRNA和蛋白的表达,Annexin-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状况.结果 获得了带有人U6启动子及c-Met反向互补靶序列的重组腺病毒载体rAdUshmet 1和rAdUshmet 2.转导了rAdUshmet 1和rAdUshmet 2的U251细胞的c-Met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未转导腺病毒及转导了rAdGFP和rAdU-sicon的U251细胞均有明显下降(P<0.01),rAdUshmet 1和rAdUshmet 2转导的U25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5±4.2)%和(28.2±5.61%.明显高于未转导腺病毒的及rAdGFP和rAdUsicon转导的U251细胞凋亡率(P<0.05).结论 腺病毒载体rAdUshmet通过抑制HGF受体c-Met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HGF-c-Met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对胶质瘤进行基因治疗的有效载体.

    作者:张红;楚胜华;冯东福;马延斌;邱建华;朱志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8例髓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1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5例达到镜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术后症状改善14例,其中9例改善明显;无变化4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切除的组织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MRI检查是确诊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可靠手段.该病一经明确诊断,就应早期根治切除.术中精细的显微操作是手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作者:冯力;舒凯;曾亮;陈劲草;陈坚;李龄;雷霆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床边钻孔血肿引流术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有颅内血肿、脑疝形成患者行床边快速钻孔血肿引流术结合开颅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该引流术为缓解患者颅内压增高、争取手术时间以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了帮助,现将其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钱伟;刘雪松;王树超;李建荣;陈铮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我科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32例.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32例患者中,术后5例出现短暂性低血压(持续时间<6 h),15例出现持续性低血压(持续时间>6 h).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有低血压病史、颈动脉狭窄程度>70%、血管狭窄长度>15 mm、支架置入前使用球囊预扩、支架直径稍大于颈动脉直径、手术操作时间超过1 h与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有低血压病史、血管狭窄长度>15mm、支架直径稍大于颈动脉直径、手术操作时间超过1 h为术后发生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有低血压病史、血管狭窄长度>15mm、用直径稍大于颈动脉直径的支架行颈动脉成形的及介入治疗操作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持续性低血压.

    作者:朱青峰;王国芳;王千;边世春;禹书宝;王风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囊腔-腹腔分流术治疗骶前脊膜膨出

    目的 总结探讨骶前脊膜膨出的临床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骶前脊髓膨出囊腔-腹腔分流术治疗的12例骶前脊膜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骶前脊膜膨出患者均行囊腔-腹腔分流术治疗,术后3个月-3年随访,MRI或CT显示囊肿明显缩小,临床上慢性便秘、腹胀、腹部包块、痛经、尿路感染、排尿不畅、背痛及腿痛等症状明显改善9例,有改善2例,无变化1例.结论 囊肿-腹腔分流术是治疗骶前脊膜膨出可行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闫斌;王猛;张远征;许百男;崔建军;王智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一种改良的创伤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的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方法 利用Weiss Young改良的重物打击装置,对36只Wistar大鼠右侧大脑分别给予20 g.cm、50 g·cm和100 g·em的打击强度致伤.观察大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的全身反应、皮层和海马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及大鼠行为学改变.结果 20 g·cm打击组大鼠全身反应无异常,皮质轻微挫伤,大鼠逃避反应与伤前无显著差异(P>0.05);50g·cm打击组大鼠全身反应轻度异常,皮质挫裂伤,而海马结构基本正常,大鼠逃避反应潜伏期延长(P<0.05);100 g·cm打击组大鼠全身反应严重异常,皮质及海马均发生明显挫裂伤,大鼠逃避反应潜伏期明显长于前两组(P<0.05).结论 利用Weiss Young改良的重物打击装置.采用20g·cm、50g·cm和100 g·cm的打击强度可较好地制备轻度、中度和重度脑创伤模型.

    作者:刘媛;王莉;曾琳;伍亚民;蒋建新;王正国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裘法祖院士生平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教授裘法祖院士因病抢救无效,于2008年6月14日8时46分不幸逝世,享年94岁.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裘法祖院士治丧委员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弥漫性颅脑损伤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这种损伤在平时和战时均较常见,但是由于DA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手段缺乏针对性,导致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预后很差,是死亡、严重致残及植物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段志新;马延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