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海;龚坚;杨劲松;王有刚;黄武
目的探讨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含水量及血清中Mg2+含量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应用SD雄性大鼠55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对照组(n=5)和弥漫性脑损伤组(n=50).损伤组损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大鼠,按Elliott等的方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Mg2+浓度.结果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短期内就增加,伤后6 h达较高水平,约130 h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损伤后336 h仍然高于正常水平(P<0.05);损伤后的血清中的Mg2+含量迅速下降,约60 h达到低,虽然以后有所恢复,但伤后336 h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①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短期内脑组织含水量快速增加,伤后6 h就达到较高水平.②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清中Mg2+含量约伤后60 h降到低,以后逐渐回升.③弥漫性脑损伤后补充镁剂应从伤6 h就开始,补充时间应不低于两周.
作者:李玉;赵甲山;朱贤立;李金星;王翀;陈登;杨兵;苏良平;王世灏;张择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较常见的问题,术中处理棘手,患者预后差.我科近几年来开颅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者46例,现将其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钟宝;刘万明;杨宜洲;全中平;周波;罗心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根据CT准确定位均采用2 cm长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3例.结果33例经治疗后病情皆即改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住院时间3~15 d,平均7 d.无1例死亡,也无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CT显示血肿腔消失,无1例复发.结论微创刺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满意,可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作者:黄彩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科自2002年2月至2003年6月行早期自体颅骨瓣再植治疗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5例,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作者:王爱云;苏艳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救治方案.方法回顾总结我科于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诊断和救治体会.结果92例患者中,恢复良好的29例,中残的13例,重残的6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35例.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应在伤后根据受伤机制、临床体征及头颅CT表现及时明确诊断.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亚低温冬眠以及对脑积水和应激性溃疡的防治,对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救治均具有确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房文峰;蔡学见;陈铮立;王玉海;董吉荣;时忠华;刘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介绍改良额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经验.方法采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12例.结果术中显露程度分级均可达Ⅰ-Ⅱ级,CT复查未见明显的牵拉性损伤.肿瘤完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3例.结论改良额眶翼点入路使用美容切口,手术不需行复杂的骨切除,减少了脑牵拉,可很好满足鞍区病变的处理,不失为一种良好入路.
作者:徐锋;管军;渠敬峰;欧阳林辉;周炳华;李勇;郭宗扬;朱保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在神经导航指引下微创手术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术中实时导航,小皮瓣锁孔微创手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结果33例颅内病变显微镜下全切26例,次全切6例,大部切除1例.28例术后功能有所好转或无变化,5例出现功能障碍.本组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结论神经导航能精确的定位、动态跟踪、实时导航,在神经导航指引的锁孔微创手术,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副损伤.
作者:廖晓灵;黄光富;袁利民;冯海龙;唐健;谭海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995年5月至2003年5月我科共收治重症自发性脑室出血67例,采用经侧脑室额角(单、双侧)钻孔置管引流和尿激酶灌注治疗,取得了一些临床治疗经验,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程华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颅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国外研究表明,继发性感染在严重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发生率为70%,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颅脑损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揭示,颅脑损伤患者存在免疫抑制,因而容易继发感染,并且单纯抗感染疗效差,死亡率高,约占治疗后期病死率的一半以上.
作者:梅杰;张光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评价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治疗35例,分别在术后第1、3、7天复查CT,血肿清除率均在80%以上,无1例再出血,术后三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3例,Ⅱ级15例,Ⅲ级9例,Ⅳ级3例,死亡5例.其中术前意识状态Ⅰ级者共2例,术后ADL分级全部为Ⅰ级.结论超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波;王毅军;杜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如何提高胶质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探讨胶质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作载体,将共刺激分子B7-1基因和具有多重免疫功能的IL-2基因转入G422小鼠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取1×105个细胞(体积0.1 ml),在小鼠皮下接种,分野生型对照组、lacZ组、IL-2组、B7-1组和B7-1+IL-2组.接种后不同时间测量肿瘤大小.两周后检测荷瘤小鼠脾细胞的NK、LAK和CTL的活性及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B7-1+IL-2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B7-1组的NK、LAK、CTL的杀伤活性及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都很低,与对照组相差不显著.IL-2组的CTL的杀伤活性较高,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5),而NK和LAK活性及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差不显著.B7-1+IL-2组的NK、LAK、CTL和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相差都非常显著(P<0.01).结论单纯B7-1基因转染G422细胞不能增强其免疫原性;IL-2基因转染后,对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效果不够理想;B7-1基因和IL-2基因联合转染G422细胞则可以明显增强其免疫原性,并有效激活荷瘤小鼠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作者:吕彦恩;曹雪涛;赵春平;于益芝;弥静;雷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并发脑梗塞的救治方法,以期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方法脑室出血早期采用双侧脑室引流和其他综合治疗,并发脑梗塞后有手术指征者急诊去骨瓣减压.结果7例患者死亡3例,4例存活良好.结论疏通脑室梗阻及使用其他综合治疗可有效预防脑梗塞.急诊手术减压可降低脑梗塞的死亡率.
作者:熊国田;杨立富;袁先厚;周何生;陶康;曾文良;张定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取孕13~14 d SD大鼠胚胎纹状体行神经干细胞培养,7 d后取悬浮神经球制成单细胞悬液再培养,EGF作用下连续培养14 d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继续培养,观察EGF对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球是神经干细胞,EGF传代培养14d时细胞球大小约100个细胞左右,实验组观察到第14d细胞球增殖变慢,细胞球长出突起与邻近的细胞球相接触,14~17 d观察到神经干细胞迁移,17 d后细胞迁移现象消失;对照组中未观察到细胞迁移.结论EGF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能够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
作者:段发亮;马廉亭;秦尚振;于耀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脑胶质瘤的治疗现状在临床上,针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措施尚无质的突破.虽然手术辅助措施有所改善,已能在保护正常脑功能的前提下大程度地切除肿瘤组织,却仍然难以避免术后脑胶质瘤的复发.因肿瘤具有抗放射线的特性,所以除手术治疗外,人们一直在探索化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方法.
作者:孙建军;王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内镜手术治疗各种颅内病变22例,其中透明隔囊肿3例,脑积水2例,鞍上囊肿1例,单侧室间孔阻塞1例,垂体瘤13例,脑脊液鼻漏1例,桥小脑角胆脂瘤1例.结果用单纯内镜手术治疗7例颅内囊性病变及脑积水,6例症状改善,1例脑积水改行分流手术.用内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垂体瘤13例,全切10例,次全切3例;脑脊鼻漏修补1例,效果良好.用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全切1例桥小脑胆脂瘤.22例病人中2例出现一过性尿崩,1例出现一过性脑脊液鼻漏,1例出现视力恶化,经治疗后均愈.结论内镜治疗颅内囊性病变,手术副损伤小,疗效确切;内镜下经鼻腔切除垂体瘤,微创、安全、有效;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可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秦军;李新建;王辉;黄宽明;雷军荣;何跃;涂汉军;王伦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因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双下肢乏力3 d而入院.入院时头颅CT检查显示双侧额颞顶类新月形略高密度灶,脑池、脑沟各结构基本消失,各脑室较纤细,中线结构尚居中,诊断为双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 d前有跌伤史,当时未予明确诊治.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GCS评分1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双下肢肌力Ⅳ级.
作者:黄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2年4月至2004年6月,我院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36例,其中3例术后早期创面大出血,由于引流管合理留置,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子聪;黄国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的远期疗效,探讨有效弥补方法.方法对我院1990年11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脊髓空洞症患者500例进行书面随访及预约复查,分析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了随访316例.手术后1年内疗效为92.72%;年龄、病程、空洞类型、手术方法是影响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后颅窝粘连、空洞再扩大、脊髓萎缩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结论传统手术方法对脊髓空洞症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则无法保障.
作者:郭俭;高述礼;汪凯;汤深;祝宏春;申存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女性,53岁,因头晕一天伴恶心、呕吐数次入院.不头痛,双下肢活动自如.体格检查:神志清,言语清晰,应答准确,查体合作.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直径2.5 mm,直、间接对光反应均存在.眼球运动自如,视力正常.颈软无抵抗,颅颈交界区无压痛.
作者:石岩;吴小龙;边剑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外源性干扰素-β(IFN-β)基因对胶质瘤细胞系SHG-44的诱导凋亡作用,探索胶质瘤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IFN-β真核表达载体pSV2IFNβ导入人SHG44胶质瘤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法检测IFN-β基因的稳定转染及表达,利用Hoechst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IFN-β基因成功转染SHG44胶质瘤细胞并得以表达,并诱导SHG44胶质瘤细胞凋亡.结论IFN-β能够诱导人SHG44胶质瘤细胞凋亡,本实验为IFN-β基因治疗人脑胶质瘤的应用奠定了初步基础.
作者:郭衍;章翔;蒋晓帆;张剑宁;付洛安;林伟;王西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