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斌;张承徐;王军;孙波;叶应湖;陈坚;王国安
1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2000年1月17日凌晨1时突发颈背疼痛,向双上肢放射,3 h后逐渐出现双下肢瘫,感觉丧失,下午7时入住我科.查体:神志清楚,胸乳头平面以下所有感觉丧失,平面以下驰缓性瘫痪.
作者:张曙光;张方成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嗅神经母细胞瘤(olfactory neuroblastoma,ONB)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外胚层起源的恶性肿瘤,曾命名为嗅神经上皮瘤、嗅神经细胞瘤、成感觉神经母细胞瘤.
作者:杨柳松;周良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于1998年9月至2001年3月,我院以德国产ZEPPLIN神经内窥镜完成神经外科手术41例,现报告其初步结果,重点分析并发症.
作者:陈建良;吴耀晨;向进;陈旭东;陈洪;陈锦伦;张清平;吕文;郭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丙泊酚在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及在ICU镇静中的使用日益广泛,我们也将其试用于血管内治疗的神经安定麻醉,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维民;陈利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几年,我院采用紫外线照射充氧液体输注疗法(UltraViolet drug solution irradiation and oxygenation,UDIO)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赵时雨;肖红枝;江普查;袁先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Liliequist膜的解剖学特点.方法对Liliequist膜进行显微镜下的解剖和观察.结果①Liliequist膜由中脑叶、间脑叶和中间叶组成;②间脑叶分隔视交叉池、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池、后交通动脉池或颈内动脉池与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中间叶分隔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③间脑叶和中间叶有游离缘,中脑叶无;④Liliequist膜与下丘脑关系密切.结论Liliequist膜是鞍区及颅底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其解剖学特点有助于改善术中显露,减少手术侵袭.
作者:吕健;朱贤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现代立体定向手术无论是在精确度,还是应用范围都有极大的提高,随着科技进步,仍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崔高宇;冯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重型颅脑损伤迁延性昏迷及合并有肝、脾、胃肠破裂(MODS)的病人,在稳妥处理好颅脑损伤的基础上,患者并发症的防治成为又一重点.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atrion,TPN)的应用为该类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营养支持.本文就我们收治28例病人的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路楷;黄建华;常兴中;王国强;李旭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颅底肿瘤6例,均经CT或/和MRI诊断.其中垂体腺瘤4例,男女各2例,年龄23~48岁,肿瘤平均直径3.25 cm;生长激素瘤3例,表现有复视、视野缺损、肢端肥大及轻度尿崩;泌乳素瘤1例,表现有性欲减退,闭经.
作者:陶志宇;卜振富;肖龙坡;王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颅脑损伤术后继发颅内血肿虽然少见,但病情复杂,诊治困难,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将我院1998年至2000年底收治的25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维平;董家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液压脑损伤后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变化规律及bcl-2基因在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观察大鼠中型液压脑损伤伤前及伤后6 h、12 h、1 d、3 d、7 d bcl-2蛋白表达情况,应用TUNEL和电镜观察伤后细胞死亡的形态.结果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伤侧大脑半球皮质、皮层下白质、海马CA1、CA3及齿状回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以海马CA3区为显著.在高倍镜下,表达Bcl-2蛋白的神经细胞胞核形态正常,很少见到凋亡或坏死的形态特征.伤后早期(6h),打击侧海马CA3区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Bcl-2早期改变出现在伤后6 h,比细胞凋亡提前表现;伤后1~3h,Bcl-2的表达下降相对缓慢.结论bcl-2蛋自在抑制脑创伤后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bcl-2可能是一种可诱导的神经保护因子.
作者:骆纯;朱诚;卢亦成;江基尧;张光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与血液循环内皮细胞(CEC)含量的关系.方法在家兔上制成不同严重程度颅脑创伤模型,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测定家兔颈内静脉血中的CEC,应用BH-2型光学显微镜、JEM-1000SX型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动物致伤后颈内静脉血中的CEC显著升高,在同一时相点对照组、轻伤组、重伤组两两间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伤情愈重,病理损伤愈明显.结论创伤可致CEC升高,受伤早期CEC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伤情的轻重.
作者:陈火明;叶梅;张保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4例,男22例,女2例,年龄20~46岁.GCS评分3~5分13例,5~8分11例.硬膜下血肿16例,脑内血肿8例.血肿均位于幕上.血肿量30~40 ml 17例,大于40 ml 7例.
作者:李亚捷;雷永德;代成国;宋晓斌;庄永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以反复发作性腰背部放射痛伴双下肢疼痛无力1月就诊.入院前2 d高热,尿潴留伴便秘.体检:T40.6℃,神清,贫血貌,双耳听力差.膀胱充盈,腰4、5棘突压痛(+),双下肢深浅感觉存在,双侧直腿抬高试验(++),以右下肢为重.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Ⅱ级.
作者:吕华荣;周滨音;李钧;余向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例1女,52岁,因头痛、呕吐、面肌抽搐4 h来院,MRI示右额叶一直径约2.0 cm、边界欠清晰的占位性病变,T1W略低信号,T2W混杂信号,明显结节状强化,周围大片指套样水肿.
作者:何明方;岳志健;周晓平;刘建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我们自1985年1月至2001年1月,共收治复发性脑膜瘤22例,占同期收治209例脑膜瘤的10.53%.现将其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林绿标;林时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制作动静脉畸形(AVM)病理血管模型,研究硝酸银(AgNO3)对病理血管壁抗压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75只大鼠的股静脉,在生理条件下制成病理血管模型.一组股静脉予AgNO3处理,另一组股静脉作对照,在不同时间点测病理血管的临界破裂压.取AgNO3处理前、后病理血管壁送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AgNO3处理后2 min,病理血管的临界破裂压为0.3min达到处理前水平,以后临界破裂压骤升,第15分钟达到高峰,光镜下各层结构基本完整、连续,电镜观察到此刻病理血管壁的致密性和有序性增加.至1 h临界破裂压仍为处理前的2.5~3.5倍.结论AVM病理血管模型是病理意义上的AVM模型.AgNO3处理病理血管第5分钟至1小时,病理血管的抗压能力提高了2.5倍以上,从而为术中安全处理AVM提供了新的保护方法.
作者:陈陆馗;何理盛;龙新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后动脉(PCA)远侧段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经血管内治疗的12例PCA远侧段血管病变(其中动脉瘤4个,血管畸形9个)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个动脉瘤采用GDC栓塞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采用50%NBCA栓塞,均无偏盲等症状出现;6个AVM栓塞后造影不显影;2个P4-AVM 80%栓塞;另1个P4-AVM 95%栓塞;仅1例出现1/4象限盲,1例原有偏盲加重.临床随访平均15个月,无再出血和再通.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PCA远侧段血管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万杰清;李善泉;熊文浩;郑彦;潘耀华;罗其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回顾总结14年来79例伴颅盖骨骨折的颅脑损伤的治疗情况,认为伴颅盖骨折的颅脑损伤放宽手术指征有利于降低死亡率.
作者:陈善;常会民;林永青;姚雪峰;田喜光;刘清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经锁孔入路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中死亡13例,存活53例.术后3个月根据ADL分级法结果如下,Ⅰ级8例;Ⅱ级14例;Ⅲ级20例;Ⅳ级9例;V级2例.结论手术效果令人满意.我们认为本术式有以下优点:①手术入路解剖结构简单,易于为术者掌握;②手术创伤小;③止血彻底.
作者:李国峰;阳小生;吴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