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洪;朱炎昌;雷霆
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SCCI)早期并发癫痫病(Epilepticus, EP )是临床危及生命的急症,我院自1991年4月至1997年12月收治76例,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住院病人的6.5%,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伯彦;倪慧珍;王朝晖;周健;李祥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我们于1996年4月至1998年6月,选择28例颅内血肿患者,利用纤维胆道内窥镜施行血肿清除术,现初步总结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光辉;吴欣洪;金丹;陈道文;褚浩;殷翠;李蜀豫;江凤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探讨与颅内动脉瘤有关的遗传学因素,尤其是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主要包括Ehlers-Danlos综合证,马凡氏综合证(Marfans Syndrome),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 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等.
作者:徐国政;马廉亭;刘运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新生儿颅内出血病情严重,死亡率约50%、病残率高达50%[1].我院近三年来收治新生儿颅内出血12例,经积极行血肿腔穿刺抽吸或脑室外引流及其它综合治疗,8例康复出院,4例因种种原因放弃手术治疗而死亡.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胜田;余玉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本实验通过实验性研究,以了解弥漫性脑损伤(DBI) 是否引起胆碱能神经元的显著性减少.方法采用Marmarou打击装置建立D BI动物模型,行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以显示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结果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在重伤组、轻伤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②损伤后二周组神经元减少与一周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或P<0.05).结论①在本实验所观察到的DBI后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减少可能是伤后认知障碍主要病理改变之一;②在DBI损伤中,伤后的继发性损伤在该两种神经元的减少中起着重要作用 .
作者:秦家振;郑文济;魏群;张强;沈春森;何江弘;陈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研究亚低温对NO合成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采用4-VO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动物分为8组,均缺血12 min,于再灌注30 min、60 min、2 h、4 h后处死取材,测定海马区NO含量及NOS活性.结果①低温30及60 min组NO含量较相应常温组显著降低(P<0. 01),NOS活性亦显著降低(P<0.05);②常温30 min组NO含量、NOS活性较高,60 min组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③NO含量与NO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 结论亚低温抑制海马NO的合成,可能是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之一.
作者:徐海涛;叶应湖;黄书岚;王国安;陈坚;刘胜;戴宝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作者:吴锦坤;包光裕;段支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的病因学特点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3~1998年50例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8例获明确诊断 ,通过重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1例右颈内动脉C1~2段动脉瘤;MRI检查发现3例隐匿性血管畸形,其中2例经手术证实;手术探查发现2例动脉瘤,1例动脉壶腹,1例中脑静脉畸形.结论首次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的SAH患者应重复造影检查,并进一步行MRI检查,对于反复同一部位出血或头颅CT、MRI检查高度怀疑有病灶存在的患者应行手术探查.
作者:李锦平;赵继宗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总结颅后窝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并发症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为进一步减少栓塞术并发症提供条件.方法分别对栓塞术出现的主要并发症误栓,正常灌注压突破,颅内出血,血管痉挛,微导管断于血管内进行原因分析及临床处理.结果各并发症均有其特殊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结论根据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而采取的处理方法正确,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孙军;余泽;张新元;潘力;姚国杰;马廉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近10年来,许多动物及临床研究证实,30~35℃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我科于1995年6月~1999年6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9例,其中36例采用亚低温与硫酸镁治疗 ,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作者:潘乃梁;黄凯 刊期: 2000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8~65岁;车祸伤8例,坠落伤3例,打击伤1例.临床表现:昏迷4例, 嗜睡2例,神清6例,头疼6例,呕吐10例,双下肢轻瘫1例,烦燥、多语4例,小脑幕切迹疝2 例.影像学检查:颅骨摄片及CT检查,冠状缝哆开12例,伴局部粉碎骨折1例;血肿部位: 单侧4例,跨上矢状窦波及两侧8例,合并硬膜下血肿及脑挫伤2例,迟发性硬膜外血肿2例.
作者:蒋天伟;王守明;孙军;王燕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为解决CT导向脑立体定向手术中AC-PC线与定向仪框架成角计算不精确的问题.方法应用纯数学模型以解析几何法求脑深部结构的定向仪框架空间坐标.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任意角度按装定向仪框架求脑深部结构的定向仪框架空间坐标是可行的,新方法较常规方法更接近金标准(脑室造影法),并具有统计学意义.为简化计算,对新方法作了计算机程序化处理.结论从理论和实践证明任意角度按装定向仪框架求脑深部结构的定向仪框架空间坐标是可行的.
作者:徐纪文;罗其中;牛朝诗;殷玉华;王宇;钟春龙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颅内巨大型脑包囊虫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我院于99年9月27日成功摘除一例右颞部巨大型脑包囊虫病.现报告如下:
作者:旦增曲扎;扎西罗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假瘤型脑炎极为少见,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典型,与脑瘤鉴别困难,往往误诊误治.我院自1987年7月~1997年4月共收治7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国庆;王伟民;丰育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介绍重型颅脑损伤CT分型方法,探讨其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208例重型颅脑损伤CT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CT表现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在应用CT 分型后CT显示的各型脑损伤部位、范围、轻重程度等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CT分型具有早期判断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价值
作者:周滨音;戴学元;裴永恩;付正华;吴星;方胜;胡炜;杨进琼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 72 例颅内血管网织细胞瘤占同期颅内肿瘤的1.57%,64例位于幕下,占89%,囊性肿瘤52例,占 72%.72例均行手术治疗,58例治愈,9例好转,5例死亡.结论本病临床特点为男性多于女性,多发于小脑半球,以囊性者居多.CT扫描及MRI有助于诊断.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术中注意切除瘤结节,是防止肿瘤复发的关键.
作者:焦保华;王立群;张庆俊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癫痫的机理、适应征及手术入路.方法对20例经EEG和MR诊断为颞叶内侧癫痫病例实施海马杏仁核切除.结果 10例颞叶癫痫患者接受经颞底入路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另10例接受经颞极入路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后随访,所有患者癫痫发作控制满意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可通过消除癫痫灶或阻断癫痫环路来治疗颞叶癫痫,深部电极提示有颞叶内侧放电或MR发现有海马硬化等颞叶内侧病变的病例适合于海马杏仁核切除,经颧弓颞底入路是相对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江澄川;高翔;史玉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进步,使一部分外伤性颅内小血肿在临床及CT监测下经保守治疗获得治愈.但有一些颅脑损伤特殊类型的血肿其治疗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将我科自1992年5 月~1999年5月收治的23例急性薄层硬膜下血肿伴明显脑肿胀患者的治疗进行分析,试图提高对此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作者:单永治;丁育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患者,男,43岁.消瘦.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及意识丧失一月余 .头颅MRI、MRA检查示左颞叶动静脉畸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诊断为脑膜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贺军;秦尚振;李俊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