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华;包林林;宋美娟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本院收治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613例,依据手术术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即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PKP组,n=313)和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n=300).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生存质量.结果 PKP组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显著高于PVP组(P<0.05),伤椎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低于PVP组(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5.1%(16/313)显著低于PVP组14.3%(43/300)(P<0.05),健康感知、心理健康、情感障碍、日常活动、社会活动、活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PVP组(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低,更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椎体中间高度,缩小患者的伤椎后凸Cobb角,缓解患者疼痛感,改善患者各项功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同时要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春程;陈俊武;王兴瑶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MSCT在无症状的成年人髋关节中测量FAI相关的形态学定量参数,确立这些参数的均值及参考区间,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注的240例有腹部或泌尿生殖系统病变患者,且所有患者均为行CT检查的年轻成年人,计算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a角及股骨头颈交界处偏心距;钳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髋臼前倾角、中心边缘角、髋臼交叉征;对上述影像学形态参数进行统计学数据定量分析.结果 凸轮型撞击相关形态学参数,α角为51°(SD 9)和股骨头颈交界处偏心距为9mm(SD 2),钳型撞击相关形态学参数,髋臼前倾角为19°(SD 6),中心外侧角为32°(SD 6);凸轮型相关形态学参数均值及95%参考区间远远超出目前文献中界定异常阈值,而在钳型中超出程度略小.不同性别间参数在凸轮型中相近,而钳型中略有差异.结论 无髋关节症状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年轻成年人形态学测量值的95%参考区间超出异常范围阈值,形态学参数在成像时应该谨慎使用,特别是a角不是定义凸轮型FAI的合适参数,需要重新定义,这个参数似乎反映的是正常的解剖变异.FAI是一种临床诊断,无症状患者的预防性手术不应仅基于影像学征象.
作者:钱建敏;戴文字;金丽君;程建敏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进行上肢手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神经阻滞相关指标、阻滞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以及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的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的长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注药20分钟后神经阻滞效果的优良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持续时间长,效果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章宦飞;蔡万磊;李圣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本院所在城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该疾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200名发生生殖道感染的育龄妇女,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200名感染者纳入分析,感染病原体以细菌性感染所占比例高占到40.05%,其次是念珠菌感染占到26.50%,滴虫感染占16.50%,支原体感染占9.50%,其他病原体占到7.00%.夏秋季患者发病率高,明显高于其他两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岁以下年轻女性、学历较低人群、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更易发生生殖道感染.结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病原体以单纯细菌感染,念珠菌阴道炎感染,滴虫感染为主;35岁以下年轻女性、学历较低人群、个人卫生习惯较差更易发生生殖道感染,且感染易发于夏秋两季.
作者:王丽雅;张玉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宫腔镜对有高危因素的不全流产的诊治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本院门诊诊断为具有高危因素的不全流产的病例55例,经过宫腔镜手术,研究其诊治效果.结果 55例病例行宫腔镜检查+妊娠残留物取出/电切术后,均完全清出残留组织,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残留发生率0%,术中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宫腔镜手术对有高危因素的不全流产患者的诊治精准、安全、有效,同时能发现其他术前未知的宫腔疾病并一同处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邵玉佩;吕雯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6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诊疗状况,包括20例单纯型、17例分泌型和25例感染型患者,对62例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行术前准备后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随访1~2年,对术后患者的临床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随访1~2年患者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例单纯型和17例分泌型患者术后创面均愈合良好.37例无感染型患者创面愈合率100.00%,术后随访1~2年,无复发病例.10例感染型患者术前临床感染症状消失,术后9例创面愈合良好,1例创面形成血肿,切口裂开.15例术前感染型患者,11例创面愈合良好,4例切口裂开.25例感染型患者创面愈合率80.00%,术后随访1~2年,术后复发3例,复发率12.00%.感染型与无感染型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049,P=0.005),预后情况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66,P=0.031).结论 不同分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治疗均能够有效治疗病症,感染型患者术前准备能够帮助部分患者感染症状消失,分泌型和单纯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手术治疗疗效更显著,预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郑海明;刘利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围术期集束化营养护理策略对改善食管癌患者营养状况及其术后快速康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及出院前各项指标.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前白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干预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围术期集束化营养干预策略,对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杨慧;施欢欢;冯静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孕早期胎儿颈项透明层(NT)及鼻骨超声检查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孕早期产检的8012例单次妊娠的孕妇,采用多普勒彩超进行NT及鼻骨检测,观察胎儿鼻骨缺失及颈项透明层增厚的情况,此外,孕早期检测结果与孕晚期胎儿畸形筛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12例孕妇中,孕早期检查检出40例胎儿畸形,阳性率为0.499%,40例孕妇均选择终止妊娠.孕早期检查中,鼻骨正常7921例,其中包括7例染色体异常和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0.14%;鼻骨缺失例,其中包括8例染色体异常和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16.49%,显著高于鼻骨正常患者,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检查中,鼻骨正常7921例,其中包括7例染色体异常和4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0.14%;鼻骨缺失例,其中包括8例染色体异常和7例染色体结构异常,异常率为16.49%,显著高于鼻骨正常患者,具体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早期胎儿NT及鼻骨超声具有较高的胎儿畸形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傅敏;叶芳芬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及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正畸矫治的64例错颌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正畸矫治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隐形组(27例)、传统组(37例).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金属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隐形组患者则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及炎症状况.结果 矫治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各项牙周健康指标均明显高于矫治前,隐形组的各项牙周健康指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矫治后6个月的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矫治前,隐形组患者的IL-1β、TNF-α水平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明显低于传统组(21.62%),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畸矫治期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小于传统金属直丝弓矫治器,能够有效控制炎症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维护牙周组织的健康状况,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宣建平;李核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辅助检查,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4例,采用常规超声检查与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辅助检查,分别作为对照组与研究组,诊断标准终以手术组织病理结果作为参照,对两组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对照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9.7%、72.0%、84.6%,研究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9%、100.0%、95.2%,研究组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辅助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临床对甲状腺结节恶变情况进行及早发现与诊断,可作为甲状腺结节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作者:徐文浩;余文杰;孟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88月收治的肾结石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组(微创组,n=40)和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组(标准组,n=40)两组,对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碎石取石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第一次如厕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微创组患者的Cr、βMG、eGFR水平均显著低于标准组(P<0.05),RBP水平显著高于标准组(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标准组(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第一次如厕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标准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5/40)显著低于标准组35.0%(14/40)(P<0.05).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在肾结石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洪钧晖;俞蔚文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胆道结石的患者共计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选取58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30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同时比较术前和术后两组相应肝功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平均住院日及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比较比较,观察组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肝功情况,各项指标两组在术前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两组均少见.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组与传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安全性高、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达到了微创治疗的目的的同时,又保持了肝胆系统的完整性及胆囊正常的生理功能.
作者:章光锋;陈建尧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口服碳酸氢钠片对于预防留置双J管术后并发结石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本院72例留置双J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2月至2018年7月期间的36例归为对照组,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的36例归为研究组.研究组给予连续口服碳酸氢钠片,2片/次,3次/日,直至拔除双J管,对照组则未给予碳酸氢钠片.2月后,采用膀胱镜拔除双J管,比较两组患者附壁结石的发生率,确定附壁结石的成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与拔管前尿液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附壁结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7.78%vs 52.78%,χ2=4.677,P=0.031);研究组中非感染性结石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vs 68.42%,χ2=3.911,P=0.048);研究组拔管前,尿液pH值较手术前明显升高(6.65±0.33 vs 6.11±0.29,t=7.375,P=0.001),对照组拔管前尿液pH值与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5±0.32 vs 6.14±0.30,t=0.137,P=0.892).结论 采用口服碳酸氢钠片可以用于预防留置双J管术后附壁结石的形成,其预防效应主要是通过碱化尿液、减少非感染性结石形成的方式实现的.
作者:郑定钦;周青英;黄达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型的输尿管通道鞘内芯在输尿管软镜术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目前临床手术中所使用的输尿管软镜通道鞘结构自行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输尿管通道鞘内芯,进行体外模型试验以及猪输尿管软镜术实验,观察其使用效果.结果 体外模型试验中,通道鞘置入模型后,在显示器屏幕可见模型内管壁,输尿管软镜内灌注冲洗液,同样可见模型内管壁图像;猪输尿管软镜术实验均顺利完成,并且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置鞘时间逐渐变短.实验后所有猪均正常苏醒,未发现输尿管壁损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新型输尿管通道鞘内芯经过体外模型试验及动物实验,达到了可视下置鞘的目的,并可较好地放置到位,避免了C臂机使用所引起的辐射损伤,是一种全新的置鞘方式,缩短了输尿管软镜术的学习曲线.
作者:阮磊;袁利荣;张承广;兰建宏;鲁来兴;王程;谷陈斌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和传统的乳腺癌局部扩大切除术相比,乳腺癌切除整形术可以应用于体积较大的乳腺肿瘤,且不影响对肿瘤的治疗效果,但是局部扩大切除术可以增加手术切缘阴性的概率.本研究通过比较乳腺癌切除整形术和局部扩大切除术3种手术切缘宽度比较二者的手术预后.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30例接受乳腺癌切除整形术治疗,另外30例接受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种术式在3种手术切缘宽度下的切缘阳性率和再手术率.结果 临床数据表明两组病人具有相似的年龄、肿瘤类型、肿瘤体积.接受乳腺癌切除整形术的病人在1mm切缘宽度具有较低的切缘阳性率(5.7%vs 20.8%,P=0.036),二次手术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乳腺癌切除整形术用于切除体积较大的肿瘤在治疗效果和切缘阳性率上与局部扩大切除术(切缘宽度0~2mm)无异,其额外的美学收益可以为乳腺癌患者提供除保乳术外的选择.
作者:应健;陶德友;应荣培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麻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00例,术后自愿行静脉自控镇痛泵镇痛,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入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组1μg/kg组(SD1组)、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组1.5μg/kg组(SD2组)和舒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组2μg/kg组(SD3组),每组各25例.于手术结束即刻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采用VAS评分法,监测并记录四组患者术后1、6、12、24、48小时VAS评分,各组患者术后PCA的按压次数,患者出复苏室的时间,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4组患者术后1、6、12、24、48小时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1、SD2、SD3组患者术后PCA按压次数显著少于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出复苏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相比,SD1、SD2、SD3组患者术后镇痛期间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SD3组嗜睡、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D1、SD2、SD3组POD发生率分别为28.00%、16.00%、4.00%、8.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和术后72小时内POD发生率.
作者:俞丽君;陈忠华;陈念平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分析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选取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本院治疗的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抽号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PKP(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PVP(经皮椎体形成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及伤椎椎体高度.结果 通过行不同治疗方法,观察组相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改善程度相较对照组明显较好,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伤椎椎体高度相较对照组明显较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整体操作较为简单且具备一定安全性,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祝应平;邓红军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神经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全身麻醉基础上复合SAPB,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缝皮前开启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24小时QoR-40评分、VAS评分、手术总费用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小时舒芬太尼用量及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苏醒时间和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亦显著缩短(P<0.05),术后24小时的QoR-40评分、VAS评分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与对照组(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神经阻滞(SAPB)麻醉手法能够显著减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及术后麻醉药物用量,提高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恢复质量,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且临床应用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聪颖;周春莲;林峰;王均炉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降低颅脑损伤伴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方法 建立多学科合作团队,通过吞咽障碍管理、进食规范管理、规范鼻饲流程、陪护者教育与培训实施专业化、系统化预防误吸管理方案,改善吞咽功能,降低颅脑损伤伴吞咽障碍患者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吞咽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和80.49%,误吸发生率分别为10.64%和26.83%,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2.13%和1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误吸管理方案融入了多项护理应对策略及质量持续改进项目,提高颅脑损伤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总有效率,降低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作者:尚旭丽;吴益芬;陈君霞 刊期: 201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部无手术病史的因空回肠憩室引起肠梗阻表现、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了15例既往无手术病史的因空回肠憩室引起肠梗阻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好发年龄、部位、原因、诊断、治疗.结果 术中证实均为空回肠憩室继发引起肠梗阻甚至肠扭转,均行手术治疗,恢复顺利.结论 空回肠憩室发生肠梗阻较少见但易发生于高龄病人,往往既往有慢性腹痛病史,对于既往无腹部手术史的因肠梗阻就诊的患者,CT除外肿瘤、腹股沟疝等原因,因考虑到有空回肠憩室引起可能,腹腔镜探查有一定的优势.手术探查发现因以憩室切除或肠部分切除为主,如保守治疗好转,必要时可进一步行双气囊小肠镜进一步除外小肠疾病的可能.
作者:姜静华;罗建生;张兆辉 刊期: 2018年第05期